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华沙之跪

华沙之跪发生在1970年12月7日,指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一事。当天西德与波兰签订了华沙条约。 勃兰特在纪念碑前敬献花圈后,突然自发下跪并且为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1]
中文名
华沙之跪
外文名
Kneeling in Warsaw
发生时间
1970年12月7日
人    物
西德总理威利·勃兰特
地    点
华沙犹太隔离区

目录

德军占领波兰

德国地处欧洲中部,当年希特勒想要建立包括欧洲德意志人民在内的“大德意志帝国”的野心,就是从东邻开始的。他先是在1938年12月将奥地利变成德国的一个省,又于1939年3月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这时,在东边的邻国中,还没有归属德国的就剩下波兰一个了。

1939年8月31日的午夜,一支德国党卫队化装成波兰军人,在德波边境上制造了一起所谓波军袭击德国事件。随即,德国电视台马上播出希特勒的讲话,希特勒声称德国受到了波兰的“侵略”,并以此为借口正式向德军下达了进军波兰的命令。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军2500辆坦克、2300架飞机、150万兵力,从西、南、北三个方向同时向波兰发起攻势。在德军闪电战术的袭击下,波兰的军事防线很快崩溃,波兰人民的厄运从此开始了……

1939年年底,华沙约有居民131万,其中犹太人35万,占城市人口的1/4以上。当时他们多居住在华沙老城的西部,据说那时这里是世界上继纽约之后第二大犹太人聚居地。1939年9月德国法西斯占领波兰不久,盖世太保总头目海德里希发出了“灭绝犹太人”的指令,德军对犹太人的迫害随即升级。相继在东欧各地及德国本土建起众多的犹太人隔离区和集中营。1940年11月间,这块华沙犹太人聚居区的周围也被围起了高墙,架上了铁丝网,1/4以上的华沙人就被圈进这片只占城市面积4.5%的土地上。

此后,德军还将周边抓到的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不断押解到这里,这里关押的人数最多时超过了45万。随后,纳粹军队在这里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43年4月19日,忍无可忍的犹太人在隔离区内举行起义,遭到纳粹德军的残酷镇压,绝大多数犹太人都惨遭杀害。截止1943年底,围困在这里的近40万犹太人几乎全部遇难。犹太人隔离区也随即被德国军队夷为平地。

战后外交困境

二战结束后,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在柏林设立了盟国管制委员会,对德国进行分区军事管制。1949年9月和10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先后成立,东西两德才重新以国家形式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从那时起到勃兰特担任联邦德国第四任总理,以第一任社民党总理结束了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党)的执政史。

又是20年过去了,其间,曾是满目焦土、百废待兴的联邦德国,早已走出战争的废墟,创造了国民经济发展“起飞的奇迹”。 在对外关系方面,勃兰特的前任在获得西欧各国和美国的信任及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上,业已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东欧各国人民对联邦德国的态度,却仍然冰封一面,没有什么变化。

仇深似海,噩梦难消。要想与东欧修好,身为联邦德国总理的勃兰特,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1966年到1969年担任联邦德国外交部长期间,他更加认识到,要改变联邦德国在世界上被孤立的被动局面,在国际舞台上树立新德国的形象,已成为这个国家的当务之急。

在那3年期间,他把握时机,同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互设了贸易代表机构,并与罗马尼亚建立了外交关系,同南斯拉夫恢复了外交关系,使联邦德国与东欧国家的关系开始有了突破性进展。

担任联邦德国总理以来,勃兰特更是积极地、进一步地实施他的“与东欧修好”的新东欧政策。这就是要与昔日的被占领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苏联重新建立友好关系。要为祛除战争留下的冷战铁幕、融化凝结在东欧人心底的坚冰打开局面,让联邦德国重新走向世界。

