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玉树卓舞

玉树卓舞流传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带。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玉树卓舞中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随着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树卓舞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

目录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伟大河流的共同发源地,这里蕴藏着丰富的藏族歌舞文化,种类繁多,内容也包罗万象,素有藏族“歌舞之乡”的美誉。玉树民间舞蹈主要由“卓”、“依”、“热巴”、“热依”和“国哇”等几大类组成,风格迥然,神韵各异,其中的“卓”舞最负盛名。

在玉树藏语里,“卓”是舞、跳的意思,有的藏区也称“锅庄”,它是一种种类繁多,自娱性很强的民间舞蹈。在众多的“卓”舞中,最有影响的要数“求卓”。“求卓”亦称“切卓”,原是玉树地区民间求神、敬神、请神的舞蹈,因包含驱邪祈祥的寓意而被吸收到寺院舞蹈之中,并形成和延续到“羌姆”(藏传佛教各派寺院举行宗教祭祀活动即大法会上跳的宗教舞蹈)表演中。后来,它又从寺院流传到民间,经过历代传承,发展至今。

在玉树民间认为,“求卓”是藏族最古老的原始歌舞之一,早在宇宙形成时就已经产生了。传说,7世纪文成公主远嫁西藏路过玉树时,玉树的百姓为公主的到来就举行过隆重的赛马和“依”、“卓”等舞的表演。

“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耗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这是人们对内容丰富的卓舞的赞誉。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玉树卓舞中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随着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树卓舞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

“卓”是藏族对以舞为主的歌舞组合形式的泛称。“卓”的概念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据专家考证,它的早期形式与吐蕃时期的“盟誓”活动很有联系。盟誓的行文一般较长,不太注重文字修饰,不易歌唱,但能朗诵。在宣布誓言时,为了充分表达感情往往辅以手舞足蹈之态,在此基础上演变成以舞蹈为基本元素的艺术形式,便称为“卓”。这一论述也比较合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情感发展层次,说明藏族早期“卓”的意思是有其来源。

“卓”产生于游牧社会,早期除泛指拟兽舞、拟鸟舞之外,主要还指原始锅庄舞而言。它是一种氏族部落娱神的祭坛礼仪和与盟誓文化有关的舞蹈形态,故而当时的跳法比较拘谨,多垂头俯胸,束手而舞,情绪沉闷,宗教色彩很浓。卓舞在早期文化活动中不断扩大转化,还发展为牧民歌舞和藏区各地各种鼓舞形式。然而在今天,卓舞的概念是泛指以舞为主、歌舞结合、歌时少舞、舞时不歌、歌与舞穿插进行的表演形式。卓舞的称谓因地区的方言而有所不同,康巴语称“卓”,拉萨语称“果卓”,常见汉译为“锅庄”“哥庄”。

艺术特色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锅庄舞有许多舞蹈名称,亦即曲牌和词牌,叨唠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索例哆、猴子舞、孔雀舞牧羊曲等。锅庄舞的舞步分"郭卓"(走舞)和"枯舞"(转舞)两大类。锅庄边舞边唱,多为问答对唱比赛。

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分布

玉树卓舞流传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带。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玉树卓舞中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随着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树卓舞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

玉树民间素有“东三县的舞,西三县的歌”的说法,其中东三县的“卓舞”历史悠久,最为典型。主要分布在:

玉树县“卓舞”主要分布在新寨村和察来村;

囊谦县“卓格玛”主要分布在香达镇、白扎乡、吉曲乡;

称多县“卓舞”主要分布在白龙镇、上庄村、下庄村、代达,其风格粗狂豪放,造型形象传神,韵律优美生动,内涵含蓄。

在这不同种类分布中尤其以下几种极具代表性:

嘉那曲卓、称多白龙卓、囊谦卓格玛

种类

玉树卓舞种类繁多,其内容以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歌颂为主,同时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完整的演出分祭奉神佛的序舞、表现广泛内容的正部、祝福吉祥的尾声三个部分。

