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竹刻

竹刻,传统民间雕刻艺术,用竹根雕成人物及动植物形象,或在竹材、竹器上雕刻文字、图画等。通常也指用竹根、竹材、竹器雕刻成的雕塑工艺品。竹刻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各地,明代时的江南竹刻艺术已达到全盛时期,发展为各具特色的两大流派,一派是以南京竹刻为代表的“金陵派”;一派是以上海嘉定竹刻为代表的“嘉定派”。2006年5月20日,竹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竹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专门艺术。由于不易保存的缘故,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甚少。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彩漆龙纹竹佃,是现今已知较早的竹雕器。竹勺以龙纹及编辫纹为饰,并用浮雕、透雕两种技法,精美而珍贵。《南齐书·明僧绍传》记载齐高帝赐明僧绍竹根如意笋箨冠。北周庚信《奉报赵王惠酒》诗有“野炉燃树叶,山杯捧竹根”的诗句,可知当时雕竹制器的概况。唐代竹刻在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中记载颇详,当时的竹刻技艺及作品与当时之金银镂錾、石刻线雕同一意趣,并已出现“留青”的刻法宋代竹刻家詹成所造鸟笼“四面花板,皆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俱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其雕艺之高、做工之细、构思之妙,堪为后人楷模,影响深远。

历史悠久的竹刻艺术,发展至明代中期成为专门的艺术。

明清时期,中国竹刻工艺日益繁荣。竹刻在盛产竹子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上海嘉定与江苏金陵两派。两派竹刻艺术家既从竹根刻圆雕人物,又在竹制笔筒、扇骨上镌刻,有的还善于利用株皮与肤里的不同质感创造“留青”的特殊艺术效果。金陵派以濮仲谦为首,此派竹刻风格开始简朴,后渐工细。嘉定派竹刻影响更大,作者大都擅长书画,用刀如笔,雅俗共赏。

明中期最初仅仅是少数文化水平较高的艺术家致力于竹刻,以后竹刻技艺日臻精湛,他们或父子相传、或师徒授受、或私自仿效,涌现出既具较高文化修养,又颇有艺术造诣的竹刻家,并雕刻出代表明代最高水平作品,从而使竹刻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产业。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是竹刻工艺兴旺时期。著名“竹人”有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父子。朱氏三代竹刻珍器,能流传到今天的已属凤毛麟角。进上海博物馆藏有朱稚征所刻香熏,取材于一截紫竹,下设底座。香熏通体饰以镂雕仙人练丹图。所刻人物、器件。风景布局无不得当,人物形态神韵呼之欲出。清代竹刻笔筒,用“角孚”款。由一截天生椭圆扁竹刻就,得自然造化之妙。正面为渔翁夜泊图,渔夫与隐士神态逼真;水面浪水粼粼,芦苇折腰;背景则是嵯峨大山、树木参天、依岩而立、花叶枝蔓,栩栩如生。另一件故宫所藏竹刻珍品“牧牛图竹雕笔筒”也极为有名气。作品作者估计为清代嘉定竹人。牧牛图竹雕笔筒,由一段二节的偏欹竹根雕作,方14厘米,其径弧曲不一,上下不等。作者因势随形,运笔施刀,雕刻成山拗“牧牛”图景,牧牛图背景山壁如削,却又参差凹凸,作者借用其间自然竹节而为窄狭起伏山径。刻面上有二牛,大牛首出弯角,体魄强壮、小牛逍遥自在,似乎在窥视草间跳跃的昆虫,形象极为逼真。作者运用竹肌之筋,也很巧妙。刻雕的山体,显出竹筋的功能,犹如中国画画山技法的斧劈皴,平添山势峻峭、地面苔点密铺,倍增旷野生趣。

竹刻之所以能在明代中期成为专门的艺术,一是竹材廉价易得,二是竹刻名家的出现并形成流派。廉价的竹材欲想与质地高贵的紫檀木、象牙、犀角一比高低,只有在雕刻技法上创新,在器型、装饰题材上求变、出异,不断攀登新的艺术高峰。这个过程正是诞生竹刻名家的充分必要条件,同时在当时也形成了两个竹刻中心,一个是浙江的嘉定(今上海嘉定),一个是江苏的金陵(今南京)。后人按地域冠以派别,因而就有了以朱鹤为代表的嘉定派和以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专家把竹刻艺术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明、清前期和清后期。

