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高句丽古墓群

高句丽墓葬群主要包括了几组墓和一些独立的墓,其中大多都是高句丽王国晚期的坟墓。在这个地区发现的半数以上的墓群是高句丽国王。王后或是贵族的墓。迄今为止,在中国和朝鲜发现的墓中超过90%以上的墓绘有壁画,这些壁画精美细致,反映了那个时期的一些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它独特的墓葬风俗对其周边的区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文名称
高句丽墓葬群
出土地点
吉林集安市境内以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
馆藏地点
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
所属年代
高句丽政权始于公元前37年,止于公元668年,持续705年之久。

目录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

“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公元668年)(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现又叫“高氏高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半岛北部存在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人民主要是居住在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扶馀人(包括沃沮人和东濊人),靺鞨人,及箕子朝鲜遗民。

高句丽王族姓高氏,有多种说法。《晋书》载“朱蒙自以高辛氏之后,姓高氏”;《三国遗事》载“自言是天帝子,承日光而生,故自以高为姓”;李朝李承休《帝王韵记》载“朱蒙初诞,举国高之,故姓高氏”。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成立。“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认为“辽东旧中国之有”,无疑反映着唐太宗视高句丽地区为中国的传统疆域,实现对高句丽的统一是完成“九瀛大定”的最后一项使命,这也是隋唐两朝不惜倾全国之力完成统一高句丽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公元前4世纪的好太王碑记载,高句丽的始建者朱蒙是扶余国王与河神女儿的儿子。《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提供了朱蒙母亲的名字叫柳花,父亲是扶余国创始者天神解慕漱。朱蒙遭到带素的谋杀后,逃离扶余国(好太王碑说朱蒙是从北扶余逃出,而《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说朱蒙是逃出东扶余。),来到卒本扶余。朱蒙与卒本扶余国王的女儿结婚,后又成为卒本扶余国国王,创建高句丽国。公元前36年,高句丽灭沸流国;公元前33年,灭荇人国;公元前28年,灭北沃沮。

前三国时代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随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汉朝灭亡后,辽东郡被好战的地方土豪控制。高句丽主动与刚刚成立的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

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313年,高句丽姜川王吞并乐浪郡。朝鲜半岛从此进入三国时代(高句丽,百济和新罗)。6世纪高句丽的扩张使高句丽和隋的关系紧张。598年,高句丽攻辽西,引发第一次高句丽与隋的战争。不过隋不敌高句丽的大军。在随后的612年,613年和614年的战争中,隋都没有胜高句丽。612年,隋对高句丽的战争是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隋的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上攻打高句丽但遭到高句丽的毁灭性打击,几乎全军覆没。613年和614年隋再次攻打高句丽,但因杨玄感起义反隋炀帝和高句丽诈降交还叛逃的隋将斛斯政使得隋对高句丽的这两次战役取消。615年隋炀帝又打算攻高句丽。但由于隋内乱加剧,攻高句丽的计划被取消。隋对高句丽的战争使隋朝国力锐减,加上国内起义和内乱。618年,隋朝灭亡。不过隋与高句丽的战争也消弱了高句丽的国力。

660年,高句丽西南的盟友百济被唐和新罗所灭。唐与新罗的联军在随后的8年里持续攻打高句丽。666年,渊盖苏文去世后,渊盖苏文长子渊男生到前方视察军情备战。让两个弟弟渊男建和渊男产留守平壤。渊男建和渊男产趁大哥不在诬陷他叛逃到唐,并逼高句丽宝藏王通缉渊男生。渊男生走投无路,只好投靠唐朝并被唐重用。渊男生率领唐军攻打高句丽,以期望能夺回大权。668年渊男生率领唐军最终灭了高句丽。

基本资料

高句丽,(区别于王氏高丽),是西汉到隋唐时期中国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边疆民族。周秦时期,高句丽的先人一直生活在东北地区。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高句丽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王朝联合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所灭,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

地址

位于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及墓室壁画,是已被历史长河湮没的高句丽所创造的辉煌文明的经典。

高句丽王城由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包括国内城和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这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

