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在乌兰浩特正式成立。70年后,一个繁荣昌盛、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内蒙古屹立于祖国的北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情系草原,立足全局谋划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为祖国北部边疆制定了清晰的行动纲领、提供了不竭的发展动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生态环境更加亮丽,群众生活愈加美好。70年的辉煌历史,不仅记录着内蒙古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展示出内蒙古前程似锦的未来图景。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守望相助、共同奋斗,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中文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
外文名称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别    名
内蒙古、内蒙
行政区类别
自治区
下辖地区
9个地级市、3个盟
政府驻地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敕勒川大街1号
电话区号
(+86)0470~0482
邮政区码
010000-026000
地理位置
中国北部(97°E~126°E,37°N~53°N)
面    积
118.3万平方千米
方    言
汉语
(官话、晋语),蒙古语,达斡尔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等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机    场
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包头机场、乌兰察布机场等
火车站
呼和浩特站、包头站、赤峰站、通辽站等
名字来源
内札萨克蒙古
党委书记
李纪恒
自治区主席
布小林

目录

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在乌兰浩特正式成立。70年后,一个繁荣昌盛、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内蒙古屹立于祖国的北部。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 召开,会议决定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第一个得以实现,时辖呼伦贝尔、纳文慕仁、兴安、锡林郭勒、察哈尔盟,计32个旗、1个县、3个县级市,面积54万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驻王爷庙。

1949年1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自治政府迁址张家口。1949年9月19日,以国民党高级将领、绥远省代省长董其武为首的19人率部举行起义,其后,成立绥远省人民政府。

1954年3月5日,内蒙古人民政府、绥远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绥远军政委员会、绥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在归绥市(呼和浩特市)联合召开扩大会议,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命令,从3月6日起,绥远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时撤销,原绥远省辖区并入内蒙古自治区,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呼和浩特市。

1955年7月30日,将热河省敖汉、翁牛特、喀拉沁旗和赤峰、宁城、乌丹县划归自治区昭乌达盟。

1956年4月3日,将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额济纳蒙古族自治旗划归内蒙古,增设巴彦淖尔盟,以原自治州和自治旗的行政区域为盟的行政区域。

1969年7月5日,将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分别划归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将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分别划归宁夏和甘肃,1979年5月30日又重新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至此,内蒙古自治区区域范围正式实现,辖3盟、9市、101个旗县市区,总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12.3%,是中国第三大省区。

内蒙古概况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简称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辖9个地级市、3个盟(合计1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3个自治旗(合计10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现设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通辽、鄂尔多斯、呼伦贝尔、乌兰察布、巴彦淖尔9个市;兴安、阿拉善、锡林郭勒3个盟;另外有满洲里、二连浩特2个计划单列市;52个旗(其中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17个县,11个盟(市)辖县级市,23个区。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三位。东南西与8省区毗邻,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

地理位置

地貌:全区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除了高原以外,还有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

气候:全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形成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的复杂多样的气候。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秋霜冻往往过早来临;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全年降水量在100-500毫米之间,无霜期在80-150天之间,年日照量普遍在2700小时以上。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是全区气候差异的重要自然分界线,大兴安岭以东和阴山以北地区的气温和降雨量明显低于大兴安岭以西和阴山以南地区。

自然资源

野生动植物:内蒙古自治区分布有各类野生高等植物2781种,植被组成主要有乔木、灌木、半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等基本类群,其中草本植物分布面积最广。按类别分,种子植物2208种,蕨类植物62种,苔藓类植物511种。全区野生脊椎动物众多,总计712种。主要有圆口纲1种、鱼纲100种、哺乳纲138种、鸟纲436种、爬行纲28种、两栖纲9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16种,一级保护动物26种,二级保护动物90种。全区有中国和日本两国政府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的保护候鸟128种,有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政府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的保护候鸟45种,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物种脊椎动物99种。

水资源:内蒙古大小河流千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07条,主要河流有黄河、额尔古纳河、嫩江和西辽河四大水系。大小湖泊星罗棋布,较大的湖泊有295个,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达赉湖、达里诺尔和乌梁素海。内蒙古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06.6亿立方米,占总量的74.5%;地下水139.35亿立方米,占总量的25.5%。