明代竹刻的技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嘉定派以深刻表现高浮雕或圆雕的刻法,代表人物为朱鹤、朱缨、朱稚征,人称“嘉定三朱”或“朱氏三松”;二是金陵派以浅刻或略施刀凿即可成器的刻法,代表人物为濮仲谦;三是以留青作阳文花纹的刻法,代表人物为张希黄。

清初至乾隆(1644—1795)划为竹刻的清前期。单从时间跨度上说,此清前期包括了人们习惯上所分的清初和清中两个时间段。清前期竹雕十分发达,竹刻艺人继承了明代的刻法,同时又有不少创新。吴之墦创“薄地阳文”浅浮雕,封锡禄及其…门的圆雕,周颢用刀如运笔阴刻山水、竹石,潘西凤随意刮磨而得自然之趣。他们在当时即颇有影响,技艺皆达到了极致,后人效法,无人企及。乾隆时期仿古之风盛行,在竹刻中亦出现了仿青铜器的竹雕,多见巧思,已毕肖古铜器为能事,鼎、卣、尊、壶,无所不备,从清竹雕提梁卣(图3)可窥见一斑。贴黄器,穷工殚巧,突破了竹材固有的圆筒形状,使器物形状丰富多姿,质地有了象牙的感觉。因此可以说清前期是竹刻的鼎盛期。

清后期可能是刻竹者自己不能自画自刻,须请画家代为画稿设计,刻与画分离,刻竹者成为单纯的刻工,只能在竹材的表面落刀做文章,不可能刻去一层求人再画一层。故此,清后期的竹刻作品,大都是低而浅的阳文或阴文,器型多臂搁、扇骨。相反,昔日流行的圆雕器物,透雕、高浮雕之笔筒、香筒却难觅踪影。所以说,清后期的竹刻艺术日渐衰落。清后期载入史册的竹刻家较清前期多,但堪称大家的罕见其人。造诣较高的有善刻留青的尚勋和使用“陷地浅刻”的方絮。一些未刻署款之竹刻作品,只要其历史、艺术价值很高,同名家名作一样,在竹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主要品种

翻簧竹刻

竹刻之一种。也叫“贴簧”、“竹簧”、“反簧”和“文竹”。将毛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一层竹簧,经煮、晒、压平、胶合成镶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纹样。内容有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不少清代乾隆重时期的翻簧制品,当时的福建上杭,制作的翻簧器相当精美。此后湖南邵阳成为重要产地。道光咸丰以后,上海嘉定也成为生产中心之一。浙江黄岩、四川江安,亦是著名产区。翻簧的雕刻,多在很薄的竹簧表面,故以阴纹浅刻为主,亦有施以薄雕的。色泽光润,类似象牙。产品以实用的茶叶罐、花瓶、台灯、照相架、首饰盒、文具盒、笔筒和果盘为主。

留青竹刻

竹刻之一。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竹青选用深山冬竹,经防霉防蛀工艺处理,成品第面光润。竹筠洁如玉,竹肌有丝纹,竹筠色浅,年久呈微亮;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留青竹刻,宜充分利用这种质地和色泽变化差异,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层次,形成色彩从深到浅,自然退晕效果。明晦浓淡,因景而施。

留青雕刻的笔筒、臂搁、匣盒、扇骨等器物不仅精巧,而且外表润泽,色泽近似琥珀,历年越久,竹肌颜色越红,图案部分就越突出,如经常把玩摩挲,则光滑如脂,温润如玉。

留青竹刻始于唐代,到明代后期,竹刻艺术家张希黄发展了前人的刻法,使留青竹刻突破了以往图案形式,达到笔墨神韵和雕刻趣味兼备的境界。立葆恂《旧学庵笔记》载其竹刻山水臂搁事,“凡云气、夕阳、炊烟,皆就竹皮之色为之。妙造自然。不类刻画。”道出张希黄运用竹筠之妙。现藏于美国波斯顿美术博物馆的“山水楼阁笔筒”,就是他的代表作品。清代竹刻艺术家在继承明代技法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留青竹刻更注重书画艺术的效果,艺术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但到了清末,竹刻工艺日趋衰退,留青名家不多,佳作也较罕见。

