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仃
- 中文名
- 张仃
- 国 籍
- 中国
- 出生地
- 辽宁省北镇县
- 出生日期
- 1917年05月19日
- 逝世日期
- 2010年02月21日
- 职 业
- 画家、书法家、工艺美术家
- 主要成就
- 参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 代表作品
- 《张仃水墨写生》《张仃画室》
- 籍 贯
- 辽宁省黑山县
- 号
- 它山
目录
张仃先生1917年出生于
过去有人提出“革毛笔的命”,有人提出“笔墨等于零”。老实说,我无法同意这样的观点,也不太理解这样的观点。一个画家要证明“笔墨等于零”的办法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完全不碰笔墨,这样,笔墨于他就等于零。
一万个人有一万种笔性,难以强求一律,也不应强求一律。但是,作为中国书画艺术要素甚至是本体的笔墨,肯定有一些经由民族文化心理反复比较、鉴别、筛选并由若干代品德高尚、修养丰厚、悟性极好、天分极高而又练习勤奋的大师反复实践、锤炼,最后沉淀下来的特性。这些特性成为人们对笔墨的艺术要求。画家可以有充分的理由不拿毛笔作画,但他如果拿了毛笔作画,而且是在画中国画,那他就要受到文化的制约。没有一个画家能摆脱文化的制约。
在中西绘画100年的交融中,我们看得出中国画对西洋画的影响是微乎其微,不足挂齿,而西洋画对中国画的影响可以说是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但是,一幅新的中国画和一幅好的中国画,在我们心底里是有一杆秤的。一幅好的中国画要素很多,但是基本的一条就是笔墨。由于笔墨这最后一道底线的存在,使我们在西学东渐的狂潮中仍然对中国画没有失去识别能力和评价标准,我们仍然能够在一堆用宣纸画出的作品里挑选出好的中国画,仍然能够在100年的风云人物中认准谁是大师,而谁只是昙花一现。我们积极评价这个100年中西绘画的交融和冲突,因为它把中国画的底线逼出来了,它使我们非常清楚不该在哪些方面无谓的争执,应该在哪些方面固守阵地。笔精墨妙,这是中国画文化慧根之所系,如果中国画不想消亡,这条底线就必须守住,守住这条底线,一切都好说。在这条底线上作业,需要悟性,更需要耐性,急不得、躁不得,更恼不得,最后就是看境界,看格,看品。
张仃生长在北方,由衷地喜爱北方的山川风物,特别是太行、秦岭和西北高原,尽管它们荒寒贫瘠,但他却觉得亲,犹如一个儿子看到自己年老的母亲,因此他的焦墨世界展现的也都是它们的影像。古刹庙宇、荒郊野渡、莽莽昆仑、巍巍太行,张仃的焦墨山水一如他的性格,厚重、朴实、苍茫、大气。焦墨山水最能还原苍劲、宏阔、有力、具有金属感的画面。在这个曾给他心灵慰藉的笔墨世界中,貌似单纯的黑与白,所产生的力度与内涵,却是其他色彩所不能替代的。
焦墨画更是强调黑白的本色美、质朴美,素以为绚,不加粉墨,张仃称它为“全素斋”,是一种有益身心的精神素食。晚年的张仃,铺开了一个无限丰富、壮美宏阔的焦墨世界。这个秉持完美主义理想的世纪老人,生活在北京西郊的一处自己选材、自己设计的山屋里,每日课读鲁迅。有时对着外面的世界,他会重复他的名句:“美盲比文盲多”。
1998年,张仃提出笔墨为底线的主张,策划发起了一场有学术轰动效应的“笔墨保卫战”。亲自上场,与他的异见朋友坦诚相见,针对每一个“笔墨等于零”的注解、论据、逻辑,展开进攻性防守,扭转了中国画理论面临崩塌的颓势。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张仃晚年倾力于焦墨山水创作的行为,是他自己保卫笔墨的一种身体力行的策划实践。他仅取笔墨之一粟,种出了焦墨的沧海桑田,展现了笔墨资源的无限丰富。这是对笔墨虚无论的另一种回答,也构筑了他的一方阵地。
如今,张仃大部分时间住在位于门头沟山中的居所里,终日与他的挚爱———大山为伴。因为耳背,他话说得很少。家里来了访客,他会静静地坐在窗旁的藤椅上,抽烟斗或是看报纸,一只养在笼子里的蝈蝈陪在他耳边热闹地鼓噪,他也浑然不觉。
沪上美术评论家、画家谢春彦与张仃先生在二十余年前曾经有过交往,他们相识于黄宾虹学术研讨会上。谢春彦称:“焦墨山水是传统山水的一个类别,最能还原苍劲、宏阔、有力、具有金属感的画面。单纯以干墨作画,类似传统山水的素描,传统山水的创作多以临摹古人为主,而张老则在写生中创造张派山水,解放后他的焦墨山水成就最大,年逾花甲写生都是竭尽全力。去黄山写生都是随身带一瓶开水,两个干馒头,从天亮写生画到看不见为止,重要的名山大川都有足迹,北京的十渡山水很少有人涉猎,他却花费了很长时间很多精力为十渡画了很多焦墨山水。”
一些艺术评论者认为,回顾一下张仃的一生,无论是漫画、壁画或者工艺美术设计,在张仃的艺术生涯中,都只是阶段性地从事过。惟有山水画,才真正贯穿他的一生,或有间断,但从未放弃过。
画作《画人行脚》赏析
张仃与20世纪众多上水画家一样,反对一味摹古,主张对真山真水写生,主张反映现实生活,他上溯五代两宋的传统,重返自然,变临摹为写生,变写意为写实,注重现实生活中新题材新内容的表现和新境界的创造。《画人行脚》描写的是川北农村的景象,画家以人世之精神借景写情,已不是符号化的苔点,以重墨写出,参差错落,疏密有致;中间是水田,线条流畅洗练,给人开阔的空间感,得平远法之妙;画面的下部最为精彩,农人的屋舍在树林中若隐若现,树木和田埂的线条松活老辣,灵动而富韵律感,流露出画家质朴欢愉的情感意蕴。全画虽以焦墨完成,但笔墨能干中求湿,燥中取润,以简寓繁,变化丰富。艺术语言单纯,表现出画家过人的功力。
20世纪30年代,张仃的职业美术生涯开始于张恨水任校长的北华美术专科学校。日本人侵入他的老家东三省后,张仃拿起笔,成为一名反抗侵略、反抗专制的漫画斗士。1938年,张仃到延安,和搭档作家萧军,把这处简陋的“新房”装饰成了别致的场所,取名为“作家俱乐部”。连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很多领导人也常去那里参观和跳舞,同文艺工作者交流。
