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音阁
- 中文名
- 畅音阁
- 外文名
- Chang sound pavilion
- 全 称
- 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
- 位 于
- 故宫博物院内养性殿东侧
目录
现存建筑为嘉庆年间改建后的规制。畅音阁为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戏台,与京西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为仿畅音阁规制建造)、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并称清代三大戏楼。
台对面的阅是楼分为上下两层,是皇帝和后妃看戏的地方。东西北三面都用两层圈楼围绕,宫女和大臣可以在两侧楼的廊下看戏。楼后则是庆寿堂。
畅音阁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嘉庆七年(1802年)和光绪十七年(1891年)先后进行过修缮。
历史上曾经有5座三层大戏台,其中圆明园的同乐园戏台毁于咸丰十年(1860年),紫禁城内寿安宫戏台于嘉庆四年(1799年)拆除,避暑山庄清音阁戏台1945年毁于火灾,目前仅存故宫畅音阁戏台和光绪十七年(1891年)兴建的颐和园德和园戏台。
资料记载,西太后喜欢到畅音阁看戏,并由皇帝、皇后、妃、嫔、命妇以及王公大臣等陪同。光绪十年(1884年),为给西太后庆祝五十岁生日,畅音阁仅购置戏服和道具的支出,就耗费白银十一万两之多。一份《太监谈往录》记载,西太后等皇家人当年在畅音阁看戏,有点类似于现在看电视的效果。“打早唱到晚上,老太后坐在炕上时候多,也有坐在凳儿上、椅子上的时候,也有溜溜达达站一会儿或者打后门出去遛个弯,或是睡会儿觉的时候,可是台上老是照常唱”。
在中国古代,看戏是皇宫中的主要娱乐。每逢各种节日,如元旦、立春、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除夕以及皇帝登极、帝后的生日等重大庆典,都要在宫中看戏。清代宫廷内演戏的地方有多处:太极殿与长春宫之间有一座;西六宫北部重华宫一带有漱芳斋戏台。而规模宏大的畅音阁,则专为重大节庆演戏时所用,在此演出的戏曲大多是歌舞升平的吉祥神仙戏。据资料记载,清末西太后当政时期,凡遇节日,她总是要到畅音阁看戏,并由皇帝、皇后、妃、嫔、命妇以及王公大臣等陪同。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西太后五十岁生日时,为在畅音阁演戏给西太后看,仅购置戏服和道具的支出,就耗费白银十一万两之多。
畅音阁三重檐,台基高1.2米,通高20.71m,总面积685.94平方米,卷棚歇山式顶,覆绿琉璃瓦黄琉璃瓦剪边,一、二层檐覆黄琉璃瓦。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与南边五开间扮戏楼相接,平面呈凸字形。上层檐下悬“畅音阁”匾,中层檐下悬“导和怡泰”匾,下层檐下悬“壶天宣豫”匾。内有上中下三层戏台,上层称“福台”,中层称“禄台”,下层称“寿台”。
其中,寿台面积210㎡,台内不设立柱,采用抹角梁。台面后部设有4座楼梯,接平台,上楼梯可抵达禄台。寿台北、东、西三面明间的两柱上方装饰鬼脸卷草纹木雕彩绘匾,惟正(北)面挂联:“动静叶清音,知水仁山随所会;春秋富佳日,凤歌鸾舞适其机。”取自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另外,陶渊明《移居》中也有“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台面中部下方设地井,地井内安装有绞盘,平时用木版盖着,盖板可开合,可以根据戏剧的内容,把布景和人物从地下托出台面,造成从地下或水中钻出来的戏剧效果,例如表演“地涌金莲”一场戏,就是从台底下慢慢钻出四朵大莲花来,一朵莲花上坐着一尊菩萨。台下地面四角各有窨井一眼,南边中间有一眼水井,可为戏中表演喷水提供水源。
禄台、福台则均将前沿(北侧)做为台面,使观戏者抬头便可看到。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禄台、福台井口安设辘轳,下边直对寿台地井,根据剧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等,例如上演仙女、神仙下凡的戏目时,用辘轳把幕景和演员从上面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戏剧效果。使用三层台的剧目不多,绝大多数只在寿台上表演,福台和禄台则只在一些神怪戏中才用。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