湿地资源:8公顷以上湖泊、沼泽、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米以上、长度5公里以上河流总面积9016万亩,占国土面积5.08%,面积居全国第三位。初步建立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主的湿地保护体系。纳入保护体系的湿地面积2214万亩,占全区湿地总面积的24.6%。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和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矿产资源: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发现新矿物最多的省区。自1958年以来,中国获得国际上承认的新矿物有50余种,其中10种发现于内蒙古,包括钡铁钛石、包头矿、黄河矿、索伦石、汞铅矿、兴安石、大青山矿、锡林郭勒矿、二连石、白云鄂博矿。包头白云鄂博矿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山。截止到2015年底,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的有17种、居全国前3位的有43种、居全国前10位的有85种。稀土查明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全区煤炭累计勘查估算资源总量8518.80亿吨,其中查明的资源储量为4220.80亿吨,预测的资源量为4298.00亿吨。全区煤炭保有资源储量为4110.65亿吨,占全国总量的26.24%,居全国第一位;全区金矿保有资源储量Au688.86吨,Ag48817吨;铜、铅、锌3种有色金属保有资源储量5041.18万吨。(2016年数据于2017年年底统计后出)

旅游资源

2016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71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3%。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77.9万人次,增长10.7%;旅游外汇收入11.4亿美元,增长18.4%。国内旅游人数9627.4万人次,增长15.3%;国内旅游收入2635.6亿元,增长20.1%。

环境保护

截止2016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各级自然保护区18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60个,盟市级自然保护区23个,旗县组自然保护区70个,保护区总面积1268.04万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10.72%。

2016年全区12个盟市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全年达标天数比例为86.0%,同比上升5.1个百分点。重度污染以上天数比例为1.2%,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

人口状况

内蒙古自治区由蒙古、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朝鲜等55个民族组成。截止2016年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2520.1万人,比上年增加9.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542.1万人,乡村人口为978.1万人;城镇化率达61.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男性人口为1302.5万人,女性人口为1217.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为22.7万人,出生率为9.0‰;死亡人口为14.3万人,死亡率为5.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

科教状况

截止2016年年末全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53所;全年招收学生13.3万人,增长4.5%;在校学生43.7万人,增长3.8%,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11.4万人,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中有蒙古族学生9.9万人;毕业学生11.2万人,增长3.3%。年末全区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0个,招收研究生6427人,增长3.7%;在校研究生1.9万人,增长3.1%,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研究生5107人,少数民族在校研究生中有蒙古族研究生4508人。年末有普通高中289所,全年招收学生14.7万人,下降0.9%;在校学生44.9万人,下降3.0%,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3.4万人,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中有蒙古族学生12.2万人;毕业学生16.1万人。年末有小学1730所,招收学生22.8万人,增长1.7%;在校学生133.8万人,增长1.9%;毕业学生19.9万人,下降1.3%。全区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60.8万人,增长2.4%。全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8.7%,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2016年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558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95项,应用技术成果460项,软科学成果3项。获得国家级奖励的科技成果1项。全年专利申请10672项,授权专利5846项。年内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数2711个。合同成交金额144.2亿元,其中,区内成交技术金额10.6亿元,向区外输出技术成交金额1.5亿元,吸纳区外技术成果金额132.1亿元。

2016年全区共有56个有产品质量检验证书的机构,其中,国家检测中心5个。

经济状况

国内生产总值(GDP)

初步核算,201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3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28.7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9078.9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7925.1亿元,增长8.3%;三次产业比例为8.8:48.7:42.5。

财政状况

2016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000亿元大关,实现新跨越。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6.5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7.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26.3亿元,比上年增长6.4%。分旗县看,全区103个旗县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超过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70亿元的旗县3个,超20亿元的旗县18个,超10亿元的旗县38个。全区财政用于民生方面支出达2979.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5.8%;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增长22.8%。

工业经济

2016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758.2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7.2%。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4%,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0.9%,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7.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3.1%,其它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增长20.5%。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5.9%;重工业增加值增长7.5%。

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2016年全区原煤产量达84558.9万吨,比上年下降7.0%;焦炭产量2816.7万吨,下降7.4%;天然气产量299.2亿立方米,增长3.2%;发电量达到3949.8亿千瓦小时,增长0.5%,其中,风力发电量464.2亿千瓦小时,增长13.8%;钢材产量2016.8万吨,增长6.3%;铝材产量272.9万吨,增长48.4%。

201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797.9亿元,比上年增长7.3%;实现利润1242.1亿元,增长31.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6.4%,产成品库存额585.4亿元,下降9.2%。

农牧业经济

2016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94.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0%。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78.5万公顷,增长1.0%。粮食总产量达2780.3万吨,比上年下降1.7%;油料产量225.5万吨,增长16.5%;甜菜产量266.8万吨,增长15.9%;蔬菜产量1502.3万吨,增长3.9%;水果(含果用瓜)产量316.3万吨,增长6.6%。

