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仙居方岩

神秘而古老的浙江仙居方岩,因远观方型而得名,为括苍余脉,属火山流纹岩地貌;它平地崛起,方正如城,四面峭壁,高不可攀,常年云雾缭绕,把整个方岩托在半空,仿佛海市蜃楼般的神秘而悠远。景区分成大小方岩两部分:大方岩以石林、石笋和奇峰称著,万峰如石笋并列;山顶有数十天池,波光粼粼中的空中瑶池造就了独具一格的百丈瀑布;而水池底部的古寺和古塔更是给人悠远的隐秘想象;而小方岩上有千年历史的悬空寺、山顶所留的古越先人石刻岩画都让人拍案称奇。方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唐宋时期已经有高僧在山顶立寺,元末义士方国珍抵抗朱元璋军队的“羊擂鼓,马摇铃”创举显示出当地群众无穷的智慧,明清时亦有文人墨客对其流连忘返,评价卓绝。时至今日,由于地处偏远,未开发的方岩景区犹似一位待字闺中的神秘少女,亭亭玉立于仙居之东南。
中文名
仙居方岩
外文名
Xianju nosean
地    址
浙江仙居方岩
类    别
仙居老八景之一

目录

景区分成大小方岩两部分。大方岩以石林、石笋和奇峰称著——万峰如石笋并列——山顶有数十天池。遥望天湖,波光粼粼中,神奇的空中瑶池造就了方岩独具一格的神奇瀑布,这些瀑布高达百余米,气势磅礴。而出名;而小方岩上有千年历史的悬空寺、山顶所留的原始人石刻都让人拍案称奇。

浙江仙居方岩浙江仙居方岩

悬空寺

在方岩的半山腰,镶嵌着闻名遐迩的悬空寺,位列全国四大悬空寺之一。寺庙倚悬崖裂缝而成,长约150米,最宽处达20多米,既是寺,又是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通,深邃悠远。洞中岩石峥嵘,空穴来风,凉意四起,皆因地处偏僻,加之地方领导认识拘囿,宣传不多,游者甚稀少。临窗俯瞰,一揽众山,灵江支脉和朱溪古镇历历在目,不禁心旷神怡,神驰魄荡,眉宇间飒飒然皆生爽气,飘飘欲仙。

石林

仙居方岩,属于括苍山余脉,与温州雁荡山、台州括苍山同属丹霞地貌,方岩兼具雁荡山的险峻幽奇和括苍山的高耸阔立,为浙东乃至华东地区不可多得的石林石笋丹霞地貌。仙居方岩石林高耸入云,独成一体,四周悬崖峭壁,岿然耸立,为猿猴所不可攀。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把整个方岩托在半空。北望方岩石壁,犹如云南石林,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有的如神龟望日,有的如利剑破天,有的似天门初开,有的又如神仙聚会,令人浮想翩翩。

奇峰·石笋·瀑布

悬崖四周奇峰错列,沟壑纵横,古树侧生,山高凤世,有飞瀑垂天而下,撼山震谷,喷雪如云,怒石横激如虹,在欹岩下望,如银河倒挂,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寒气凛然。若巧逢红日西斜,飞瀑下影射出一条七色彩虹,如梦似幻,凉风四起,从草披靡,可谓人间绝色。只因荆棘遍布,常人难及,只能闻其声,难仰其全形。如此瀑布在方岩有数条之多,皆高达百米,气势磅礴,叹为观止。

浙江仙居方岩浙江仙居方岩

独秀峰与悬崖并肩而立,与瀑布相望,高达百米,与山顶相平,如神笔倒插,虽猿猴不能及其顶。顶上有一平台,长有古松数棵,杂木旺盛,俨然自成天地。古松高不逾三米,道骨仙风,大者有合抱之粗细,仰面朝天,极尽曲折之势,绿意盎然,姿态万出,应接不暇,主干苍虬,已逾千年,虽古树名木,只能隔空远观,不能亲其芳泽,游人及此,甚感遗憾。

鸟瞰岩下峭壁阴森,犹身处半空,云冥黯黯,诸峰秀色,俱可手揽,不敢久视,实为鬼斧神工,天地之造化。崖缝石壁之间,石燕筑巢其中,晨出暮归,鸣啁不绝,生机盎然。山下村庄星罗棋布,阡陌纵横,房如鸽舍,远观群山,葱翠欲滴,连绵不绝,河水有如丝带贯穿予苍茫之中,东流而去。

