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苦水高高跷

苦水街高高跷是甘肃省永登县的传统民俗文化。起源于元末明初,到现在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高高跷是当地一门祖辈相传的舞蹈表演艺术,也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中一个传统的保留节目。表演者穿上传统的戏剧服装,画上秦腔剧中人物的脸谱,拿上道具,踩上高高跷,排成长队,在太平鼓队强大阵容的引导下上街表演。苦水高高跷跷腿的高度达3至3.3米,居全国之冠。

目录

在永登县苦水街,有一种高跷,其高度达到3米多,足有一层楼房那么高,因此,人们把这种高跷叫作高高跷。苦水街高高跷表演艺术是当地一门祖辈相传的民间表演艺术,也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中一个传统的保留节目。表演者穿上传统的戏剧服装,画上秦腔剧中人物的脸谱,拿上道具,踩上高高跷,排成长队,在太平鼓队强大阵容的引导下上街表演。它的表演历史极为悠久,相传从元末明初就已开始,其起源历史距今已经有700余年。

永登县苦水镇苦水街至今还保留着古老而独具特色的高高跷傩社火艺术,这种傩社火共举行4天。第一天正月三十迎接高高跷天神;第二天傩社火表演队练踩高高跷,分配角色,有天将、神帅、王朝、马汉等;第三天高高跷傩社火出街游行,场面十分热闹;第四天是苦水街闹高高跷傩社火收场之日,此日下午要举行倒幡杆与倒踩表杆仪式。

民间传说

苦水高高跷也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在苦水街东,有一道岭叫长山岭,形象酷似一条巨龙。在明代以前,这里和大通河流域一样,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相传元末时期,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途经苦水时,发现长山岭是一道长龙,当即斩断了龙身,赶走了龙魂,至今长山岭还有"斩龙岘"的地名纪念此事。刘伯温斩断龙脉后,长山岭和整个庄浪河流域的绿色植被就枯萎了,成为荒山秃岭。苦水街的人们为了记住这一历史悲剧,盼望龙魂回归,龙体合身,让长山岭和庄浪河流域重披绿装,就从元末明初开始兴起了二月二闹社火的习俗。而苦水高高跷也就是从那时起逐渐形成的。

技高一筹

苦水高跷的突出特点是它的高。一般在9尺到1丈那么高,也就是说有3米多高,加上表演者的身高,苦水高高跷可达4.7米-5米。制造高跷的材料,是上好的松木,脚蹬用柳木。高高跷表演连演3天,每天都有5万-6万人前去观看,场面极为热闹有趣。

苦水街高高跷主要以传统秦腔本戏为主要表演内容,表演时表演者穿上传统的戏剧服装,画上秦腔居中人物的脸谱,拿上道具,排上长队,凌空飞舞,充满刺激。踩高跷的人数多少,由剧中人物多少决定,剧中人物多,踩高跷的人就多,人物少,踩高跷的人就少。传统中踩高跷都是男子的专利,而现在,苦水街的青春女子也加入踩高跷的行列,给这个苦水高高跷增添新的色彩。

发展现状

简介

苦水高高跷是一种祖辈相传的民间表演形式,从它产生至今,基本上没有文字记载,没有相关的历史资料。居住在当地的农民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口传心授,自娱自乐,但是没有谁去记录、挖掘、整理、采访报道这种极为独特的传统艺术。直到2001年和2002年,由苦水籍词曲作家杨昭亮经多年研究创作的电视音乐片《千禧龙抬头在乡村》和《龙抬头乡情》才对苦水高高跷作了生动的介绍,苦水高高跷才有了正式的文字和音像记载,并且在国内外产生影响。2004年7月,苦水街高高跷在首届兰州市农民艺术节上亮相表演,永登县和苦水乡拨款1.5万元予以支持;2005年春节期间,苦水街高高跷在甘肃省精品社火表演兰州赛区获得表演特色奖。近期,美国德克萨斯州有意邀请他们去美国表演。

目前,苦水街能够表演高高跷的人多达上百人,且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居多,真正挑大梁的则是一些初高中学生。每个高高跷好手都是从小小年纪练起,先踩小高跷,熟练后,在练踩4尺至5尺的中高跷,到了十六七岁练踩八尺到丈二的高高跷。这个过程是不断淘汰,金字塔式的发展过程。要练就踩高高跷的绝活,首先要有强健的身体,不然,身上要穿服饰,两腿要提起20多斤重的跷腿,行走表演三个多小时,那怎么行!其次,从练踩小高跷开始,就要掌握方法要领,这就是:松紧合适绑跷腿,沉稳踏实不慌张,胆大心细迈步稳,用劲挺腰目远望。

但是,苦水街的高高跷毕竟是一项充满刺激的高难度、危险性较大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尽管不愁后继乏人,但面临的问题很多,比如,高高跷艺术资料的挖掘整理、表演者的人生保险、表演道具服饰以及场地等,这都需要民间、政府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文化遗产

