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大熊猫“张想”

“张想”,雌性,人工繁育大熊猫,2011年8月20日16时51分出生于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野外放归培训圈”中。它的妈妈“张卡”是在半野化环境下产下它的,“张想”出生后随母亲生活在野外环境中,一直在接受野化培训,并最终通过放归考核。2017年9月28日在冶勒第二次回捕成功,体重174斤。符合雌性成体大熊猫各项生理正常指标,表明其已完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进一步证实了拖乌山廊道的存在及其对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姓名
张想
性别
雌性
出生日期
2011年8月20日16时51分
身份
人工繁育大熊猫
特别之处
人工繁育,放归野外,生存良好。

目录

“张想”,雌性,人工繁育大熊猫,2011年8月20日16时51分出生于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野外放归培训圈”中。它的妈妈“张卡”是在半野化环境下产下它的,“张想”出生后随母亲生活在野外环境中,一直在接受野化培训,并最终通过放归考核。

生存记录

“张想”,2011年8月20日出生,全球首只人工繁育母兽带仔野化培训雌性大熊猫。父母均来自四川邛崃山系的野生大熊猫。

2011年8月至2013年11月,开展了为期2年的野化培训;

2013年11月6日,在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益海成功放归,放归时体重80斤;

2014年4月19日在公益海第一次回捕成功并就地放归,回捕时体重86斤;

2017年9月28日在冶勒第二次回捕成功,体重174斤。

2017年9月29日凌晨2点,“张想”再次被就地放归野外。

放归野外

2013年11月6日,“张想”在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适应场自然放归。此时,“张想”2岁,体重约40公斤。经过一个月的监测观察,“张想”各项身体指标正常,并于12月中旬从适应场放归通道顺利走向大自然。

大熊猫“张想”检测画面大熊猫“张想”监测画面

监测

自“张想”放归野外以来,西华师范大学、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组成了专职监测队对其进行了长期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活动频率、栖息地选择、取食状况,以及与当地大熊猫种群的交流等。通过跟踪监测,监测人员发现,“张想”的各项活动指标正常,能及时躲避人类干扰,已基本适应野外生活环境。

2016年

猴年春节将至,野化训练后放归的大熊猫“张想”下山“拜年”啦。1月30日,雅安石棉放归大熊猫监测队,跟踪到了放归大熊猫“张想”在石棉县大洪山附近活动。

据监测队工作人员介绍,1月30日当天,该队接到石棉县擦罗乡上里村群众报告,称在大洪山上里村居民点附近发现了大熊猫。随后,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动应急方案,通过无线电信号和颈圈数据分析,初步确定村民发现的大熊猫为2013年放归大熊猫“张想”。同时,工作人员在上里村周边林区,搜索到了多处大熊猫采食痕迹,并收集到了2份新鲜粪便样本。

根据无线电信号、颈圈数据分析结果,以及采食情况调查和结合村民反映的大熊猫精神状态,初步判定“张想”存活状况良好。为确张想”生存环境安全,栗子坪保护区管理局、石棉县林业局和擦罗乡政府发布了保护通告,并在“张想”活动的擦罗乡、回隆乡进行了宣传。下一步,监测队将继续加强对“张想”的监测,及时掌握其活动情况。

2017年
回捕再放归

2017年4月初,大熊猫放归监测队员发现放归大熊猫“张想”经过500多公里长距离移动,从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到达冶勒自然保护区玉儿坪一带活动,该区域属拖乌山廊道的一部分。按照大熊猫放归监测计划,经国家林业局同意,5月中旬,省林业厅组织启动了大熊猫“张想”回捕行动,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冶勒自然保护区共同组成放归大熊猫“张想”回捕工作小组,开展相关回捕工作。“张想”回捕笼于6月底建成,7月中旬开启,历时两个半月成功完成“张想”回捕。

对大熊猫“张想”进行体检对大熊猫“张想”进行体检

大熊猫“张想”利用拖乌山廊道成功从栗子坪自然保护区迁移到冶勒自然保护区。目前,经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检查结果显示,“张想”四肢、牙齿、乳腺、生殖器等发育正常,体重达174斤,符合雌性成体大熊猫各项生理正常指标,表明其已完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进一步证实了拖乌山廊道的存在及其对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汤军    下一篇 韩国电影大钟奖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