方岩顶峰周围长达30余里,海拔400米,旷谷幽兰,馨香拂面, 有山必有水,如海外蓬莱胜地。方岩的山石造型奇特,形成了岩下街、石龙堂、独秀峰、南天门、白象等奇特的景致,引人入胜,蔚为壮观。尤其是独秀峰一枝独秀,高达百余米,险峻无比,就是猿猴也不能攀到峰顶,偏偏顶上方圆丈余的地盘还自成天地,生长着几棵郁郁葱葱的千年老松树,道骨仙风,已逾千年。

浙江仙居方岩浙江仙居方岩

湖泊众多

方岩最奇特的地方就在这里,方岩山顶一马平川,分布着10多座大大小小的水池,就像一座座天池散落人间,分不清是千岛湖还是千湖岛。静谧而安详,清澈而蔚蓝,与蓝天相视,偶有微风轻拂,波光粼粼。远山绿树在湖底摇曳,碧波万顷,不时有远来的白鹭光顾,翩翩起舞。清朝翰林院编修潘耒游览方岩后这样写道:“有田可耕,有池不涸,可以避世,如桃源,瑶池在半空中也”。

水底的古寺和古塔

山顶寺中僧人在古时最多达五百多人,香烟袅袅,钟声缭绕,不尽繁华。宋朝高僧雪窦的徒弟湛庵曾在这里修行,《光绪仙居县志》记载,护国寺毁于战乱,可能就是指方国珍与明朝大将汤和之间的战斗,后来寺庙渐渐衰弱,到了清朝的时候,寺中僧人已经很少。

如今因建水库,古寺修行的高僧之陵塔已深深淹没在这片山水中,给远古的传说平添一丝水下世界的神奇和不可捉摸的隐秘。但在山间村落,还能找到一些当年寺庙的石刻器具,众多当年石刻井栏,器具散落民间村头,石雕精细而堂皇,依稀可见昔日之繁盛。据《光绪县志》记载,“方岩山颠有护国寺,元末明初毁于兵乱。”杂草从中,半截寺碑见证着远古的辉煌,如今钟声不再,不胜凄凉,惟有绿竹摇曳,与碧水蓝天相伴。

浙江仙居方岩浙江仙居方岩

仰天湖

乡人亦称天池,是方岩背上最大的一个水库。湖面上波光粼粼随风荡漾,在阳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芒,绿树的倒影,与细碎的波光重叠交错。微风轻拂,高天、长空,碧水、绿树,欢畅、笑颜... ...第二个水库较天池为小,方岩背是风水宝地,山下的乡人喜欢在这里选穴入葬,虽然山高路险,但“孝道”和“荫庇”两词足以让子孙后代心怀感恩无比虔诚。水库建成后,部分坟茔没入水中。依向导指引,在水库边上,可看到当年“农业学大寨”时留存的痕迹。

古越岩画

古老百越岩画已发现较为密集的两处,一处在俗称“狮子耳朵”处;一处在岩前村东南,俗称“小方岩”下,总面积约100平方米,海拔400米。古越岩画刻有似鸟、似鱼、似人、似马的20余种图形,风格古朴,线条粗细不等,经专家鉴定为西汉时期的作品,距今2000年左右。 位于“小方岩”下的岩画,历经数千年风雨的洗礼,已经变得模糊,只有仔细辨认,才可隐约看出人工斧凿的痕迹,深思之中总觉得岩画在述说着什么。

浙江仙居方岩浙江仙居方岩

展望

由于朱溪风景秀丽、水质一级棒,台州市政府决定在朱溪建造大型水库。可以想见,再过几载古老的朱溪港西南将平湖高起,可供台州全市饮用之甘怡溪水将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椒黄平原,以解众生之渴。届时,方岩山与括苍山顶的风车遥相呼应,与水库相映成趣,水倒山影,互补神韵,有深水可泛舟,有青山可登临,有远景可眺望,更添人间胜景。

