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蒙古族部落

根据《蒙古秘史》和《史集》记载,蒙古部最初只是包括捏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的小部落,他们被突厥人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这两家人为了逃避敌人,逃到今呼伦贝尔的额尔古纳河流域生息繁衍。大约经过400年时间,部落才兴盛起来,从原氏族中分出若干氏族部落,形成蒙古民族共同体。

目录

起源

蒙古族形成以前,地处北亚的蒙古高原、大漠南北地区先后出现过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室韦一鞑靼等北方游牧民族。他们的活动对蒙古族的历史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蒙古族的族源问题,是多年来学术界争论、探讨的重大题目,如今,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出自历史上的东胡-鲜卑-室韦一系。

蒙古族部落蒙古族部落

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历史上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西拉木伦河、大凌河、老哈河等诸河流域的大小部落的总称。由于他们“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史记·匈奴列传》),公元前209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东胡各部受匈奴人统治达3个世纪之久。

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汉朝击败匈奴,匈奴举部西迁,这个时候,东胡人的一支鲜卑人逐渐占据了匈奴人的土地,鲜卑至此便强盛起来。其中起源于大兴安岭北部的鲜卑人的一支,拓跋鲜卑走出草原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统治中国北方148年,鲜卑也是第一个从草原走出来入主中原的民族。专家确认,拓跋鲜卑人所使用的是一种古代的蒙古语方言,他们是蒙古民族的先民。

公元3世纪后半叶,北魏登国三年(公元388年),鲜卑宇文部的一支,从鲜卑联盟中分离出来,单独游牧于湟水与土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流域一带,自号契丹。500年后,契丹新贵族耶律阿保机崛起,建立了大辽王朝,统治中国北方209年,契丹也是第二个从草原走出来的民族。

公元4世纪中叶,居住于兴安岭以西(今额尔古纳河与大兴安岭东西一带)的鲜卑人的一支则称“室韦”。蒙古,是室韦人的一支,始见于《旧唐书》,称作“蒙兀室韦”,它是成吉思汗家族所属蒙古部的直系祖先。在历代汉籍中对“蒙古”一词有种种不同译写,如:萌古、朦骨、萌骨等等。至于写作“蒙古”,最早见于《三朝北盟汇编》所引《炀王江上录》。这些蒙兀室韦部落被当时的突厥人称呼为“塔塔尔”(汉籍为达怛,鞑靼)人。史家们认为,室韦、鞑靼这两个名称在汉籍中可以互通互易。所以,可以称他们为室韦一鞑靼人。他们是原蒙古人,他们的语言保持着东胡后裔语言和方言的特点,这种语言和方言,应当叫做原蒙古语。《蒙古秘史》中保留的一些原蒙古语的词汇和语法现象可以证明,这种原蒙古语与后来经过突厥化的古蒙古语有很大差别。据波斯人所著《史集》,“蒙古”是“质朴无力”的意思。“蒙古”刚开始形成氏族部落时,大概是个弱小的部落,后来随着他的强大,逐渐成为闻名于世的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名称。

发展

公元9世纪中叶,强盛一时的蒙古高原上的回鹘汗国在吉利吉思(吉尔吉斯)人的打击下顷刻瓦解,回鹘部众四散逃走,蒙古高原陷于无主状况。原先居于大兴安岭地区的许多操蒙古语的各部落,包括成吉思汗家族所在的蒙古部逐渐开始迁徙,他们从原居住地额尔古纳河流域西迁,移居于今蒙古国肯特省土拉河(土剌河)、鄂嫩河(斡难河)与克鲁伦河(怯绿连河)三河的源头——不儿罕山一带,成为蒙古高原新的主人。

蒙古高原北起贝加尔湖,南与华北相接,东至大兴安岭,西抵阿尔泰山,平均海拔1500米。在地理上分为漠南(大致为我国内蒙古)与漠北(今蒙古国)两个单元,相互隔大漠而南北相望。大漠即戈壁,而漠北史称瀚海。蒙古高原历来就是草原民族逐鹿的舞台。在成吉思汗之前,东胡、匈奴、突厥、辽、金、西夏等游牧民族都曾在这片辽阔、富饶的草原上演绎了各自的英武史篇,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蒙古民族跨入了这个历史舞台,成为了主要角色。

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迁徙到蒙古高原的斡难河源头肯特山一带居住后,由狩猎经济逐步过渡到游牧经济。据《蒙古秘史》记载,孛儿帖赤那的第十二世孙朵奔篾儿干死后,其妻阿兰豁阿又生了三个儿子,蒙古人传说,他们是感光而生的“天子”。他们是从阿兰豁阿洁白的腰里出生的。所以他们的后裔被称为“尼伦蒙古”,被称为出身纯洁高贵的蒙古人。尼伦蒙古中,以孛端察儿为始祖的乞颜·孛儿只斤氏最为著名。蒙古人一些不属于阿兰豁阿夫人后裔的蒙古人,他们被称作“迭儿列斤”,其意为一般出身的沿着山岭居住的蒙古人。据此,尼伦可能是指住在山岭上的蒙古人,而迭儿列斤可能是指住在沿着山岭下的蒙古人。蒙古人逐渐形成了尼伦蒙古和迭儿列斤蒙古两大部落集团。

