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兰州中山桥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旧名镇远桥,甘肃省兰州市位于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它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国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桥两端分别筑有两座大石坊,上刻“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弧形钢架拱梁,是后来进行加固工程时增建的。191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后经补修而复通。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桥名沿用至今。
中文名
兰州中山桥
外文名
The first yellow-river bridge
俗    称
“中山铁桥”,“黄河铁桥”
旧    名
镇远桥
位    于
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甘肃省兰州市
门票价格
免费
开放时间
全天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可

目录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位于兰州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城关前,建于公元1907年(清光绪33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中山铁桥长234米,宽7.5米,有6墩5孔的铁桥,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

清光绪33年(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建起了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

历史溯源

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黄河铁桥.是兰州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1372年(明洪武五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7里处始建黄河浮桥,也就是的中山桥的前身。

兰州中山桥兰州中山桥

1376年(明洪武九年),卫国公邓愈将此桥移至城西10里处.称为”镇远桥"。

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现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兰州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的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浮桥柱3根,人称“将军柱".柱上铸有”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的字样.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总办甘肃洋务的彭英甲奏清朝廷,批准修建黄河铁桥,并在1906年十月以16.5万两白银包工包料的总价承包给德国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合同规定:“铁桥长233.3米.宽7.5米,自完工之日起保固八十年”。黄河铁桥竣工后,实际耗银30.669万两。初名“兰州黄河铁桥".

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

1949年8月26日,在解放兰州战役中,炮弹击中了过桥的两辆国民党军车,车上弹药爆炸,大火烧毁了桥南端18节木桥面和部分纵梁。军管会组织了三百多人昼夜抢修,抢修后虽恢复了通行,但人行桥上桥面晃动不定.已难以担负日益繁忙的运输任务。

1954年,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2006年,国家文物局将中山桥定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年沧桑

中山桥自建成至今,已度过了108个春秋。百年以来,中山桥,经历了无数次冰凌冲击、洪水冲刷、地震摇撼、风雨剥蚀、车船碰撞,以及两次大规模战争的洗礼。历经沧桑之后,他依然如一名坚强的战士,用自己钢铁的脊梁,担负起通达黄河两岸的重任。

百年以来,中山桥经历了多次危机。其中,以1981年黄河洪水最为严峻。1981年8月13日至9月中旬,黄河上游连续降雨,黄河兰州段水位暴涨。8月下旬,刘家峡水库日均流出量达1387立方米/秒,湟水、大通河日均流量达614立方米/秒,中山桥处流量为1838立方米/秒。进入9月份后,刘家峡水库出库流量逐渐增大,兰州段流量也急剧上涨,最大流量达5640立方米/秒,最高水位达1516.79米。在这次洪水中,黄河兰州段大于4000立方米/秒的流量持续了20天,总行洪历程达30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时间最长、水位最高、流量最大的一次洪水。

中山桥在这次洪水中经受了建成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其时,黄河水位已接近中山桥桥面,中山桥一旦被冲毁,势必危及下游黄河大桥的安全,同时将对全市防汛造成不利影响。为确保中山桥安全度汛,9月14日下午,兰州市建委及市政工程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中山桥安全度汛问题,提出了3个方案:

第一方案:为防止桥架被洪峰冲毁,计划用3条钢丝绳,分别在南北桥头两岸上游处下地笼,钢丝绳顺桥人行道摆放,紧扎桥架一端,牵制南两孔、中孔和北两孔桥架,以尽量减少损失。

第二方案:当刘家峡水库泄洪流量为6000立方米/秒、水位距桥面30厘米时,立即组织人员挖除桥面沥青混凝土,以减轻桥的浮力,为下一步打开桥面板做准备。

第三方案:当刘家峡水库泄洪量为6500立方米/秒,水位将接近桥面时,立即组织人员拆除桥面板,截断栏杆,进一步减轻桥的浮力和阻力。同时做出最坏打算,在中山桥上空用直升机布置炸弹,以防止铁桥被洪水冲垮。

9月14日,中山桥封闭,栏杆被连夜锯断,并用3根钢丝绳锚横拉。9月15日,水位已越过二、三、四墩帽顶,达1516.79米。当晚10时,中山桥实行戒严。9月19日,黄河洪水流量下降到4800立方米/秒。9月21日,市政工程部门等单位对中山桥支座与中心线进行了观测,观测数据与1980年6月数据基本相符,这才撤销中山桥停止交通的禁令。至此,中山桥经受住了特大洪水的考验,仍傲立于黄河之上。