纵观方岩,有休闲观光之便利,有人文历史之点晴,有古越先人之雕琢,有远古战争之遗迹,有蓬菜仙境之诱人,如经适当开发利用,必将成为浙江乃至华东地区旅游、休闲的一颗大放异彩新星。

景点特色

神秘而古老的方岩,因远观方型而得名,地处仙居之东南,与绵绵不绝的括苍山脉相接相连;而又独成一体,平地崛起,方正如城;四面峭壁万丈如削,巍然耸立,高不可攀。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把整个方岩托在半空,摇摇欲坠般的飘渺,仿佛海市蜃楼般的神秘而悠远。

北望方岩石壁,犹如置身云南石林,怪石并列,或升或偃,或锐或博,奇诡万态,俯仰百状,有的如神龟望日,有的如利剑破天,有的似天门初开,有的如神仙聚会,万兽驰骋,有的如得道高僧破壁显圣,又如神猴出世,静观宇宙日月轮换,人间沧海,云雾相映,若隐若现,不禁令人浮想翩翩,不知所从,忘乎所以。

若逢旭日东升,天空放白,群山苍茫,一轮红日轻跃出颠而出,阳光从容而黯淡,鲜映层发,霞光四起。括苍山脉犹如巨蟒延绵不约,轮廓涂上一层淡淡的金黄,雾树相引,风烟披靡,大有“楼观沧海日”之势,实在是不可多得之胜境。

方岩山东南西北各有一条羊肠小径可通峰顶,曲径逶迤,两人不可并行。沿小道,披荆棘,猛抬头,仰视两峰侧立,如临天门。回视半山小村炊烟飘渺,凉风习习,顿生一步登天之豪情。昔时元末义军将领方国珍以其雄关险隘,易守难攻之地,曾率军屯积于其顶,筑防御于要道,如今依稀可见断墙残垣,古藤荆棘遍生,淹没于杂草之中,凄然满目。偶有雀儿冲天而去,落下声声清脆。

顶峰周围长达二十余里,气势非凡,集“奇、险、幽”于一身,汇“飞瀑、悬崖、云雾、古木”于一体。境内多奇花异草,旷谷幽兰,罄香扑鼻;珍禽异兽边布山间密林,如海外蓬菜胜地。顶上有天池十数口,如散落在群山间的明珠玉盘,静谧而安详,清澈而蔚蓝。偶有微风轻拂,波光粼粼,远山绿村在湖底荡漾,碧波万倾,犹见处子未嫁之时,腼腆而羞涩,雨色空朦,何逊晴光潋滟之时。清朝翰林院编修潘来曾慕名游览方岩,赞道“有田可耕,有池不涸,可以避世,如桃源仙也在半空中也”。水是山的灵魂,方岩山的天池有如上帝的点睛之笔,在蓝天下描绘着一幅空中花园般的泼墨山水。

历史传说

关于方岩来由的传说,一传“为托塔天王构画修方岩和天池的神笔”。北有无数的石笋林立;一说神兵天将修天池时,听说托塔天王在双庙坐化了,他们急着去救托塔天王,来不及下山就天亮而坐化了。二传为:八仙云游江河山川,有一天游到方岩,见四周悬崖绝壁,顶上有清澈的天池水和青秀的山恋白云紧密相连,在顶上观四周云雾飘渺如海洋,各个山峰时隐、时现、变幻无穷,绝妙致极,实乃世上难寻,众人观后神旷心怡。八仙说:“此处正是我仙四处飘游寻求己久的、向往的绝妙境界也。”他们依依不舍,不愿离去而坐化。有一将当关,有千兵万马难攻之险。

唐朝的时候(公元897年),方岩山顶建有护圣寺,开始的时候又名护名寺,由僧人净悟所建,后来倒塌了。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重建,改名为护圣寺。到了元朝(1276年),寺院毁于战乱。明万历年间(1575年左右),寺院重修,非常壮观。寺院最鼎盛的时候,寺中僧人多达500多人,香烟袅袅,钟声缭绕,不尽繁华。《光绪仙居县志》记载,“旁有五大台,俗称南五台,为宋僧雪岩钦禅师开法处。元末方国珍据之,明将汤和率师破之,迁其寺钟于金陵。”