2016年全区牧业年度牲畜存栏头数达13597.9万头(只),比上年增长0.1%;牲畜总增头数7847万头(只),总增率达57.8%。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12398万头(只),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比重91.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258.9万吨,比上年增长5.4%。其中,猪肉产量达到72.1万吨,增长1.8%;牛肉产量达到55.6万吨,增长5.1%;羊肉产量达到99.0万吨,增长6.9%。牛奶产量734.1万吨,下降8.6%;禽蛋产量58.0万吨,增长2.8%。

2016年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3331万千瓦,比上年同口径增长6.1%;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5%。

国内外贸易

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00.8亿元,比上年增长9.7%。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056.1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4%,增长9.5%;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44.6亿元,增长12.0%。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烟酒类完成零售额285.1亿元,增长7.4%;汽车类完成零售额514.2亿元,增长13.1%;石油及制品类完成零售额524.6亿元,下降5.8%。

2016年海关进出口总额772.8亿元(人民币,下同),比上年下降2.1%。其中,出口总额295.3亿元,下降15.7%;进口总额477.5亿元,增长8.7%。从主要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额达433.8亿元,占进出口总额的56.1%;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额达208.3亿元;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32.2亿元。

2016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3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年内全区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3362家。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0家,比上年减少2家。

居民收入

2016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27元,比上年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8%。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072元,增长5.2%。

2016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75元,比上年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5%。从主要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20355元,增长7.2%;经营净收入5466元,增长13.9%;财产净收入1733元,下降7.3%;转移净收入5421元,增长9.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744元,增长4.0%。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09元,比上年增长7.7%,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5%。从主要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2449元,增长8.9%;经营净收入6216元,增长0.5%;财产净收入453元,增长6.4%;转移净收入2492元,增长30.1%。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463元,增长7.8%。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8.3%,农村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9.3%。

文化、卫生、体育

截止2016年年末全区有艺术表演团体97个,其中,乌兰牧骑71个;艺术表演场所19个。现拥有文化馆106座,公共图书馆118座,博物馆87座,档案馆139座,已开放各类档案281.1万卷。年末全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2%,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2%。年末全区有线电视用户330.6万户。自治区和盟市两级出版报纸29601.8万份,出版各类期刊1849.7万册,出版图书6169万册。全年生产故事影片8部,蒙语译制片100部。

截止2016年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24001个,其中,医院720个,农村牧区卫生院1321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17个,妇幼卫生机构113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54个。年末全区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13.9万张,增长3.6%,其中,医院拥有病床10.9万张,乡镇卫生院拥有病床2万张,妇幼卫生机构拥有病床0.4万张。全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6.9万人,增长4.3%,其中,执业医师、助理医师6.6万人,注册护士6.6万人。农村牧区拥有村卫生室1.4万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8万人。

2016年全区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竞赛中获奖牌241枚。其中,国外获奖牌13枚,国内获奖牌228枚。

广播电视

2016年53332户“户户通”、30个“自治区地面数字电视覆盖”、12368个“村村响”工程全部建设完成。累计完成207.1236万户“户户通”、181个“自治区地面数字电视覆盖”、12368个“村村响”工程建设。

2016年底完成了全区农村牧区“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每年13.74万场次电影放映任务。

2016年新增城镇影院47家(共171家),银幕155块(共728块);全区77个旗县(不包括中心城区)已建和在建影院的有77个。

交通状况

公路,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公路建设完成投资915亿元,公路总里程突破1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153公里、一级公路6685公里、二级公路16912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达到14.17万公里,实现了全部乡镇(苏木)通油路,96%行政村(嘎查)通沥青水泥路。

2016年,全区公路运输完成营业性客运量10347万人,旅客周转量153亿人公里;货运量130613万吨,货物周转量2424亿吨公里。

铁路,2016的全区铁路运输业完成货运量7.0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8%,货物周转量2029.5亿吨公里,增长0.3%,完成客运量5394万人,增长5.4%,旅客周转量222.5亿人公里,增长5.5%。(包括国家铁路和地方铁路数据)

民航,截至2016年底,内蒙古辖区正式运营的机场有21个,通勤通用机场6个,基地运输航空公司1家。2016年,扎兰屯运输机场、乌拉特中旗通用机场相继开航投入使用;霍林河机场预计将于2017年投入使用,目前已通过行业验收。新巴尔虎右旗、阿荣旗、莫旗通用机场正在建设中,林西运输机场、东乌旗运输机场、阿鲁科尔沁通用机场、满归通用机场等正在筹建中。辖区多个机场完成气象自动观测、甚高频等空管项目升级改造并投入使用,极大的改善了空管设备条件。呼和浩特机场航班备降保障工程、呼伦贝尔航站区扩建工程、二连浩特机场改扩建工程等正在进行。