20世纪中期,留青艺术家多聚居上海,如江苏武进的徐素白、苏州的支慈庵以及无锡的张韧之等。他们在继承明、清名家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徐素白,字根泉,号晓钟,自幼喜爱刻竹,后以此为专业,表现手法巧妙,刻法精细入微,生动传神,特别在表现花鸟、草虫方面有较大的创造。他创作的蜻蜓、蝉、蝴蝶、小鸟等,都有独特的表现手法。支慈庵能在扇骨上留青刻蝇头小字,用留青和浅浮雕相结合的手法雕刻绘画也很精巧。张韧之是少有的女竹刻艺术家,她巧妙地利用了竹青最表面的一层来表现景物的近处和亮光部分,在露出的竹肌上又深刻一层表现远景,使作品更富有立体感。

江浙地区盛产毛竹,竹刻资源丰富,而留青竹刻取材仍是极严格的。必须在秋冬时节入山,选伐4年至5年生的毛竹,要求表皮平整,节长无斑。砍伐时,不能损伤其表皮,根据制作器具需要,锯断或劈开刨花擦去竹面油腻,在日光下晒一星期,再放置室内通风处架空阴干。

雕刻留青,大多先制成器物,然后在竹面上打好画稿,运用各种雕刻技法操刀。留青竹刻很讲究用刀,雕刻刀以弹簧钢制成,风格不同,用刀也有区别;用于切边线,用斜口刀;铲去空白处,用平口刀;刻留青部分,用平口、圆口刀;刻划毛发之类,用槽刀。刻划蜻蜓之类的薄翼,则要把翼筋凸出,薄膜处用圆刀铲去竹青的十分之七,利用色泽和雕刻深浅的对比,充分表现薄翼透明的质感。如留青竹刻艺术家徐素白先生雕刻的蜻蜓、月季花表现手法巧妙,精细入微,物象质感强烈,清秀典雅,浮然竹上,堪称留青竹刻之珍品。

技法

阳纹砂地竹刻技法之一。

系阳纹刻法,地作砂粒状,有细砂地、粗砂地、核桃地、香橼地(一名桔皮地)等。

薄地阳文竹刻技法之一。

其义有三;一指清代吴鲁珍所刻浅浮雕,其刻法浅于明代的高浮雕,故名“薄地阳文”。一指较吴鲁珍浅浮雕更低的阳文。近人所谓“薄地阳文”,将花纹以外全部竹地或邻近花纹四周之竹地刮去,使花纹微微高起,然后雕刻。

陷地深刻竹刻技法之一。一种深刻,比一般深刻更深。竹林表面光素,称为地,所雕图像全部刻陷地中,有五六层,始达其最深处,故名“陷地深刻”。此法始于清代前期。

竹刻地纹竹刻技法之一。

其地纹有四;一为光地,即平地。二为空地,即透雕之镂空地。三为几何纹地,如雷纹、波纹、鳞纹、锦纹等。四为糙地,即砂地,以形似得名。纹覆地,地承纹,地为纹辅,纹因地成。

工艺

总述

竹雕形式丰富,除了圆雕、浮雕等不同表现形式之外,还引申出留青、贴黄、镶嵌等工艺。竹雕作品依据品种和产地的不同,在工艺上又各有所长。建筑多浮雕,摆件多圆雕,糕板雕则都是阴刻;宁波工以骨嵌著称,潮州工则以透雕见长。

圆雕

是指完全立体的雕刻,即前后左右均完整雕出景物形象,具有三度空间,在不依附任何背景的情况下,可从四周的任何角度进行欣赏。这种以圆雕技法刻制的器皿,大多是取竹根为材,根据竹的自然形态进行构思和设计,略施雕镂,使其成为或巧妙、或古朴、或精致,供人观赏的艺术品。这种因材施艺的创举,看似简单,实极难为。不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独创性,还要有极为高超的雕刻技术,两者之间必须紧密配合。最具代表的要数封氏家族。封氏是竹刻世家,世代相传多至五六代以上。其中最有名的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三兄弟,号称鼎足。他们继承了朱氏刻竹中的圆雕技艺,以竹根为原料,摹仿现实写生,所制作的器物多以新奇胜。封锡禄和封锡璋兄弟由于技艺精绝,名声远播,被地方官推荐,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被召入宫,于养心殿服务。

