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 中文名
- 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 外文名
- China Eigh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ninth plenary meeting
- 举行时间
- 1961年1月14日
- 举行地点
- 北京
目录
在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情况下,1960年冬,党中央和
为了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我国的情况,提出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的主要指标,1961年1月14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了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83人,候补中央委员87人,另有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市、自治区党委的负责同志23人列席了会议。
会议着重讨论了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贯彻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和农村整风整社等问题。
全会听取了李富春作的《关于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和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的报告》。全会讨论并通过了李富春的报告。全会的主要内容是:
一、国民经济问题。
全会根据我国当时经济工作中出现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和严重不平衡问题,决定从1961年起,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个方针以调整为重点,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和发展速度。全会要求在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工作中,要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经济,即先安排农业,再安排工业;先安排轻工业,再安排重工业;在安排重工业时,又必须先安排好与农业生产有直接关系的重工业。全会还要求,要尽可能提高农业的发展速度,提高轻工业的发展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同时适当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
全会鉴于农业生产连续两年遭到重大的自然灾害,严重减产的情况,确定1961年全国必须集中力量加强农业战线。贯彻执行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在农村中,切实安排好社员的生活,帮助社员渡过困难时期。
全会指出,轻工业部门,应当努力克服由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原料不足的困难,开辟新的原料来源,增加生产,尽可能地保证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二、市场商品供应问题。
全会指出,由于农业歉收和轻工业原料不足而形成的市场商品供应的暂时困难,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全会要求各有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帮助轻工业、城乡手工业、家庭副业和郊区农业的发展,增加各种日用品和副食品的生产;同时改进商业工作,活跃农村市场,以便逐步改善商品供应状况。
三、农村问题。
全会在听取了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关于各地开展整风整社和纠正“五风”情况的的汇报之后,通过了在1960年12月24日至1961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北京工作会议上产生的《关于农村整风整社和若干政策问题的讨论纪要》。纪要肯定了贯彻《十二条》紧急指示信后,农村的形势开始好转,并决定在农村深入贯彻《十二条》,继续进行整风整社。纪要指出,在整风整社运动中,要彻底检查和纠正“五风”,特别是“共产风”;必须彻底清理对农民的平调账目,并坚决退赔。毛泽东在全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指出:不能剥夺农民,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不能剥夺劳动者,只能剥夺剥削者,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纪要还根据农村的生产形势,决定提高粮食、食油、生猪和禽蛋等项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增加农民的收益。决定社员自留地的比例调整以后,20年不变。确定养猪政策,以私养为主,并鼓励社员发展小规模的家庭副业。
会议还听取和讨论了邓小平《关于1960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的报告》,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关于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的决议》。全会对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莫斯科会议期间的工作表示满意。
会议批准了1960年9月中央政治局关于成立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个中央局的决定。各中央局分别代表中共中央加强对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以便保证党中央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随后并相继决定:陶铸为中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为东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为西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为西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为华北局第一书记;柯庆施为华东局第一书记。
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此后,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调整阶段。这是1958年“大跃进”以来经济指导工作的一次重要转变,是战胜1959年到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而采取的重大决策。它对于后来大规模的经济调整工作起了巨大指导作用。“八字方针”贯彻执行的结果,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克服了严重困难,取得了新的进展。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