到了12世纪,尼伦蒙古已经有了很多氏族和部落,其中有乞颜、孛儿只斤、巴阿邻、别勒古纳惕、不古纳惕、哈答斤、萨勒知兀惕、沼兀列亦惕、那牙勒、巴鲁剌思、不答阿惕、阿答儿斤、兀鲁兀惕、忙忽惕、失主兀惕、朵豁剌惕、泰亦赤兀惕、别速惕、雪你惕、合卜秃儿合思等等,他们都是阿兰豁阿的后代,这些氏族是蒙古部的同族集团。

迭儿列斤蒙古人的氏族部落也繁衍很快,其中有捏古斯、弘吉剌、兀良哈、亦乞列思、斡勒忽纳惕、火罗剌思、燕只斤、嫩真、许兀慎、逊都思、伯岳兀等大小氏族部落。他们之中有的被尼伦蒙古征服,如阿鲁剌惕、斡罗纳儿、雪你惕。在上述迭儿列斤氏族中,除弘吉剌人自成一独立而强大的集团之外,其他多数是蒙古贵族的附属民。

从地域民族部落分布来看,在10世纪至12世纪的蒙古高原上,从杭爱山以东直到今大兴安岭都属于蒙古部落的牧场。当然,西迁的蒙吉各部或多或少吸收了留居当地的突厥语族人口,因而蒙古人自身的语言、习俗、生产生活等方面也受到突厥人的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使蒙古部落融入了突厥人的血统和文化成分,因此,有些学者也把突厥语族人作为蒙古族的族源之一写入著作中。

尼伦蒙古和迭儿列斤蒙古合在一起被称作“也克蒙古”(大蒙古)或合木黑蒙古“一切蒙古人”。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原蒙古人,如札剌亦儿人、塔塔儿人、篾儿乞人、外剌人、八儿忽人、秃马惕人等。自9世纪以后直到13世纪初,在蒙古高原西半部还有克列、乃蛮和汪古三个强大的突厥语系部落。他们信奉景教(基督教聂思脱里派)。

13世纪以前,蒙古诸部落各有各自的名称和活动地域。他们的社会发展不平衡。有的部落已经进入阶级社会,有的则处在原始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各部落的经济状态和生产力发展也不相同,有的从事游牧业,有的从事狩猎业,有的则从事农业。各部之间的语言也有差异,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建国后,还有9种不同方言,宗教信仰也互有区别,有的信仰景教,有的则信仰萨满教,有的部落已经开始使用文字,有的则刻木记事。自12世纪开始,在蒙古高原形成几大部落集团,为了争夺统治全蒙古的权力,他们之间发生了无休止的战争。蒙古地区形成了《蒙古秘史》所描述的“天下扰攘互相攻劫,人不安生”的混乱局势。

崛起

公元1162年,在蒙古乞颜部孛儿只斤氏贵族家庭里出生了一位男孩,这就是闻名全世界的伟大人物——蒙古圣主成吉思汗。其出生地在斡难河(今蒙古国境内鄂嫩河)畔的草原上。当这位男孩出生时,他的父亲也速该正率领蒙古部众与塔塔儿人打仗,战争中俘获了塔塔儿人首领铁木真而凯旋。按蒙古人古老的习俗,以所战胜对手的头人之名为自己的儿子命名,遂取名为铁木真。铁木真的家族中,其直系四世祖合不勒、曾叔祖俺巴孩均为蒙古联盟的大汗。合不勒是蒙古尼伦部的第一任可汗,他组成了蒙古部最初的国家政权。汉文史籍称他为“太祖元明皇帝”。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因多次参战而英勇无敌,拥有“巴图儿”(勇士)称号,他们在蒙古部落中均有很高的威望。

成吉思汗9岁那年,父亲也速该被塔塔儿部下毒致死。幼年丧父使成吉思汗的童年时代非常艰辛,全家10口人的财产只有9匹银合马,一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长年处于半饥半饱状态。然而童年时代所经历的生活变迁和苦难在其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锻炼出了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和毅力,使他具备了改变悲惨命运,重振民族和家业的强烈动力。

成吉思汗通过与其父也速该生前好友克烈部首领王罕和他的“安答”(结拜兄弟)蒙古部札答兰氏札木合结盟,摆脱了破落贵族的身份,重新掌握了蒙古部落统率大权。1189年,铁木真以其祖先的荣耀以及个人的智慧和勇敢被乞颜氏贵族们拥戴,成为蒙古部大汗。

12世纪,众多的部落逐鹿蒙古高原。乃蛮、克烈、蔑儿乞、塔塔儿、蒙古,并称五大兀鲁思,即五个部落联盟或初步形成的五个国家。还有汪古、弘吉刺诸部落。成吉思汗经历了塔塔儿部害其父、蔑儿乞部掠其妻、遭泰亦赤兀惕部囚禁等劫难后,经过十三翼之战、斡里札河之战、阔亦田之战、达兰涅木格思之战、合兰真沙陀之战、纳忽崖之战等重大战役,先后击败篾儿乞部、塔塔儿部、札答兰部、克列部、乃蛮部等部落,结束了蒙古高原的混乱局面,终于统一了北亚蒙古草原上的诸部。

