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九华毛峰

九华佛茶又名九华毛峰、黄石溪毛峰·属绿茶类。其前身是九华毛峰,犹以前山下闵园的闵园毛峰、打鼓峰下的大古岭毛峰,后山黄石溪的黄石毛峰最为著名,而九华毛峰可以追溯到宋明时期的九华茶。九华佛茶为历史名茶。历史上称闵园茶、黄石溪茶,现统称九华佛茶,产于佛教圣地九华山及九华山山脉南北邻近地域。主产区位于下闵园、大古岭、黄石溪、庙前等地。
中文名
九华佛茶
外文名
Jiuhuashan fu tea
别    名
九华毛峰
产    地
九华山及九华山山脉南北邻近地域
外    形
扁直呈佛手状

目录

为了加快池州市茶叶经济的发展,扩大池州茶叶知名度,提高池州茶叶市场竞争力。2003年成立了

九华佛茶就产于九华山及其周边地区,它是以地方茶树良种优质鲜叶为原料,按照特定工艺加工而成的,其外形扁直呈佛手状。

九华佛茶采摘九华佛茶采摘

九华山位于

(一) 九华山茶肇始于唐

九华佛茶九华佛茶

金地藏有一首情真意切的《

据《九华山志》记载,早在1915年,“九华毛峰”就在巴拿马万国赛会上荣获金奖。

1996年,九华山茶厂生产的“东崖雀舌”和“金地茶”获得了安徽省乡镇企业系统优质产品和优质食品称号。

1997年“东崖雀舌”又荣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此后,这两种茶又多次在国内国际大型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银奖;1993年12月起,九华山茶厂生产的凤凰松牌“东崖雀舌”被评为安徽省乡镇企业名牌产品。

1996年9月,“

九华佛茶外形条索稍曲,匀齐显毫,色泽绿润稍泛黄,香气高长,火功饱满,汤色绿黄明亮,滋味鲜醇回甘,叶底柔软匀亮成朵。

工艺

九华佛茶一般在4月中下旬进行采摘,只对一芽二叶初展的进行采摘,要求无表面水,无鱼叶、茶果等杂质;采摘后按叶片老嫩程度和采摘先后顺序摊放待制,制作工序为杀青、揉捻及烘焙,火候温度是这三道工序中最关键的,只有把握得当,才能制造出顶级的九华佛茶。

九华佛茶九华佛茶

等级

九华佛茶被誉为“圣茶”,分一、二、三级,购买时需仔细挑选;一级最好,为一芽一、二叶占80%以上,且无对夹叶,二级次之,为一芽一、二叶占60-80%,允许有少量的对夹叶,三级最次,为一芽一、二叶占40-60%,并有少量初展的一芽三叶。

工艺流程

鲜叶采摘、摊青、杀青、摊凉、做形、烘干、拣剔、包装。其独特之处是做形,利用理条机分二次理条,期间摊凉加压,手工压扁,理条机理直,达到九华佛茶独特外形。

杀青:杀青用桶锅,投叶前锅温上升到 150~160℃,要求锅温稳定,先高后低,出叶时保持 125~135℃左右。投叶量 0.5公斤左右,嫩叶适当减少。杀青时间约 6~7分钟。杀青以抖为主,抖闷结合,要杀透杀匀,无焦叶红梗。杀青过程减重率 35~40%。杀青叶出锅后放在小簸箕内,撼簸二三下,散热去湿,簸除焦叶、碎片。

揉捻:轻揉 1~2分钟,待茶汁溢出,有粘手感,基本成条即可。揉捻时,结合解块散热2~3次。每锅杀青叶,单揉单烘,及时烘焙。

烘焙:烘干分毛火和足火。毛火用三只烘笼,按温度90℃、80℃、70℃,先高后低,顺序移动。第一、二只烘笼投叶量为一锅杀青叶,第三只烘笼为二锅杀青叶。掌握高温、勤翻,翻匀摊平的原则。毛火叶含水率不低于 8~10%,下烘后摊凉。足火文火慢烘,温度 60~50℃,每烘笼投叶 3~4公斤,烘 6~8小时,干茶含水率 3~5%,下烘后趁热装筒。

在池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池州市茶业协会如何在茶叶产业化中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在茶园基地建设、茶叶加工、产后服务和管理中,促进九华佛茶发展,将是应该关注的新课题。

相关故事

传说,

在中国唐代中叶,即金乔觉渡海来华前后,中国僧人与茶结缘是极普遍的现象。中国人,从饮茶到品茶差不多是在寺院完成的,我国茶圣之称的陆羽, 自幼长在寺院,好茶的竞陵龙盖寺智积师就带陆羽采茶、煮茶,学习禅学,研习佛经,后在湖州乌程杼山好善寺皎大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茶经》;中禅宗史上有名“赵州和尚郝从谂,幼年出家,后参谒南泉普愿禅师,学到南宗禅的奇峭,凭借自己的悟性更加发展。大部时间住河北音院,弘扬佛法,人称“赵州古佛”,其法语“吃茶去”名扬四海。“吃茶去”,实际上是则禅林法语。遇茶吃茶,遇饭吃饭,平常自然。这是参禅的第一步。饮茶与悟道有着可了悟而不可言传的性质,所谓“佛法们平常,莫作奇特想,若想悟道,当不假外力,全凭自家,忽地心花开发,便打通一片新天地。即达到物我两忘的终极境,这便心灵的、 自由,自然之美便是禅意。”

从赵州和尚“吃茶去”公案来来看,争,这位高僧禅茶已到了极高的境界,一时风靡中华。“禅茶一味”如果追索开去,还有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甘露禅师吴理真于四川蒙山亲自种茶:东晋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单道开在河北昭德寺饮茶防睡,念诵经文。这两位禅师对茶都有研究,许多名茶渊出其手。唐代大诗人李白不仅为荆州玉泉寺茶题诗,而且为荆州茶命名为“仙人掌”,遂使其成名茶。列举上述事例,旨在说明,处在唐中叶来华的金乔觉,卓锡九华植茶、制茶、品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正因为金僧禅农兼修,使水稻、茶叶在九华山得以发展,不仅普通百姓受益,还受到了官府的表彰和支持。唐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中有这样的表述:“建中初,张公岩(时任池州太守)典是邦,仰师高风,施舍甚厚,因移旧额,奏置寺焉”。正是郡守支持,九华山佛茶得到发展,佛教得以光大。

金乔觉不仅禅农兼修,还奋力研读佛经,儒学。同诗人交往。后据学者考据,金僧并请江南诗人俞荡抄写禅林四部经即《华严经》、《宝积经》、《涅槃经》和《槃若经》。可见金乔觉是同诗人有来往的。大诗人自居易一生写茶诗六十多,。常出游寺院,与四川僧韬光一起出游游,品茗吟诗,酬答唱和,结为诗友,又为茶友。正是诗人常出没寺院,“禅茶一味”变成禅、茶、诗一味莹金地藏正是一位集禅宗大师,茶叶大师,诗人的圣僧。但由于禅宗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见佛”为宗旨。故信仰禅宗并身体力的金僧,在地藏菩萨“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藏精神的感召下,为民众造福,留痕迹。这是九华山所存金僧茶叶信史、诗文、佛学著作极少的原因。但金僧却留下了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二百里的满目青山、富有传奇色彩的九华佛茶,所有这些,是无字的金地藏全书。

从《送童子下山》诗和“金地茶、梗空如筱,金地藏携来种”这两则信史,足以说明九华佛茶与金地藏渊源之深。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国家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下一篇 空间电子学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