甘肃永登苦水街高高跷,是一年一度的苦水街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保留的一个传统社火节目,是一门祖辈相传的民间表演艺术。它结合一年一度的苦水街二月二龙抬头社火,在太平鼓队强大阵容的开路引导下,上街进行表演,传播民俗文化。高跷分低跷、中高跷、高高跷。高高跷表演是民间高跷表演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跷腿高度3--3.3米,加上表演者的身高,高高跷可达5米,其高度可称得上是全国之最。它的表演历史悠久,从元末明初开始到现在,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它经历了明代、清代、民国到新中国成立至今的长期传承发展时期,它的长期存在和一年一度的苦水街二月二龙抬头社火密不可分。表演时,表演者穿上传统的戏剧服装,画上秦腔剧中人物的脸谱,拿上道具,采上高高跷,排成长队,凌空飞舞,过街式向观众表演。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苦水高高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状

玫瑰之乡———永登县苦水镇不仅以玫瑰扬名。苦水街的高高跷刚刚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广大高高跷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历史悠久且惊险刺激的苦水高高跷随着“非遗”项目的荣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从兰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永登县苦水镇苦水街的高高跷是和当地人“二月二龙抬头”闹社火连在一起的。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到初三,是苦水街人“二月二龙抬头”闹社火的日子。苦水街村分北街和南街,长近一公里。耍社火,北街的向南舞,南街的向北舞,互相竞争,各显精彩。“二月二”这天是闹社火的高潮,也是踩高高跷高手们最露脸的日子,火火的社火队伍上街了,长长的高高跷方阵过来了。最高的高高跷达4米,加上表演者自己的身高达 4.7米至5米。窄窄的街道,两边涌动着数以万计的观众,上百人的高高跷队伍从低到高依次走来,表演者彩绸服饰迎风飘动,手中道具,不时舞动,好似天神天将,甚是威武壮观。

业界代表

巨崇绍

说起苦水高高跷在甘肃乃至全国扬名,和一大批高高跷爱好者的努力分不开。

巨崇绍老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1991年巨崇绍从苦水中学退休后,就一直在默默挖掘整理苦水高高跷的资料。他认为,明洪武年间,来苦水的移民增多,每年春节各地移民把各自地方的文化精品表现在唱戏耍社火中,高高跷是耍社火中最主要的一项。最初苦水街的高跷只有两三尺左右,通过数百年的竞争,苦水街的高高跷已达到 3.5米至4米,村民们称为丈二高高跷。

巨崇绍老人先后两次在“二月二”的社火表演中,邀请上百位摄影记者和摄影爱好者来苦水,通过他们的镜头,记录高高跷表演者的细节,在国内外的媒体和杂志发表,这对于宣传苦水高高跷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青年挑梁

苦水街高高跷表演艺术,不但是前辈传承下来的民间绝迹,更是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民间艺术瑰宝,在苦水街,这种表演艺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后生(包括女孩)所接受,并参与其中。

据苦水街村支书甘培升介绍,苦水街能够表演高高跷的人多达上百人,真正挑大梁的则是一些初高中学生。每个高高跷好手都是从小练起,先踩小高跷,熟练后,再练踩四五尺的中高跷,到了十六七岁练踩八尺到丈二的高高跷。甘培升告诉记者,要练就踩高高跷的绝活,首先要有强健的身体;其次从练踩小高跷开始,就要掌握“松紧合适绑跷腿,沉稳踏实不慌张,胆大心细迈步稳,用劲挺腰目远望”的方法要领。

尽管苦水街高高跷不愁后继乏人,但眼下面临的一些问题也直接制约着其发展步履。“高高跷艺术资料的挖掘整理、表演者的意外保险、表演道具服饰以及表演训练场地等,这些问题单纯依靠民间力量,显然是很困难的。我们希望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巨崇绍老人说。

传承人

苗介厚为王吉胜化妆王吉胜身高不到1.5米,走起很小的“寸步”,慢慢挪动1.8米的高跷,小心翼翼地保持身体平衡。

今年9岁的王吉胜,是甘肃永登县苦水镇苦水街村五年级学生,练习踩高跷已有4年。

站在高跷上,王吉胜有点得意:“看别人都比我矮一截,周围的景物就更清楚了。”

“他6岁就开始在七八十厘米高的高跷上练,脑子好使、反应快,身体素质也好,在同龄人中算是出类拔萃的。”王吉胜的师傅苗宝山夸奖爱徒。

2006年,永登苦水高高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苦水高高跷的3名省级传承人之一,63岁的苗宝山告诉记者:“高高跷最高3.5米,超过一层楼房的高度,再加上人的身高,高度可达5米。尽管观赏性很强,但一寸高一寸险,表演者必须胆大心细。”

王吉胜第一次站到高跷上,是2005年初夏的一个早晨。王吉胜说,“当时我腿脚发软,抖得厉害,根本不敢往前走。除了害怕,根本找不出啥感觉。”

这几年,王吉胜为练高跷吃了不少苦。他的妈妈唐玉珍介绍说,苦水街高跷,高0.7-3.5米不等,每根约拳头粗,表演时要用绳子将脚固定在高跷顶部的脚蹬上,脚踝、膝下等部位都要绑牢。“如果绳子绑得不合适,腿就会被磨出血,看着都心疼。”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英歌    下一篇 王克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