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大木偶戏
目录
2006年6月10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川北大木偶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大木偶已有300余年历史。清初湖广人青发荣。青发旺在湖广填四川移民时,将大木偶艺术带到了川北仪陇县,后来青氏又将此技艺传给了杨三合。1914年仪陇县包包场(今石佛乡)木偶艺人李约之买了杨三合后代的木偶,率其子李章福、李章祥,创建了“福祥班”,或称“李家班”。此后,大木偶艺术在川北地区活动频繁,妇孺皆知,人称“川北大木偶”。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中国的木偶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汉,兴于唐,到宋时就相当盛行了。南充地区的木偶戏有川北大木川北大木偶
偶与京木偶,二者都是杖头木偶,此外还有指戏木偶,即被单戏。京木偶较小,川北大木偶较大,京木偶与流行于其它地区的京木偶相同,而川北大木偶则风格别具,颇有特色。川北大木偶身高四尺有余,比京木偶大出三倍以上酷似真人,且表演不受剧种限制,人和木偶混合(阴阳班)演出时,神貌无异。
川北大木偶戏新中国成立后,分别成立了仪陇县木偶剧团(大木偶)、南充市木偶剧团(京木偶)。两个剧团均参加过50年代的木偶戏会演,演出各有千秋,获得大会好评。南充市木偶剧团已有“文化大革命”中撤销,仪陇县木偶剧团于1985年更名为南充地区木偶剧团,1987年迁南充市。
人才流失严重,大木偶暗藏危机“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我们的人才队伍流失严重,人才梯队青黄不接,大木偶面临后继乏力和后继无人的困境。”据记者调查,川北大木偶无限风光的背后,暗流汹涌。“我们始终坚持感情留人的原则,但这里的待遇却留不住人。”四川省大木偶剧院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剧院先后有李红林、廖英、陈琴(音)等近10名骨干演员“远走高飞”,其中包括如今在北京影视圈走红的南充籍明星何佳怡,她离开的时候,月收入是100多元。“人才断档、奇缺的情况没有因为大木偶被评为‘国保’而得到根本改善。”据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李泗元和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李发海都是70多岁的老人,早已退休,传人培养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在岗的省级大木偶传承人只有唐国良一人,而没有国家级的传承人。90年代,以前木偶剧团的导演和编剧跳槽后,这两个极其重要的岗位,空缺至今。眼下,剧院演职人员只有26名。在演出现场,行政人员也要当搬运工、跑龙套。对于大木偶的艺术表演来说,造型师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只有一位造型师是远远不够的,多个重要岗位人才的缺乏大大削弱了大木偶的发展后劲。“近年,我们致力于后备人才的培养,但收效甚微。”唐国良透露,自2006年,川北大木偶被国家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他们在全市9县(市)、区招收了15名有艺术天赋的学员,但只剩下9名学员坚守阵地,其他人都走了。该剧院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人才和人员奇缺,近几年面对国内外发来雪片式的邀请函,他们只有能力对少数地方接招,因此错过了很多发展的机遇。保护和传承好川北大木偶这一南充的文艺瑰宝,迫在眉睫。
大偶长约1.4米,重约5公斤,但表情丰富,动作灵活,依剧情要求,可穿衣、点火、喝茶、叩首、舞刀,如真人般高大,且多与"人偶"(幼童扮演的)同台,形成了以假乱真、亦真亦假的艺术特色。这在其代表剧目《盗仙草》、《玉莲花》中都有完美的体现。
大木偶艺术代代相传,李家第三代李泗元,技艺全面,尤擅丑行,风格粗犷而又细腻,富于神韵,且特技众多。《跪门吃草》中须贾的丢帽、乱髯、揉肩、抖袍等一系列动作,准确刻画了人物惊惧的内心。丁建平、秦映兰等后辈,亦造诣弥深,他们演绎的<白蛇传>、<美人鱼>、《八仙过海》、<玉莲花>,技艺非凡,倍受世人瞩目。
川北大木偶传承了最古老的木偶艺术,从其表演的特点及其本身,都能管窥出古时木偶艺术的精彩,特别是其惟一性,更使川北大木偶的保护和传承,弥足珍贵,具有很高的价值。
川北大木偶具有强烈的国际国内影响。1953年,川北大木偶赴京演出,邓小平赠送了奖品,以资鼓励。1975年再度赴京,又一次受到高度评价。1987年康克清还亲自为“川北大木偶”题词。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亚洲文化》、香港《大公报》刊登川北大木偶剧照,发表评论文章,高度评价和颂扬了世界稀有的川北大木偶艺术。苏联戏剧家、著名木偶大师奥布拉兹佐夫在50年代就发表了评论文章,赞川北大木偶艺术是“世界上罕见的木偶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冠冕”。1987年8月,南充木偶剧团赴苏联、芬兰访问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他们称誉“大木偶艺术是世界独特的十分令人珍爱的木偶艺术”,“在表演手法丰富细腻方面,欧洲木偶艺术还比不上中国。”1988年12月,川北木偶赴新加坡演出,观众反映强烈,赞誉不绝。1989年9月,南充木偶剧团赴京参加全国第二届艺术节,在首都舞台上又一展风姿。1990年8月大木偶艺术到印度演出,11月又应邀赴荷兰演出,两国观众叹为观止。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