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岗烈士陵园
目录
朱家岗烈士陵园于1997年5月25日修建竣工。新的朱家岗烈士陵园既典雅又朴实,既有现代化风格又庄严肃穆、威武雄壮。新的陵园保持了原来陵园的结构,也具有现代陵园的特点。
巍峨雄壮的朱家岗烈士纪念塔在园中高高矗立,塔身高19.42米,象征朱家岗战斗是在1942年,塔基26层台阶表示参加战斗是二十六团。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大金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纪念塔前东西两侧分别是建筑面积195平方米的朱家岗战斗展览馆和朱家岗烈士馆。
大门内两座护碑长廊,分别竖立着烈士名录碑、碑记、墓志铭、中央和地方首长题词及修建碑记,这些石碑都是镌刻精美的大理石,它们是珍贵的历史资料,随着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将永远刻在石上,也刻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
大门横楣上“朱家岗烈士陵园”七个大字是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手书。73位烈士墓穴都在鲜花翠柏丛中,更增添了烈士陵园悲壮肃穆的气氛。
从1942年11月14日到12月16日,日军的精锐部队平林第十七师团、第十三旅团各部及伪军等总兵力达万余人,在骑兵、坦克、飞机配合下,分五路对淮北苏皖边区根据地进行“扫荡”,妄图通过不断蚕食、清乡,逐步扩大伪化区,缩小解放区。 朱家岗保卫战就是在反“扫荡”过程中爆发的。当时为了应对敌人的“扫荡”,淮北党政军委员会制定的战略方针是:主力先跳出敌人合击圈,以部分武装与敌纠缠;然后将军力转移于敌人后方,再实行破击战。 在反“扫荡”过程中,新四军的大部队已经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第九旅的26团担负着与敌纠缠的艰巨重任。
11月15日,日军开始进攻淮北根据地。26团在团长罗应怀的领导下,用游击战术和日军周旋了20多天。12月9日黄昏,26团进驻朱家岗。朱家岗地处泗洪县东北,是曹庙乡的一个行政村。部队来不及做过多休整,就连夜召开营连干部会议,对接下来的抗战进行部署。 然而就在当天夜间,大队日伪军如幽灵般趁着黑夜包围了朱家岗,准备偷袭。据考证,这次日军集结了金子联队三个精锐大队以及少量伪军共1500余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兵强马壮”,而刚经过精简的26团只有三个营六个连,总兵力还不到500人,并且弹药极为缺乏。
提起宿迁市泗洪县曹庙乡朱家岗村,大家都知道那里是抗日名村。73位抗日英烈长眠于朱家岗烈士陵园,他们是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六团的战士。73年前,二十六团在这里以少胜多击溃日军,粉碎了日寇针对我淮北苏皖边区根据地进行的大“扫荡”。 “鬼子们一次来扫荡,扫到荷叶庄,老百姓心发慌,毕沟嘴子大炮夯,盛圩庄上跑了荒”。这是一首曾经在泗洪朱家岗村广为流传的抗战民谣,今年89岁高龄的朱昌久老人是如今村里唯一会唱这首民谣的人,也是村里最后一个亲历了当年朱家岗保卫战的人。他告诉记者,这首民谣讲的是1942年那次鬼子大“扫荡”。“不到4点钟鬼子就来了,老百姓在家睡觉,听到东面有人喊赶快逃跑。日本鬼子奸淫烧杀,老百姓十分痛恨。”朱昌久老人说。 1942年11月14日,驻徐州、蚌埠一带的日寇平林十七师团清水旅团、十三师,混成旅团纠合伪军十五师和二十八师共万余人,在8架飞机、10余辆坦克的掩护下,分五路对我淮北苏皖根据地开始“扫荡”。我新四军四师制定的反扫荡方案,是以小股部队冒充主力,利用熟悉地形牵扯、消耗敌人,待到时机成熟,我主力部队再从外围给予敌军致命打击。而这一战术的实施,需要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队为内应,这一重任最终落在了九旅二十六团的肩上。 二十六团团长罗应怀在1989年撰写的回忆文章《血战朱家岗》中这样写道:由于我们人熟地熟,敌人找不到我们,有时候,敌人刚端起饭碗,我们就袭击上去,打一阵机枪甩几个手榴弹;有时候,敌人刚躺下,我们摸上去东一枪西一枪,牵着鬼子一直转到天亮。搞得敌人吃不上饭睡不好觉,晕头转向。就这样,二十六团以区区600多人和鬼子主力整整周旋了20多天。12月9日,二十六团接到上级命令,到朱家岗一带集结,准备与外线主力汇合。可就在当天夜里,鬼子的一股队伍和少量伪军1500多人,悄悄从三个方向摸了上来。战斗在佛晓时分打响,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驻守附近阵地的一营五连三排最后只剩8个人,弹药全部打光。泗洪县原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松科介绍说:当时战士们手榴弹、子弹全部打光后,就用老百姓家的农具,爪沟、铁锹、叉子跟敌人拼,一直战斗到午后。