浮雕

是指在平面基础上雕刻艺术形象,物象近似绘画,前后体积压缩。因此,浮雕是介于绘画和雕刻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浮雕的制作过程也表明了这一点,即在雕刻前,先将画稿贴在刻板上,然后依据画稿进行雕刻。根据浮雕立体程度的差别,可分为“高浮雕”、“浅浮雕”、“薄意雕”、“线雕”等。高浮雕,与圆雕相接近,所雕形象起伏较一般浮雕大,有的局部为圆雕,具有很强的立体感。浅浮雕,与绘画相接近,所雕刻的想象所起伏较一般浮雕平缓。薄意雕,最浅薄的浮雕,所表现的形象仅是一层平缓的起伏,意到即止。

留青

所谓“留青”,也称平雕,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把图案之外的青皮铲去,露出竹肌。竹材干后始能奏刀,此时表皮已由青转白。所谓“迹若粉描”,与留青之花纹正合。刻后不须一两载,表皮即呈淡黄色,但此后变化不大。竹肌则由淡黄而深黄,由深黄而红紫,故皮、肌色泽之差异会越来越明显。这种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经常抚摩掌玩,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这种技法始于唐代,当时虽是留青竹雕的初期阶段,所刻纹饰还比较浑朴简单,但这种技法的出现,显示出了竹刻艺术的提高与进步。

阴刻

是指所雕的物象低于雕面的水平面的雕刻技法。线刻,在平面的雕面上以阴刻线条造型,与绘画中白描相似。

微刻

微刻也是竹刻的一种,由于竹子纤维结构,以至于较难在竹子上面进行微刻,故现代雕刻家鲜少可以在竹子上进行微刻,也是微刻较难的一种。很多微刻作品画面上常常兼有微刻诗词或文章,此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微刻文字书法效果重要性,那些虽刻得细微的某些作品无非蚁足一堆,在放大镜下观察,波磔点划,不成样子,字型或呆板,或歪斜,或扭曲,实不足取。尤其在微刻作品上的微刻功力怎样,也成了评判微刻作品的成败。好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推崇,除了微刻技法外,究其原因还在于微刻布局而又要表现出铁划银钩的书法功底。而要在竹子上微刻作品则是难上加难。

透雕

透,意为穿透。透雕又称通雕。通,意为贯通。有在浮雕基础上镂空其底版使图象空灵突出,分为单面镂空雕与双面镂空雕。有在圆雕基础上作镂空透雕,雕出内层的景物。也有平面多层透雕,多的可达五六层。

贴黄

又称“竹黄”、“翻黄”、“反黄”、“文竹”等。其工艺乃取竹筒内壁之黄色表层翻转过来,经煮压、粘贴到木制胎骨上使其成器。清中期以来,江苏嘉定、浙江黄岩、湖南邵阳、四川江安、福建上杭均以制作贴黄著称。据已知文献记载,以上杭为较早。贴黄器以木为胎。木胎可随意造型,故能突破竹材为圆筒形的限制,可以制成各种形状的器物,并因此而增加其实用价值,所以贴黄器是值得并应该提倡的。不过贴黄甚薄,只能浅刻。一般民间的贴黄器,造型雕饰都比较简单。但清宫所藏,精工华美,远非民间者可比。

镶嵌

为了增加竹木雕的层次感,采用与载体色泽不同的材料通过镶嵌形成图案。如嵌牙、嵌玉、嵌石、嵌竹、嵌木、嵌骨、嵌螺钿、嵌珊瑚、嵌玳瑁、嵌珍珠、嵌瓷等材料。用多种材料镶嵌在一件作品上,称“百宝嵌”。

种类

竹雕器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为实用器和陈设摆件两大类,实用器中以文房用品最为多见,摆件则主要是以人物、动物、植物等为题材的圆雕作品。

