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黄大茶
目录
明代
霍山黄大茶又名皖西黄大茶,是中国名茶,产于安徽
叶大、梗长、黄色黄汤香高耐泡,饮之有消垢腻、去积滞之作用。又具有浓裂的老火香(俗称锅耙香)。著名的品种有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广东的大叶青等。霍山黄大茶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吉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中显褐,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
20 世纪80年代,茶树栽培主要采用茶籽条播。条播茶园分单先条播、双行条播和三行条播三种类型,种植密谋较度。从1986年到1989年期间,大部分为三行 条播,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基本以两行条播为主。单行播,行距150厘米,株距30厘米,每亩1330丛,每穴3株;双行条播,在单行条播播幅内增加 1行茶丛,行距150厘米×2(行)×33厘米(小行距)×33厘米(株距)每亩有效株数5000~7000株,每穴2~3株;三行条播,在条播茶园播幅 内增加茶行,缩小标距,即大行距150厘米×3行×33厘米(小行距)×23厘米(株距),每亩6667丛,苗2万株,每穴3株。播种方法分茶籽直播和 茶苗移栽。茶籽直播法,把霜降后采摘的茶籽,用孔径10毫米的篾筛分。筛面的茶籽用清水浸泡3~5天,把沉底的茶籽捞起放在室内干燥处摊放。播种时按茶行 先开播种沟,沟宽10厘米,沟深3~5厘米,每隔20厘米播茶籽8~10粒,盖上沙土或生黄土。单行每亩播茶籽10~15公斤,双行每亩播20~30公 斤,三行密植茶园40~50公斤。直播以冬播为主,少数春播1998年以后,提倡无性系良种园。新发展新茶园大部分都是无性系良种茶园,采用茶苗移栽;双 行条栽,每穴2株,单行每亩2666株,双行每亩5000株,苗高要求20厘米以上,茎粗不少于2毫米。栽时茶苗用黄泥浆蘸根,栽后土壤压紧,浇足定根 水,茶苗移栽时间一般在晚秋和初春。
皖西地区产茶历史悠久,茶农有丰富的种茶经验,幼年茶园当年八月幼苗成活后,追施第一次肥,施稀薄人粪尿或浇施1%尿素液,以后按树龄分年施纯氮量4公斤。 一年生或二年生,苗高达20~30厘米,有1~2分枝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离地面15厘米高度进行修剪;次年春茶前离地面30~40厘米处进行第二次定 型;第三年进行第三次修剪,留苗高度50~60厘米进行修剪,树高达70厘米正式投产。建成高产稳产茶园,每年结合修剪进行一次除草施肥。
成年茶园管理进行春茶前中耕,春茶后浅耕和夏茶后深耕。茶区流传“七挖金八挖银九挖铜十挖铁,不是季节挖不得”。此时,茶树已经停采,园地杂草趋于成熟,但 还尚未结籽,这时挖园,将杂草翻埋土中,腐烂后既增加了养分疏松了土壤,又因适当地斩断了部分的老茶根,而促进了茶树新根系的萌生,同时,也是一次清园的 过程。挖园尽量保持土块完整,以利于整块裸露冬伐改良土壤的板结。另外,结合挖园深施基肥,奠定翌年春茶物质基础。
分基肥和追肥两种:基肥于10月份提前施下,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施用量每亩农家肥50~100担,茶树专用肥80~100斤;追肥,一年分两次施用, 春茶前2月份施“催芽肥”,每亩尿素约30斤左右;春茶结束后,在5月下旬再施一次肥,每亩尿素或复合肥约25斤,促使夏茶生长。长期的生长实践证明,单 一使用化学肥料不仅不利于茶叶香气和滋味,同时还影响干茶的色泽,造成干茶色泽发暗。因此,重施农家肥,不施或少施化学肥。如今时兴有机茶,有机茶园 禁止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施用的几乎都是经腐熟的农家肥和有机肥,如菜籽饼、人畜粪、牛栏粪、猪栏粪、沟宕泥、塘库泥等一般每亩施饼肥300~500 斤,农家肥50~100担。
春茶前进行一次轻修剪,剪去冬天冻死的枯枝死枝,
霍山黄大茶加工技术加工工序为炒茶、初烘、堆积、烘焙。