在张仃看来,抽象的“国家”必须有色、形、物的形象化传达,才能被了解和认同。
在共和国缔造者身边工作的经历,使张仃获得担纲新中国形象设计的“资质”。他与梁思成受命领导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营造系两个创作组,进行国徽设计。天安门的庄严雄伟极大地震撼了张仃,于是,天安门成为他笔下国徽方案的主体元素——弧形的地平线上,天安门巍然屹立,象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言简意赅,立意精准,这一方案得到周恩来总理的首肯。1950年,张仃亲率美术供应社的工人,将一枚直径超过3米的巨型国徽,庄严地悬挂在天安门上。是年,张仃32岁,同时还参加了“建国瓷”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团队。1949年,张仃负责开国大典美术设计工作,在天安门城楼的柱与柱之间,他创造性地挂上去8个大灯笼。运用巨型宫灯这一传统文化语汇,在天安门上增添了出彩的中国符号。同期,张仃主持设计了中南海怀仁堂、勤政殿室内环境。微观方面,张仃继成功设计全国政协会徽之后,又完成了全国政协会议邮票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票和成立10周年纪念票的设计。从宏观到微观,张仃为新中国的形象传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49年,新中国即将宣告成立,由于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没有
九死一生
“文革”中,他因为这些画受尽屈辱,九死一生。在一个大型的批判会上,他举着自己的装饰画《女民兵》,跪在用两张桌子摞起来的台子上,红卫兵用皮带上的铜扣抽打他,将他从台子上打到地上,质问他为什么要画这些有颜色的变形的画,扭曲劳动人民的形象。
“文革”中,张仃被下放到河北的一所农场里进行改造,由于身心遭到摧残,他病得很厉害,回到北京就医。因为是黑帮,北京户口没有了,北京的家也没有了,他进不了城,就在西山脚下一个叫北沟村的村庄找了一个没人住的小院子,把漏风漏雨的地方补一补,暂且住了下来。此时的张仃不仅对社会绝望,对生命也绝望了。他的夫人——诗人灰蛙去看望他,安慰他:“活下来,看看这个世界究竟怎么变。”而他却心灰意冷:“我连看的心思都没有了。”
无限上纲
“文革”中真正给张仃造成致命打击的,其实并不是愚昧无知的红卫兵,而是对绘画有相当知识的同行,并且还是鲁艺时代的同行!《苍山牧歌》的人体变形比较厉害,便有人责问:“为什么把傣族姑娘的脚画成水肿,这不是影射少数民族生活艰难吗?”最可笑的是对《大公鸡》的解释:“公鸡看上去那么好斗,
国际交流
新中国成立后,张仃担任了一系列国家大型国际博览会和专题展览会的总体设计师,在国际交流中,为中国人挣足了面子。1952年,德国
张仃先生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美术作品展览及在多种专业报刊发表。曾多次应邀出国访问。
1945年,《陕甘宁边区民间剪纸》。
1952年,《民间剪纸》,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195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张仃水墨写生画》,收录作品30件。
1982年10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张仃画集》,收录作品85件。
1984年8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张仃焦墨画选》,收录作品24件。
1985年5月,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张仃漫画1936—1976》,收录作品120件。
1988年12月,新加坡南洋美专出版《张仃画集》,收录作品59件。
1989年3月,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文集《被迫谈艺录》。
1992年7月,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荣宝斋画谱·焦墨山水部分》,收录作品42幅。
1992年11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张仃焦墨山水》。
1994年8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漫画书系·张仃卷》,收录作品114件(组)。
1995年10月,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张仃谈艺录》,收录著述82篇,约23万字。
1995年11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张仃山水》,收录作品142件。
1997年6月,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张仃线描》,收录写生作品28件。
1997年12月,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画各家作品精选——张仃作品集》,收录作品34件。