实用器

竹雕实用器中文具类属大宗,如笔筒、臂搁、洗、印章等,其次是杯、壶、盒、炉、香筒等日常用具,此外还可见到竹雕仿古器(如尊)、乐器(如萧)等。

摆件

以人物、动物、花鸟、如意等为题材的竹雕摆件一直是受人青睐的陈设品,多以竹根采用圆雕、透雕等技法制成。

明清流派

总述

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总会形成流派。中国竹雕艺术于明末清初成熟后,流派也逐渐形成并展示出来;中国民间收藏的竹雕器件,也不乏明清时期的流派名家作品。

嘉定派

自明代正德、嘉靖之后,竹刻艺术发展十分迅速,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一些杰出的艺术家涌现出来。当时,大部分竹刻高士都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一些士人便将这些精工典雅的作品,根据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划分流派,于是出现了嘉定派。嘉定派生产中心主要是在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区),以“深刀刻法,即奏刀深峻,洼隆浅深,可五六层”为主要特征,作品能表现出丰富的画面层次及立体效果,因此在中国竹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嘉定派最早的创始人是朱鹤,在嘉定竹刻艺术中,以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最为著名,被誉为“嘉定三朱”。“嘉定三朱”的基本风格,在明代就有评价,称其“花鸟规抚徐熙写意,人物山水在马、夏之间,画道以南宋正法,刻竹则多崇尚北宋。盖以刀代笔,为简老朴茂,逸趣横生”。这就是说:“嘉定三朱”的竹雕花鸟画,与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徐熙的文人画一脉相承,注重“水墨”,而且多为粗笔写意,计有大写意、小写意,兼工带写等技法,颇能传达文人的高雅、“野逸”之气;“嘉定三朱”的竹雕山水画,与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远、夏圭为代表的画风相仿。马远的山水画一反北宋山水画全景式构图方法,画面重心偏于边角,“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近景突出”,属于截取扼要部分的章法安排。夏圭的画作亦爱取一边一角,作“截景式”山水。所以,画史上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嘉定三朱竹雕的山水画面,也是“截景式”,所以逸趣横生。

继竹刻大家朱鹤之后,其子朱婴、其孙朱稚征在嘉定竹刻中也颇负盛名。“嘉定三朱”的传人甚众,据《嘉定县志》、《竹人录》记载,嘉定派麾下的名手大家不下二三十人,其中,秦一爵、沈兼、吴之瑶、封赐禄、周灏、施天章、顾珏、蔡时敏等,尤为世人所重。嘉定派竹雕得到了清代康雍乾嘉时期(1662-1820),达到了黄金盛世,嘉定由此被称为“竹刻之乡”,嘉定派成为名闻遐迩、光耀千秋的竹雕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嘉定派竹雕当中,由于时代的不同,各人的文化艺术素养又不一样,所以名家作品都有他们各自的个性特性。

金陵派

明中叶至清道光年间,在竹雕艺术上能与嘉定派齐驱并驾的,是濮澄开创的金陵派。金陵派竹雕以浅金陵派:竹雕松树形小壶刻、简刻为主要特征。这种技法雕镂不深而层次不减,表面略加刮磨,却古朴有味,虽看似了了几笔,却意境深远。

金陵派对圆雕运用颇为讲究,对材质选择很严,雕刻时善于因形取势,不多作人工修饰。金陵派还擅长于竹雕书法,使中国的传统竹雕平添了浓郁的文人气息。这都是金陵派竹雕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它的主要特征的具体表现。然而,金陵派竹雕自濮澄创立后,得其亲授或直接受其影响者寥若晨星。濮澄之后,仅潘西风、方洁的成就最为卓著,名声日隆,因此被后人视作金陵派艺术承传的两大支柱。此后,因嘉定派竹雕在各地盛行而受到一定的冲击,最终,影响式微,几近失传。

