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西南部,地跨乐东和东方两县市,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2002年8月1日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热带原始林生态系统。尖峰岭热带森林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60年,是海南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已发展到三十万亩。
中文名称
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
海南岛西南部
占地面积
三十万亩
景点级别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始建于
1960年
保护对象
热带原始林生态系统

目录

保护区在1956年划定为广东省尖峰岭热带雨林禁伐区。

1960年成立广东尖峰岭保护区。

200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西南部,地跨乐东和东方两县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08°44′~109°02′,北纬18°23′~18°52′,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20170公顷,核心区9932公顷,缓冲区8357公顷,试验区1881公顷。

气候

保护区内分布有山峰、沟谷、丘陵、盆地。气候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之分,雨季为6—10月,早季为11一5月,年均温为19.7℃;年降水量为2683.6毫米,为海南岛第二个多雨中心,年平均相对湿度88%以上。

地质

基岩为粒晶花岗岩,随成土因素由低海拔至高海拔的递变。

土壤

土壤有褐色砖红坡、山地砖红壤、山地黄壤、山顶矮林草甸土。

自然资源

概述

保护区内经鉴定有野生维管植物2258种,在2258个野生植物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2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坡垒、海南苏铁2种,二级保护植物有海南桫椤等29种;省级保护植物的有45种,如乐东木兰等。在这些野生植物中有海南特有种239个。此外,保护区有大型真菌312种。区内有野生脊椎动物400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4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 种,分别是海南坡鹿、海南黑长臂猿、云豹、孔雀雉、巨蜥、海南山鹧鸪、蟒蛇;二级保护动物38 种,包括海南猕猴、穿山甲、黑熊等。保护区的无脊椎动物资源比较丰富,截至2009年已鉴定的有2222种。其中蝴蝶资源特别丰富,种数多达449种,比具有“蝴蝶王国”美称的台湾省(388种)还多61种,居中国自然保护区之冠。

植被分布

保护区一隅尖峰岭主峰海拔1412米,自山麓至山顶垂直分带明显。

1.海拔500米以下,沟谷中为沟谷雨林,代表植物有青梅、坡垒和蝴蝶树等;背风山坡为半落叶季雨林,优势种有鸡品、眉柴等;土壤为砖红壤。

2.500~800米为低山雨林,土壤为山地砖红壤性土,保存有山地雨林天然面貌。主要有山荔枝、青梅、黄枝木、鸡毛松和油丹等,间或见有坡垒、抗白血病(血癌)的粗榧。

3.800~1200米以上渐转变为亚热带山地常绿林,树高20米,郁闭甚密,无明显优势种,常见有陆均松、黄枝木、五裂木、大头茶等。林下盛生阴性灌木,草木稀少。土壤为山地黄壤。

4.1200米以上至山顶,土薄风强,为高山矮林,树高约5米,以广东松、阿丁枫及杜鹃属为主,地面和树干上满布苔藓。山地森林破坏后,出现白茅、大密、望冬草等山地草坡,常见于保护区边缘。

保护对象

属于哺乳类的猫科动物,主要生活在中国南部、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和婆罗岛,它是现存猫科动物中比较原始的类型,也是大型猫科动物中体形最小的一种,它们的躯体只有一米长,体重30千克左右。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属于《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E),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 (VU)级别,被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在尖峰岭主要分布在600-1000米的山地雨林,数量极为稀少。

海南孔雀雉是中国特有的种类,仅分布在海南山区的热带森林中。在尖峰岭保护区的种群主要分布于天池、五分区、三分区、朦瞳岭和千仙岭等区域的热带山地雨林。在其典型生境中,种群密度约为4只/km。

海南孔雀雉分布地区狭小,再加上生境破坏的严重,野生数量已经十分稀少。在1957-1961年的海南岛鸟类调查中,研究人员没有发现海南孔雀雉,可见在当时就已十分稀少(寿振黄、许维枢, 1966)。近年来调查研究表明,海南孔雀雉1992年和1993年的种群数量密度分别为3.75只/km和3.74只/km, 全岛海南孔雀雉总数大约为2700只(高育仁,1996)。目前海南孔雀雉依然受到来自人类的各种威胁,如不加强保护,它们时刻面临着绝灭的危险。

