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钊
- 中文名
- 吴钊
- 性别
- 男
- 国籍
- 中国
- 出生地
- 江苏省苏州市
- 出生年月
- 1935年12月28日
- 毕业院校
- 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
- 职业
- 古琴兼音乐史家
- 主要成就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 主要著述
- 《追寻逝去的音乐足迹-图说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史略》(合著)、《中国古琴珍萃》(主编)
目录
吴钊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叔祖吴梅是昆曲专家,曾为拯救昆曲艺术与当地的青年才俊共同成立昆曲传习所。平日来家中做客的经常是一些文化人士与艺术才俊,与祖父辈来往的文人士人的言谈举止影响了吴钊童年和少年成长时期,家世环境的优越也为吴钊提供了学习各种艺术形式的可能,昆曲、书法、绘画、古琴都成为小吴钊从小接触的艺术门类,《
吴钊古琴的启蒙老师是自己的父亲。吴钊的父亲多才多艺,是古琴大师査阜西先生的秘书,早年师从吴门琴家吴兰荪(吴兰荪是当代古琴大师吴兆基的父亲),后又转从査阜西大师学琴,并得师傅真传。他对名和利并不追求,一生与世无争,像中国古代的文人志士一样,论画、谈诗、弹琴,把它们当做修身养性的一部分。这些都深深影响着吴钊的人生选择,也在他身上刻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人的印记。
吴钊是家中长子,下有个一个弟弟和三个妹妹,但弟弟的不幸早早夭亡,使父母对他更是疼爱有加。然而不同于吴家穿长袍马褂,说之乎者也的中国传统,吴钊母亲一家则努力西学,经常西装革履,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依照当时的状况,受了更多西方思潮影响的吴钊父母,把他送入了当地的一所教会学校,但家教,则依然完全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里,并且在吴钊最初的家庭教育和生活方式上,他们一直坚守着中国传统文化人的思想意识。作为大家族的第一个男孩,吴钊得以在明媚的日光下,诵诗、念文,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当然,他也少不了另外一门修身的功课: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古琴是这门修身、完善自身功课的开端。
对于吴钊来说,在他将近七十年的弹琴生涯中,有几件事让他终身难忘。
一是早在1954年8月18日北京古琴研究会成立前夕,他与查阜西、溥雪斎等前辈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同台演奏琴曲《普庵咒》,节目单上印的曲名是《和平颂》。当时我是一个学琴不久刚会弹此曲的中学生。我之所以能与溥老同弹此曲,乃是我的老师查阜西为了向社会表示古琴后继有人。其良苦用心由此可鉴。这次演出反响热烈,后来1956年举办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开幕音乐会还由北京琴会演出了这首古曲。
二是1980年3月5日北京古琴研究会,在当时的音协主席吕骥先生的提议与支持下,在北京恭王府旧址举办了琴会复会庆典与音乐会,中央电视台专门进行了现场直播。吕骥、赵沨、李凌、孙慎、潘奇、江定仙等音乐界领导人均出席了大会。这次会上,正式宣布赵沨为北京琴会名誉会长,其老师吴景略为会长,吴钊为秘书长。随后在北京香山与音协共同组织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古琴打谱会,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演奏厅举行了古琴演奏会,《人民音乐》刊登了吴钊《情深意远
绚丽多姿——北京古琴研究会演出散记》一文作了报道。
三是2001年3月吴钊与杨青在吕骥先生家中向他汇报当时北京少年宫儿童学弹古琴的情况,并由几名琴童现场进行了演奏。吕老当时已在病中,当他听了琴童的演奏后,异常兴奋,精神为之一振,说话的语调似乎又回到了他当年作报告时铿锵有力的状态。他认为古琴的未来就寄托在这些琴童身上。他勉励我们一定要好好培养这些孩子。吕老的话给了我们极大的动力,觉得为古琴传承尽力是应尽的一份文化责任。
四是在吕老的鼓励下,同年11月20日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朴东升、张殿英会长主持在北京成立了古琴专业委员会(中国琴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亲自出席大会,并题写了“中国琴会”的题匾。吴钊先生是该专业委员会第一任会长。令人惋惜的是,成立大会举行之时,吕老已离我们而去。吴钊担任会长期间,举办过一系列古琴比赛,或青少年古琴演奏会,同时在琴童家长的强烈要求下,制定了古琴考级曲目,开展了古琴考级。为古琴在当今社会的传承发展,做了一系列有益的工作。
