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吴潜

吴潜(1195年—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原籍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出生于浙江德清新市镇。南宋后期名臣,诗人。秘阁修撰吴柔胜第四子,参知政事吴渊之弟。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年)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年)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目录

吴潜原籍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出生于浙江德清新市镇。他自幼聪慧过人,才华出众,其诗文书法闻名乡里。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中状元,授予事郎佥镇东军节度判官。

绍定四年(1231年),吴潜升尚右郎官。京城临安(今杭州)发生火灾,吴潜上疏论致灾原因,劝理宗皇帝要严于律己,亲贤远奸。又书呈丞相史弥远提出“格君心,节奏给,赈恤都民”,用老成廉洁之人,用良将以御外患,革吏弊以新治道等六条建议。不久,吴潜担任吏部员外郎,后改任大府少卿、淮西总领。

嘉熙二年(1238年),襄、汉溃决,兴、沔破亡,两淮俶扰,三川陷没,南宋朝廷陷入困境之中,时任兵部侍郎的吴潜随之组织义军,夜渡长江,协同攻击蒙古军,蒙古军只得引兵北还。

理宗淳祐七年(1247年),时年五十三岁的吴潜,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开始参与朝中最高机务。

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军进攻武汉,京师震动。危难之际,宋理宗起用吴潜为左丞相兼枢密使,进封庆国公。面对摇摇欲坠的南宋王朝,吴潜忧心如焚,再次陈述“畏天命,结民心,进贤才,通下情”之必要,言:“臣年将七十,捐躯致命,所不敢辞……”

吴潜上任后对蒙古主张加强战备。其时蒙古军兵分三路进犯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面对蒙古铁骑,朝中一片惊慌失措,而宰相贾似道向理宗奏本,荒唐地主张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海)。在此紧急关头,吴潜面见理宗,极力谏阻:銮舆一出,民心将失,国家亦无望,臣恐生灵将遭涂炭。理宗权衡利弊,总算听从吴潜谏言,暂时保存了南宋半壁江山。

自吴潜出任左丞相后,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便屡进谗言加害吴潜。景定元年(1260年),吴潜被贬谪到循州(今广东省惠阳县)。

吴潜被贬,贾似道仍不解恨,必欲置其于死地。第二年,贾似道派心腹刘宗申为循州知州,并遣命杀死吴潜。景定三年(1262年)五月,刘宗申假意设宴为吴潜做六十七岁的生日。吴潜不知是计,喝了刘宗申毒酒而亡。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宋恭帝赵显为吴潜昭雪,追复原官。次年,特赠少师。

主要成就

军事

唐宋时期,一方面有日本、高丽的商贾乘船而来,在东海一带进行商品贩卖。另一方面,特别在宋朝后期,来自日本、高丽的海盗就已对东海边防构成了威胁。南宋时,任沿江制置的吴潜,成为中华民族最早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

南宋宝祐年间(1253年至1258年),吴潜任沿江制置时,订立了《义船法》。他命令东海沿海各县,分别选出各乡里有财力的人,要求他们联合起来,如“一郡岁调三舟,而有舟者五六十家,则众办六舟,半以应命,半以自食其力,有余赀,俾蓄以备来岁用。凡丈尺有则,印烙有文,调用有时,着为成式,其船专留江浒,不时轮番下海巡视。船户各欲保护乡井,竟出大舟以听调拨。旦日于三江合兵,民船阅之,环海肃然。”

同时,设定水军的“海上十二铺”,构成一个海上长城,对来自倭、丽(高丽)的威胁起到了有效的震慑作用。

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吴潜设立的《义船法》,广征民间船舶充作战船。瑞安、永嘉、乐清、平阳等4县被征5080艘民船,可见东海一带的战船防卫力量。

面对这样的“军民联防”,明朝冯梦龙给予极高评价:“海上如此联络布置,使鲸波蛟穴之地,如在几席,呼吸相通,何寇之敢乘?”