1206年春,在斡难河源头召开全蒙古贵族参加的大忽里台(聚会),树九旃白纛,建立“也可·蒙古·兀鲁思”,汉译为“大蒙古国”,铁木真加号“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以也克蒙古为核心,将族属不同、社会发展不平衡、方言各异的各部统一在一个汗权统治下,形成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民族。从此,“蒙古”由部落名称变成了民族的名称。当时蒙古汗国控制了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北连贝加尔湖,南接金朝与西夏的广大地区,结束了北亚蒙古高原长期以来的部落纷争状态,这在蒙古民族发展史乃至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件大事。

《史集》中说:“由于成吉思汗及其宗族的兴隆,由于他们是蒙古人,于是各有某种名字和专称的各种突厥部落,如札刺亦儿、塔塔儿、斡亦剌惕、汪古惕、克列亦惕、乃蛮、唐兀惕等都自称蒙古人”。从此,“蒙古”由原来蒙古高原的一个部族名称变成了一个北亚草原上游牧封建大帝国的名称,一个以“蒙古”之名播扬天下的民族共同体便在欧亚大陆这个大舞台上叱咤风云几百年。

大蒙古国成立之后,成吉思汗组织多次远征,其铁骑深入到中亚、西亚和欧洲,征服了征途中若干个强国,先后有40多个国家、700多个民族都归附于他。其疆域东起太平洋,西到地中海之滨与西欧为邻,北及北冰洋,南临印度洋,建立了人类历史上领土面积空前的日不落蒙古大帝国。几乎整个亚洲和欧洲的大部分都成为了帝国的领地,其版图之大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时候的蒙古民族已经变成了横跨欧亚大陆而居的世界性民族。欧亚大陆和蒙古高原上原有的民族、部落被成吉思汗统一在一个汗权统治之下,他成为了欧亚大陆上的千古一帝。

东西方的蒙古族

成吉思汗为了管理这遥遥万里的疆土,他根据蒙古人的传统习惯,实行了领地和属民的分封制——千户、万户与诸王制。他将获得的领地和属民分封给了自己的儿子、兄弟和功臣,组成了各自的兀鲁思、万户、千户这种行政、军事、经济、生产合一的政体。他把在西方的土地分封给了自己的3个儿子术赤(长子)、察合台(次子)和窝阔台(三子),后来幼子拖雷的儿子旭烈兀在另一次西征中获得了中亚、西亚的大片领地。史学家们就把这些分封在西方的成吉思汗的后王们称为“西道诸王”。他把蒙古的故土留给了幼子拖雷,拖雷之子忽必烈建立了“大元王朝”。他又把蒙古故土东方的土地分封给了自己的弟弟们,他们和他们的后王们史称“东道诸王”。忽必烈和东道诸王的子孙及其属民的后裔发展成为了中国蒙古民族。

由此可见成吉思汗军事领土的扩张和分封制度使蒙古民族和他的后裔在历史的长河中分流成两部分,即走向西方的蒙古族和留在东方故土的蒙古族。

来到西方的蒙古民族走过了这样一条道路:成吉思汗把西方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儿孙以后,西道诸王们带领自己的军队和属民经营这远离蒙古故土的西方领地。最初这些土地是大蒙古大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自13世纪60年代以后,蒙古帝国在西方的领地逐渐分裂为金帐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哈台汗国、伊儿汗国等四大汗国。蒙古大汗成为中国历史上元朝的皇帝,在名义上四大汗国与元朝仍保持着宗主关系,但各汗国宗王所推戴的君主有权处理本国的大事,他们逐渐脱离于蒙古大汗,成为远离蒙古故土,而又各自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延续了几百年历史。

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许多部,后来,按照所居地域逐渐形成为三大部分,即: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人称为漠南蒙古,即科尔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即喀尔喀部,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为漠西蒙古,即为厄鲁特蒙古。

经过历史的演变与发展,蒙古族人民拥有了自己的语言与文字,拥有了独特灿烂的民族文化,如今,中国境内共分布着五百多万可爱的蒙古族人民,他们与各民族人民一起,为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做贡献,并传播着富有魅力的蒙古族文化。

国外蒙古族历史与现状

蒙古族是一个世界民族,在世界各地(主要是亚欧大陆)都散落着蒙古部族。大致分布情况如下: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属于蒙古语组的卡尔梅克人和布里亚特人,鞑旦人和图瓦人属于突厥语族,但和蒙古有很大的联系。俄罗斯联邦境内的蒙古人只有卡尔梅克人和布里亚特人,总数不到一百万人。外蒙古总人口为261万7千多万人(1999年7月),其中蒙古族占90%没,为235万人,其他为哈萨克族、俄罗斯族、汉族等。

喀尔喀蒙古

蒙古国是由众多同属于蒙古族血统的不同部落所组成。例外的是哈萨克人,属于突厥血统,生活在蒙古西部省份,拥有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信仰。蒙古族的大部落实克尔克孜部落,还有很多将不同方言的蒙古族。