2016,内蒙古地区旅客吞吐量达到17991713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74916.0吨。

党中央关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内蒙古发展纪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情系草原,立足全局谋划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为祖国北部边疆制定了清晰的行动纲领、提供了不竭的发展动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生态环境更加亮丽,群众生活愈加美好……

这是1月27日,在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乡)冬季那达慕“五畜祈福”仪式上,习近平按照蒙古族习俗,用无名指蘸上银碗盛着的鲜牛奶弹了三下,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畜兴旺,人民幸福安康。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共同守卫祖国北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筹谋划,指明内蒙古前进方向

夏日的呼和浩特,骄阳似火。

“热烈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满街飘舞的彩旗和随处可见的标语,洋溢着节日到来的喜庆。

这是一段荣耀的历史:1947年5月1日,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火声中,内蒙古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宣告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正北方,内联八省、外接俄蒙,生活着55个民族,战略地位十分重要。70年沧桑巨变,广袤的蒙古高原,从昔日荒芜破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如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现代化城市,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集约化牧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对于这片美丽、辽阔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深牵挂。

2014年春节前夕,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内蒙古,视察边防哨所,参加冬季那达慕,走进企业社区,看望慰问基层党员干部、福利院的儿童、困难职工,奔波于三个盟市,行程数千公里。

立足内蒙古独特经济社会条件和历史发展脉络,经过深入调研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长远发展提出清晰的战略指引:

——“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

——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

——“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守望相助”,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殷切期望。

“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118万多平方公里的辽阔北疆,是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也是今天内蒙古自治区2500多万各族同胞并肩奋斗的热土。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这片热土既要保持美丽的生态,也要建成幸福的家园。

“要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要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的对外开放。

他说:“内蒙古地处‘三北’、外接俄罗斯、蒙古国,具有发展沿边开放的独特优势,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

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格外重视:“要通过扩大开放促进改革发展,发展口岸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同俄罗斯、蒙古合作机制,深化各领域合作,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沿着祖国北部国境,内蒙古有4200公里边界线与俄、蒙相接,从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到西北大漠阿拉善盟,18个口岸如珍珠点缀。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内蒙古各口岸货运量和进出境人次都已数十倍于沿边开放之初,北部的满洲里口岸已成为我国中欧班列线路最多的口岸。

三个明确要求和定位,深刻阐述了内蒙古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明确指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蒙古的前进方向和工作重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

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提出了清晰的总体发展目标——“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风雨兼程七十载,砥砺前行又五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草原大地各项事业发展始终关心,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同志也从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改善民生等方面对内蒙古发展提出要求、寄予厚望,勉励内蒙古干部群众在推进富民强区、促进民族团结上不断取得新成绩。

纲举目张,扬鞭奋蹄。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工业结构由“一煤独大”转向多元化支撑,旅游业年均增速达20%以上,2013年至2016年经济年均增长7.9%;城镇化率超过60%,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9万公里;141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4.7%下降到4.1%;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覆盖率达到98%以上;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先行先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再写新篇……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内蒙古各族儿女五年奋进取得了累累硕果,为草原大地未来的全面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

转方式、战贫困、惠民生,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内蒙古的经济转型发展和民生改善

内蒙古产业发展过度依赖资源开发、结构单一的问题突出。被誉为内蒙古“一煤独大”代表的鄂尔多斯,和煤炭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占比一度接近60%。

“要立足优势、扬长避短,积极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2014年1月28日,在考察内蒙古并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后,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不仅为内蒙古经济转型发展“把脉”,还开出了“药方”:推动转方式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推动转方式同延长资源型产业链相结合,推动转方式同创新驱动发展相结合,推动转方式同节能减排相结合,推动转方式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相结合。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5个结合”的明确指示,内蒙古坚持稳中求进、不断创新,2016年煤炭占工业比重由5年前的34%下降到22%,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较5年前提高4.7个百分点;产业加快聚集,2016年工业开发区(园区)实现产值1.71万亿元,对工业的贡献率达到68%;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21%,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小企业提供了9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步伐”等要求,伊利集团系统性地构建起全球质量管理体系,锡林浩特市肉羊繁育基地特级种公羊比重由2014年的6%提高到2016年的10%,草都公司将销售牧草、饲料和牧民所需生产物资的超市开到嘎查,3年来已开设140家连锁超市。目前,农畜产品加工成为内蒙古工业第三大支柱产业,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利益联结的比例达到81%。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关心内蒙古经济转型发展,更牵挂着内蒙古各族困难群众。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时,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旗委书记白云海作为深度贫困地区代表之一发言。当白云海介绍当地有相当数量的人口是因病致贫、介绍培训贫困户学刺绣和种植欧李时,总书记十分关切,几次询问详情。