1970年8月,勃兰特先与苏联签署了关于消除边境武力的《莫斯科条约》,又马不停蹄,准备12月前往波兰,要在修好东欧的道路上,迈出更重要的一步。

事件过程

勃兰特一行来到波兰的第二天,西德与波兰签订了华沙条约。西德总理威利·勃兰特来到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敬献花圈,勃兰特缓缓地走上石阶,面前是巨大的、中部塑有人物雕像的青石纪念碑。沉重的石块、黝黑的人形,犹如在代表千百万无辜的死难者向这里默然注目。这里曾经是华沙犹太人隔离区的所在地。勃兰特突然自发下跪并且为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

勃兰特将花圈敬献在纪念碑前了。他直立起身体,肃立在无声的石像前,就在他垂首致意的那个瞬间,他的双膝却弯了下去,他跪在了冰冷的石阶上!

维利·勃兰特跪在犹太人墓碑面前维利·勃兰特跪在犹太人墓碑面前

他的表情是凝重的。他看到了什么?也许他觉得他面对的是成千上万死难者的尸骨?也许他看到了,当年希特勒上台后,20岁的他远走他乡登上的那艘驶往挪威的船?独立船头,他曾立志,誓与纳粹法西斯不共戴天,战斗到底!他没有能在战场上与纳粹战斗,却要同纳粹遗留下来的仇恨抗争。

这位57岁的反法西斯老战士跪立在纪念碑前了。他的随同人员惊呆了。这个出乎意料的、未在日程安排当中的举动,让他们一时手足无措。而周围的波兰官员和民众,却被这突如其来的举止深深震撼了。 一时呆愣住的各国记者们在短暂的愕然之后,纷纷举起相机,闪光灯亮成一片。一位跪立在冰冷石阶上的德国总理的形象旋即传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二战后世界上意义重大的瞬间定格,在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心头激起了强烈的、恒久的震荡。

事件影响

从此,在深深受过德国纳粹铁蹄蹂躏的东欧人民心中,德国人不再只是青面冷血杀人不眨眼的纳粹屠夫。在他们的心中,从此便会而且永远还会跪立着一个德国人,那是真心为自己的民族赎罪,真诚地向曾被奴役的国家请求重归于好的一位德国总理。

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

这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华沙之跪”。在此,勃兰特总理为德国战后历史上写下了极其重要的一章。“华沙之跪”也成为联邦政府与东欧重归于好之路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并为联邦德国在1973年9月加入联合国铺平了道路。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晚,勃兰特在双方外交部长的陪同下,与波兰首相共同签署了关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纲领性文件——《

纪念碑纪念碑

在其后通过华沙电视台发表的讲话中,勃兰特说:死难者撕痛着我们的心,对他们没有人能不悲伤。他还说:对事实的回避会给人造成错误的假象。要面对历史就不能容忍那些还没有得到满足的要求,也不能容忍“秘而不张”……,我们必须将眼光放长,将道德作为政治力量看待;我们必须将不合理的链条剪断。为此,我们不是要砸碎某种政治,而是要建立一种理智政治。

这一举动引起德国国内乃至世界各国的惊动。无可否认,华沙之跪极大的提高了勃兰特和德国在外交方面的形象,为此,1971年勃兰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华沙之跪也被标志为战后德国与东欧诸国改善关系(新东欧政策)的重要里程碑。

据陪同者在一次电视采访中回忆,当天晚上在就此事问勃兰特时,他曾经回答说 “ 我当时突然感到,仅仅献上一个花圈是绝对不够的”("Ich hatte plötzlich das Gefühl, nur einen Kranz niederlegen reicht einfach nicht!.")。 而德国明镜杂志随后作了民众调查访问,48%的德国人认为这太出格,41%认为很恰当,11%中立。

“在德国近代史的压抑下,”勃兰特后来在谈到他的华沙之跪时说,“面对百万受害者,我只做了在语言力不能及的情况下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有外国评论家还这样写道:“他没有必要下跪,而他却为那些应该下跪而没有下跪的人,跪下了”。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牵引力控制系统    下一篇 LabVIEW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