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 中文名
-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 外文名
- isotope chronology
- 又 称
- 同位素年代学
- 属 于
- 同位素地质学分支之一
目录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isotope chronology)又称同位素年代学,是同位素地质学[1] 分支之一。利用自然界放射性衰变规律研究测定各种地质体的形成时代的同位素记时方法。它根据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规律确定地质体形成时间和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以研究地球和行星物质的形成历史和演化规律。所涉及的同位素主要有U Th Pb体系、Sm Nb体系、Rb Sr体系、K Ar体系、Ar Ar体系、Re Os体系、Lu Hf体系、14C等。着重研究含高放射成因同位素的封闭体系。[2]
放射性是指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粒子)的现象。在磁场中研究放射性的性质时,发现射线是由α、β、γ3种射线组成。α射线是高速运动的α粒子流,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实际上就是嬆He。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能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放射出α 或β射线而发生核转变的过程称放射性衰变,衰变前的放射性同位素为母体,衰变过程中产生的新同位素叫子体。若放射性母体经过一次衰变就转变为另一种稳定的子体,称为单衰变。如87Rb→87Sr+β-。若放射性母体经过若干次衰变,每一种衰变所形成的中间子体是不稳定的,又继续衰变,一直到产生稳定的最终子体为止,则叫连续衰变或衰变系列。如 238U经过 14次连续衰变,即238U→8α+6β-+206Pb,最终形成稳定的206Pb子体。有的放射性母体能同时产生两种子体,这样的衰变称分支衰变。如 40K一方面通过β-衰变形成稳定的40Ca,同时又以K层电子捕获方式形成稳定的 40Ar。在放射性衰变过程中放射性母体同位素的原子数衰减到原子数目的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记作 T1/2。它不随外界条件、元素所处状态或元素质量的变化而改变。半衰期的长短差别很大,短的只有10-7秒,长的可达1018年。半衰期越短的同位素放射性越强。放射性同位素在单位时间内每个原子核的衰变几率称衰变常数(λ)。半衰期和衰变常数是利用放射性衰变定律计算地质年代时的两个重要特征常数。一些同位素的半衰期和衰变常数如表。
任何天然放射性同位素都能用来测定地质年龄。依据半衰期有两类计时方法:①长半衰期同位素计时法,如铀-钍-铅法、钾-氩法、铷-锶法、钐-钕法镧-铈法、镥-铪法、铼-锇法等。这些方法对宇宙年代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②短半衰期同位素计时法,如铀系法、沉降核类法、碳-14法等。这类方法均属直接测定法,即依据放射性衰变定律而测定。还有一类是间接测定法,即依据放射性射线和裂变碎片对周围物质作用的程度来测定年龄,如裂变径迹法、热释光法、辐射损伤法等。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