水利

它山堰位于宁波市鄞江,是中国古代闻名于世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198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发挥其阻咸、蓄淡、泄洪、引灌的水利功能。吴潜担任浙东制置使时修洪水湾塘三坝,外泄江潮,内增官池蓄水,为阻隔江河之巨防,成为它山堰的重要配套工程。另修“吴公塘”、大西坝、北郭碶、澄浪堰等水利工程。这些13世纪的水利工程,历经800年风雨,有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惠泽万民,造福后人。

1259年秋,淫雨绵绵,河水在秋雨中不断上涨,当地人称为“秋潦”。秋天的潦水使制置使吴潜坐立不安了。按规定,由他直接控制各地水闸的开启和闭合。提前放闸就会浪费水资源,而延迟泄放又可能造成水灾。他在等待四乡的地保把水情报上来,然后命令决定何时放水。四乡的地保,有些远在数十公里之外,早上徒步出发,要到傍晚才能到达州城。于是,他雇了一条小船摇到城外视察水情。他回城的时候,制置使忽然灵机一动:城外的河流与城内的河流不是沟通的吗?那么城外和城内的水面应该在同一平面上,在这子城边上,就能察看平原的水位。聪明的制置使拣了块石头,在上面刻上一条水位警戒线,作为开闸放水的标准线;然后推算了关闸闭水的标准线。并在两线之间画了一条虚线,以示正常水位。从此,在宁波城内平桥下设水则,以测算出各处水情,宁波的水闸就不必再等四乡的地保,首席官员一看警戒线,就可下令开合水闸。这三条线,是中国水利科技史上的重要发明,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水文观测站。

宝祐四年(1256年)春,吴潜以观文殿大学士授沿海制置大使、知庆元府,主政来到庆元)。吴潜在庆元(今浙江宁波)三年,勤政爱民,兴修水利,贡献重大。到任当年,在今鄞江镇东首,它山堰附近,修筑“洪水湾塘”,接着又修砌“吴公塘”,自月湖西水仙庙,望春桥至高桥西塘路,长3660丈(约合12.2公里)。吴潜重建宁波鄞西高桥,形成至今的规模。高桥入选1998年的《宁波十大名桥》。高桥在建筑史、军事史、交通史、民俗史上都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现已作为浙东历史文化的重要名胜古迹,受到世世代代的保护。

次年,在庆元四乡全面整治碶闸堰坝:南乡陈婆渡建楝木碶;西北高桥乡建大西坝、筑北郭碶;府城南门奉化江北岸,重建澄浪堰(当时称“郑郎坝”)。其中大西坝、北郭碶、澄浪堰等水利设施,均直接沟通月湖水系,用作阻咸蓄淡、泄洪排涝及船舶交通。这些古老的水利工程,有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南门的澄浪堰,历经800年风雨沧桑,成为今宁波市城区仅存的最古老的水利航运设施。

吴潜又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水文观测设施,建立了全城统一的“水则”标识——他选址在城中月湖四明桥之西河道中,建立“水则亭”,亭中立石碑则水,碑上镌刻“平”字,并颁布政令,规定城外所有碶闸均以“平”字之出没,作为启闭潴泄之标准。

“水则”,“水则亭”,“则水碑”,这个“则”字,是准则、榜样的意思,有典有则,是则是效。“水则”就是测水的意思,既然是测水的,就必须在河中,所以它在路面以下,请看现在的镇明路迎凤街的转角处,河道中的水则亭与则水碑,这无疑是一大创举。吴潜还刻意在水则亭旁留一片空地,使过往官员百姓及其车马到此停留,关注、稽察水情。他本人还亲自为之作《平桥水则记》碑文,申述伐石、榜书“平”字之理由,强调碶闸是四明水利之命脉。他还在碑文中感慨道:“余三年积劳于诸碶,至洪水湾一役,大略尽矣。……平桥距郡治,巷语可达也。然于此郡之丰歉不能忘,故置水则于平桥下,而以‘平’字准之,后之来者,勿替兹哉!”由此可见其用心之良苦。

文学

吴潜是南宋词坛的重要词人。词风激昂凄劲,题材广泛,主要是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也常吐露个人理想受压抑的悲愤。"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满江红〕《送李御带珙》)是他壮志未酬的自我写照。吴潜也能诗,多为纪游、即事之作,有的也抒发"丈夫勋业在安边"(《送曾阿宜往戍》的抗敌抱负。诗较平衍,佳作不多。嘉庆《宁国府志》卷二十《艺文志·书目》载,吴潜著有《履斋诗馀》、《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鸦涂集》。现存明末梅鼎祚编校《履斋先生遗集》,4卷,辑诗1卷,词1卷,杂文 2卷。《村丛书》有《履斋先生诗余》1卷,续集1卷,别集2卷,收词250余首。