玉树卓舞根据歌词内容、表演功能目的、表演形式和风格及表演者等因素的差异,卓舞又可分为宗教色彩浓厚的“曲卓”、世俗性很强的“孟卓”两种。

“曲卓”,即宗教卓,主要流传于玉树县的新寨。新寨在藏族被视为神圣之地,新寨丰富悠久的“曲卓”也是远近闻名。“曲”藏语意为“法”,具有规范、佛经、知识三层含义。“曲卓”意为“佛法舞”,当地亦称“宗教卓”。“曲卓”代代相传,方得以保存至今,这也正是“曲卓”自身宝贵价值所在。

“孟卓”,“孟”藏语意为“群众、大众”,意为“群众舞蹈”,当地习称“卓舞”。

玉树卓舞按功能可分世俗性较强的普通卓舞和宗教色彩很浓的“法”卓(藏语称“曲”卓)两类,整体结构由从慢到快两部分组成,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表演。

玉树卓舞的动作主要围绕甩袖来进行,表演时常常有几十人、上百人共同参与。舞者的袖子很长,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动作优美潇洒,手臂旋转自如,运动路线变化多样。腿部的动作幅度也很大,需要配合着手臂的甩袖作抬腿、撩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移动,动作路线以弧线为主,周身协调配合。

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将男性舞蹈阳刚、帅气之美充分展现出来。女子舞蹈动作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较小,展现出女性柔美秀丽和温柔端庄的特性。

表演形式

昔日“曲卓”曾有上百套动作和曲子,如今新寨“曲卓”仅有30余段落而已。乐曲名即舞名,专舞专曲,乐曲、歌词、动作除了个别段落相同外,大多各具特色。每段“曲卓”有慢板和快板,慢板歌词4至6段,动作舒缓;快板多是慢板的变奏,动作激烈,一般反复两遍即结束。“曲卓”无伴奏,自唱自舞。“曲卓”无严格的表演时间、地点、场合、程序。每年藏历正月初九夜晚至翌日在神山脚下的旷地上表演“曲卓”,一年仅此一次。舞前,人们聚集于煨桑台前煨桑祭神,女子吟唱以六字真言为内容的歌曲。至舞场后,由成年男子60人组成舞对,30人一组,各站半圆,每组由“曲本”(领舞者)于队首领舞,众于后顺时针方向且唱且舞。以一组为主,另一组以较小的动作合之,两组交替轮番进行。“曲卓”1-4段顺序不能颠倒,其他段落可择舞。女子只许观之不能合舞。表演时,男舞者需着藏袍、藏靴、长袖白绸衬衣、配挂腰刀、头戴高筒红穗帽。“曲卓”动作缓慢,其独特的动律是慢板重拍时,动力腿却屈身上提,一反重拍时动力腿踏地的常规,形成身体重心虚实相间左右移动的特点。“曲卓”歌词内容大多颂扬活佛、神仙、雪狮、青龙、孔雀,以及宣佛法、祈祷吉祥等,跳“曲卓”视为祭神、娱神之行为,故表情需恭敬虔诚。由此,“曲卓”所带有的浓厚的宗教色彩便可见一斑了。

早期“孟卓”只允许男子参加,后来改变此俗,男女分别各站大半圆同舞,但亦无男女相携作舞之俗。至今玉树卓舞仍保留男子群舞和男女集体舞两种形式。逢年过节、宗教节日、活佛坐床等喜庆、祭奠之日必跳“孟卓”。届时群众聚集于旷地,舞者少则十几,多则数百,由“卓本庄”领舞,其后按年龄大小依次尾随合舞。男子舞时,分两组各站半圆,互相交替顺时针方向绕圆而舞。男女合舞时,分别围成大半圆,男队在内象征太阳,女队在外象征月亮,女队之首与男队之尾相叠,取“日月同辉,吉祥如意”之意。卓舞的日月同辉队形和顺时针方向绕圈作舞,与藏族传统的宗教有关,佛家认为万物向右旋转方符合法则,反之则视为叛逆。