卡尔梅克部

克尔梅克是欧洲人对厄鲁特蒙古人即卫拉特亦即元代的翰亦剌、明代的瓦剌的称呼。明目清初,卫拉特部蒙古人分四部: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后准噶尔部强盛,土尔扈特部不服准部统治,于1616年在首领和鄂尔勒克带领下,越过吉尔吉斯草原,同年与俄人讲和。和鄂尔勒克移居于托波尔河上游,以其女嫁西伯利亚后人,并征服花剌子模部分领地。1643年,和鄂尔勒克移营至伏尔加河下游阿斯特拉罕附近,与诺盖人密谋,使其脱离俄国。1650年,西伯利亚的土尔扈特部遣使向顺治帝表示臣服。1673年,顿河和额济勒河(伏尔加河)间的土尔扈特部首领阿玉奇,为得到俄国每年的丰厚赠礼,向沙皇表实效忠,但土尔扈特部与克里米亚汗国、达赖喇嘛、中国皇帝都继续保持联系。后来,沙皇不断向其征兵用于对奥斯曼土耳其作战,激起土尔扈特人的反抗,部分土尔扈特人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的孙子的率领下东归故土,遭俄军和哈萨克人的拦截,死伤无数,最后剩几万人到达中国新疆境内。其它未能东归的人留在伏尔加河下游继续受到沙俄的统治。。1920年成立卡尔梅克州,1935年,成立共和国,1943年,自制共和国制被取消,1957年重设自治州,1958年重新恢复自治共和国,苏联解体后升格为俄联邦自治共和国。卡尔梅克人还信奉藏传佛教,讲卫拉特蒙古语,卡尔梅克共和国是欧州唯一的佛教国家,首府埃里斯塔,有很多佛像。

布里亚特部

布里亚特元代称不里牙惕,不里亚特蒙古人从种族上厄鲁特蒙古人的近支,原游牧于外贝加尔地区,后来向北发展到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之间地区。1631年,俄人到达叶尼塞河支流通古斯卡河上游,立即与布里亚特人发生冲突。经过25年的战争,布里亚特人被完全压服,才臣服俄国。但其中一部人反抗到底,向南移入喀尔喀领地。另外一部分,当清军在黑龙江以西打败俄人是投向中国,被赐名巴尔虎人,编入八旗。布里亚特共和国位于贝加尔湖东,南与蒙古国接壤,首府乌兰乌德。1923年成立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1958年改为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1990年苏联解体前夕升格为俄罗斯联邦内的共和国。另外俄罗斯联邦境内还有两个布里亚特自治区在贝加尔湖以西:乌斯奥尔丁布里亚特自治区(属伊尔库茨克州)、阿金布里亚特自治区(属赤塔州)。

鞑靼部落

鞑靼人属突厥语族,混合了蒙古人和跟随蒙古人西征的其他种族的突厥人的血统,他们主要居住在俄罗斯联邦的鞑靼斯坦共和国和西伯利亚、中亚的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1944年被斯大林从克里米亚强行迁入),原苏联共有600万鞑靼人,分喀山鞑靼人、克里米亚鞑靼人、西伯利亚鞑靼人等多种,是今俄罗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迁入中国新疆境内的称塔塔尔族,他们大多数是逊尼派穆斯林,少数改信东正教(称楚瓦什人,主要在俄联邦楚瓦什共和国境内),还有部分新原始萨满教。鞑靼斯坦共和国的鞑靼人属喀山鞑靼人,他们的祖先主要是伏尔加-保加尔人,保加尔人原居中亚一带,后随匈奴人西迁到黑海以北,七世纪时分为五部,一部西迁到多瑙河下游地区,联合斯拉夫人打败了东罗马帝国的军队,建立保加利亚共和国,后被当地的斯拉夫人同化,成为基督徒。后来保加尔人就成为同化了这支保加尔人的斯拉夫人的名称。另一支保加尔人北上到伏尔加河中游、卡马河流域一带,称伏尔加-保加尔人,蒙古西征时称他们为不里阿耳,被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征服。拔都西征结束时建立钦察汗国,跟随拔都留下的蒙古人只有四千户(参加拔都西征的军队约15万人,西征结束后,其它各系宗王的部队都回原来的地方去了,剩下的是拔都自己的部队,大都是来自中亚的突厥人),他们淹没在突厥人的汪洋大海里(突厥人是他们的百倍以上),他们后来逐渐被周围操突厥语诸部混血同化,将突厥语,信伊斯兰教。后来,蒙古国人和钦察汗国统治下的伏尔加-保加尔、钦察等突厥民族共同使用蒙古人带来的名字-鞑靼人,伏尔加-保加尔人失去了自己原来的名字。