最激烈的战斗在团部所在的曹圩东南门一带打响,150多名携带重武器的鬼子,展开了近乎疯狂的进攻,团长罗应怀腿部中弹,圩门阵地一度失守。在打退敌人5轮冲击之后,敌我双方均伤亡惨重。危急时刻,一支由13个十五六岁的孩子组成的“小鬼班”接管了阵地。“一开始鬼子瞧不起这些娃娃兵,都大摇大摆地走,结果‘小鬼班’的同志用机枪扫,用步枪、手榴弹打,一下子把鬼子打回去了。”李松科说。 这些“小鬼班”的孩子都是在日寇的铁蹄下沦为了孤儿,是新四军收留了他们。在战场上,他们化仇恨为斗志,以两辆大车为依托,反复冲杀,其中16岁的班长周茂松中弹牺牲。此战,“小鬼班”战士共击毙30多名鬼子,成功保卫了团部。下午4点左右,九旅旅长韦国清率主力赶到,二十六团易守为攻追击残敌。晚上10点,朱家岗战斗全面告捷。 在朱家岗战斗中,二十六团以73人阵亡的代价,成功抗击了数倍于我、装备精良的日军,并毙敌280余人。在随后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彭雪枫指挥四师主力从根据地外围多点出击,重创日军,逼迫其撤回了徐州,日寇大“扫荡”在33天后宣告失败。 据朱毅敏介绍,当时战败的日本军仓皇逃命,有13具尸体没有来得及运走。战斗结束后,淮北抗日军民将这13具尸体收殓,埋葬于陵园一角。“那是规模较大并且非常残酷的一场战争,日军有13尸体没有来得及运走,其中有一个小队长,还有一个女兵。战争结束后,也就把他们集中埋葬在陵园里了。”朱毅敏说,这也许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敌我共用”的特殊历史遗迹。日本反战同盟淮北支部为此事专门立碑。碑上用日文镌刻着:“日军千余名和新四军作战之后,1942年12月10日冬,小队长以下13名离开了这个世界,永远地告别了父母妻子而长眠于草根之上。新四军把死者尸体给予埋葬,这表明侵华战争的残酷性及日本军部和大资本家谋私利为目的的一个罪证。”落款为“淮北日本反战同盟支部”。 “这正是日军侵略中华的罪证。而把阵亡日军埋在陵园里,则表明了我们中国人的博大胸怀。”据泗洪县原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松科介绍,过去曾有人提议把这座日军墓炸掉,但大多数人主张,中日两国人民还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和平发展是世界的主题,阵亡的日军其实也是战争的牺牲品。所以,这座埋葬着13名日本阵亡官兵的墓一直完好地保存至今。 墓碑下,是13名日本阵亡官兵的遗冢,没有人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家乡在哪里。面对日军惨无人道的残酷侵略,中国人民以博大的胸怀包容着。这座经历73年风雨的阵亡日军墓,耸立在他们曾经用枪炮和杀戮都无法得到的土地上,铭记着日本军国主义莫大的罪恶。
朱家岗保卫战是淮北军民33天反“扫荡”中的一次关键性战斗。这次战斗的胜利,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宣告了敌人33天大“扫荡”的失败,巩固了淮北根据地。这次战斗也因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成为抗战史上的一场经典案例。 为了怀念朱家岗战斗中的烈士们,1943年秋,淮北行署在朱家岗建立了烈士陵园,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亲笔撰写碑文:“……死难诸同志之黄尘侠骨,碧草忠魂,乃蒙各界袍泽之恩慕爱戴,扼腕凭吊,仰余烈而沐流光,庶可永安于九泉……”
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中小企业投融资交易会 下一篇 怨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