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杨晦

杨晦(1899.3.25~1983.5.14)原名兴栋,后改名晦,字慧修。笔名丫、楣、寿山。辽宁辽阳人。中国共产党员。1919年“五四运动”中,他是最先冲入并火烧赵家楼的几个学生之一。1952年—1966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

目录

杨晦出生在

作为“沉钟社”的发起人和主要成员,杨晦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西方文学的传播做出了贡献。鲁迅先生称评论“沉钟社”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一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文学翻译和文艺评论。

所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谁的罪》、《来客》、《笑的泪》、《楚灵王》、《屈原》、《除夕》、《庆满月》《苦泪树》等;译著有:罗曼·罗兰的《悲多汶传》、莎士比亚的《雅典人台满》、希腊悲剧《被幽囚的普罗密修士》、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爱伦坡的长诗《乌鸦》、《钟》等,另译有《莫里哀戏剧十五种》,不幸毁于抗日战火;著有文艺评论集《文艺与社会》,以及《罗曼·罗兰的道路》等文学评论文章。有《杨晦文学论集》、《杨晦选集》。

人物轶事

不平

杨晦三十五岁任教于孔德学校时,与十四岁学生文树新相恋,当时杨晦已有家室,两人不间断通信超过3年。二人的通信被家人发现了,一顿争执之后,二人允诺家人一定断绝关系,不再来往。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二人的交往并没有真正中断。后来,文树新转学至圣心学校。此时,送信的任务由当时尚就读于孔德学校的、文树新的三妹来完成。1934年,二人之间的通信再次被发现。事态升级,二人为情私奔上海。次年文树新产下一女(杨江城),产后偶感风寒,逐渐转为肺炎,不治而亡。2010年,文树新的日记以《一个民国少女的日记》为名呈现在世人面前,使人们了解到这位民国淑媛炽热真挚的情感。文中杨晦先生以Y先生的角色出现。

杨晦身材瘦小,为人沉默,倡导“语言和文学有机联系”。1957年党的整风运动,号召大家大鸣大放,要大家给党的工作和党的领导提意见。在这种形势下不少同学也想给杨先生提意见。有学生画了一张漫画张贴在系办公室走廊进行嘲笑:一个瘦骨伶仃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青年学生、背上压着高高的两大摞书。一摞书写上语言,另一摞是文学。在两摞书中间是一只大公鸡。一只鸡爪踩在“语言”上,另一只爪踏在“文学”上,公鸡仰着头张嘴大叫:“语言和文学有‘鸡’联系。”

1955年秋初,北大中文系迎接新生入学的大会上,杨晦发表言辞:“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想当作家的不要到这里来……”此言一出,颇受争议。

文革开批斗会批判杨晦是修正主义时,他用德文版、英文版、俄文版和中文版的马恩全集与红卫兵辩论,自己并未修正,符合德文版原意,反而是中文版从俄文版转译,而俄文版有问题。当学生们叫了一通“打倒杨晦”的口号后,要把他轰出去,可是他竟舍不得离开,一边被拖着,一边口里叫着:“年轻人,我是爱你们的呀!”大炼钢铁时,学生曾到他家拆掉了壁炉里的钢条。

品质

当姚文元受到最高领导垂青而走红时,杨晦却蔑视他们,直言不讳地宣称:“北大中文系绝不培养姚文元这种靠打棍子起家的人!”说这种话,这在当时是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勇气的。大跃进时,北大中文系55级同学在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基础上,集体编写了一部《中国文学史》。一时间,报刊一片颂声,轰动全国,被奉为革命新生事物的典型。中央领导又是接见,又是嘉奖。于是,不少同学也就傲气十足,不可一世。而杨晦这时却尖锐地指出学生的学风不正,说:“这样下去,要害了你们自己的!”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袋狮    下一篇 巨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