图瓦部落

图瓦人,中国史籍称“都波人”、“萨彦乌梁海人”、“唐卢乌梁海人”等。俄国人称索约特人,唐努图瓦人等。图瓦人的族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铁勒-突厥,另一个是鲜卑-蒙古。从族名来看,图瓦无疑于都波有较大的渊源。都波是九姓铁勒最北的一部之一,大致分布在金贝加尔湖西南方位、叶尼塞河上游一带,这里事故突厥人南迁之前的摇篮。2世纪时,匈奴衰微,鲜卑人大举进据莫北,遂于留居其地的匈奴人发生了大规模混血融合,其中,拓跋鲜卑前夕最远,莫北的北部和西部受到了影响,都波部落更为显著,其得名有拓跋有关,至少其组成时加入鲜卑因素的。突厥兴起后,都波役属突厥,因其原本就是铁勒之一部,又远处辟地,故也怡然自得。今人研究发现图瓦人保留了许多古代突厥语的特点,应与此不无关系。按照前苏联突厥语专家巴斯卡阔夫的划分,图瓦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系-东匈语支-维吾尔语组-维吾尔突厥次语组。图瓦的另一个源头与乌梁海有关,乌梁海是清代的译法,元明时多译兀哈部,速不台之子兀良哈台更是蒙元帝国的得力干将,西征欧洲,南灭大理,功业圆满。兀良哈在蒙古形成之前以“翰良该”或“揾良改”之名居于莫北的极北部,即今贝加尔湖以东、鄂嫩河上游一带,再往前追述,就是隋唐时的“骨力干”。骨力干是九姓铁勒最北的一部,位于都波支东北,据当时的京城长安最远,一次给著史者留下很深的印象。说来说去,最初的源头还是铁勒,其实按蒙古是一新兴部落,虽以东胡系统的室韦逐步为主体,但加入不少像兀良哈这样原属铁勒-突厥系统的部落(克烈部、乃蛮部等)也是毫不奇怪的。有趣的是,对于图瓦来说,都波和骨力干真可谓殊途同归了。现今在中国新疆境内阿勒泰地区居住有一部分操图瓦语的人,其民族成分是蒙古族。不将其单独划族或划为相同语族语支、邻近地域的哈萨克族,应该主要是人数少有关,据1982年统计,仅有2000人左右;还有就是考虑在历史上他们与哈萨克人很少有共同之处,倒是唐努乌梁海在并入苏联以前一直是属于外蒙古的;并且新疆的蒙古族大多数西蒙古,即瓦剌-厄鲁特的后裔,本来就与东蒙古有较大的差异,铁勒-突厥因素更浓,特别是先世翰剌惕部更是正好分布在唐努乌梁海地区,因此将阿勒泰图瓦人划入蒙古人还是有所依据的。图瓦人多信喇嘛教,但萨满教还是有很深的影响。也有少数人信东正教。图瓦人总数20万左右,2万人在蒙古国,图瓦人分布的地域在西伯利亚南部叶尼塞河上游,具体来说主要是指萨彦岭和唐努乌梁海的广阔地区。这一地区的面积接近20万平方公里,清代称唐努乌梁海,设左领四十八,分隶外蒙的乌里雅苏台的的定边左将军、哲布尊丹巴达活佛及札萨克图、三音诺言两部。同治三年,中俄签订《塔城条约》(即《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被割去唐努乌梁海西北部十左领之地,属今蒙古国,中部俄占二十七左领之地,于1924年成立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1926年改称图瓦人民共和国,1944年加入苏联的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享有自治州的权力,1961年改为图瓦自治共和国,苏联解体后升格为俄罗斯联邦内的共和国。

国内蒙古族情况

中国境内的蒙古人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东北三省等地,人数达500万左右,所以说蒙古族的主体在中国。

内蒙古地区部落

涵盖内蒙古地区,东、西部共28个蒙古族部落。

(1)阿巴嘎部落

阿巴嘎部落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西部。”阿巴嘎“蒙古语为”叔叔“之意。因部落首领为元太祖成吉思汗同父异母别力古台,故将其所率部落称”阿巴嘎“部落。

(2)阿巴哈纳尔部落

阿巴哈纳尔部落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北部。“阿巴哈纳尔”蒙古语为“叔叔们”之意。是蒙古族古老部落之一。因部落首领为元太祖成吉思汗同父异母弟别里古台后裔,故将其所率部落称为“阿巴哈纳尔”部。

(3)阿拉善和硕特部落

阿拉善和硕特部落位于内蒙古西部,是中国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一些学者认为“和硕特”为蒙古语“先锋”之意。中外史籍大都认为,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内蒙古境内的和硕特部是乌鲁克特穆尔的后裔。

(4)阿拉善土尔扈特部落

阿拉善土尔扈特部落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境内。一些学者认为,土尔扈特部落的名称来自于成吉思汗的禁军护卫的名称(突厥语,意为“巡更者”,“哨兵”,再加蒙古语词尾复数形式构成),与元朝的“秃鲁花”军同义,以其职业为名。土尔扈特是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蒙古游牧记》载:土尔扈特部是元臣翁罕的后人。《蒙古源流》作“克哩叶特之翁罕。”据此,土尔扈特原属克烈一姓。

(5)阿拉善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

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境内。称为“浩腾蒙古”,也称“蒙古******”、“缠头******”或“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明末清初从新疆移居阿拉善地区。

(6)阿鲁科尔沁部落

阿鲁科尔沁部落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部。阿鲁科尔沁系蒙古语。“阿鲁”是山北之意,“科尔沁”是弓箭手。为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十七世孙昆都伦岱青之部落。因其部落始牧于杭爱山之北,为区别其伯祖奎蒙克塔斯哈喇之嫩科尔沁,故称为阿鲁科尔沁。

