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中部,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保护区总面积47300公顷,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是以保护台湾杉等珍稀生物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中文名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
贵州省黔东南中部
级    别
国家级
保护对象
台湾杉等珍稀生物为主
设立时间
1982年6月

目录

1982年6月,保护区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

2001年6月,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7年11月,保护区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环境

地质地貌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东部江南台隆主体部分的雪峰迭台拱,地层由下江群浅变质的海相碎屑岩组成。岩性主要为灰色板岩、粉砂质板岩、夹变余砂岩和变余凝灰岩;下部有千枚状钙质板岩和团块状大理岩;中雷公山复式背斜组成区域构造的主体,轴向呈北北东向,由若干次级背斜及向斜组成,自东向西有迪气背斜、雷公坪向斜及新寨背斜等。

雷公山地形高耸,山势脉络清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山脊自东北向西南呈“S”形状延伸,主峰海拔2178.8米,主脊带山峰一般大于1800米,两侧山岭海拔一般小于1500米。位于雷公山东侧的小丹江谷地海拔650米,是保护区最低的地带。该区河流强烈切割,地形高差一般大于1000米。上部有大量复理石韵律发育良好的凝灰岩。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雷公山保护区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最高海拔2178.8米,最低海拔650米。

气候

雷公山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最冷月(1月)平均温山顶-0.8℃,山麓4-6℃,最热月(7月)山顶17.6℃,山麓23-25.5℃,年平均温度山顶9.2℃,山麓14.7-16.3℃。日均温≥10℃的持续日数,山麓为200-239天,山顶仅为158天;≥10℃积温,山麓在4200-5000℃之间,山顶仅为2443℃。雷公山地区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和坡向差异显著。年平均气温直减率为0.46℃/100米。冬季,东、北坡气温较西、南坡低;夏季,西、北坡气温较东、南坡高。

雷公山地区雨量较多,年降雨量大致在1300-1600毫米之间。并以春、夏季降水较多,而秋、冬季降水较少。夏半年(4月-8月)各月降水量均在150毫米以上,其中,降水集中的5、6、7三个月各月降水量均在200毫米以上。

植被

雷公山地带性植被属中亚热带东部偏湿性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350米以下是地带性常绿阔叶林;1350~1850米为多脉水青冈、水青冈、亮叶水青冈为主的高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850~2100米为山顶苔藓矮林;2100米以上为杜鹃箭竹灌丛。

区域范围

保护区北起台江县的南刀寨,南至雷山县的开屯、高岳山,西抵雷山乌尧、乌东、猫鼻岭一线,东达台江县乌迷寨、剑河县大坪山、榕江县小丹江一线,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形状不规则,总面积47300公顷,其中雷山县占总面积的75%,台江、剑河和榕江分别占8.9%、8.5%和7.6%。

保护目标

保护对象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地史上未受到第四纪冰川侵袭,成为许多古老孑遗生物的避难所,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截至2013年,保护区内有各类生物近2000种,是贵州省植被保存较好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中亚热带森林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珍稀动植物资源保存较多的一个重要地区。保护区内有林地面积36071公顷,活立木总蓄积24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3%。划分植被类型20多个,主要森林群落类型11个。其中,主要保护的类型有秃杉林,各类常绿阔叶林,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水青冈林,山顶苔藓矮林,山顶杜鹃、箭竹灌丛,山顶盆地苔藓沼泽。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植物资源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植物已经鉴定的共有1390种,分属273科679属。其中,种子植物825种,蕨类249种,苔藓112种,真菌203种。保护区共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异形玉叶金花、白辛树、秃杉、马尾树、水青树、金佛山兰、鹅掌楸、福建柏、十齿花、香果树、半风荷、柔毛油杉、翠柏、木瓜红等列入国家一、二级濒危、珍稀重点保护植物20种。

特别是重点保护对象—秃杉,起源古老,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孑遗种,为世界上稀有的珍贵树种,乃是中国特有的珍稀保护树种。中国仅在云南的怒江、澜沧江流域,湖北的利川和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有自然分布。这三个秃杉分布区域,因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不同,秃杉林的组成结构、分布规律、演替动态及其整个生态系统相互关系都是不同的。况且,雷公山尚保存完好的秃杉天然林有35片,面积约15公顷,最大一片面积约2公顷,是中亚热带唯一的天然秃杉林的研究基地。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动物资源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相当丰富。已经鉴定的共有518种,分属39目132科。其中:鸟类121种,兽类54种,两栖类36种,爬行类56种,鱼类29种,昆虫类202种。另有蚊相29种,分属4个属。

特别是爬行动物物种非常丰富,占贵州爬行动物总种数的52.8%,比贵州的梵净山、福建的武夷山及广西的瑶山还多,在国内外是很少见的。保护区内共有豹、白颈长尾雉、大鲵、鸳鸯、猕猴、穿山甲、黑熊等23种一、二级保护动物。另外,还是两栖类尾斑瘰螈、棘指角蟾和雷山髭蟾3个新种和爬行类贵州小头蛇1个新种的模式产地。尾斑瘰螈为贵州特有种,仅雷公山和梵净山有分布,雷山髭 蟾为雷公山特有种,仅发现于雷公山。

(以上数据截至2012年)

管理措施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是黔东南州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下的正县级事业单位。截至2012年,管理局内设12个科(室、局),下设6个管理站、1个实验经营场、4个森林公安派出所、3个资源检查站。现有在岗人员87人,其中,行政14人,事业73人,林业工程应用研究员1人,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19人,助理工程师27人,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占职工总数的58.62%。

生态价值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中亚热带森林植被资源比较丰富的重要地区之一。这些森林有些虽然受到一些人为的干扰和破坏,但它的群落种类组成、数量特征、空间结构、群落动态以及它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的功能等方面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原始面貌,是个难得的科研教学基地。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中国中亚热带一个极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并具有珍稀种、孑遗种与特有种三者兼备的优势。特别是孑遗植物—秃杉和秃杉林。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地带,是清水江和都柳江主要支流的发源地。由于该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地貌及地质构造条件特殊,特别是由于森林植被的大面积覆盖,不但对黔东南地区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环境改善及生态平衡的维持起着支柱的作用,而且是清水江、都柳江两江流域水量的补充和调节的源泉,也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水资源的重要维持者。

保护区内可以合理利用的自然资源,尤为突出的还有水和水资源,水质优良,无污染,水力资源丰富。气候的垂直分异,可用来配置各类经济植物的种植。此外,本区有中草药625种,有些可以扩大栽培。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还有最大的千户苗寨——西江,是苗族风俗、文化的集中地。与贵州中西部喀斯特风光形成鲜明对照,极具生态旅游开发潜力。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石璋如    下一篇 卫聚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