7000座高句丽时代的墓葬在高句丽王城外,位于群山环抱的洞沟平原上。许多墓室里线条流畅、内容丰富并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精美的壁画是这些古墓的特色所在,虽然距今已有千余年,仍然色彩鲜艳。洞沟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太王陵为代表的14座大型高句丽王陵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

其中,集安城东北4公里龙山脚下悬崖上的将军坟,据考为二十代王长寿王陵,造型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将军坟墓基长31米,高12米,墓体呈方锥形,共有7级阶梯,墓体建筑雄伟,造型明快庄严,是高句丽建筑技艺、艺术成就所达高度的一个缩影。

将军坟的墓道朝向不远处的太王陵,太王陵的东侧矗立着被称为"东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是长寿王为纪念第十九代王永乐太王而建。碑石由一块方柱形巨石修琢而成,高6米多,四面环刻文字共1775个,字体介于隶书与楷书。汉字镌刻的碑文记述了好太王一生的功绩和有关高句丽起源及建立政权的传说,是高句丽保存至今最长的一篇实物文字资料。

高句丽政权

高句丽政权始于公元前三十七年,止于公元六百六十八年,曾是东北地区影响大的民族政权,在东北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重要作用。高句丽政权发轫于今辽宁省桓仁县,公元三年迁都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四百二十七年再迁都至平壤。桓仁与集安是高句丽政权早中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在,累计共四百六十五年,是高句丽文化遗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国内城和丸都山城

高句丽王城由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包括国内城和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

这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国内城是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都城址,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实牢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都城风范尤存。丸都山城位于向西低矮倾斜的山麓,布局因山形走势而巧妙构思、合理规划,完美地实现了自然风貌与人类创造的浑然一体。通过考古发掘呈现的宫殿址遗迹,仍可显示原有建筑的恢弘气势。建筑群中发掘出对称结构的两处八角形遗址,国内史学界认为鉴于寺庙等处经常出现八角形建筑,可能是举行祭祀和仪礼的场所。在东北亚地区中世纪时代城址中,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是都城建筑的杰作。

壁画精美的古墓群

高句丽王城外,在群山环抱的洞沟平原上,现存近7000座高句丽时代墓葬,堪称东北亚地区古墓群之冠。洞沟古墓群的许多墓室里绘有线条飘逸流畅、内容丰富并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精美壁画,距今虽已千余年,仍色彩鲜艳,著名的壁画墓有角抵墓、舞踊墓、三宝墓、四神墓、五盔坟等。洞沟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太王陵为代表的14座大型高句丽王陵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不仅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

“东方金字塔”

集安城东北4公里龙山脚下悬崖上的将军坟,据考为二十代王长寿王陵,是最具代表性的大型高句丽王陵,造形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将军坟墓基长31米,高12米,墓体呈方锥形,共有7级阶梯,全部采用精琢的巨型花岗岩石条砌筑而成,墓室顶部用面积约50多平方米的整块巨石覆盖。墓室内并排置放着两个石棺床。在坟的顶端,四边条石上留有排列整齐的圆洞,墓顶的积土中有板瓦、莲纹瓦当和铁钩一类构件,可以看出是亭阁建筑的遗迹,这与北方古代其他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极为吻合。墓体建筑雄伟,造型明快庄严,是高句丽建筑技艺、艺术成就所达高度的一个缩影。将军坟后面原有四座式样相同的陪葬墓,规模小得多,现仅存一座。

将军坟将军坟


“东方第一碑”

将军坟的墓道朝向不远处的太王陵。太王陵的东侧矗立着被称为"东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是长寿王为纪念第十九代王永乐太王而建。碑石由一块方柱形巨石修琢而成,高6米多,四面环刻文字共1775个,字体介于隶书与楷书。汉字镌刻的碑文记述了好太王一生的功绩和有关高句丽起源及建立政权的传说,是高句丽保存至今最长的一篇实物文字资料。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十二座王陵、二十六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一号陪冢,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和辽宁省桓仁县。

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高句丽项目的考察评估结论认为,高句丽项目符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六个标准中的五项。包括:它体现了人类创造和智慧的杰作;作为历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汉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风格独特的壁画艺术;它也体现了已经消失的高句丽文明;高句丽王朝利用石块、泥土等材料建筑的都城,对后来产生了影响;它展现了人类的创造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平泉町    下一篇 开城历史古迹地区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