(7)敖汉部落

敖汉部落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南部。敖汉,蒙古语“老大”之意。据《清史稿》,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孙达延车臣汗长子图鲁博罗特,于明代由杭爱山徙牧瀚海,南渡老哈河。图鲁博罗特之次子纳密克,纳密克之子贝玛土谢图生子二,长子岱青杜楞,号所部曰敖汉。

(8)巴尔虎部落

巴尔虎部落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西南部。是根据巴尔虎部落的远祖巴尔虎岱巴特尔的名字命名的。被称为“林中百姓”,是生活在森林当中的狩猎民族。公元前四世纪,巴尔虎部落的首领巴尔虎岱巴特尔带领着他的部落来到了贝加尔湖畔。驻牧地在贝加尔湖以东巴尔古津河一带。

(9)巴林部落

巴林部落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中北部。巴林系蒙古语译“要塞”,“哨所”、“军寨”之意。明代嘉靖年间元太祖十八世孙苏巴海始创巴林部。天聪八年(1634年)分封为巴林左翼旗、巴林右翼二旗。清顺治五年(1648年)定名为巴林左、右翼旗。设札萨克衙门,会盟昭乌达。

(10)布里亚特部落

我国布里亚特蒙古人聚居区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东南部。布里亚特是以人名布里亚德(历史上曾有曰:巴日格巴特日其人有三子次子曰:布里亚德是布里亚特蒙古人的先人)而成为部落的名称。称为林木中百姓。

(11)察哈尔部落

察哈尔部落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南部。关于“察哈尔”的名称:学界大多数认为古突厥语,是“汗之宫殿卫士”即大汗护卫军的意思。古代蒙古察哈尔部,原驻牧于阿尔泰山,其汗为蒙古各部的“共主”,世袭蒙古汗位。察哈尔蒙古起源于蒙古帝国初期,前身是成吉思汗的“怯薛”(大汗护卫军)。随着北元汗廷迁到漠南草原。

关于“察哈尔”的含义,学术界有多种解释,据蒙文文献,“察哈尔”是古突厥语,意为“汗之宫殿的护卫”。古代蒙古察哈尔部,原驻牧于阿尔泰山,强盛于明代时期,成为蒙古各部的中心,其汗为蒙古各部的“共主”,世袭蒙古汗位。明时,察哈尔部分八个“艾马克”:敖汉、奈曼、苏尼特、乌珠穆沁,始称岭南四察哈尔鄂托克(或艾马克,变亦即四部);主固特、布里雅特、阿剌齐特,始称岭北察哈尔鄂托克。统称察哈尔八部(鄂托克)万户(蒙古左翼三万户之一)。清朝皇帝又将察哈尔部蒙古以分散驻防等形式,迁居于全蒙古各地,因此蒙古九部以及兴安岭至天山的三十八旗,都有察哈尔部蒙古。

(12)达尔罕部落

达尔罕部落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北部。达尔罕,蒙古语,为神圣的、崇高的、不可侵犯等意思。达尔罕部落原属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之一部分,1653年附清,清初置达尔罕贝勒旗(又名喀尔喀右翼旗),是喀尔喀七部直系,1950年8月与茂明安合并为联合旗。

(13)四子部落

四子部落。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草原西北部。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第十五世孙诺颜泰奥特根有四子。长子僧格、次子索诺木、三子鄂木布、四子伊尔扎木。清政府为区别另一支杜尔伯特(四子)部落,即称为“四子部落”(意为四个儿子的部落)。1649年自呼伦贝尔迁徙到今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内。

(14)鄂尔多斯部落

鄂尔多斯部落位于内蒙古西南部。“鄂尔多”(斡尔朵)为蒙古语“宫帐”之意,“鄂尔多斯”是“鄂尔多”的复数,即“宫帐群”,成吉思汗去世后,将遗体迁往漠北草原时,在鄂尔多斯留有成吉思汗及其夫人遗物的祭祀宫帐,称“八白室”,后“鄂尔多斯”(多宫殿之意)名c。

“为猛隼之羽翼,为驾辇之护卫,为刚毅之明君,将如山之白室,竭诚护卫着等等”这是蒙文文献《蒙古大黄册》一书中对鄂尔多斯万户的记载。鄂尔多斯一词,是古突厥语,意为汗的殿宇、陵寝之地。公元十四世纪,守护成吉思汗的陵寝的护卫们,改自己“艾马克”(部)的含义,始称鄂尔多斯部,这里所谓“八白室”的护卫者,正是鄂尔多斯人。当初他们全蒙古六万户之一的鄂尔多斯万户。清天聪九年(1635年)鄂尔多斯内附归清,各授札萨克,共六旗(后在雍正九年增设一旗,即七旗),所部六旗自为一盟,称伊克昭盟。

(15)浩齐特部落

浩齐特部落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东部。浩齐特,蒙古语:含意为:天长日久。元太元太祖十六世孙图噜博罗特,再传至库登汗,号其部曰浩齐特。1623年因与林丹汗不睦,迁至喀尔喀,1634年回迁,分为左右翼旗。1949年与乌珠穆沁左右翼旗合并为东部合旗。

