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祝遂之

祝遂之,1952年出生于上海,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书法创作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

目录

祝遂之,1952年出生于上海,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书法创作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 

1989年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 在多年的艺术追求中,他曾先后聆教于钱君陶、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启功等当代书法篆刻大师。他的篆刻创作气质浑厚,格调高古,着意把握传统印学的真正品质,在"学院式"的严谨和规范的基础上孕育自己充满活力的艺术风范,具有博大精深、富丽堂皇的大家风度。著有《祝遂之书画集》、《祝遂之印谱》、《中国篆刻通议》、《祝遂之写书谱》等。

祝遂之是中国书法界最具实力的书法家之一。在多年的艺术追求中,他曾先后聆教于钱君陶、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启功等当代书法篆刻大师。这种得天独厚的师承关系加上自己的气度、天分和勤奋,使得他厚积广蓄,识见不凡;落笔能古,出手便高。

祝遂之作品欣赏祝遂之作品欣赏

他的篆刻创作气质浑厚,格调高古,着意把握传统印学的真正品质,在"学院式"的严谨和规范的基础上孕育自己充满活力的艺术风范,具有博大精深、富丽堂皇的大家风度。 

成长经历 演艺生涯 主要作品

荣誉记录

1981年 《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1983年 《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1983年 《全国中青年篆刻征集作品大赛》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1983年 《日中书道艺术交流展》 获纪念金牌

1985年 日本《篆社》全国首届展

1988年 《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1988年 《西泠印社全国首届篆刻评展》 西泠印社主办

1991年 《全国第二届篆刻艺术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1992年 《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篆刻展》 韩国主办

1992年 《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1995年 《全国篆刻理论研讨会/国际篆刻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1995年 《西泠印社全国第三届篆刻评展》 西泠印社主办

1997年 《浙江省书法大展》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办

1998年 《西泠印社首届国际书画篆刻大展》 西泠印社主办

1999年 《世纪之门1979-1999艺术回顾展》 四川成都

1999年 《西泠印社全国第四届篆刻评展》 西泠印社主办

1999年 《世纪书法艺术大展》 法国-巴黎

2000年 《西泠印社第二届国际书画篆刻大展》 西泠印社主办

1983年 《全国中青年篆刻征集作品大赛》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收藏

1986年 《中国书画艺术展作品集》 瑞典-国家博物馆

1991年 《方寸世界》 美国耶鲁大学美术馆

出版专集

1977年 《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日本版专集

1988年 《中国当代墨宝集》 日本版专集

1989年 《祝遂之书沙孟海论文字帖》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0年 《当代著名篆刻家作品集》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2年 《祝遂之印存》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2年 《祝遂之书画篆刻集》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8年 《当代篆刻家作品集》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0年 《祝遂之写书谱》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0年 主编《20世纪美术工作室·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篆刻卷》 河北美术出版社

名家评价

沙孟海

遂之老棣近作书迹、印迹,皆刻意求变,虚灵郁勃,奇正相参,处处有古人,亦处处有自己。前途康庄,庶期远至,拭目俟之。

钱君匋

在六十至七十年代之间,我曾屡见全国范围内整批整批的学生被下放到农村里去学农,我的一位弟子祝遂之当然不能例外,同样被下放到安徽的农村里,幸亏他对小提琴有长足的演奏技巧,风靡了不少人,于是被安徽省某剧团看中,吸收进了他们的剧团,作为一名出色的演奏员,才不致和大多数学生一样,困守田头。 

遂之对于篆刻,似乎是染指最早,由于天资聪颖过人,又勤于苦下功夫,颇具秦汉人所刻的风范,平稳老练,富丽堂皇,功力着实可以。他的书法在当时受到他父亲的督促,已经走上正规的道路,后来在沙老门下的几年之间,学到不少书法上、篆刻上各方面的东西,学问大进,渐趋成熟,取得了沙老书法的风格,简直可以乱真。但现在已经破门而出,呈现了遂之的自家面目,正在向着纵深方面大踏步迈进,可见遂之能入能出,具有破立的才华。其画恐怕是最后入手的吧,以前我没有见过,因为他天赋横溢,无往不利,所以对绘画的研究虽迟于书法、篆刻,但书画同源,其理相通。遂之既擅书法,复能篆刻,然后从事绘画,有前二者的基础,艺术的共性使他的绘画一开始就落笔不凡,具有大家风度,这是靠他前二者的优势,同时也靠他的艺术观的正确、高逸,起点一高,所取得的成就也就高了。

