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阳翰笙

阳翰笙(1902-1993),中国当代著名剧作家、文艺理论家、编剧、戏剧家,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原名欧阳本义,字继修,笔名华汉等,四川高县人。毕业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1927年底参加创造社。1928年初起陆续发表小说,并撰写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文艺理论的文章。1933年以《铁板红泪录》开始电影创作,著有《中国海的怒潮》、《逃亡》、《生之哀歌》、《生死同心》、《夜奔》、《草莽英雄》等。抗战争期间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主任秘书、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会主任等职。1949年以后曾任中国文联秘书长、副主席等职。

目录

1902年11月2日,阳翰笙于出生于

北国江南 (1963) .... 编剧

三毛流浪记 (1949) .... 编剧

万家灯火 (1948) .... 编剧

塞上风云 (1942) .... 编剧

夜奔 (1937) .... 编剧

生死同心 (1936) .... 编剧

生之哀歌 (1935) .... 编剧

逃亡 (1935) .... 编剧

铁板红泪录 (1933) .... 编剧

中国海的怒潮 (1933) .... 编剧

青年中国 (1940) .... 编剧

日本间谍(1943) .... 编剧

草莽英雄 (1986) .... 原著

八百壮士 (1938) .... 编剧

人物评价

1930年初,阳翰笙的长篇小说《地泉》再版时,特地请茅盾为其作序。茅盾直言不讳地说:“你的书是用革命公式写成的,要我作序,我只有毫不留情地批评它。”阳翰笙坦然地笑了笑说:“批评也是好事。”依然固执地恳求茅盾写序。茅盾果真在序中不讲情面地批评道:“这部小说从总体上看,是一部很不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作品,因为它描写人物运用的是脸谱主义手法,结构故事借助于‘方程式’,语言上也是用标语口号的言词来表达感情的……”茅盾觉得自己的批评如此尖刻,阳翰笙一定不会采用。

时隔不久,《地泉》再版了。茅盾发现自己那篇批评文章竟然只字未动地印在里面。茅盾捧书良久,不禁叹道:“雅量,真是雅量!”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件小事很快传为佳话。

人物故居

阳翰笙故居坐落于高县罗场镇南华街,建于清乾隆年间,迄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故居呈三合头院落形成,座北朝南,总体由主体房、院坝、后花园组成,总占地面积1163平方米。主体房建筑面积约319平方米。

正房为悬山式布瓦穿斗结构建筑,面阔三间12.5米,深两间7.3米,中间不堂屋,左右次间为四间寝室(有阁楼)。大门为双开四抹隔扇门,属典型川南民居。故居内完整地保留了当年阳翰笙同志生前的居室、堂屋、书房等共11间。

人物轶事

回忆上大

阳翰笙,原名欧阳本义,字继修,四川高县人。编剧、戏剧家、作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以领导左翼文化运动,从事电影文学创作而蜚声文艺界。在上海大学的一段求学经历,则成为他人生旅途的重要篇章。

阳翰笙早年在四川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李硕勋等参与组织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在叙府川南师范学校结识了校长恽代英,开始追求改造社会之路。1924年在北京西山认识了刚从法国勤工俭学回国的陈毅,在陈毅支持下,放弃报考清华赴上海投考上海大学。是年秋,经考试,被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插班录取。

进入上海大学后,阳翰笙得以聆听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肖楚女、蒋光慈等先生主讲的课程,掌握了社会学的基本知识,提高了学识修养和理论水平。在课余时间,他阅读了马列主义、共产主义原理的一些基本书籍,粗知一点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了解了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革命道理,由此打下了哲学基础,确定了革命的人生观。

由于阳翰笙思想进步,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初在上海大学由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年3月,阳翰笙与李硕勋、刘昭黎到杭州养病并补习功课,带了两箱马列主义理论和文学方面的书,发奋读书,交流心得,讨论疑难问题。由于目的明确,自觉性强,两个多月时间,阳翰笙与同伴把带去的书都读完了,他还写了近十万字的读书笔记。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他们于6月1日赶回上海,李硕勋代表上海学生联合会参加全国学生联合总会的领导工作,阳翰笙代表学总会参加上海工商学联合会的工作,组织“三罢”斗争。

阳翰笙曾回忆:“五卅运动中,上大为什么起这么大的作用,是因为在上大的干部多,分配到上海的各组织中去,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商人中,即工商学联合会都有上大学生参加工作。五卅运动时几乎全校师生员工都参加了,5月30日示威游行那天,我的同班同学何秉彝冲在最前面,在老闸捕房就是旧上海的先施公司那里,英帝国主义巡捕开枪打死了十多人,许多人受伤。这次斗争第一个倒下去的就是上大学生何秉彝,后来我们同学一面跟帝国主义分子斗,一面就把尸体运走。5月30日游行示威,是抗议日本帝国主义打死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这天游行示威时英帝国主义开枪打死了上大学生何秉彝等以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运动就变成主要反对英帝国主义。五卅时期,上海二十万工人起来了,各行业都成立了工会,需要干部,这时党就从上大调学生去工作,去当干部。在上海革命工作需要干部时,上海地委就从上大调人,包括教师和学生,因为上大的学生有文化水平、有理论水平,又有实际工作经验,所以上大在当时上海革命斗争中非常活跃,重要的革命组织都有上大的学生。当时我到闸北区委去任区委书记,也是党调去的,当时我是上大的党支部书记,干了几个月就调到闸北区委任书记了。”

1925年冬,阳翰笙担任中共上海闸北区委书记,他一面读书一面从事社会活动。至1926年1月,他受党组织委派到广州黄埔军校政治部担任秘书,结束了上海大学的学习生活。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潭在秋浦桃胡陂下    下一篇 约瑟夫·海因克斯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