明朝初期,农民起义军首领方国珍与朱元璋部下汤和在大战乡一带发生战争,方战败后,被迫撤至方岩背,汤和就马上派刘国师带兵围剿,由于方岩背地势险要,朱兵无法杀上,只好在山下实行包围,想把方国珍困死在方岩背上。月余,起义军已到粮食绝草尽的地步了。这时方国珍想出“羊擂鼓,马摇铃”的办法来虚张声势。所谓“羊擂鼓”就是将马铃串在绳上,把绳的一端吊在树上,另一端吊在马尾巴上,这样,羊看到树上有菜便往下跳,羊脚蹄踏在鼓上“咚咚”直响;马尾巴一摇,马铃便“铃铃”不绝,山下听去热闹非凡,同时方国珍还将吃剩的所有粮食顺着山坑水流到山下,用此办法迷惑敌军。就这样队伍用绳索从通往双庙乡“乌星”村的石壁上汇下去,撤走了。数天后,围攻的朱军只听鼓响不闻人声感到奇怪,派探子前往侦察,谁知起义军早已撤出此地,不知去向了。

清初,潘耒(1646-1708,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在《游仙居诸山记》中,详细记录了游历方岩的经过。

潘耒:游仙居诸山记(方岩部分节选)

“去游方岩,逾岭,即见天半一峰,削成四方,俨然金城百雉,谓举足可到。乃愈趋愈远,二十里许,始造山麓。审视,始知山非削成一片,乃无数石笋,攒列成城,如排箫、编笙、骈拇、枝指,大势均齐而尖圆,秀颖各自出态,万仞削立,不可梯阶。

从旁岭迂折而上,三四里始至峰腰。暴雨至,休于民家。度不可宿,笠而跣行,所见益奇。峰势皆如虎牙犀角,竞锐争猛。瀑布自其罅落,一一如大小龙湫。寻常磴道中,皆白波激射,杖拨怒涛,中得石措,前足定,乃进后足。云雾晦冥,林木荟蔚,殆非人境。如是三四里,乃升山巅,则豁然平旷,如在原陆。

隐隐闻钟鱼声。又过一冈陇,下就洼陷处,乃抵寺门,则已昏黑矣。洗足更衣,与院主完履茶话,谓深山雨夜,远客叩门,亦开山来希有事也。院在宋为护国寺,久毁于兵。雪窦之嗣湛庵,结茅居之。完公继席,渐成兰若。山顶宽广,与台郡城等。有田可耕,有池不涸,可以避世,如桃源、仇池,在半空中也。

然山势险猛,峰峦銛削,如千矛万戟,有五台四门,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方国珍以为乱。其后山寇,数数踞之。佛刹既兴,化虎嵎为狮窟,福利为不少矣!质明雨止,周遭登眺,山峦体势之奇,于斯而极。天作高城,顿诸空中,四面方等,大巧若拙,一奇也。连山环抱一峰在中,单抽独立,毫无傍倚,二奇也。联千笋为一笋,排万笏为一笏,淮阴用兵,多多益善,三奇也。四面皆削壁,纯石无土,山巅反开平洋,纯土无石,镰划之极,反造平淡,四奇也。石色朱红、铜绿、苍黄、斑驳,天然彩绘,自发淡古,五奇也。意者,开辟之初,巨灵狡狯,毕枝竭能,以效奇于兹山,而惜乎人见之者少也。登山自西北隅,下山自南面,道益陡峻,如缒城垣,直下六七里,乃至地,有聚落名朱溪。”

交通

1、由台金高速在仙居东出口下来,经过管铁线,往东南方向,开往双庙朱溪方向。

2、由诸永高速可在仙居出口下,经过县城,途经管铁线到怀仁,继续开往双庙后即能看到方岩背。

3、台州本地或者附近游客可能会经由临海过来,直接从35省道往金华方向走,经过白水洋直接到下各,再到怀仁,再经管铁线到双庙。

4、如果从黄岩、永嘉方向过来,可先经朱溪,在开往双庙方向的路上即可看到。

注:由于景区属于未开发状态,如外地驴友前来,需由当地向导带领,切不可在不熟悉线路的情况下盲目攀登,切记。另,各地驴友需自带饮食,自觉遵守驴规,不留非有机物垃圾破坏如斯美景。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济南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下一篇 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