作为古琴艺术的代表人和音乐界著名学人,吴钊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中国音乐和中国古琴。吴钊曾先后应邀在菲律宾大学音乐学院(1988)、美国密西根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1990)、台北国立艺术学院传统艺术研究所(1994)、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系(2005~2006)、台湾大学历史系与音乐学研究所(2006)访问讲学,曾先后担任香港演艺学院中乐系(1989)、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1990~1992)和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校外考试委员,并在菲律宾、美国、法国、德国、荷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与港、澳、台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或古琴演奏会。
讲授“音乐考古”课
1994年是吴钊第一次踏上宝岛台湾。他在艺术学院讲授“音乐考古”课之余,曾受到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的盛情接待。秦孝仪亲自主持了吴钊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讲演。2000年,吴钊再次受邀赴台,参加台北市政府主办的首届台北古琴艺术节。他在中正纪念堂音乐厅举办的音乐会上,用风雷琴演奏了《潇湘水云》等三首古曲,给台湾古琴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0年后,他又两度赴台,每次用将近半年的时间,把他的主要精力投放在教授台湾青年学子学琴上。当然,这是因为他和对方大学在古琴传承理念上的相呼应,也是因为台湾嘉义南华大学音乐学系,将古琴列为全系必修课。他对台大音乐学研究所将古琴列为全校通识课,台大历史系开创性举办“中国上古音乐与文化”系列讲座等做法,深为欣赏。
台大学子在课程结束时,写给他这样的临别赠言:“听老师用生命弹出来的琴音袅袅,心都会被深深地打动。而每次来老师处练琴,都领受到一种脱尘的平静。真感谢上天赐给我们这几个月难得的学习机会,老师之琴为修心养性、琴人合一的教导,让我知道中国原来有这么伟大动人的乐器。”
在吴钊看来,学习古琴对个人文化素养要求较高。弹好古琴,首先要有过硬的技术。这就要求在古琴学习的启蒙阶段,需要有一位优秀的指导老师。其次要对古琴的深刻内涵有所认识和了解。古琴渗透着中国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立的审美观。音乐是稍纵即逝的时间的艺术,给人的审美感受是非直观的。只有充分了解、吸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各种门类,在它们的辅助支撑下,我们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古琴,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其丰厚的文化内涵。技术与艺术是基础。古琴文化的深刻内涵,就是“道”。如果没有基础作为支撑,“道”也不可能存在,也不会有感人的力量。
对于当代古琴的现实生态发展,如何建立我们自身的优秀文化,让人们乐于接受,这是急需我们努力去做的。古琴在古代社会是精英文化的一种,而在当下更是如此。当前古琴的发展形势很好。古琴音乐的特性是静,它的美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之上的美。这种静美对当下人的精神生活是一种调节。古琴曲的精神内涵还可以调养人的身心。我们可以看到喜欢古琴的人愈来愈多。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中华文化的回归。从文化传承来看,各琴派代表人物都有其代表性的经典文本。各经典文本,又有与其相适应的特有的艺术创造和极其可贵的艺术经验。我们应该珍惜这些文本,原样传承,而不应该为“创新”而创新,将其音乐风格、难易程度、音乐内涵等,改得面目全非。因此,要不要改?如何改?需要我们谨慎思考,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
当今古琴文化的发展是多元的,有人跨界,有人中西融合,有人表现自我,也有人强调保持传统……。如何选择,需要古琴爱好者作出自己的选择。从正确传承的角度来看,习琴最好不要急功近利。要实事求事,由易到难,不能速成。不然就违背了我们学琴的初衷,也伤害了古琴,阻碍了古琴的发展。学古琴,要抱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敬和尊重。这样就会爱惜它,保护它。古琴曲的美是内敛、修心、恬静、含蓄之美。它更多的是对弹琴者内心的一种观照。
归根结底,古琴——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闪耀着祖辈智慧结晶的文化艺术的载体,它在一代代琴人的传承和发展中,淘尽艰涩黄沙,洗净岁月铅华,向世人展示着它在悠悠中华历史上留下的古韵魅力,同时也向警钟一样时刻提醒着我们,要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吴钊先生便成为很早就意识到这一器物精华之所在的琴人,长久以来用他的人生践行着,以他的艺术思想诠释着,他告诉我们,古琴,从未远离我们的视线。
吴钊主要著述有:《追寻逝去的音乐足迹-图说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史略》(合著)、《中国古琴珍萃》(主编)、《琴曲集成》(整理)、《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古琴基础教程》(VCD)及古琴演奏专集《忆故人》、《汉宫秋月》等。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