(16)呼伦贝尔厄鲁特部落

呼伦贝尔厄鲁特部落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鄂温克旗境内。厄鲁特蒙古是中国古代对西部蒙古的称呼。元代称斡亦剌,明代称瓦剌,清代称卫拉特、厄鲁特、漠西蒙古等。蒙古语“草原百姓”之意。1731年,清廷将一部分厄鲁特人迁往呼伦贝尔,游牧于今锡尼河南、伊敏河东地区。这一部分厄鲁特蒙古因先期迁来,称为陈厄鲁特。1755年,又有一部分厄鲁特人迁居呼伦贝尔,称新厄鲁特。

(17)喀喇沁部落

喀喇沁部落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西南部。“喀喇沁”蒙古语,意思是“重要的人”或“伟大的人”,也有守卫者之意。喀喇沁部落是成吉思汗的勋臣者勒篾,属乌梁海氏。

(18)科尔沁部落

科尔沁部落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和兴安盟境内。“科尔沁”,为蒙古语弓箭手或带弓箭的侍卫之意。科尔沁部落为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所统领的部落。

(19)克什克腾部落

克什克腾部落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西北部。克什克也做却薛,意为“值班”,克什克腾意为“值班人”。蒙古汗国时,克什克腾是护卫值勤部队,分班轮流值勤。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北元末。北元达延汗时期,克什克腾部落隶属察哈尔万户,是亲军中的护卫军。

(20)茂明安部落

茂明安部落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北部,1653年归清,后改为茂明安旗。1952年与达尔罕旗合并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一些学者认为茂明安为蒙古语,茂意为“不好、差的”等,明安为“千”。据学者解释,当时明安部落是由好的和差的牧户组成,受到歧视,后逐步形成此名(此说法有待进一步考证)。茂明安部落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1653年后,由呼伦贝尔草原迁至。

(21)奈曼部落

奈曼部落位于内蒙古通辽市东南部。早期称为“乃蛮”。“奈曼”蒙古语,意为“八”。《清史稿》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孙达延车臣汗(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于明代由杭爱山徙牧瀚海,南渡老哈河。图鲁博罗特之次子纳密克,纳密克之子贝玛土谢图生子二,长子岱青杜楞,号所部曰敖汉;次子额森伟徵诺颜,以奈曼为部号。

(22)苏尼特部落

苏尼特部落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北部。《蒙古秘史》译作“雪你惕”;《元史》称作“雪泥”;清代以来均称作“苏尼特。”。“苏尼特”一词的来历有三种解释:一说:苏尼特部落是从蒙古国腹地迁来,日行夜宿而得名,“苏尼”指夜,“特”指数量词,表示多;二说:“苏尼特”来源于“苏尼古奇”(古时音:苏尼古德)一词,意为好奇。据说此部落的人好奇心强,善于猎奇;三说:统一蒙古立过汗马功劳而划地赐名,其中把苏尼特首领格鲁根巴特尔排在第五位。蒙古史学界大多认为苏尼特部落是成吉思汗祖先包尔吉根氏族形成以前的部落之一,最早居于贝加尔湖南部。后部落名称又成为氏族名称。

(23)土默特部落

土默特部落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部和包头市东部。“土默特”蒙古语“万”,原为“秃马惕”,是蒙古族一个古老部落的名称,北元时期,用以指土默特部落集团、万户。清代,称归化城土默特旗以及喜峰口外土默特旗。

(24)翁牛特部落

翁牛特部落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中部。“翁牛特”蒙古语意为“神圣的山”,原部族信奉山神由此得名。据《蒙古游牧》记载:元太祖同母第三弟诺楚因,其后裔蒙克察罕诺颜,有二子,长子巴颜岱青洪果尔诺颜,号所部曰翁牛特。另外,别勒古台的后裔有一部分驻牧在大兴安岭以东,后他们所领有的部落也称为翁牛特。

(25)乌拉特部落

乌拉特部落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中、后三旗,包头市达茂联合旗。“乌拉特”蒙古语意为“能工巧匠”。乌拉特部落为元太祖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十五世孙布尔海,号所部曰乌喇特。1648年由牧呼伦贝尔草原迁至乌拉特草原。

(26)乌珠穆沁部落

乌珠穆沁部落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部。“乌珠穆沁”蒙古语,意为种葡萄的人。乌珠穆沁是蒙古民族古老部落之一。其先民游牧于蒙古杭爱山脉盛产野山葡萄地带。北元时期,成吉思汗15世孙达延汗统一漠南蒙古各部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漠南地区,将其长子图噜博罗特为首领的部族从漠北杭爱山一带调集到漠南,统领察哈尔部。图噜博罗特其子博第阿喇克三子翁衮都喇尔为乌珠穆沁部落首领。

乌珠穆沁部是蒙古族古老部落之一,成吉思汗16世孙图罗博罗特又杭爱山徙牧戈壁南,他的第三个儿子翁滚都拉尔开始称所部为乌珠穆沁,蒙古语为葡萄山人,17世纪,金太祖(努尔哈赤)期间,乌珠穆沁部首领道尔吉与林丹汗不和,率所部迁到克鲁伦河一带。崇德元年,归附满清。顺治三年,分左翼右翼两个旗。足以札萨克(执政王)驻在鄂尔虎河(乌拉盖河)畔之奎苏陀罗海(乌拉盖苏木东北)。1934年属锡林郭勒盟。1945年乌珠穆沁部道吉尔王与乌兰夫部冲突兵败,率一半左翼旗人迁至蒙古国克鲁伦河附近驻牧之今。