兰州中山桥兰州中山桥

1989年,80岁的中山桥经受了建成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碰撞。当年8月9日,下午7时15分,兰州一毛厂一艘260吨重的供水船失控,撞击了中山铁桥桥墩,危及铁桥过往行人、车辆的安全。

当晚,兰州市政工程管理处采取了紧急措施,在中山桥南北两端设置了红灯、路障,断绝了交通,同时与有关单位联系,解决了动力电问题,安排了将船体拖离大桥的各项准备工作。市防汛指挥部门及时与刘家峡水库联系,调节了黄河水位。

11日下午2时许,两台卷扬机拖着巨大的船体离开了中山桥,威胁中山桥安全长达40个小时的船体,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拖移,被拖置到离桥200米的上游岸边,并作了安全固定。至此,大桥安全威胁彻底解除。

一百多年的风雨剥蚀,使中山桥已略显苍老。自1931年起,经过大大小小的17次维修,这座历经磨难的百年老桥雄风仍不减当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桥共经历了5次加固维修:

1950年,由交通部第七公区公路工程管理局,对铁桥进行桥墩加固。

1954年,国家拨款60万元,由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公路局对铁桥进行了维修加固,在原平行弦杆上端置拱式钢梁,使得中山桥外形变为了今天的形状。

1989年,那艘自重260吨供水船失控撞到铁桥后,兰州市经过抢修不仅使铁桥转危为安,还加宽了人行道,装饰了桥身,铁桥焕然一新。

2004年,兰州市政府投资500万元,对中山桥又进行了维修加固。

2004年10月,在承担了95年车辆交通任务之后,兰州市政府决定将中山桥改为步行桥。

2011年,中山桥迎来了建成后的第18次大修。这次大修除提高中山桥抗震能力和抗洪能力,加固桥墩外,还将让这座百年老桥长高1.2米。工程完工后,将使这座百年老桥重焕青春,同时保证可靠使用50年。

对兰州和兰州人来说,中山桥代表了太多太多。对兰州而言,他是纽带,将阻隔这座城市长达千年的黄河天堑变为通途,连接了南北两岸;他是钥匙,开启了通向新疆、青海、宁夏、内蒙的商道,使兰州的特产得以走向全国各地,将各地丰富的物产带到了这片土地上;他是功臣,帮助中国人民度过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走向解放。

而对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兰州人而言,中山桥更像是一位亲人,一位长者,在黄河之滨,对后辈儿孙和外来访客讲述着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他以雄健的身姿横亘在黄河之上,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与每一个兰州人一道,勇敢地迎接挑战,走向未来。

历经变幻

1911年,中山桥已伴随兰州人走过了三个春秋。这年10月,在长江之滨的武昌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辛亥革命。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唯有地处西北边陲的甘肃仍效忠于昏庸腐败的清王朝。这年10月,张凤在西安起义,陕西宣布独立,最后一任陕甘总督长庚闻讯后,纠集10万甘军一路向东,占长武、永寿、邠州、围乾州,陷固关、陇县、千阳,关中震动。与长庚同行的还有时任甘肃劝业道的彭英甲。1912年3月12日,清帝逊位,长庚的“讨逆”行动无疾而终。3月15日,甘肃布政使赵惟熙、省咨议局议长张林焱,昭武军统领马福祥等,向袁世凯发出通电,拥护共和。甘肃正式摆脱了清朝统治。那位建造中山桥的功臣彭英甲,在于1912年4月回兰州做了5个月甘肃布政使后回到北京。从此,便不知所踪。

兰州中山桥兰州中山桥

民国成立后,清王朝的影子一点点随时间消逝,唯有中山桥仍静静地跨河而立,与这座城市的人民一道历经变幻。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喧嚣中,在抵抗日寇轰炸的奋争中,在人民解放战争的炮火中,经历了一次次战火的洗礼,度过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岁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相机侵占我国华北、华东、华南地区,封锁了我国大部分出海口,西北、西南成为关系抗战全局的战略大后方。作为西北交通枢纽,由新疆入境的苏联援华物资大多经甘新公路运抵兰州集中后,再由西兰公路等转运到各抗日前线。中山桥是甘新、西兰两条东西大通道上唯一的一座横跨黄河、连接两条道路的桥梁,其军事、经济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一座为抗日战争提供后勤补给的关键性桥梁。

