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南京普德寺

普德寺位于雨花台西北隅的普德村,这座寺庙最初建于南朝梁代,是杜牧笔下的“四百八十寺”之一。它最辉煌的时候在明代复建之后,为“敕建寺庙”,也就是皇帝下诏建设的重点工程。目前现存的寺庙大殿建筑为原来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是晚清太平天国战火平息后重建的。由于历史渊源悠久,普德寺被定级为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
普德寺
始建年代
梁天一(502-519年)年间
位置
南京雨花台西北隅的普德村
意义
198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

南京普德寺遗址南京普德寺遗址

始建于梁天一(502-519年)年间的普德寺,

普德寺位于

南京普德寺遗址南京普德寺遗址

“普德”二字来源于《

普德寺小史

始建于梁天一(502-519年)年间。

明代重修。

日军侵华期间,三尊铁罗汉被运往日本。

1958年“大炼钢铁”时,铁罗汉被毁。

“文革”中,大铁佛被毁。

后来被用作金陵橡胶厂厂房。

几年前厂房拆除,大殿荒废。

2016年,文物部门计划修缮。

现状

普德寺的大殿已经被废弃普德寺的大殿已经被废弃

普德寺位于雨花台西北隅的普德村,这座寺庙最初建于南朝梁代,是杜牧笔下的“四百八十寺”之一。它最辉煌的时候在明代复建之后,为“敕建寺庙”,也就是皇帝下诏建设的重点工程。目前现存的寺庙大殿建筑为原来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是晚清太平天国战火平息后重建的。由于历史渊源悠久,普德寺被定级为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记者前往雨花台区的普德路探访普德寺遗址,从共青团路走进普德路约百米,就看到马路右侧高高的围墙内露出寺庙大殿的顶部。由于高墙把普德寺包围得很严实,记者登上附近一处居民楼,才看到普德寺遗址,周围基本已经是荒地,有两座破败的大殿坐北朝南矗立在荒地一角。

寺内结构受损严重寺内结构受损严重

前后寻找了一番后,记者从共青团路橡胶厂宿舍的一个小门进入墙内。远看普德寺的两座大殿已经破败不堪,明显看出近些年重新修葺的墙体已经剥落近半,路出红红的墙砖。只有屋顶、檐沿还能看出古代寺庙的痕迹。不过走进建筑内部就可以发现,旧时的屋梁、红漆的圆柱都还保存着,殿内的梁上仍旧能看到雕琢的花纹图案。两座殿都有部分屋顶坍塌,殿内瓦砾与木梁散落,又被杂草覆盖,一片废弃景象。几棵大树已经长得冲破屋顶,周围的杂草灌木把房屋包围住了。

2016年,记者在现场看到,两间陋屋已经全部用围挡包裹起来,其中前方的一座几乎一半的屋顶全部塌毁。2014年至2015年,记者也曾数次走访普德寺,当时建筑尚未围挡,房梁屋檐之下,雕栏画栋依稀可见,但建筑已经处于“危房状态”,出现了屋顶坍塌的情况。

早在建国初期,著名的文物学者朱契先生曾对普德寺建筑进行详细的考察,在他的照片中,寺庙建筑尚比较完好,四进布局以及两侧厢房清晰。当时普德寺还保存了它的“独家看点”——6米大铁佛以及500尊铁罗汉。

亮点

石龟趺静静“趴”在墙角石龟趺静静“趴”在墙角

寺内现存最大的亮点,就是位于原工厂电工房墙角处露出地面的那只巨大的龟趺了。据姚诚介绍,这龟趺长约3.90米、宽约1.70米,保存基本完整。按其形制,当为明代遗留无疑;按其体量,大于明初功臣墓神道碑的龟趺座,小于明孝陵、灵谷寺现存的那3只巨型龟趺座,这倒是符合传说中刘大公公“九千岁”的身份。

在这只龟趺的对面西侧,应该还有其“孪生兄弟”,民国年间曾被抬举于地面,高高在上,诸多老照片中留下了它的身影,着着实实地风光了一阵子。只是,据说现在它被完全埋于地下。

好消息是,目前文物部门正在对普德寺遗址进行考古,结束后将进行进一步保护,年内有望进行修缮。而那只龟趺重见天日的时候也不远了。

修缮计划

修缮以早年测绘资料为依据,保证原风貌

记者了解到,文物部门计划2016年内对现存文物建筑进行修缮,由于建设残损严重,将不排除采用“落架大修”的形式。

知道普德寺的人越来越少,即使附近普德村的居民也不一定清楚;普德寺的建筑也愈发破败,逐渐成为一座“失落的名刹”。文物部门相关人士介绍,普德寺的产权属于企业,原来是南京橡胶厂所有,后来该厂改制,产权又属于南京市直属的新工集团。文物法规定,文物建筑所有权是谁,谁就有责任保护。

“我们已经向市政府提交报告,最近准备召开协调会,文物部门、区政府、企业碰头协商解决文物的修缮问题。”南京市文广新局相关人士介绍,早年间文物部门已经组织人员对普德寺建筑进行了完整的测绘,这些资料将成为后期修缮中保持文物原来风貌的主要依据。不过由于建筑破损严重,修缮时不排除采用落架大修的形式。