(27)扎赉特部落

扎赉特部落位于内蒙古兴安盟境内。“扎赉特”,系蒙古语,“扎赉”为洼地之意。为古代蒙古族部落的名称。明代,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撒尔第十五世孙博第达喇将科尔沁部以河为界,划给自己的儿子们做牧地,其九子阿敏分得嫩江以西的绰尔河流域,始号扎赉特部。

(28)扎鲁特部落

扎鲁特部落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北部。“扎鲁特”系蒙古语“扎儿赤兀惕”的谐音,意为“仆人”。扎鲁特是蒙古族部落之一。据史书记载:成吉思汗十五世孙达延汗之孙和尔朔哈萨尔长子乌巴什号所部为扎鲁特。原为兀良哈部的一支,成吉思汗家族仆人,故名扎儿赤兀惕氏,后演变为该部落名称。

新疆地区蒙古族

“蒙古”为本民族自称。新疆蒙古族是蒙古族的一个支系,是卫拉特蒙古的后裔。13世纪初蒙古族人随成吉思汗西征来到天山以北。明代蒙古族分为东部鞑靼和漠北瓦刺两大部分。16世纪中叶,漠北瓦刺分为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和硕特和准噶尔部,清代统称为厄鲁特或卫拉特……

1.和硕特蒙古

和硕特蒙古的祖先在蒙古高原北部及贝加尔湖西南、我国北方额尔古纳河下游和海拉尔河下游呼伦贝尔及科尔沁草原等广大的森林地带,同蒙古部落一起游牧生活。据我们考究和硕特部落起码有两千年的历史,其历史大概可划分为如下四个时期,即:1.起源与演变(公元5-15世纪初)。2.西迁加入卫拉特蒙古和强大盛兴(15世纪初-17世纪初30年代)。3.大迁移与分布各地区(17世纪30年代中叶-1949年)。4.翻身解放与大发展(1949-目前)。现在,和硕特蒙古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甘肃、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地区及蒙古西部科布多省,俄罗斯联邦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伏尔加河流域)等地区。

2.图瓦蒙古

喀纳斯湖畔生活着一些神秘的图瓦人部落,图瓦人在隋唐时称“都播”,元代称图巴或乌梁海人。有些学者认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来的守卫要塞和放马场的士兵,逐渐繁衍;有的学者认为,他们的祖先是500年前从西伯利亚迁移而来,近来,有俄罗斯学者研究发现,图瓦人可能是印地安人的祖先。说法很多,但仍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 

3.土尔扈特蒙古

国内的土尔扈特人大部分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部分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青海省,零星居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甘肃省、云南省、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土尔扈特人,他们是和鄂尔勒克所领牧民的后代,主要居住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其余居住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专区和塔城专区,还有的零星居住南疆北疆各地。

青海地区蒙古族

据2011年青海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共有蒙古族9.9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7%。主要聚居于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乌兰、都兰、德令哈、格尔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托勒乡、哈勒景乡,刚察县的哈尔盖乡,祁连县的默勒乡、多隆乡、野牛沟,门源回族自治县的苏吉乡,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倒淌河乡,也有小片分布。西宁市和东部农业区也有少量散居。

青海蒙古族是全国蒙古族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蒙古族形成以后,陆续进入青海地区的。蒙古族最早进入青海是南宋宝庆三年,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蒙古族自蒙古汗国时期进入青海,就把它作为放牧马牛羊驼的基地,在700多年的历史中,一直经营着这块水草丰美的土地,为开发青海,发展畜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蒙古族

辽宁蒙古族

今辽宁省境内的蒙古族主要是喀喇沁、土默特、蒙古勒津、科尔沁、察哈尔和巴尔虎等六个部落的后裔。当今辽宁蒙古族的语言,经历史变迁,其地域、各部落之间的差别基本消失,语音基本相同。属于我国蒙古语中部方言区的科尔沁、喀喇沁土语。现在68万蒙古人中,基本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占50.6%(其中使用蒙汉两种语言的人逐渐增多),其余40~50%已经失掉了民族语言,主要转用汉语。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人口,多数居住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其次是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一部分和朝阳、铁岭等地一些蒙古族乡、聚居村、屯的蒙古人。

黑龙江蒙古族

黑龙江蒙古族聚居在松嫩平原中部。明代洪熙年间,成吉思汗弟布图哈撒尔的14世孙奎孟克塔斯哈喇嘛就游牧在这里,15世纪中期,奎孟克塔斯哈喇嘛的孙子爱嘎析分牧来到嫩江东岸,以其分牧次序为四而成为杜尔伯特部(杜尔伯特部,蒙语:“四”之意)。现在,全省蒙古族人有9.6万人,其中,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就有3万多人,主要以牧业为主,农牧结合。

云南蒙古族

云南的蒙古族是公元1253年随忽必烈征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下级士兵后裔。会汉语、彝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以农耕为主。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文山州的马关县。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七星彩    下一篇 燃气热水器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