2000年7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大山之子·画家张仃》大型画册,收录各类作品300余件。
2003年4月,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张仃焦墨山水画艺术》,收录作品46件。
2005年4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九卷十三册《张仃画室》大型系列丛书。
此外还出版有《张仃水墨写生》《张仃水墨山水写生》《张仃漫画》等。
90世纪
1917年阴历5月19日,出生于辽宁省北镇县。祖籍为邻近的黑山县。
1921年 4岁
在家中大门上用彩色粉笔画《出丧图》,遭族长斥责。
1922年 5岁
自学中国画,临摹《芥子园画谱》、《点石斋画谱》、《古今名人画谱》等。
1923年 6岁
入芳山镇北学堂读书。为学堂画孔、孟、关、岳肖像,受校长表扬。
1928年 11岁
家迁朝阳县,转入县立完全小学。
1931年 14岁
读完小毕业,入辽宁锦县东关育贤中学。入学不久,"九一八"事变发生,辍学。
1932年 15岁
流亡北平,进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就读。
1933年 16岁
北平美专1周年校庆,以六尺整纸创作人物画1幅,以神仙鬼怪为题材,采用民间画法,遭老师同学哄笑。另有一小品,得名誉教授齐白石赞赏。
1934年 17岁
与同学荆林、陈执中3人组成"三C战地宣传队"("三C"为三人韦氏音标姓氏第一个字母),到山海关东北军驻地宣传抗日。与荆、陈在北平艺文中学举行中国画联展,展出作品30幅,表现北平贫民生活,得报纸好评。
同年,在北平美专两周年校庆中,展出漫画30幅,受到社会好评。
崇拜鲁迅,大量阅读鲁迅作品。筹建北平北翼美术家联盟,为地下进步刊物《潮水》编排设计。4月,被北平宪兵三团逮捕,判处3年半徒刑,因年轻改送苏州反省院。
1935年 18岁
5月,经同学活动,被保释出狱,回到北京,与周维善、张振仕举行漫画联展。
1936年 19岁
春,到南京。经校长
2002年,文化部授予张仃造型艺术终身杰出成就奖。
2004年获中国老教授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入选“2012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
2013年1月6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等主办,《收藏界》杂志等单位承办的“2012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在京揭晓。张仃成为入选者。
中国美术馆举办纪念展缅怀艺术家张仃
2017年3月2日,观众在中国美术馆参观“它山之石——张仃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展”。2017年是我国已故著名艺术家张仃(1917年-2010年)诞辰一百周年,中国美术馆近日专门举办“它山之石——张仃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展”,展出馆藏的张仃作品30余件。
清华大学举办张仃百年诞辰纪念展
2017年10月15日,“张仃百年诞辰纪念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
今年是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仃诞辰100周年。张仃生于1917年,2010逝世。他是20世纪中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杰出革命文艺家,上世纪30年代他以画笔为武器,创作的漫画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他是延安时代的“摩登”艺术设计家,他的艺术创作活动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和艰苦生活岁月增添了文化的活力。
新中国成立,张仃参与完成了全国政协会徽和国徽等许多重要设计。他担纲完成了新中国初期在国外举办的各种国际博览会的中国馆总体设计及组织领导工作,是新中国展示艺术设计的开拓者。他还是中国壁画艺术复兴的举旗人。改革开放早期,他领衔主持的国家重大项目北京首都机场壁画群创作,成为文艺思想解放的先声。晚年他又在焦墨艺术领域独辟蹊径,再创中国焦墨山水画的艺术高峰。
为学习和继承张仃先生精神,中国文联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了本次展览。展览共分七个单元,展出张仃70余年艺术人生中的历史照片以及漫画、年画、宣传画、工艺美术、电影动画、艺术设计、装饰画、壁画、彩墨画、焦墨山水画、书法等作品近300件,全面呈现其一生的成就和贡献。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表示,张仃先生是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开拓者、艺术设计教育的奠基人。2006年他捐出300万元设立张仃励学金,奖励贫困学子。2010年清华大学成立张仃艺术研究中心。该校以此展表示对这位艺术大师的缅怀,激励更多年轻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该展览持续至11月10日。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