“总书记几次问我的内容,都跟老百姓的生活困难、脱贫攻坚相关。”白云海说,“这让我既充满信心,又感到责任重大。”

内蒙古区情特殊,扶贫开发面临的情况比较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因事制宜,加强统筹协调,有针对性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

2009年8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到内蒙古考察,就专门前往呼和浩特市政务服务中心和大召前街棚户区改造工程现场,实地察看改善民生、为民办实事情况。

2014年再次考察内蒙古,习近平总书记又专门到兴安盟阿尔山市伊尔施镇困难林业职工郭永财家了解林区改革发展和棚户区改造情况。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真挚深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将民族地区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综合运用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政策兜底等措施,全区141万各族同胞摘掉“贫困帽”。与此同时,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在全国率先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城镇失业率低于4%的目标控制值,“零就业”家庭始终保持动态清零,重点棚户区改造任务圆满完成……

如今,郭永财家从棚户区搬进了楼房,几年来水电不愁,冬天地热代替了烧煤,退休工资一年一涨;向习近平总书记反映没电、没路的锡林浩特市牧民玛吉格,眼看着全嘎查39户牧民成功通了常电、新建了6眼机井、新修水泥路13公里;同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交流的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聋哑女孩王雅妮已经高中毕业、正准备到特教技术学校学一技之长,大学生闫志净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还被选派到农村挂职第一书记。

在鄂托克旗赛乌素嘎查,61岁的牧民巴育巴特家里承包着3000多亩草场,每年的牧业收入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补贴收入近20万元;随着遍布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建成和医疗水平大幅提高,内蒙古人均预期寿命已升至75.8岁;从2008年到2016年,内蒙古共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157.6万套,约438万城镇居民受益。

时光如水,深情如一。

“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习近平总书记察看锡林浩特市楚古兰街道爱民社区后的指示,暖透了草原大地各族百姓的心,更鼓足了内蒙古全体党员干部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劲。

抓好生态修复、大胆先行先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内蒙古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刚刚入夏,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党支部书记米吉格就召集牧民们商议草场轮牧,准备把全嘎查60多万亩草场划分区域、分季节放牧。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要求和期望。而且这样既可以保护草场,还有助于羊长膘,大多数牧户都想这么干。”米吉格说。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曾关切地问身为蒙古族青年代表的米吉格,草场是否能实现轮休,并叮嘱他既要保护好大草原,又要带领牧民们致富,“这是很光荣的职责”。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具有森林、草原、湿地、湖泊、沙漠、戈壁等多种自然景观,保留着大面积的原始生态区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草绿遍地花”……祖国北方草原的优美意境让习近平总书记无限感慨,也心存忧虑。

2013年以来,呼伦湖的保护治理工作、阿拉善盟腾格里工业园区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他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严肃处理整改,切实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污染与治理博弈,问题与机遇并存。处在“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历史关头,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该怎么走?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考察内蒙古时,立足全国,给内蒙古各级干部群众明确指引:“我看出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继续组织实施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搞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工程建设;一条是积极探索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两条路径、一个方向,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从此进入快车道。

过去3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以草原、森林为主体,重点建设大兴安岭、阴山和贺兰山生态防护屏障,建设沙地防治区、沙漠防治区、草原保护与治理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区,加强湿地等禁止开发区域保护和地质环境治理,努力推动形成“三屏四区”的生态安全屏障。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批示要求,内蒙古采取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理顺管理机构、立法保护、限渔休产等多项举措加强呼伦湖保护治理;对腾格里工业园区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多次部署整改,对24名责任人依纪依法追责,并举一反三梳理环境隐患和问题,开展专项行动一一整改。

目前,内蒙古已经建立了182个自然保护区、43个国家森林公园、49个国家湿地公园,还有3个世界地质公园、8个国家地质公园。2016年,内蒙古12个盟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314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

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内蒙古还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先行先试,在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果。

心连心、手拉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内蒙古民族团结,勉励各族干部群众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进入旅游旺季,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赛汉陶来苏木孟格图嘎查游人不断。嘎查党支部书记乌云苏依拉看在眼里,乐在心头:

这几年,自己分享的餐馆经营经验帮助带动一批牧民从事餐饮、旅馆、运输等职业,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比10年前翻了5倍,“家家住上砖瓦房,很多家都有了小轿车”。

2015年9月30日,乌云苏依拉作为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总书记跟我握手时,问我是干啥工作的,我赶紧答,‘村干部’。他就跟我说,‘带领好群众,做好群众工作’。”

做好群众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这名蒙古族基层干部的深情勉励,更是对内蒙古各族干部的明确要求。

“对内蒙古来说,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大局。”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简洁有力,“各族干部群众都要明白,没有民族团结,整天乱哄哄的,哪一个民族也过不上好日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内蒙古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需要各族同胞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全体党员干部的扎实工作。

2009年考察内蒙古时,习近平曾来到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学府花园路社区退休干部杨仲黎家,征求他对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

2014年考察内蒙古时,他又专门到呼和浩特市看望牛玉儒同志的家人。牛玉儒是一名蒙古族干部,始终忘我工作,勤政为民,2004年因病逝世。

扎根边关、守卫边疆的各级边防官兵,同样是内蒙古团结稳定的有力屏障。

2015年2月16日,内蒙古军区边防某团一连的官兵们捧着一封回信,激动万分!

“希望同志们着力加强连队全面建设,推动强军目标在连队、在边防落地生根,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再立新功!”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就是到这个连队视察。“天气适不适应”“家是哪儿的”“今天,我和你们一起值勤站岗”……温暖的关怀,令战士们久久难忘。为了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过去一年连队和官兵们取得的进步,大家给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没想到,总书记很快就回信了。

“希望大家深入学习贯彻强军目标,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弘扬‘北疆卫士’精神,坚决听党的话、跟党走,矢志扎根边防、守卫边防、建功边防。”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连队时的讲话,官兵们铭记在心。

点点滴滴润心扉,一枝一叶总关情。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不变的关怀和清晰有力的指引,如同和风细雨润泽辽阔的祖国北疆,激励着内蒙古各族儿女携手并肩,创造出各项事业发展快马加鞭、各个领域成果万马奔腾的喜人态势。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千百年来,蒙古马驰骋于风霜雨雪,不仅成为马背民族的交通工具和心爱伙伴,也积淀下民族文化的精神特征。

“蒙古马虽然没有国外名马那样的高大个头,但生命力强、耐力强、体魄健壮。我们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用形象的比喻勉励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心连心、手拉手,弘扬“蒙古马精神”,守望相助筑牢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石,快马加鞭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安全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一定会把祖国辽阔的北部边疆建设得更加亮丽。

中央贺电

内蒙古各族各界隆重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致电祝贺

俞正声出席大会并讲话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8日电(记者杨维汉、荣启涵、刘懿德)春华秋实七十载,守望相助谱新篇。8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在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隆重举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发来贺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俞正声出席庆祝大会并讲话。

今天的塞外青城呼和浩特花团锦簇、彩旗高扬,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氛围。1.2万多名身着盛装的各族各界干部群众,从四面八方欢聚在文化体育运动中心,共同庆祝盛大的节日。开阔的会场内,“建设亮丽内蒙古 共圆伟大中国梦”的主题标语格外醒目,蒙汉两种文字书写的“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横幅高悬,整个会场座无虚席。

下午4时许,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布小林宣布大会开始。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兼秘书长刘延东宣读了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关于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贺电。

在热烈的掌声中,俞正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2017年8月8日)

  俞正声

同志们,朋友们:

在这欢乐祥和的日子里,我们中央代表团带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带着全国各族人民的美好祝福来到这里,同内蒙古各族人民一道,隆重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首先,我代表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向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和各界人士,向人民解放军驻内蒙古部队指战员、武警内蒙古部队官兵和政法干警,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内蒙古发展进步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70年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开启了内蒙古发展的新纪元,创造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范例,谱写了我国民族关系史的光辉篇章。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各项事业跨越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三次产业均衡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去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6万亿元、人均7.4万元,比1947年分别增长了642倍、145倍。基础设施大幅改善,高速公路纵横交织,民航机场数量众多,高速铁路开通运行,覆盖全区、连通全国和世界的现代交通网络基本建成。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多项民生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超过60%的常住人口实现了城镇化。民族文化繁荣发展,长调民歌、《格斯尔》、呼麦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璀璨夺目,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覆盖城乡,乌兰牧骑成为内蒙古乃至全国文化战线的一面旗帜。民族关系团结和谐,创造了新中国民族工作史上众多第一和先进经验,书写了“最好牧场为航天”、“三千孤儿入内蒙”、“各族人民建包钢”、“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历史佳话,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党的建设与时俱进,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这是内蒙古发展史上的巨大跨越,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内蒙古自治区7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关心关怀,离不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内蒙古工作的悉心指导,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真情帮助和自治区各族干部群众的不懈奋斗。事实证明,做好内蒙古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党始终成为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的坚强核心;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政治定力,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把中央支持、发达地区支援和自身奋斗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和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结合起来;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坚决维护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祖国统一。

