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宋琪

宋琪(917年-996年10月25日),字俶宝(一作叔宝),幽州蓟县(今北京大兴)人,北宋宰相。宋琪自幼长于契丹治下,是契丹会同四年(941年)进士,在契丹灭后晋之战中随军进入中原,后成为赵赞的幕僚,随其历仕后汉、后周、北宋三朝。他担任幕职近三十年,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入朝为官,以开封府推官之职成为宋太宗的潜邸旧臣。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宋琪职位迅速蹿升,一年之内提升四次,由七品员外郎升至三品宰相,担任刑部尚书、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同平章事。他担任宰相仅两年,又被罢为刑部尚书。后建言边事,提出平燕十策,又进位吏部尚书。至道二年(996年),宋琪病逝于尚书右仆射任上,终年八十岁,追赠司空,谥号惠安。

目录

早年经历

宋琪是幽州人氏,因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成为契丹国治下的汉人。会同四年(941年),契丹国仿照汉制,在燕云地区开设贡举。宋琪前往应试,以进士及第。他起初担任寿安王耶律璟(即后来的辽穆宗)的王府侍读,后又被幽州节度使赵延寿征辟为幕府从事。当时,宋琪在燕蓟一带颇有声名,与同乡宋雄并称二宋。

佐幕赵赞

会同十年(947年),契丹军攻破汴梁(治今河南开封),灭亡后晋,并改国号为辽。宋琪作为赵延寿的幕僚,也随军进入中原。不久,赵延寿随辽军北归。其子赵赞留镇河中(治今山西永济),担任河中节度使。宋琪进入赵赞幕府,担任记室。是年二月,后汉建立。赵赞归降后汉,改授晋昌军节度使,仍以宋琪为记室。

广顺元年(951年),后周建立,赵赞再仕后周。宋琪离开赵赞的幕府,被补任为观城令。

显德三年(956年),赵赞以排阵使之职随周世宗征讨南唐,并再次征辟宋琪为幕僚。

显德五年(958年),赵赞出镇庐州(治今安徽合肥)。宋琪被任命为观察判官,后因辨别冤狱有功,加授朝散大夫。

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代周称帝,建立北宋。赵赞又仕北宋,后历任忠正军节度使、彰武军节度使。宋琪在此期间,一直在赵赞的幕府效力,担任从事。

累职升迁

乾德四年(966年),宋琪被召入朝中,授为左补阙、开封府推官。当时,皇弟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对宋琪深加礼遇。但宋琪却与宰相赵普、枢密使李崇矩交好,因而招致赵光义的憎恶,被外放出京。他初任龙州(治今四川平武,《续资治通鉴》作陇州,治今陕西陇县)知州,后又改任阆州(治今四川阆中)知州。

开宝九年(976年),宋琪升任护国军节度判官。是年十月,赵光义即位,史称宋太宗,将宋琪召回朝中。当时,程羽、贾琰等潜邸旧臣皆进入朝廷担任要职。宋琪遭到排挤,一直没能得到升迁。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召见宋琪,对他依附赵普一事当面诘责。宋琪叩头谢罪,表示要悔过自新,因而被授为太子洗马,不久改任太常丞。后来,宋琪又出任大通监(在今山西交城)知监。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宋太宗召宋琪回朝,想要对他加以擢用,但被宰相卢多逊劝阻,最终只任命他为都官郎中(《东都事略》作都官员外郎)。不久,宋琪被外放为广州知州。他因是潜邸旧臣,还未离京又被留任为三司勾院判官。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宋琪因与三司使王仁赡御前争讦,降职为兵部员外郎。是年四月,宋琪升任开封府通判。

担任宰相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宋琪被擢拜为右谏议大夫、同判三司,后又改任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当时,宋太宗欲任命工部尚书李昉为参知政事,遂擢升宋琪为刑部尚书,使其位次居于李昉之前。是年十月,赵普罢相。宋琪与李昉一同升任宰相,皆授同平章事。宋太宗还下诏,将宋琪、李昉二位宰相的班次列于亲王之上。

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宋琪又加授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他还通过宣徽使柴禹锡,向太宗求取前宰相卢多逊的旧宅。宋太宗对此极为鄙弃。后来,宋太宗欲授简州军事推官王浣为朝官,又欲授其为东宫官。但宋琪认为王浣出身幕职官,按制度只能升为京官,拟授其为大理寺丞。最终,宋琪迫于压力,授王浣为右赞善大夫,但也引起太宗的极大不满。

雍熙二年(985年),广州知州徐休复密奏朝廷,称广南转运使王延范图谋不轨。当时恰逢宋琪、柴禹锡入宫奏对,宋太宗便向他们询问王延范的为人秉性。宋琪与王延范有姻亲,在太宗面前称赞其忠诚干练。柴禹锡也盛赞王延范。宋太宗认为宋琪勾结柴禹锡,决定免去他的宰相之职,但却不愿公开其罪状,遂以“素好诙谐,无大臣体”为由,将宋琪罢为刑部尚书。

建言边事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欲大举北伐,诏命群臣进言边事。宋琪因自幼长于契丹,熟知北地边情,连上两篇奏疏。他提出平燕十策,备陈辽国的历史、地理、种族、军力、战术以及宋朝的应对之策。宋太宗大体采纳了宋琪的建议。 

端拱元年(988年),宋琪进位吏部尚书。

淳化五年(994年),党项首领李继迁入寇西北,而西川又爆发李顺起义。宋太宗以李继隆为河西兵马都部署,又以王继恩为剑南西川招安使,同时对西北、西川两地用兵。宋琪又针对西北及西川形势,对两地战事提出建议,得到太宗的采纳。