雨花台文化局相关负责人则告诉记者,文物建筑本身的修缮有望今年启动。同时在考古发掘后,还会根据发掘的情况,决定遗址的保护范围,“我们决不让普德寺消失。”这位负责人说。

考古勘探

南京普德寺遗址的考古发掘自2016年就已启动。

记者在最近的走访中看到,普德寺建筑所在的地块有考古发掘的痕迹。在古建筑前方的空地上,发现了雕刻类似卷草纹的石刻须弥座,还有一条近百米长的水道,直通向现存建筑的方向。可能是考古人员清理出的原寺庙的中轴线或一条寺庙内的重要通道。

南京市文广新局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对于普德寺的考古,已经完成了前期的考古勘探,接下来还要进行全面的考古发掘。明代敕建的名刹什么样?寺庙还有哪些遗存?这些疑问将在考古发掘后揭开。

出土文物

南京普德寺遗址出土“金光大道”

寺院中轴线道路用金黄色琉璃瓦片铺成,可能是大报恩寺塔构件的残次品

普德寺遗址出土的琉璃瓦道路普德寺遗址出土的琉璃瓦道路

古建筑里的中轴线一般是啥样的路?六朝时的多用青砖、明清的常见石板、金砖。然而,最近在南京雨花台区的普德寺遗址,发掘出土了一条30多米长的“金光大道”:它主要以琉璃瓦片铺就,琉璃上金黄的釉色,让这条路生出“别样的光彩”。普德寺是明代皇帝下诏所建的“敕建寺院”,难道“金光大道”是皇家身份的象征?

道路上铺琉璃瓦,通体金黄色

南京普德寺遗址的考古发掘自2016年就已启动,扬子晚报曾持续关注。记者最近再度走访时发现,与前次相比,现场分布着更多探方,其中有台阶、砖墙等与建筑相关构件。

而最令人瞩目的是,在长方形的一处大型探方中,出现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这条路长度超过30米,宽度大约有3至4米。路面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坡度,这显然是出于排水的考虑。而和常见的古代道路不同,其路面上是数不清的瓦片半嵌入土里,道路两侧则用青砖“镶边”。记者注意到,这条路的瓦片中绝大多数是破碎的黄色琉璃瓦,与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的瓦当等建筑构件的釉色相似,其中也夹杂少量其他材质的瓦片。所以远远看去,这条路通体显出金黄色,非常醒目。

位于寺庙中轴线,摆出“鱼鳞纹”

道路中的琉璃瓦细节道路中的琉璃瓦细节

虽然是破碎的瓦片铺成的,但一片片瓦绝非是随意堆砌的。细细观看就能发现,每几十块瓦组成一组“扇形”,每个扇形大小相等,在路面上按照鱼鳞的纹路依次排开、层层相依。

而这条路所在位置也非同一般,它直接指向普德寺遗址中现存的清代寺院建筑遗迹,而且处于正中间的位置,因此很可能是当年普德寺的中轴道路的一段。

琉璃瓦从何而来?

推测一:可能是大报恩寺塔构件的残次品

史料记载,普德寺始建于南朝梁代,后来荒废,直至明代正统年间,皇帝下旨重建了普德寺。因而普德寺有了“敕建寺院”的背景。而道路所显现的金黄是明清时期皇家的专用颜色,这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

“如果为了彰显皇家风范,古人不会选择用残瓦拼凑。”南京一位曾常年从事田野考古的专家看了现场照片后告诉记者,这条瓦片铺成的道路“等级不高”,因为它并非统一采用同一种材料,数量最多的琉璃瓦也以碎片为主。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路侃则注意到,普德寺所在位置距离雨花台区一处大型古窑址“窑岗村”很近,当年窑岗村一带的琉璃窑厂为大报恩寺琉璃塔烧造了大量琉璃构件,而普德寺很可能采用了窑厂出炉的残次品铺成了道路。

推测二:为了节约,搜集前代被毁建筑的残件

雨花台区文化局局长朱向东曾系统研究过普德寺的来龙去脉,他认为这条“金光大道”采用与大报恩寺同一产地的琉璃是可能存在的。他告诉记者,普德寺曾与大报恩寺是“上下级”的关系,明代葛寅亮撰写的《金陵梵刹志》中记载,普德寺当时为中刹,而上院为报恩寺。“据我了解,这条路里有各个时代不同的砖瓦残件。”朱向东认为,之所以会用琉璃瓦铺路,很可能是当时人们为了节约经费、就近取材,或回收利用前代被毁建筑的残件、或利用窑厂的残次品。“古代雨花台、西善桥有大量的琉璃窑厂,当时找琉璃瓦并不难。”

负责普德寺遗址考古的是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该院副院长祁海宁告诉记者,这条琉璃瓦路比较罕见,但具体的情况将在专家完成报告后再向社会公布。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强售搭售    下一篇 杨骚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