浙派竹雕

浙派竹雕艺术是“留青圣手”张希黄开创的。张希黄,本名宗略,字希黄,以字行。浙江嘉兴人。张希黄对竹雕艺术的贡献,主要是改进了唐代以来的传统“留青”竹雕技法。“留青”又称“皮雕”,是一种在竹子的“青筠”(青竹皮)上雕刻的技法,即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竹青雕刻图纹,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以下的肌肤。这种竹雕不仅精巧,而且外表润泽;经年之后青筠处泛黄,竹肤颜色则愈深,色泽与质地的对比,图案便神奇地显出其独特的韵味。张希黄刀笔之下的“留青”,则是对传统技法的匪夷所思的改进与发展,他在同一个器件上,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以服从画面内容的需要,分出层次。经年之后形成色彩从深到浅,自然退晕的效果,把毛笔国画在纸面上体现的浓淡色泽变化,巧妙地反映到竹雕中来,因而使留青图案突破图案形色,兼备笔墨神韵和雕刻趣味。他的传世之作,皆细致工妙、精美绝伦,其中以“山水楼阁”笔筒最为典型。被称为“立体的界画神品”。张希黄以竹的表皮作书画,成绩斐然,人们称他为“留青圣手”。他的作品,精细的构思和绝妙的制作工艺浑然一体,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并且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竹雕艺人,最终形成高雅淡泊、巧而不媚的浙派风格,堪与嘉定派、金陵派齐驱并驾。二十世纪中期,留青竹雕的代表刻家多聚居在上海,如浙江吴兴的金西崖,江苏武进的徐素白,苏州的支慈庵及无锡的张韧之等。

徽派竹雕

徽州古称“新安”,地处皖南。明清时期,那里文风日盛,逐步形成业儒传统,并诞生了著名的“新安文化”。历史上,徽州不仅以产纸、墨、砚著名,砖雕、木雕、石雕并称“徽州三雕”,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而且竹雕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骄人业绩。因此,随着嘉定、金陵、浙江三个艺术流派的兴起,“徽派竹雕”也很快显明于世。

“徽派竹雕”的代表人物有吴元满、李希乔、张立夫和程文在等。吴元满是明末安徽人,精通书法,擅长篆刻,尤喜“六书”研习。因此,竹雕独显文字风采,并以金石碑体为主,运刀时都能和运笔一样得心应手。形成了浑如三代鼎彝的独特艺术风格。李希乔是清初著名的竹雕大师,号“石鹿山人”,他的竹雕既有吴元满书法入竹的风绪,又有新创,简笔刻画如竹石、人物山水臂搁、笔筒,线条简洁、流畅,画面清丽而富有意韵。张立夫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成名的竹雕大师,以多才多艺饮誉江南。以雕版、刻漆为业,多有建树,竹雕作品也独具一格。

其他名家

明清两代的竹雕,除了地区形成的流派艺术之外,还有一些雕刻家在继承前人、推陈出新方面做出了贡献,发明了有别于地区流派之外的新技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耀、张步清、马根仙、邓孚嘉、尚勋、时学庭和时钰两兄弟等人。

传承意义

中国古代一门独有的工艺,由于文人的喜爱和使用,将它推向市场。文人一开始不是以市场为目的,而是为自己欣赏、把玩。但文人是社会的一个标杆,由于文人的推动,就有了社会的追求,进入了市场。在题材上,无论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大多寄托了文人的情怀。文人讲究意境,所以竹雕的很多意境都跟中国画非常相似。由于竹雕艺术的成功,深刻地影响到象牙、犀角、紫檀、黄杨这些贵重材料的雕刻,它们都有仿竹器的倾向。

竹刻艺术品因它的局限性,其数量尤其是精品较书画少得多,因而它的收藏价值颇高。在北京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均有明清时代的竹刻代表作收藏。竹刻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明清竹雕先后在港台及海外市场形成了收藏热潮,其行情发展遂影响到中国内地收藏市场。竹刻艺术走向市场后,海内外大型拍卖会屡屡创下竹刻艺术品拍卖成交的高纪录。

竹刻器物虽是杂项里的一个较小门类,但整体的拍卖成交率很高。数据显示,1994年到2004年9月,有资料可查证的拍出的竹刻类拍品约700件,总成交额超过3000万元,成交率达47%。而中国嘉德在2003年秋拍“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中推出的14件竹刻器100%成交,其中有超过半数以上的拍品创下近十年来竹刻器拍卖的历史最高,如明朱三松竹根雕老僧以264万元成交,清竹根雕采药老僧以57.2万元成交,明朱小松归去来辞图笔筒以110万元成交。