炒茶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锅连续操作。生锅主要起杀青作用,破坏酶的活性;二青锅主要起初步揉条和继续杀青的作用;熟锅主要是进一步做条。炒茶锅都采用普通饭锅,按倾斜25。~30。砌成相连的三口锅炒茶灶。炒茶都使用竹丝扎成的炒茶扫把,长约1米,竹丝一端分散直径约为10厘米。所不同的是炒法,当地茶农总结为“生锅要旋,二锅带劲,熟锅要钻”,另外锅温也有所不同。生锅锅温为180℃~200℃,投叶250~500克,两手支起炒茶扫把在锅中旋转炒拌,使叶子随着扫把旋转翻动,受热均匀,此即“满锅旋”。同时注意旋转要快,用力要匀,并不断翻转抖扬,散发水蒸气。炒3~5分钟,叶质柔软、叶色暗绿时,可扫入二青锅内继续炒制。二青锅锅温略低于生锅。进入二青锅后,及时用炒茶扫把将叶子困住在锅中旋转,转圈要大,用力也较生锅大,即“带把劲”,使叶子顺着炒把转,而不能赶着叶子转,否则满锅飞,起不到揉捻作用。然后再加上炒揉,用力逐渐加大,做紧条形,通过多次炒揉,当叶片皱缩成条、茶叶黏着叶面、有黏手感时,可扫人熟锅继续做形。熟锅温度更低,为130℃~150℃,炒茶方法基本同二青锅。所不同的是增加了旋转搓揉,使叶子吞吐于竹丝扫把问,即“钻把子”。如此炒揉、搓揉连续不断进行,待炒到条索紧细、发出茶香、达三四成干时,便可出锅,进行初烘。
炒后立即高温快速烘焙,温度为120℃左右,投叶量为每烘笼2~2.5千克,每2~3分钟翻烘一次,烘约30分钟,达七八成干,茶梗折之能断,即为适度。这样就可下烘堆积或者直接交售给茶站,由茶站统一堆积。
下烘后将茶叶趁热装篓或堆积于圈席内,稍加压紧,高约1米,放置在高燥的烘房内,利用烘房的热促进蒸变。堆积时间长短可视鲜叶老嫩、茶坯含水量大小及其黄变程度而定,一般要求5~7天。茶站对收来的茶叶,先进行拉小火,烘到九成干,而后堆积,堆积时间相对长一点。堆积到叶色黄变,香气透露,即为适度,可开堆进行烘焙。
利用高温进一步促进黄变和内质的转化,以形成黄大茶特有的焦香味。烘焙是采用栎炭明火,温度为130。C~150。C,每烘笼投叶约12.5千克,两人抬笼,仅几秒钟就翻动一次,翻叶要轻快而匀,防止断碎和茶末落入火中产生烟味。火功要高,烘得足,这样色香味才能得到充分提升,时间为40~60分钟,待茶梗折之即断,梗心呈菊状,茶梗显露金色光泽,芽叶上霜,焦香明显,即可下烘,趁热踩篓包装。
抗辐射,提神清心,消暑。
黄茶是轻度发酵茶,各种品质特征偏向于绿茶,的香气和醇厚口感,适宜绝大多数人品饮享用。同时又改善了绿茶的苦涩味道,增加了发酵茶黄茶富含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多糖、矿物质及纤维素等有益成分,在调理消化系统,保护心脑血管,抗氧化、抗衰老,防癌抗癌等方面具有积极功效。同时,黄茶还有提神醒脑、敌烟醒酒、排毒解毒和消炎杀菌等功效。
黄茶茶性寒凉,鲜爽适口,香气怡人,尤其适宜在夏天饮用。
备具:准备好茶具及霍山黄大茶。
温壶涤具:茶具中置入烧开的清水,主要起到温壶温杯的作用同时可以涤具。
投茶:将霍山黄大茶小心置入壶中。
润茶:沸水置入壶中,快速倒去以唤醒茶叶。
冲茶浸润: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冲泡时间。
分茶:壶中的茶叶现过滤于公道杯中,同时保持茶汤均匀,再分别均匀的分入小杯中。
霍山黄大茶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
霍山黄大茶是以大枝大叶的外形为特点,因大枝大叶的茶比较罕见,所以极易辨识。通常以此特征来鉴别霍山黄大茶的真伪。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部似鱼钩;色泽鲜亮、金黄油润;叶底绿黄,叶质柔软厚实。
霍山黄大茶干茶外形紧索,呈黄褐色。黄茶的品质特色是"黄叶黄汤"。霍山黄大茶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中显褐。
茶香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历来为茶人看重。霍山黄大茶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黄大茶产品按品质优次分3级6等。
通常一杯好茶必须具有丰富的滋味,它不但要求茶汤的味道有不断滋生的感觉;而且咽下后,任然产生无穷的回味和余韵,霍山黄大茶滋味浓厚醇和。
黄茶是一种介于绿茶和乌龙茶之间的茶种,保存黄茶,其基本方法与绿茶和乌龙茶类似。一般来说,黄茶应存放在密闭、阴凉、干燥、无异味、避光的环境下。保存得当的话,黄茶可长期存放。
2010年霍山黄大茶被国家
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安徽省霍山县茶叶产业协会申请对“三清山白茶”农产品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条件,农业部决定于2010年12月24日准予登记。
霍山县所辖的衡山镇、大化坪镇、太阳乡、太平畈乡、上土市镇、漫水河镇、落儿岭镇、诸佛庵镇、黑石渡镇、佛子岭镇、磨子潭镇、东西溪乡、单龙寺乡、下符桥镇、但家庙镇、与儿街镇等16个乡镇130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2′00″~116°32′00″,北纬31°03′00″~31°33′00″。
国家标准:AGI2010-09-00441。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