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中文名
- 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依 托
- 兰州大学
- 上 级
- 2000年8月17日
- 对外开放运行
- 1996年6月
目录
实验室所在的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设有国家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国家物理学科基础科学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具有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两个学科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 1996年实验室被确定为兰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现已形成了凝聚态物理、核物理与核技术、材料物理与化学等学科的有机结合。
实验室现有教授17人,副教授11人,讲师3人,工程师2人,其中1人成为了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 人获得了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人成为了甘肃省高校跨世纪人才,9人成为了兰州大学骨干教师, 流动人员30人,多数为国外专家。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实验室现拥有相对完善的物理和化学制样条件,并新购置了用于薄膜、多层膜、自旋阀和磁电阻存储器的研究的溅射台3台。除了常规的样品处理和性质测试外,实验室还拥有用于结构测量的X-射线衍射仪;用于宏观磁性测量的振动样品磁强计和基于SQUID的磁性测试系统;用于微观磁性测量的穆斯堡尔谱仪和核磁共振波谱仪;用于磁化率和磁导率测量的阻抗分析仪实验室自2002年以来,先后承担了国家973、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重点基金和企业科研开发项目6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编写和翻译教材16部。在磁记录材料物理与技术、材料的微观电磁特性、磁性纳米材料,薄膜和多层膜,以及磁电子学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们建设了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微观磁性研究实验室,先后培养了一批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多人成为国内外大学的教授、跨世纪人才和百人计划成员。更多的人成为国内外与磁性材料有关的各大公司(如IBM ,TDK ,Pulse)的科研中坚。
在磁学与磁性材料学科领域,本实验室是国内起步较早的单位之一。本实验室遵循兰州大学“做西部文章,创国内一流”的办学思想,已形成了相当完整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体系。实验室以实验研究为基础,同时开展理论和计算机计算与模拟的研究工作。我们的工作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重点从事低维磁性材料的基础研究;我们还对国内,尤其是西部地区国营大中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中与生产实践有关的重大基础问题给予特别的关注,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研究和应用开发。
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和依托单位兰州大学强有力的支持下,我们坚持“联合、开放、流动、竞争”的发展建设方针,紧紧围绕实验室的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首先在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完成了世界一流的磁学与磁性材料制备与性能测试手段的建设,为进一步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科研工作上,我们也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已经建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生培养的完整培养体系,成为国家在磁学与磁性材料领域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并培养出了一批高层次的人才。这些成绩已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1、2009年9月4日下午,应学校邀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解思深院士做客“百年兰大?名家讲坛”,在格致楼报告厅作了题为“会聚技术简介”的学术报告。我校师生200余人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我校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郑晓静主持。
报告中,解思深院士介绍了NBIC会聚技术(Nano-Bio-Inf-Cognition)的定义、由来、内容和应用。他指出,“会聚技术”是指当前迅速发展的纳米科技、生物技术(包括生物制药及基因工程)、信息技术(包括先进计算机与通信)、认知科学(包括认知神经科学)4个科学技术领域的协同和融合,其简化英文联式为(Nano-Bio-Info-Cogno),缩写为NBIC。解思深院士还阐述了应用NBIC会聚技术的优势和远景。
2、应学校邀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王鼎盛院士6月9日来我校访问,期间先后为我校师生举行了题为“磁性物理研究和信息存储技术的革命”、“中子散射、固体物理及中国的散裂中子源工程”的报告。
在首讲报告中,王鼎盛院士首先介绍了磁性材料的科学原理,列举了过去50年磁性材料存储密度革命性的发展历程,阐述了磁性物理研究对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并从技术分析的角度进行了科学预测,论证了未来信息存储密度是否还能继续提高一百万倍,把每个信息存储单元减小到数个原子大小的可能性。王鼎盛院士深入浅出的语言描述和形象化的图表展示,使大家深切体会到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在随后主要面向物理学院师生的报告中,王院士介绍了国际中子源的主流发展、地理分布,对世界上目前六台散裂源的产生背景及因此而诞生的一系列科技成果作了详细阐述,最后通过图片资料等对中国的散裂中子源工程的进展情况作了详细讲解,并一再鼓励在座的师生积极投入到中国的散裂中子源工程建设事业中!两场报告会结束前,王鼎盛院士均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