同卓舞一样,“孟卓”为固定的专舞专曲,曲名即舞名。分快慢板,速度对比鲜明。起舞之前,男女各自聚集,分别慢速序唱一段歌词,女队尾音时,舞队散开各就各位准备起舞。速度不变,领舞引导众人顺时针方向缓慢挥袖起舞,同时男女队轮流歌唱,且歌且舞。5-6段后,舞蹈转入暂短有力的快板,动作和乐曲为慢板的变奏,2-3段顿然结束。过去卓舞自始至终无乐器伴奏,舞蹈转速的空拍,以舞者跺地震动脚腕串玲的铿锵声填充、调整。

动作风格

玉树卓舞从表演形态到动作的风格特点,无不体现了藏族佛教文化的特色,包含着丰富的藏族文化内涵,形式完整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具有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基础,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的风貌、精湛的记忆、强烈的个性为广大群众所称誉,在藏族歌舞艺术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显著的典型性,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卓舞蕴含着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中都有重要的价值。其所具备的凝聚力和激发力,蕴含的友爱、团结等传统的人文精神,在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玉树卓舞的动作主要围绕甩袖来进行,表演时常常有几十人、上百人共同参与。舞者的袖子很长,全部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动作优美潇洒,手臂甩袖的同时作抬腿、撩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转动,动作路线以弧线为主,周身协调配合。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将男子舞蹈阳刚、帅气之美充分展现出来。女子舞蹈动作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的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同,但幅度较小,展现出女性柔美秀丽和温柔端庄的特性。

影响

玉树地区歌舞的兴起,年代十分久远。结古寺一世喜那活佛有着非凡的艺术天赋,他独创的一百多种"多顶求卓",奠定了玉树成为歌舞之乡的基础。加上玉树毗邻藏、川、滇的地域优势,不断吸收这些地区藏族歌舞的优秀成果来丰富自己的文化艺术创作,日积月累,歌舞以成为玉树人生活中的一大精神需要,"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便会跳舞。"康巴人歌舞在青海民间歌舞中独树一帜,别具风采,有着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而玉树地区的“卓”不同于其他以鼓为道具的“卓”,它是以袖子为主要道具来进行表演的一种舞蹈,动作主要围绕着甩袖来进行。表演时气氛热烈,节奏多变,常常同时有几十人、上百人一起表演。每个舞蹈基本上是从慢到快渐进发展,慢时如鸿毛落地,无声无息,舞姿持重平稳,舒展大方;快时则威风烈烈,气势澎湃,动作粗犷奔放,雄健慓悍,直至发展到极度狂热而结束。玉树卓的舞蹈服装袖子很长,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动作优美潇洒,手臂的运动路线变化多样,旋转自如。腿部的动作幅度也很大,配合着手臂的甩袖作抬腿、撩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移动动作,动作由慢到快,动作路线以弧线为主,周身协调配合,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将男性舞蹈阳刚、帅气之美充分的展现了出来;而女子舞蹈动作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较小,整个舞蹈展现出了女性柔美秀丽的风格特点,体现出女性温柔端庄的真我本色。 藏族舞蹈分为祭祀舞蹈和自娱性舞蹈两大类。而《玉树卓》舞是属于自娱性舞蹈的典型代表。每逢节庆日里,所有的藏族姑娘和小伙子都穿上自己最美丽的服装,带上最漂亮的饰物来加入喜庆的队伍,那时,众多的舞者就在广场和草原上表演《玉树卓》,热烈的气氛将本来就喜庆的节日渲染的更加欢快,美好,所有人都在享受这种“狂欢”的仪式,分享其中的喜悦和幸福。我听一个“玉树卓”的舞者说他们认为“卓”的意思就是“狂舞”,疯狂的跳舞,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舞蹈当中,让他们“疯狂”,也同时让我们这些观者为之倾倒,愿这门美丽的民间舞蹈艺术永远闪耀着它的光辉,带给所有舞者和观者幸福和吉祥。

传承意义

卓舞具有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基础,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的风貌、精湛的技艺、强烈的个性为广大群众所称誉,在藏族歌舞艺术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显著的典型性,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卓舞蕴有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中都有重要的价值。它所具备的凝聚力和激发力,在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能发挥积极作用。

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玉树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昌都锅庄舞    下一篇 张严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