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历史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目录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狭义上,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另一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为如此,当年胡适才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这里的“历史”一词,严格说来,应该是狭义历史学的含义。也因此,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史德”——“善恶必书”、“析理居正”,通俗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公正客观地分析论断。

词源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也有人认为“历”乃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辅助义,其意味着人类所经历过的事情,在意义上其概括范围远较“史”字为之大。

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对于历史的含义和性质,有很多种不同的诠释,如: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梁启超:“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大英百科全书》(1880年版):“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苏联大百科全书》:“1、自然界和社会上任何事件的发展过程。宇宙史、地球史、各个学科史——物理史、数学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这一含义。2、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具体的和多样性的过去之学科,以解释人类社会具体的现在和未来远景作为宗旨。”

史书体裁

编年体

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以编年体纪录的历史称为编年史,这种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比较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中国的《春秋》、《竹书纪年》、《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通鉴》等,以及日本的正史六国史,《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日本文德天皇实录》、《日本三代实录》等,越南的正史《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等。而《史记》等中国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则是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述的。

历史年表,或简称年表,是将有关历史的资料依时间或年份先后排列而成的列表,即将一件发生在某年某月某日的历史事件,以最简单的形式,重点地记录下来。它们对于了解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

纪传体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而日本的《大日本史》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

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史书的体例之一,以事件为主的历史记录体裁。与纪传体、编年体三足而立。

南宋史家袁枢读《资治通鉴》,因分事立目,共记二百三十九事,另附录六十六事,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钞辑成书《通鉴纪事本末》,次年刻板印行。开创“纪事本末体”之先河,不久章冲即仿袁枢之法撰写《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后来还有明朝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张鉴《西夏纪事本末》。清朝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等。章学诚评价为:“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梁启超说:“盖纪传体以人为主,编年体以年为主,而纪事本末体以事为主。夫欲求史迹之原因结果以为鉴往知来之用,非以事为主不可。”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最著者有魏默深源之《圣武记》、王壬秋闿运之《湘军志》等。 …… 要之壬秋此书文采可观,其内容则反不如王定安《湘军记》之翔实也。”另外,王韬撰有外国的纪事本末体史书《普法战纪》,书中用“逸史氏王韬曰”阐述战争爆发的原因,说:“法为欧洲强国,虽壤土不广,而勇悍好战,争地争城,素为列邦所摄。”。1912年郭孝成编撰的《中国革命纪事本末》。

历史学科

以历史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一门学问,叫史学或历史学,也可以用“历史”一词代表。历史学的本质其实是把实际发生的事件转换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历史的过程和方法。关于历史学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讨,在西方属于历史哲学的范畴,历史哲学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历史学从单纯的历史纪录发展成为对历史的解释和对历史规律的探求阶段。一开始,历史哲学仅仅关心如何改进历史研究的方法,但认为被研究和记录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历史。

在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自身的认识过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学家开始重新定义历史学。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认为往事只有在当代人生活中发挥作用才成为历史,否则是“死的历史”,即编年史。因此,同样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会被不断的改写。

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又进一步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即历史是历史学家思想的反映,不仅因时代而异,也因人而异。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事件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则是历史学家主观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由于人主观的局限性,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是有限的,主观的认识不能完全符合客观的历史,因此只有不断改进逐渐逼近,这一过程同自然科学的过程一致。这种历史学称为“历史科学”。

分类

地区

世界通史 民族史 亚洲史 欧洲史 北美洲史 非洲史 拉丁美洲史 大洋洲史 南极洲史

时间

大事年表 史前史 古代史 近代史 现代史

知识领域

哲学史 宗教史 思想史 艺术史 音乐史 电影史 美术史 建筑史 陶瓷史 美学史 广告史 书法史 社会学史 文化史 饮食史 服饰史 文学史 出版史 战争史 史学史 经济史 教育史 体育史 博物馆史 档案学史 图书馆史 目录学史 地图史 地理学史 心理史学 自然科学史 数学史 物理史 化学史 农业史 医学史交通史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克强指数    下一篇 种生求子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