抗战期间,兰州不仅是抗战大后方、国际援华物资中转站,而且是中国空军的训练中心之一。为此,1937年11月至1943年6月,日寇对兰州进行了长达6年的疯狂轰炸。中山桥就是他们轰炸的重要目标。

安守仁老人是当年日军轰炸兰州的亲历者,他回忆道:“当时我只有十几岁,在私立志果中学(今兰州二中)上学,1939年前后的这段时间,日军多次轰炸兰州,把中山桥当做重点目标,因为当时苏联援助我们的大炮和弹药要通过铁桥运到抗日前线。日军轰炸铁桥投弹很多,但无一命中,炸弹都投在了铁桥附近。”安老仍清楚地记得,在铁桥南岸,东西两面都布满了弹坑,他和小伙伴还跑到弹坑前看。“南面的坑很大,有六七米深,坑里积满了雨水,弹片把铁桥削坏了很多处。”安守仁说。

针对日寇的轰炸,中国空军与苏联空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在兰州上空日寇进行了殊死搏斗。据甘肃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1939年2月20日和23日,分别有9架和6架敌机被击落;另据李恭《敌机袭兰纪略》,同年12月,又有10架敌机被击落。

参加过1939年3.23空战的李德标在回忆录中记载了当年与敌机交战的片段:

“日本轰炸机群与我机逐渐接近,长机领导我们3架飞机,恰好在敌机群航路之前右上方,拦个正着,我当时不假思索,立即带升机头,向右倾侧,推头俯冲,向敌机群对头攻击……”“在向敌机进行第二轮射击后,猛然看见敌轰炸机两架,在我机稍远处的前方,突然爆炸,变成两团巨大火球自空中坠落地面……”“再抬头一看,又见另一敌机,拖着黑烟渐渐落后,继之也爆炸下坠,与前述敌机相冲。”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山桥不仅是我国军民抗击日寇的重要战线,而且是兰州人民不屈精神的象征。在这座桥上,络绎不绝的驼队和汽车,将无数军粮、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抗战前线。这座原为车马通行设计的铁桥,为我国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9年7月扶眉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直指兰州,拉开了解放兰州的序幕。

8月25日拂晓,在一片寂静中,3发红色信号弹划破黎明前的黑暗腾空而起,兰州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战役打响了。

经过一整天激战,一野各部队先后攻占了兰州南山各阵地。当时,敌司令官马继援坚守兰州的决心发生动摇,遂与在西宁的马步芳联系,决定各部队在黄昏后趁夜通过中山桥退往青海。这时,攻占中山桥成为能否全歼马步芳军的关键。

25日19时许,一野第三军第七师三营八连,在七连、九连的协同下,迅速向中山桥逼近,与敌军展开激烈战斗。守桥敌军负隅顽抗,企图扼守这条生命线。八连指战员集中所有火力压制敌人,掩护突击队冲击。九连攻占西关外城,居高临下,集中火力攻击敌守军。战斗愈加激烈,两辆装载弹药的汽车被打中起火爆炸。战斗进行到午夜2时许,八连终于占领了桥头阵地,切断了敌军退路。

26日凌晨6时,当发现死守白塔山的敌军仍不断向南攻击时,一野第四军当即组织炮兵火力掩护我军迅速通过中山桥向北发起攻击,歼灭守敌。11时,第十九团一部跨越中山桥,击溃残敌,将红旗插上了白塔山顶,宣告了兰州解放。

由于中山桥在兰州战役中受到损伤,黄河两岸交通断绝。经过军民十天十夜的抢修。9月6日,中山桥重新通车,人民解放军的坦克、炮车顺利通过中山桥,继续西进。此后,人民解放军所需的大量武器装备和后勤给养,通过中山桥源源不断地送到解放军手中。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山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历史价值

随着时间的流逝.兰州市区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观.结构新颖.工艺先进.气势不凡的铁路公路桥.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敬仰它.观赏它.因为它象一部史诗.飧刻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了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画卷.

“黄启炎传,铁汉秦章光陇板;河清海晏,桥虹耀彩卫金城。”如今,这座古老的桥梁依然横跨黄河之上,与白塔山相呼应。“举头迎白塔,缓步过黄河。对岸两山峙,中流意兴多。”赵朴初的诗句颇能勾出人的游兴。和诸多桥梁相比,中山桥的观赏和纪念价值似乎比交通作用更有意义。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晓译    下一篇 10.14索马里首都连环汽车炸弹袭击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