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高凤林

高凤林是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为我国90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占总数近四成。他曾攻克“疑难杂症”200多项,包括为16个国家参与的国际项目攻坚,被美国宇航局委以特派专家身份督导实施。2014年底他携3项成果参加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3个项目全部摘得金奖。

目录

高凤林,男,1962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发动机零部件焊接车间员工、高凤林班组组长。

人物事迹

高凤林工作中高凤林工作中
勤学苦练 少年成才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上太空,大街上的广播中回响着卫星传回的“东方红”乐曲,年幼的高凤林产生了疑问:“卫星是怎么飞到天上去的?”由此,航天在他的心中成了一个梦境。

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后,为了回答儿时的疑问,他报考了“七机部”技校,七机部是我国早先航天工业部门的简称。从此,高凤林与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要掌握过硬的焊接技术,离不开辛勤练习的汗水。高凤林一面虚心向师傅求教,一面勤学苦练,吃饭时拿筷子练习送焊丝动作,喝水时端着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

上世纪90年代,在首台大喷管的焊接中,高凤林连续奋战一个多月,腰和手臂麻木了,就回家用毛巾热敷一下。第二天,他又干劲十足地出现在工作现场。凭借着高超的技艺,高凤林攻克了烧穿和焊漏两大难关。

然而,高兴劲儿还没散去,X光检测显示,大喷管焊缝有多达200多处裂纹,这台大喷管面临被判“死刑”的命运。高凤林没有被吓倒,他从材料的性能、大喷管结构特点等展开分析,在众多技术专家的质疑声中大胆直言,裂纹是假的。经过剖切试验,高凤林的判断是正确的。

就此,第一台大喷管被成功送上试车台,这一新型号大推力发动机的成功应用,使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高凤林和同事高凤林和同事

能工巧匠 妙手回春

航天事业注定与高难度相伴。上世纪90年代,在为长三甲系列火箭焊接第二台氢氧发动机的关键时刻,公司唯一一台真空退火炉发生炉丝熔断,研制工作一时陷入停滞,大家都急得团团转。要想恢复设备运转,必须将炉丝重新焊接在一起。那时正值盛夏,炉内氧气本就稀薄,焊接时还要输送氩气进行焊接保护,缺氧成为致命杀手。身材瘦弱的高凤林当时因为连续攻关,正在默默忍受着胃痛的折磨。但是在这危急时刻,他主动要求钻炉抢险。同事在高凤林脚上绑上绳子,再三叮嘱他:“如果感到呼吸困难,就马上扯绳子,千万别逞强。”在漆黑一片的炉腔里,高凤林打着手电筒,忍着闷热和缺氧的窒息感,一点一点焊着……就这样,他三进三出,终于成功焊好了炉丝,真空炉又恢复了运转。

2007年9月,就在长五型号研制的关键时刻,发动机内壁在试车时出现烧蚀。时间不等人,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排除故障。为了安全,现场只留下高凤林和助手在狭小的操作台上。操作台10米外是易燃易爆的大型液氢储罐;脚底下又是几十米的山涧,十分危险。相比环境的险恶,更困难的是,故障点无法观测、操作空间非常狭小,高凤林凭着多年的操作经验“盲焊”,终于在夜晚来临前成功排除了故障。在高凤林的职业生涯中,还碰到过许多“疑难杂症”,他总能“妙手回春”,创造奇迹。

高凤林传授经验高凤林传授经验

为国家培育更多人才

高凤林攻克难关200多项,著有论文30多篇,获得过多项国家级荣誉。但他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培育出多名优秀的航天技能人才,将自己的能量扩散到最大。现在,高凤林19人的班组里,有5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和1名航天技术能手;2011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还以高凤林的名字,命名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也是首批5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

人物荣誉

高凤林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最美职工

全国职工职业道德标兵个人

中央国家机关十杰青年荣誉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17年11月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镇江烈士陵园    下一篇 扬州革命烈士陵园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