启功

大约十许年前,我初次登杭州龙游路沙孟海老先生之门,获见一位英年的秘书,经介绍,得知祝遂之先生之名,并得知他不但在校求学时亲承沙老的教导,又在许多年中协助沙老作编辑整理书学史的工作。他所以不但在书法创作艺术上有今天的成就,又在书艺的历史和理论上也卓然具有丰富的学识,可谓渊源有自的!

我们无论研究哪方面的学术,特别是文学艺术方面的,不但要有创作上的实践,还要有理论上的见解。因此在学习创作入门之初,常有两种情绪:一是恨不得立刻能像某家某派的风格;又一是总学不像时,便想放手独创,古今某家某笔常向上偏,我硬反向下偏;某家某几笔写得密,我则硬要把它写得疏等等。及至写完了粘在墙上一看,真要把我自己气死,某家写得笔歪,但觉歪得也不难看,而我写的歪,怎么越看越不好看呢?最后自己得出一项“结论”,大约是自己的审美标准已被某家俘虏,美恶的观念多随别人旋转的缘故。于是树立自我规定的标准和理论:我的笔迹,表现我的性情。有人不懂我的性情,即不能算一位能客观对待美学的欣赏家。结果有一段时间,我写出的字迹,似扶乩“降神”的笔迹,有的字连我自己也认不得了。这才冷静自思,根源乃在急于求成。回转头来用功时,怅然自失,前一段的速成,未免速多成少,时光大有白费之感。

祝遂之作品欣赏祝遂之作品欣赏

我在回头再从临帖起步时,又曾被几项问题所困惑:一是碑上的字,笔笔方整,手执圆锥形的毛笔,无论如何总写不出那么方的笔道;二是帖也讲求古拓,但多笔划混圆。越临越糊涂,结果可谓只得其混,不得其圆。今天回忆,原因在于眼界不宽,少见法书真迹,又无正确的师传,徒然乱走弯路罢了。

所谓师传,并不是任何一位坐在“师”的位上,向我们“传”他自己的某些所谓的方法就叫作“师传”,而是具有崇高的学问,深厚的修养,久经躬行实践,得到融会贯通,深具乐育英才之心,不惜辛勤传授之苦的老师,哪怕一句话的提醒,一招一式的示范,都能使后学一生受用不尽,这才称得起是我们的师表。

我细细阅读了祝遂之先生作品,乍一望去,毫无疑问,他是得到沙老指授的,但风华腴润,又特具壮年书家的通常特色。沙老的书法境界,正如孙过庭评论王羲之晚年书时所说的:“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而我们却从遂之现在的作品中,可以想见他是怎样实现沙老在书法理论上的某些意图。沙老中年,纵横驰骋于古代名家书艺天地中,费了多少心力和实验而得出的某些途径,亲自授与亲炙而有成就的人,使之得到事半功倍之益,这又是我们后学者的最大幸福。

祝遂之作品据我初步的理解,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根底,能把师法和前贤的成果自然地体现在自己的腕下,成为自己创作上的主要营养;二是不为成式成法所拘,在用笔和章法上随时体现机智的创新;三是每当有所创新处,使人看了并无生硬之感,而觉得似曾相识。这便是食古而化的功效之一。他的画法作品,也正是在传统的功底中见新的机趣,可与他的书法作品齐观,这里就不重复举出拙见了。

我当然不是说祝先生的书艺成就现已达到十全十美的地步,也可以说这是从来没有人能够达到的,甚至可说世上事,尤其是艺术创作,从来就没有可称十全十美的。但对这本书画集来说,在我读了之后,还想再加翻阅。当然谁翻几次,必然各有不同,要知得到读者哪怕仅止一次的重翻,应该是多么不易啊!我确实见到过有些人拿到有些刊物时的反应,与此情况不同的,就不待细说了。至于我前边所谈祝遂之先生作品中的几个特点,都表示在哪件作品上,限于篇幅,来不及一一举例为证。想方家读者不难印证。而以上我个人的一些拙见,是否有当,还希望祝遂之先生和广大读者惠予指教!