人物评价

脱脱:①理宗四十年之间,若李宗勉、崔与之、吴潜之贤,皆弗究于用;而史弥远、丁大全、贾似道窃弄威福,与相始终。(《宋史》)②理宗在位长久,命相实多其人,若吴潜之忠亮刚直,财数人焉。潜论事虽近于讦,度宗之立,谋议及之,潜以正对,人臣怀顾望为子孙地者能为斯言哉?(《宋史》)

子孙后代

家族历史

宁国吴氏三杰:吴柔胜(父)、吴渊(三子)、吴潜(四子)。父子三人均进士及第,其中吴潜为嘉定十年(1217年)状元。吴氏三杰同为台阁重臣,吴渊、吴潜兄弟先后入相,显赫一时。吴氏三杰为官廉洁清正,勤政爱民,为国家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南宋历史上最显贵兴盛的家族之一。

吴仁寿,吴潜先祖,北宋熙宁至元符年间(1068~1100年)任南容州水陆转运使,辗转来到宣州、宁国一带,宦游至皖浙交界处的宁国东乡,卜居于此,世代繁衍。

吴柔立,吴潜伯父,解元,太师,魏国公。

吴柔胜,字胜之,吴潜之父。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进士及第。历任国子正、太学博士、工部郎中、秘阁修撰,燕国公等职。任职期间,守边镇,择将才,训练忠勇军,颇有政声。去世后谥正肃。

吴渊,字道父、潜之三兄。嘉定七年(1214年)中进士。历任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后拜资政殿大学士、封金陵侯,御赐“锦绣堂”、“忠勤楼”大字、进爵为公,并于宝祐五年(1257年)以功拜为参知政事(副相)。去世后,追赠少保、太师,封显应威严大王。

吴璞,潜长子,淳祐四年甲辰科进士,累仕至吏部尚书。

家庭成员

先祖:吴仁寿

伯父:吴柔立

父亲:吴柔胜

兄弟:吴渊

儿子:吴璞

史料记载

《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七》

后世纪念

墓地

出南安东田镇沿南(安)同(安)公路车行5公里,顺山路行至湖尾山坡谷,映入眼帘的是南宋状元宰相吴潜墓。湖尾山从南安最高峰芹山之脉逶迤而来,吴潜墓坐落在半山坡。一路草木苍翠,新绿扑眼;山涧流泉淙淙,山风送来阵阵花香。墓丘坐北向南,远望巍巍芹山高入天穹,环视四周,青松翠竹,如黛如染。墓前面对仙洞山,坡下田园阡陌尽收眼底,显得视野开阔。如此风水宝地,安息着一代名相,至今已经有700年沧桑风雨了。

故里

玉堂巷在休宁县城东南隅中街通后街处(今陪廓头县糖烟公司、土产公司至万秀巷一带)。昔日,巷内为吴氏家族聚居地,巷北侧依次为坊表林立的东街、瞻云书院、县前街、休宁县衙等。从宋末至民国年间,为“表宅里树风声”,各朝陆续建筑于东街各巷弄的牌坊即近30座。其中,东南街头的保宁坊,东南城门的敉宁坊,县前街的近民坊,双井前的进士坊,学宫东路的东南邹鲁坊,东门的经魁坊、秋官大夫坊、孝子坊、母节子孝坊,陪郭头的父子尚书坊、及第坊、学士坊等,都曾显赫一时。特别是玉堂巷口的“画锦坊”,还记载着一段“衣锦荣归”、“母慈子孝”的历史:状元吴潜的哥哥吴渊读书做官,官至副宰相之职,荣华富贵到了极点,老了却整日里思念着故乡、惦记着将自己抚育成人的后母。后母病重,他毅然辞官,特地从宣城赶回休宁玉堂巷侍奉汤药。后母离世后,厚加安葬,并庐墓守孝。孝满,自号退庵,整日吟诗作画于玉堂巷故居,直至葬身于休宁故园。人们感其节孝,特立“画锦坊”以示纪念。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孙俍工    下一篇 吴忠黄酒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