同志们、朋友们!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内蒙古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殷切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忘初心、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不断谱写内蒙古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生态文明、民生改善的新篇章,把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打造得更加美好,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要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内蒙古作为我们党领导成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区,在实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具有优良传统,积累了宝贵经验。要深入贯彻落实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配套法规,加强普及宣传,强化监督检查,在贯彻国家统一政令前提下依法行使自治权,维护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保证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要把握正确方向,更好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进一步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加强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级各类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第二,要确保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对内蒙古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新发展理念,狠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畜牧业,全面打造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局面。要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发展,继续组织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让“一湾碧水映晚霞”、“风吹草绿遍地花”的美景代代相传,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加快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第三,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扩大改革受益面,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各族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增收的门路和渠道,提高各族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千方百计增加群众就业和收入。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更多适应民族地区发展的有用人才。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瞄准重点区域、重点群体、重点问题,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因户施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四,要大力促进民族团结、边疆巩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民族团结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要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创新方式载体,丰富内容、拓展平台、增强吸引力,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继承和弘扬各族群众心连心、手拉手的光荣传统,不断巩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团结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内蒙古70年的辉煌,根本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过去不论出现多少困难和挑战,都丝毫不能动摇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对党的热爱和忠诚,乌兰夫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和优秀楷模。今天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加需要这份坚如磐石的忠诚,更加需要这份舍我其谁的担当,更加需要这份“为建设新蒙古与新中国而奋斗”的初心。内蒙古各族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永远一心一意跟党走。要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让每个党员都能够成为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的标杆,让每个党组织都能够成为服务群众、艰苦奋斗、扎实工作的堡垒,让党始终成为植根人民、团结人民、造福人民的主心骨。

同志们、朋友们!

70年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已经载入史册,更加美好的前景需要我们继续共同创造。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内蒙古工作的大政方针,戮力同心,奋勇前进,以内蒙古各项事业发展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祝内蒙古自治区更加亮丽!

祝内蒙古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祝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在大会上发言。他说,中央代表团带来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深情厚爱和全国人民的美好祝福。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不断作出新贡献,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蒙古族群众代表斯钦巴图和汉族群众代表郭孝红也在会上发言。

随后,举行了盛大群众行进表演。表演分为“亮丽内蒙古”“草原交响曲”“共圆中国梦”三个篇章,共祝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内蒙古明天更加美好。

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刘延东、孙春兰、张平、王正伟、张阳和中央代表团全体成员,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大会。

70年成就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全面展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年来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亮丽风景。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主任、政府新闻发言人高润喜在发布会上介绍,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支持下,内蒙古各族人民不断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70年来,内蒙古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6万亿元,位居西部省区前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4069元,居全国第六位。一、二、三次产业实现协同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8.8:48.7:42.5。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铁路、公路、航空、市政、水利、能源、信息通信等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日益健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

民族团结事业稳步推进。内蒙古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用足、用活、用好国家赋予民族地区的自主权和各项优惠政策。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创美好生活。

民族文化强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内蒙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牛玉儒、卢玉宝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确定9月6日为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设立专项资金扶持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此外,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取得长足发展。

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自治区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族群众生活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转变。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32975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1元增加到11609元。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目前全区贫困人口减至55.6万人。此外,教育、住房、科技、医疗、体育等各种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实现全面进步。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内蒙古坚持环境保护与建设并举,相继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坚决守住生态底线,筑牢了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模式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70年只是短短一瞬;但在一项制度的发展进程中,70年足以书写光辉一页。

1947年,我国首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为我国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树立了典范。从茫茫草原出发,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具有开创性的制度设计,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与团结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栉风沐雨,薪火相传。70年来,各民族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指引下,同奋进、共成长,经历了改天换地的伟大历程,昂首阔步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民族治理的“中国模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于我们党对国情的准确把握,带来了民族关系和民族事业的深刻变革