晚年生活

至道二年(996年),宋琪进拜尚书右仆射,并获许每五日上朝一次。是年九月,宋琪病逝,临终前口述遗言数百字,终年八十岁。宋太宗追赠他为司空,赐谥号惠安。 

主要成就

反对北伐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宋太宗欲趁辽国幼主新立,有意出兵北伐。宋琪作为宰相,却并不赞成北伐,建议朝廷坐待辽国自灭。不久,宋太宗又向宰相表明要“收复燕蓟”。宋琪恭维一番后,仍旧不支持北伐。他建议借助奚族牵制辽国,无需朝廷出兵。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背着中书大臣,单独与枢密院商定北伐大集。宋琪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先后上《论复幽蓟疏》、《平燕蓟十策疏》,除了备陈辽国的历史、地理、种族、军力、战术以及宋朝的应对之策外,仍委婉的表示不要轻易动兵。他建议由朝廷派遣使臣,与辽国修订盟好,以息兵养民。 

力请封禅

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泰山父老千余人诣阙上书,请皇帝到泰山封禅。随后,宋琪作为宰相,率文武百官、诸军将校、蕃夷酋长、僧道耆老到东上合门上书,请行封禅。宋太宗本不允,因宋琪连上三表,乃同意于当年十一月封禅泰山,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安排。宋琪被任命为封禅大礼使,主持封禅事宜。但在是年五月,乾元、文明二殿遭遇火灾,封禅活动不得不中止。

轶事典故

再生沈宋

宋琪与沈义伦同在中书省当值,当时久旱逢暴雨,大雨淹没道路。宋琪心情非常烦躁,对沈义伦道:“这可真是‘燮成三日雨’啊。”沈义伦立即对道:“调得一城泥。”杨徽之击掌赞叹道:“没想到我大宋朝的中枢又出了一对沈宋。”沈宋原是唐代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这里用来指沈义伦、宋琪。

至道九老

宋琪晚年时,与张好问、李运、武允成、僧人赞宁、魏丕、杨徽之、朱昂、李昉交游,效仿唐代白居易举办九老会,并称为至道九老。

人物评价

赵光义:①琪为宰相,乃请居卢多逊旧第,不避恶名,与钟离意何相远邪!②宋琪早以时材,尝依藩邸,荐更岁月,久效官常。洎朕缵承,载怀求旧,攀附鳞翼,腾跃风云,擢于会府之中,处以公台之任。而识非广大,望□具瞻。曾无端慎之称,但有诙谐之诮。朝章政典,无所发明,百度彝伦。如何钦式。岂可以承倚毗之重,当忧责之任哉。(《宋琪罢相归班制》)

包拯:祖宗朝罢免范质、宋琪、李昉、张齐贤,亦只以不称职均劳逸为辞矣,未尝明过也。

李淑:太宗嗣位,惟一相卢多逊,又六年而用赵普,自后十八年中,虽三四易相,然所用者惟李昉、宋琪、吕蒙正、张齐贤、吕端五人。当是时,进者竞于纳忠,退者惧而修省。

欧阳修:国朝宰相惟宋琪与齐贤(张齐贤)知边事。 

曾巩:琪有吏能,辨捷,好恢谐,而寡学识。

袁燮:祖宗之际,张齐贤入仕不十年而位辅相,钱若水由同州推官再朞而登枢筦。其余名臣若向敏中、石熈载、刘昌年、宋琪,皆自下位而擢之高位;张去华、王化基、范杲、杨大雅,皆由荐而置之要职。至于种放、孙复、胡瑗之徒,又起草莱而并跻显仕,此岂专用资格也。

脱脱:①琪素有文学,颇谐捷。在使府前后三十年,周知人情,尤通吏术。在相位日,百执事有所求请,多面折之,以是取怨于人。②自薛居正而下,尝居相位者凡四人,其始终出处虽不同,然观于其行事,概可见矣。……宋琪始为程羽、贾琰所抑,继为多逊所忌,其后自员外郎岁中四迁至尚书,居相位。即此而观,则守道蒙福者非幸致,而投荒窜死者非不幸也。

王夫之:宋自雍熙以后,为平章、为参知、为密院、总百揆掌六师者,乍登乍降,如拙棋之置子,颠倒而屡迁。夷考其人,若宋琪、李昉、李穆、张齐贤、李至、王沔、陈恕、张士逊、寇准、吕端、柴禹锡、苏易简、向敏中、张洎、李昌龄者,虽其闲不乏侥幸之士,而可尽所长以图治安者,亦多有之。

个人作品

《全宋文》收录有宋琪的奏疏八篇:《请太宗封禅第一表》、《请太宗封禅第二表》、《请太宗封禅第三表》、《奉诏论边事疏》、《平燕蓟十策疏》、《以许王薨请改南郊时日奏》、《陈西北藩部及西川形势奏》、《乞检讨六曹沿革奏》。

亲属成员

妻子

高氏,高继冲之女,初嫁马仁瑀。

儿子

宋贻序,历任右赞善大夫、复州副使、殿中丞。

宋贻庥,曾任大理评事。

宋贻广,特赐童子科出身。 

孙子

宋宗谅,曾任秘书郎。

史籍记载

《宋史·卷二百六十四·列传第二十三》 

《东都事略·第三十一卷·列传十四》

《隆平集·第四卷》

《续通志·卷三百五·列传宋九》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腹毛动物门    下一篇 白族民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