社会评价

祝遂之是沙孟海的得意门生之一,也是沙孟海晚年的得力助手。祝遂之在研习书法的历程中,从他的老师沙孟海那里,继承了从传统中不断学习的方式、方法。在沙孟海的导引下潜心学习书法创作与书法理论研究,历练内功修养。这可以说是祝遂之成功的原因之一。这种得天独厚的师承关系加上自己的气度、天分和勤奋,使得他厚积广蓄,识见不凡;落笔能古,出手便高。

清人梁同书在答张芑堂时说:“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第二,多写又次之,此定论也。”而后他又补充说:“而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福,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接着又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逸等论者也。”这段话很有见解,抓住了书法创作最本质的东西,确有独到之处。祝遂之以行草书和篆刻创作为自己艺术探索的重点,游走于篆隶之中,饱学于行草之法,徜徉于篆刻方寸之间,而形成了其特有的“润“、“圆”、“通”、“厚”的艺术风采。 


祝遂之作品欣赏祝遂之作品欣赏

祝遂之的作品,对“势”的把握很到位。“势”是评价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唐朝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用笔十法》中说:“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在这里张怀瓘明确地提出了书法创作中对“势”把握的重要性。祝遂之深刻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管是创作小幅的作品还是四尺整纸的大幅作品,对“势”的把握都很到位。行草书虽然很容易体现艺术家的才气,但是要在龙飞凤舞中,不慌乱阵脚,使书法视觉空间具有时间的运动性质,以及在沉静中寓有灵动飘逸之感,对书法创作“势”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祝遂之书法作品中的字与字之间,笔断意不断,每一个字每一笔都相互呼应,而使整幅作品气势相连。 

祝遂之是一个比较纯的书法家。他很重视书法传统的研究。当其他艺术家都在大张旗鼓要与时俱进,在创作现代书法的时候,而祝遂之却在传统的书法世界里开疆僻土。祝遂之在书法的创作上,很注重对古人书法的临摹与研究,“抗志希古”是沙孟海传授给他的金科玉律,如今也成为了他书法创作的铭言 书法在古代的时候,古人已经为今人树立了很多的优秀典范,今人要逾越这个高度很难。在当下这个比较浮躁的社会,要在书法领域大有作为,唯有与古人比肩才可以。祝遂之深谙沙孟海的意思,也很明白这四个字的利害关系。他不仅是这样要求自己,在教学上也是以同样的要求教授学生。

祝遂之时常告诫学生要加强临摹的工夫,不要与身边的人比,要与古人比,只有取法乎上,方可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但他对于探索的书法形式,在态度上也比较开明,这是学者型书家的品质。祝遂之曾说:“现在有些探索,带功利性的居多,这种现象,五花八门,云里雾里。但是我们有一点是清晰的,就是凡是探索性的东西,一定要给它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时间来检验。经过时间的筛选,一些现在看起来热闹的问题,以后会慢慢清晰起来的。” 古语云:形而上则为道,形而下则为技。艺术家要有更加突出的成绩,理论研究与实际创作一定要有机地结合。祝遂之在这上面也孜孜探求,他在书法的创作上注重内外兼修,早在学生时代就协助沙孟海整理出版《中国书法史图》、《印学史》等著作。对文字学、考古学、文学诗词、哲学、史学等学科的研究,也很重视。在如今这个比较浮躁的社会中,有这样的一分心来潜心研究书法艺术,已经很难得,我们拭目以待,祝遂之会带给我们更多的精彩。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马克西姆·姆尔维察    下一篇 亚太七号通信卫星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