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自然灾害研究所
- 中文名
- 东北师范大学自然灾害研究所
- 属 性
- 组织
- 地 区
- 东北师范大学
- 对 象
- 气象气候灾害
目录
围绕学科特色和研究方向,努力形成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学术造诣高、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的学术创新型团队,力争培养出在本学科具有国内和国际竞争力的学科带头人,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灾害科学一支重要研究力量和人才培养基地。
自然灾害科学(理论研究)
自然灾害技术与工程(应用研究)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应急预案(管理研究)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下,瞄准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前沿性科学问题,本着“有灾抗灾,无灾防灾,减少被动应付,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原则,针对我国自然灾害科学研究、控制和管理的薄弱环节,以提高我国自然灾害综合管理能力和实现灾害应急反应与救灾决策的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和可视化水平为目标,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将野外定位观测、卫星遥测、实验室模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灾害模拟评估技术、灾害风险评价与预警预报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决策支持系统与应急管理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的理论和方法及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开展自然成灾机理及时空分布格局、风险评价和预测预警技术和模型、影响评价及损失评估方法及风险调控对策和应急管理体系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气象气候灾害
地质灾害
水文灾害
海洋灾害
生态环境灾害
城市灾害
流域环境灾害
气候变化与极端气象气候事件
自然灾害成灾机理、致灾过程及其时空分布格局研究根据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通过野外定位观测、现场原位测试和室内实验以及数值模拟、物理模拟等技术,重点研究各种自然灾害的综合成因机理、孕育机制、演化过程和致灾机理模式,为自然灾害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大量自然灾害发育特征尤其是临灾特征的调查、分析和模拟试验,研究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变化趋势及时空分布;研究各种自然灾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及其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自然灾害发展演化动态情景模拟;研究各种自然灾害的自组织临界行为规律;建立各类自然灾害临灾前兆的判识模式和综合要素的自然灾害发生判别模型,为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应急避让和应急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灾害实时监测与快速预警理论与技术研究
以多源遥感信息技术为核心、复合下垫面信息,重点进行自然灾害卫星遥感辨识和发生信号的预识理论与方法研究;遥感信息和地面信息复合的自然灾害监测与快速预警理论、指标体系和模型研究,为防灾减灾对策的制定、快速响应、应急避让和应急抢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在自然灾害种类、特征和临灾前兆调查和成灾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灾害分析理论与方法、预测方法、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及虚拟仿真技术和非线性科学的最新理论,以及现代计算和数值模拟技术,重点研究重大和突发性自然灾害评价和时空预测的理论与方法,提出自然灾害预测评价的模型、判据、指标体系及其具体实现手段和方法;探索自然灾害发展演化的动态情景模拟理论与技术方法,为自然灾害评价预测和情境模拟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突发性自然灾害现场灾情监控与应急灾情评估方法与技术研究利用AVHRR资料、MODIS资料等多源遥感信息,结合区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分布及建筑物分布、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等技术,进行自然灾害现场应急灾情快速识别、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模型的研究;结合上述自然灾害过程模拟,开展区域自然灾害布控技术研究和现场灾情救援场景模拟技术研究,为突发性灾害的快速响应、应急避让和应急抢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利用历史灾害统计数据,采用模糊数学与灰色系统方法、AHP、BP模型、信息扩散技术等数量分析技术与方法,重点研究不同自然灾害的损失评估指标体系与技术方法、研究不同灾害造成的生态环境经济损失估价理论和方法、研究确定灾情划分的方法和标准,为自然灾害损失评估和赔偿提供客观依据,为各级政府和相应部门制定自然灾害管理对策、减灾规划,部署防灾、抗灾、救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根据自然灾害风险形成机制和概念框架,借助“3S”技术、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信息扩散技术和层次分析、灰色关联等方法,重点研究不同自然灾害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程式、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研究自然灾害风险关键因子(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之间耦合关系、量化方法和评价模型;研究自然灾害风险等级划分方法与标准;研究自然灾害风险图绘制技术方法;研究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对策与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自然灾害风险决策分析方法与模型;研究自然灾害风险投资效益评价及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区域和城市减灾规划的编制技术;研究研究自然灾害保险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和模式。