海南山鹧鸪是特产于中国海南岛的珍稀濒危雉类,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IUCN(1994)、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列为濒危种(Endangered, EN)(郑光美、王歧山 1998)。由于海南山鹧鸪仅以有限的小种群分布于海南中西部山区的山地雨林、沟谷雨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其栖息地片段化严重,而且正在遭受栖息地丧失和种群衰退的威胁,因而,海南山鹧鸪目前已被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世界雉类协会(WPA)和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纳入保护行动计划(2000-2004)之中(Fulleret al.2000)。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常绿大乔木,树干通直圆满,树高达25m~30m,胸径60~85cm;树皮暗褐色,纵裂块状脱落,叶革质,椭圆形或长矩圆形,稀椭圆状卵形,长6.5~20.8cm,宽4~11.5cm;叶柄粗壮,长1.2~1.9cm。圆锥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内,长3.5~7cm;花小。果卵形或近球形,具黄色胶质,长1.5~1.8cm,直径0.7~1.3cm,先端具短尖,翅状坚果内有种子1粒。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常绿木本植物,高1-7米,胸径18-22.1厘米,树干圆柱形,具残存的叶柄。羽状叶长约1米,叶柄长约20厘米,两侧密生刺,刺长3-4毫米。裂片通常对生,条形、革质,长约15厘米,宽约6毫米,顶端渐尖,基部收缩,不对称,下延,上面中脉显著隆起。大孢子叶上部顶片斜方状卵形,边缘羽状分裂,每边有裂片5-7条,先端有刺状尖头,顶端裂片矩圆形,上部具数枚锯齿。胚珠卵圆形,无毛;种子宽倒卵圆形,表面具不规则皱纹。

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海南特有亚种。白鹇海南亚种为国际保护关注物种。

常绿乔木。树干柱状,高耸挺秀,树冠大,呈椭圆形或卵形,最高达25m,胸径110cm。树皮褐色、红棕色或红褐色,表面平滑,常有薄片状脱落,一般树皮厚3~5mm,皮底乳白色且含水分,易于剥落。小枝常成对斜出,灰黄色,圆筒状,多水平伸展或略下垂。叶螺旋状着生于小枝上,排列较紧,线形,呈2列,线形扁平,纸质或薄革质,向上微弯或直,长2-4厘米,宽2.5-3.5厘米,基部圆截形,稀圆形,先端微急尖、急尖或近渐尖,干后边缘向下反卷,上面中脉隆起,下面有2条白色气孔带。雄球花的总梗长约4厘米。。球花单性异株,雄球花5~6朵聚生成头状,单生、腋生,雄蕊7~8枚,雌球花头状,有长梗,梗的上部有数对交叉对生的苞片,每首片生2个胚珠,种子核果状,卵圆形、椭圆形、倒卵状椭球形或倒卵形,,通常微扁,长2.2-2.8厘米,顶端有凸起的小尖头,假种皮熟后呈红色。

旅游景点

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海南岛西南部,地跨海南省乐东县与东方市,距离著名的海南国际滨海旅游胜地三亚市不到90公里,森林覆盖率为96%,几乎浓缩了世界热带地区所有的植被类型,区内物种资源非常丰富,其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南美、非洲、亚洲的热带雨林相近似,全区有维管植物2800多种,约占全国植物种类的8%;各类陆生脊椎动物530多种,昆虫2200多种,种类分别占全国的6%和48%,占海南岛的19%和83%。

尖峰岭的一座高山,站在山上,可以观看到尖峰岭的全貌,也就是所谓的“四海画卷”。在画卷的最上层,蓝白相间呈游走状的“海”是云海;在画卷的中层景深处,深蓝色呈静止状的"海"是真的大海。

是在海拔810米山地上托起的一泓碧波,池水深10米,属于罕见的高山湖泊。这里是生态旅游的中心景区,四周群山环抱。天池湖区年平均气温只有19摄氏度,最高气温不超过30摄氏度,有多家酒店和度假村。

热带雨生态景象,可归结为“十大景观”:空中花园、独木成林、绞杀、大板根、活化石、老茎生花、夫妻树、九龙攀凤、丛林叠翠、通天树。

保护现状

保护区建立了用于长期生态系统的固定样地和样线,与中国林科院热林所合作共建尖峰岭热带林生态系统定位站,长期对尖峰岭热带林进行监测与研究。有完善的科研与监测计划,定期完成每月巡护与监测报告、季度巡护与监测报告、半年巡护与监测报告、年度巡护与监测报告。

保护价值

尖峰岭热带森林自然保护区热带雨林是中国现存纬度最低、垂直系统最完整、保护最完好的一片。同时,它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之一,与世界各地热带森林中的植物种类多样性基本接近,故有“热带北缘物种基因库”之称。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海南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一篇 大明山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