竹刻虽是小器,但往往精雕细琢。竹刻光传统手法就有透雕、浮雕、圆雕等,创作者不仅要有绘画、书法等功底,还要练就娴熟的刀功手法,对综合素养要求极高。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家辈出,风格独特。因此对后来的藏家来说,明末至清乾隆期间的竹刻作品最为珍贵。

作品保护

历代传世竹刻作品,总体数量相应较少,主要原因是竹材易败坏,很难保存。导致败坏的因素有物理损伤、化学腐蚀,生物破坏。作品的收藏保护,是针对这些有害因素,采用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竹刻作品造成物理损伤,有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内在因素是由竹子构造特性所致。竹壁呈薄管状,管壁主要由纤维细胞和导管细胞等构成维管束的纵向排列,这种排列的构造特性,决定了纵向收缩小,弦向收缩大;加之竹青组织致密,竹肌、竹黄组织较松,外层、中间层、内层胀缩率差异很大;竹材的薄管壁构造,其弦向抗拉力、抗压力差。在外界条件如高温、潮湿、干燥、机械压力、拉力、撞击等影响下,竹刻作品裂痕、破裂、色变、碳化、腐朽。预防物理损伤的办法是在加工时,一般都要刮去青皮,待竹材干后,用清漆内外封闭,或用清质油浸渍,防止阳光曝晒、高温和机械损伤。

竹刻的化学腐蚀,在常温下,弱酸、弱碱、盐类对作品无影响,但竹材长期接触化学药品,材料内部吸入酸、碱、盐类,易于潮湿,导致物理损伤。在高温下,酸、碱、盐与竹材发生化学反应致变色、碳化、腐朽。竹材在作防虫处理时,在高温下一般不宜用酸、碱、盐类。涂漆是隔离酸、碱的一种预防措施。

竹刻作品的生物破坏后果最严重,竹材成分中含有可溶性糖类、淀粉、蛋白质、脂肪等,是虫菌的养料。竹刻的防霉、防虫主要应把握三个环节:即先期预防措施,加工时的防虫灭菌处理,贮藏的保护措施。先期预防是从选择竹种、竹龄、采伐季节着手,新竹要及时进行浸提物质处理,减少菌、虫的滋生养料。加工时防虫灭菌办法是进行物理、化学处理,如采用远红外线与烘烤技术杀虫;或用氮气、二氧化碳气体,代换空气中氧气达到灭虫效果;有的采用超低温冷冻办法,灭菌效果好,对作品也无损害。化学防霉防虫办法是采用浸渍、涂刷或加压渗透,或空气熏蒸,使灭虫药剂进入竹材内部,达到杀死虫、菌的效果。涂刷防虫剂有清漆、虫胶漆、桐油等;防腐涂刷剂,可用氟硅酸钠12份,氨水19份,水500份,配制成混合液,也可用浓度4%的五氯醛松节油溶剂加入清漆,配成含o.2一o.5%的五氯酚清漆涂刷。浸渍液有:防霉浸渍液,用苯甲钠o.5公斤,加入4.4公斤水,竹材浸泡1分钟,就可以达到防霉效果,且材色更好;另用杀虫眯1份,托布津1份,水25份的混合液浸泡,防霉效果较佳。广西全州县配制的防虫防霉液,是用浓度0.125~o。166%的亚砷酸钠注入水池,将竹材浸泡4—8小时,可起到防治效果。印度学者发明世界防腐防虫剂“CCA”(铜铬砷防腐剂),或用药剂中的单盐硫酸铜、氧化锌浸泡防腐处理,室内防霉防虫效果可达25~30年。

竹刻的贮藏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竹刻作品应用良好橱柜存放,并放入防虫药片如樟脑精等,保持一定温度、湿度,隔离灰尘、飞虫,定期清洁作品,定期对收藏室除虫灭菌。据《竹人录·藏法》介绍:“二三年将生桐油细刷一次,即用棉布揩净,取其润泽不枯,如遇风燥烈,不可出玩,防损裂。其色红如琥珀者为上,鹅油色者并足宝贵,黑为下。收藏得地,三松制作至今完好,谁谓非千百年物耶。”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刘济恺    下一篇 勇往直前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