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蒙古族安代舞

蒙古族安代舞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传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安代舞发源于库伦旗,据考证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当时库伦体制是"政教合一",寺庙林立,僧侣众多。清朝中期,各地闯关东的移民大量涌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相糅合铸就了库伦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安代舞。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安代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安代舞的起源有三十余种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说法认为安代最初是用来医治妇女相思病的宗教舞蹈,也含有祈求神灵保佑、消灾祛病之意。当时,在库伦等地流行的安代有"阿达安代"、"乌日嘎安代"等12种。

有关"安代"的起源,发祥地及形成年代,由于缺乏史料可考。《蒙古秘史》在描写铁木真与札木哈二人以互赠拐骨、互换腰带的形式结成"安达"的记载时说:他们在结为"安达"之后,其部下随即"绕蓬松茂树而舞","踏出没肘之蹊,没膝之尘埃"。

关于安代的起源,也有些学者从民间传说中去探求。在辽阔的科尔沁草原,特别是被誉为"安代之乡"的哲里木盟库伦旗,确实流传着大量有关"安代"的民间传说,为研究"安代"的起源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起源一

据说在很久以前,东北方有一个很"古老"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国王是哈日苏大可汗。哈日苏汗有个美丽的皇后,名叫罕格哈拉。罕格哈拉皇后又有三个公主,老大叫扎兰都贵,老二叫乌森海洛尔,最小的老三叫额勒格西拉。这三位公主可非同一般,她们是使人闻风丧胆的白鸠!这三个鸠公主个个神通广大,魔法无边,经常展动她们的神翼遨游世界。当她们在天空遨游的时候,地面上便掠过她们的影子。一旦她们的影子照在地面上的姑娘,媳妇身上,一种可怕的病症便在姑娘、息妇身上发作了。这种病谁也叫不出名来,吃药不见好,喇嘛治不了,病人只能在痛苦中煎熬。恐怖的阴影吓得人们惶惶不可终日。大姑娘、小媳妇成天躲在屋里不敢外出,生恐被三个鸠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祖,为了拯救人间这种苦难,他变成了巴布伦师傅,向聪明的歌手嘎达苏和非?由"博"苏悔传授医治这种病的方法:由"博"苏海来主持治病。方法是让病 人打着鼓和镲坐着,由"博"苏海和歌手嘎达苏围着病人唱歌。接着是古老的唱"安代"程序,所以,唱"安代"有人叫"唱鸠",盖来源于此。

起源二

关于安代舞的传说还有很多,另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是这样的:相传很久以前,科尔沁草原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姑娘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神智恍惚,举止失常,几经医治不见起色,老阿爸只得用牛车拉上女儿前往它乡求医。行途中车轴断裂,女儿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老阿爸急得绕车奔走,以歌代哭。歌声引来附近百姓,见此状无不潸然泪下,皆随老阿爸身后甩臂跺足,绕行哀歌。不料姑娘悄然走下牛车,尾随众人奋力而舞,待发现时,她已跳得汗如雨注,病愈如初。消息不胫而走。以后,人们皆仿效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为患有类似病症的青年妇女治病,取名"安代"。又在求雨、祭敖包、那达慕大会等群众集会中采用,并广为流传,逐步发展成为自由地表现思想感情和生活的集体舞。

风格特色

依据习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意为镇妖避邪之物),参加者围成圆圈,右手握一块绸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随领唱(领舞者)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韵味醇厚、善于表达情感。唱词内容丰富、活泼生动、富即兴色彩。

基本动作

舞蹈动作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

安代舞的一个特点是手的动作突出。在每年的秋收季节,人们能从傍晚跳到天亮。连续七天,甚至二十一天,最长达四十九天。舞者数目不定,最少十几个人,多达几百个人。跳安代舞的场所是宽敞的平地,翻土三尺,铺上马粪或草,再用湿土盖硬,所以有很好的弹性。场中央埋一空碗,上面架起座车轴,轴顶用布盖紧。传统安代舞中常以歌相伴,歌唱是安代舞的主要特征。安代舞的动作,舒缓和节奏融为一体,跳到高潮时使人们的朝气大发、产生雄伟的姿态。从而有死尔复活般的魅力。"踏步"、"跺脚"、"甩巾"及自定围圈是安代舞通常使用的基本步伐。在安代舞的发展过程中蒙古族人加入了大量的民歌、好来宝、祝赞词。舞与歌,舞蹈与说唱有机的结合为一体,逐步形成了几十种曲目。

音乐

安代的音乐曲调风格独特,有强烈的感染力,便于歌手根据不同情景表达不同的情感。安代的唱词除开场和收场部分因仪式需要基本确定不变之外,其他皆不固定。那些才思敏捷、善于辞令的歌手可以尽情地用诙谐幽默的唱词抒发情感,或赞美,或嘲讽,或嘻笑怒骂,不拘一格。

传承现状

传统的"安代"从艺术角度来看,是一种以唱为主,伴之以舞蹈动作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 当进入六十年代以后,"安代"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随着舞蹈事业的发展繁荣,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时的"安代"按舞蹈运动规律,增加了向前冲跑,翻转跳跃,凌空吸腿、腾空蜷曲、左右旋转、甩绸蹲跺、双臂轮绸等高难动作。舞蹈语汇新颖丰富,具备了稳、准、敏(速度)、洁、轻、柔、健、韵、美、情等审美特征。被各种形式、内容的歌、舞等表演艺术普遍应用,成为比较完善的,能表现传统,戏剧,心理结构式作品的舞踏艺术。

安代舞经过众多艺术家的努力,逐渐由民间艺术发展成舞台艺术,不断地在城乡落户,成为庆典宴席,接见奉送时不可缺少的内容。

传承意义

近四百年来,安代舞以其浓郁的"民间本色"和"癫狂之舞"的特征而备受蒙古族人民喜爱,渐成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宗教仪礼和"那达慕"盛会上最受欢迎的狂欢之舞。据库伦史料记载,单场安代最长持续时间竟达四十多天,其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堪称中国民间舞之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库伦旗全面开展了安代舞的发掘、整理工作。1958年,安代民间老艺人额尔敦巴拉在北京表演安代,引起轰动。如今,安代舞已成为蒙古民族最为耀眼的文化标识。1996年,内蒙古库伦旗被命名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随着时间的推移,安代逐渐变为自娱性民间舞蹈,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由民间进入剧场,成为喜闻乐见的蒙古民族艺术形式。安代舞逐渐发展为以舞蹈为主,舞蹈动作也由三四个发展到二十多个。 由于文化形态的变迁,安代舞的传承方式与生存空间日益受到限制,舞种延续受到极大威胁,急需整理和抢救。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傈僳族阿尺木刮    下一篇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