借助“3S”技术、仿真技术、应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和信息融合理论,研究突发性自然灾害临灾预警机制、应急管理体制;研究适合于突发性灾害灾后生命探测、搜索、救助的理论和方法,如地下光学、声波、振动、温度、电磁波、红外等特征信号的采集、分析处理及产生源的快速搜索与定位等方面的理论和具体实现方法;研究基于信息融合理论的应急抢险决策优化技术方法与模式;研究防灾减灾与应急资源优化布局分析方法与技术;研究自然灾害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方法与模型;研究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体制、机制和模式;研究基于风险评价的突发事件和事故灾害的应急预案的制定与仿真模拟技术研究;自然灾害管理信息系统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维空间信息,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可视化技术、虚拟技术、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建立自然灾害数据库(主要包括草地火灾历史数据库、背景数据库和评估数据库等)及其自然灾害与应急管理系统和信息平台;建立遥感图像的处理和解译及快速遥感数据分析处理系统;建立基于模拟场景和风险评价的突发事件和事故灾害的应急救援系统;建立集基础数据库、方法与模型库、图形生成库、灾害监测预警、损失评估与情景模拟、风险评价、减灾规划与应急预案生成库、结果显示与查询库为一体的研制实用化、现代化的自然灾害管理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实现自然灾害风险评价、风险防范对策与应急响应等信息共享和应用服务,向决策部门和救助部门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生动直观、信息丰富的信息服务和辅助决策支持。
上述研究将为不同的政府部门提供一个共用平台,同时还将为不同的用户需要,开发方法、模型及相应软件系统;为政府制定灾害与生态环境管理对策、减灾规划与生态环境发展规划提够理论依据;为区域防灾减灾与救灾和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和退化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而且其成果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可应用于国土规划利用、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减灾规划与应急预案、灾害管理与经营、灾害保险、防灾减灾效益评估、灾害管理法律法规制定等领域,提高自然灾害管理指挥系统的实用化水平,增强各级政府的应急反应能力与风险管理水平。
1. 学科与科研梯队。自然灾害研究涉及到很多学科领域,必须实行学科交叉,而在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恰恰有得天独厚的人力、知识、物质资源,具有地理科学(如气象与气候学、水文水资源学、灾害地理学、遥感及GIS、区域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地质环境灾害)、灾害科学、区域经济学、社会科学和环境科学(如环境污染和灾害、环境规划与管理、生态科学等)等多学科交叉优势,形成多学科人才的汇集。研究所人员组成以学院不同学科的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为主,同时研究所实现开放式运行体制,进行校内外联合,聘任国内知名学者作为讲座教授和开展合作研究,逐渐形成了一支研究目标明确、专业结构合理、学术造诣高、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的学术和科研团队。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1名。现有博士生1名,硕士生8名。
2. 学术交流。研究所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和我国国家部委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日本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日本山口国立大学农学部、美国罗德岛大学自然资源科学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所、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灾害与公共安全研究所、南开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国家气象卫星中心、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草原防火处等,为研究所将来的运作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 研究特色。由于大多数自然灾害属于突发性灾害,其原因极为复杂,涉及到天气气候、地质地貌、植被等自然界各种有关的因素、社会经济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等诸多要素,其发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近年来由于对自然灾害的发生缺少思想和物质准备,而导致灾害损失加重的事例屡见不鲜,因而进行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和制定综合管理对策,对其实行风险管理,是国际上正在推进的防灾减灾的最新理念(战略)—“灾害风险管理”的核心和本质。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研究是近年来灾害科学、地球科学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及热点问题,也是本研究所的研究特色。
该学术团队多年来,围绕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开展了一系列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先后承担和参见了涉及自然灾害领域的国家“六五”、“七五”、“八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农业部草原防火专项基金;国土资源部项目;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项目;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国际合作项目;日本文部科学技术省重大项目;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项目和省市重点课题30余项。分别在《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Natural Hazards》、《Jpn, J. Crop Sci.》、《Journal of Japan Society For Natural Disaster Science》、《自然灾害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干旱区地理》、《中国沙漠》、《草地学报》、《第四纪研究》、《环境科学》、《地理研究》、《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等重点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多篇被SCI和EI收录。
4. 科研装备。研究所在仪器设备上依托于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相关科室和研究机构,如东北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仪器设备齐全,配备GIS专业机房,具有高档微机、服务器、图形工作站、A0、A3幅面彩色扫描仪,A0数字化仪,绘图仪、彩色合成仪、GPS、光盘刻录机、打印机等硬件设备,能够实现大容量空间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传输。Arc/Info、MapInfo、Mapgis、方正智绘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PCI、ERDAS等遥感图像处理系统为开展各种研究提供了优良环境。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实验室和分析测试中心同时备有数字高精度自动气象站(十五要素)、红外热像仪、气象常规分析和自动观测系统,并有野外长期定位实验站和小气候观测站及摄像跟踪系统和遥感监测系统等室内分析模拟、野外观测与实验、数据收集与处理等所需的设备仪器。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