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福州评话

福州评话是以福建省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独特的传统说书形式,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及台湾省和东南亚的福州籍华侨集居地。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福州评话的唱调分为序头、吟唱和诉牌三类。序头用以演述正书之前的短篇书赞,类似古代说书的"入话";吟唱是基本唱腔,可用于表唱,也可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和人物之间的对话,曲调包括【高山流水】、【浪淘沙】、【连珠】、【滴滴金】、【泪句】等;诉牌的音乐性较强,在人物表白身世和倾诉冤情时使用,唱时以筷子敲铜铙钹来间奏。另外,也还有一些结合故事情节采用的民谣曲调,如【贺年歌】、【真乌仔】、【三十六叫】、【五字叠】等。

福州评话的节目繁多,按题材通常分为长解书、短解书、半长短书、公案书和家庭书5种。长解书都是历史故事,有《三国》、《隋唐》、《精忠岳传》等;短解书是武侠故事,有《七侠五义》、《彭公案》、《施公案》等;半长短书有《水浒》等;公案书专讲清官为民请命和平冤决狱的故事,为福州评话独有且富于地方色彩,《王公十八判》、《珍珠被》、《长泰十八命》等为其中代表性的作品;家庭书多反映家庭伦理与悲欢离合的故事,如《甘国宝》、《双玉蝉》、《玉蝙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州评话编演了《九命沉冤》、《流水欢歌》、《小城春秋》、《保卫延安》等新节目,形成一定影响。

醒木,以硬木做成,用以押座,渲染气势,并起区分段落的作用。折扇,习惯用棕木扇骨的黑扇 ,与南北评话用的白扇不同。四季皆用,起扩大手势、帮助表情的作用,兼作道具,比拟刀枪棍棒、书、信札、托盘等。铙钹,形同佛教法器中的铙,而暗合商代青铜铙的三个特点:单个;以杆击其边沿;执而鸣之。在福州评话中有特殊打法,如逗钹、敲钹。

除唱腔之外,福州评话的具体表现形态为:(一)古老的锒铛入狱:福州评话演员表演时,除和其他评书评话类曲种一样使用醒本。折扇外,和其他评书评话类曲种不同的是,还用一种饶铰,其形制与戏曲和民间乐队所用的不同。福州评话饶钹水泡形交起较小,时片较宽较薄,音质清脆,余音悠扬。(二)古老的话本体裁:福州评话话本的体裁也是古老的。它先唱【序头】用以压座。【正话中】有说表道白,有吟诵词。篇尾有【结台吟】。 (三)古老的话本题材:福州评话传承讲史、小说家数,大、小书兼容,而且历代艺人采撷里巷新闻故事,顷刻间提破捏合,积累流传了一系列乡土书目,这也是传承唐宋说话人之遗风,使曲种更加贴近生活,地方风采浓郁。

艺术形式

福州评话音乐唱腔无严格曲说,按福州方言依字行腔的吟诵调,道具有醒木、折扇、加一片铙钹(配以斑指、竹箸),作为间奏击节乐器。评话讲究说、吟、做、花。唱词多为七字句,也有八九字句。

道具

醒木:以硬木做成,用以押座,渲染气势,并起区分段落的作用。

折扇:习惯用棕木扇骨的黑扇 ,与南北评话用的白扇不同。四季皆用,起扩大手势、帮助表情的作用,兼作道上人,比拟刀枪棍棒、书、信札、托盘等。

铙钹:形同佛教法器中的铙,而暗合商代青铜铙的三个特点:单个;以杆击其边沿,执而鸣之。在福州评话中有特殊打法,如逗钹、敲钹。

表现

说白:用于正话中,为说故事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又分表白、对白、评白和内心白。

吟诵:在评话家庭中,只有福州评话继承古风,采取夹说夹吟的方式以表述故事。吟诵分序头、吟句和诉牌三种:

1. 序头 用于压座和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书名。

2. 吟句 分表唱、人物独唱及对唱。有高山流水、浪淘沙、连珠、英雄调、泪嗓、半泪嗓及垛句等腔调。

3. 诉牌 用于表白身世,倾诉冤情。整段诉牌节奏由慢到快,并变换铙钹,使之逐渐激烈。

做工:福州评话以吟说为主,做工手面(表情)为辅。表情注重眼神和面风,次及手势和形体动作。取摹拟指意态势,侧重神似,力求神似与形似的统一。

花:即笑料,噱头,也是福州评话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分“夹骨花”与“插花”两种。“夹骨花”是在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突出笑料。“插花”则是说书人穿插些与故事无关的小笑话。

福州市评话的传统演出排场:打一个小平台,台上置一直儿、条凳。几上摆放香花、鲜果、糕饼,鸣炮接送演员登台,在直几后落座。一般为单档说唱,也有双档对口者。

传承意义

福州评话从伴奏乐器的形制、吟诵表演的方式、独特的曲本体裁和传统的话本题材等方面看,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称为古老曲艺的"活化石"。但是,福州评话的当代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需要大力扶持和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知名人物

陈春生

讲评话,用唱腔、表情、以及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他所表现的江湖侠义与不幸的女子,绘声绘色、形神具备,他在台上谈笑风生,潇洒自然,幽默诙谐,他运用人物性格的喜剧因素,语言的喜剧因素,形成笑料包袱,这个笑料包袱在不知不觉之间抖落。他成名于二十世纪2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他办学校,带学生,培养了著名的“前七子后七子”,造就了一个区域的流派。

黄天天

他是福州评话的快书,嘴皮子特别快,以粗犷明快为特色,但是他快而有味,快而不乱。他的老师是八步堂之一的筱细弟,当时是讲才子佳人的,筱细弟写了《林则徐公案》,黄天天传了这本评话。后来黄天天转讲武侠,由此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黄仲梅

在二十世纪30年代崛起的黄仲梅,艺名科题仔,在抗战时期用讲报的形式讲福州评话,一下子风靡整个福州市,他用评话的语言技巧向群众宣传时事,发表对时事的评论,他把时事与评论结合起来,用很通俗的语言,用评话艺术向老百姓宣讲。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长安cs35    下一篇 美国悲剧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