神州北望,风光旖旎。盛夏的内蒙古兴安盟,充满生机。

70年前,内蒙古自治区在这里成立时,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还叫王爷庙。

“那时这里只有一条街,沿街用黄土混着干草盖起一排排歪歪斜斜的土房子。”91岁的乌兰浩特市民李昆回忆道。

如今,李昆最喜欢让孩子开车带自己在开阔的马路上兜风,看看越盖越高的楼房,品品越来越好的时光。

首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诞生地的发展变迁,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写下光辉注脚。

70年来,从无垠草原到苍劲大漠,从巍巍长白到边关南陲,民族区域自治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面施行。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

截至2016年底,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

70年来,从被确定为基本政策,到以宪法为基础和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民族法制体系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焕发出勃勃生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优势和活力,来自中国共产党不断面对社会实际需求,准确把握国情和民族地区实际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周竞红说。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创举。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漫长历史演进中,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自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对民族问题的主张。历经革命战争年代的战火淬炼,我们党不断加深对国情的认识,对解决民族问题的思考日趋成熟,创造性地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杨圣敏说,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国家集中统一和各民族自主平等的结合,实现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民族自治地方具体实际的结合,达成了统一与自治密不可分的和谐关系,有效维护了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稳定。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信心与定力。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项政策措施的有力保障下,以主人翁姿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各方面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经验。70年实践充分表明,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坚定自信。

新形势下,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在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2014年金秋,北京。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关键是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缩短“差距”、补齐“短板”,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把这项制度贯彻好落实好的必然选择。

“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大限度改善民生,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永葆生命力之所在,也是这一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前提条件。”民族区域自治法专家敖俊德说。

民族发展的“中国速度”——民族区域自治以其旺盛的制度生命力,创造了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

翻开宪法,“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的庄严宣示,动人心弦。只有知道在解放前,绝大多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一些地区仍在“刀耕火种”这样一段灰暗的过去,才能深刻明白这句话所承载的分量,才能深切感受民族区域自治带来的发展奇迹。

正是因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地区的发展有了强有力的保障。

当清晨的和风吹拂着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利民村,回族村民马环和妻子在自家菜棚里忙开了。

马环一家是西海固移民,老家名叫臭水沟村,条件贫瘠。现在,离开世居之地,像马环一样的移民们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始了“新营生”。

广袤的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攻城拔寨”,脱贫攻坚正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针对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短板,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等政策举措,不断为民族地区开启发展新局;2016年,国家财政对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投入达46亿元,比2015年增长15%,真金白银的投入,为民族地区注入不竭动力;与此同时,一批批援疆援藏干部,扎实工作、无私奉献,为新疆西藏的发展稳定作出突出贡献。

正是因为有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地区自身“造血功能”不断完善和强化。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有效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把国家支持、发达地区支援同自身努力结合起来,把国家的优惠政策同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奋力追赶。

近些年,民族地区利用后发优势、资源优势、特色文化优势、生态优势,步入了经济发展快车道。来自国家民委的数据显示,2016年5个民族自治区和少数民族人口较集中的贵州、云南、青海等3省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972亿元,比上年增长8.1%,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

正是因为有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批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脱颖而出,成为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带头人。

晌午时分,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加依乡乡长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依然走村入户地忙碌着。吾布力喀斯木是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干部,大学毕业回到家乡于田工作。担任乡长一年间,吾布力喀斯木很快跑遍全乡12个行政村。他铆足劲儿,要带领大伙儿把好日子一步一步走出来。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少数民族公务员已达76.5万人,比1978年增长近3倍。

正是因为有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夏日的午后,游客漫步在位于西藏拉萨老城区大昭寺前的广场上。来自江苏的王女士发现,虽然游人不少,大昭寺一带店铺摊点多,但没有杂乱的感觉。

2013年10月开始施行的《拉萨市老城区保护条例》,以立法形式加大对拉萨老城区的保护管理,不仅提升了拉萨旅游城市形象,也增强了人们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法律意识。

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焕发新姿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正为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正能量。

……

大江南北,日出日落。一个个看似平凡的日子,记录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卓越成就,连接成民族区域自治70年间的波澜壮阔,也成为这项制度巨大优越性的生动写照。

民族复兴的“中国愿景”——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实践与成就,必将激发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共谱团结奋斗新篇章

变的,是日新月异的图景;不变的,是手足相亲的情谊。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年轻的人民共和国实现的民族团结进步,就给许多外国人士留下深刻印象。

加拿大前总理皮埃尔·特鲁多曾记录下中央民族学院里少数民族学生团结友爱、认真学习、欢愉生活的场景。他在书中写道:“共产党尊重少数民族”“……深入思考一下中国共产党对于民族问题的态度也许是很有益处的”。

56个民族56支花。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都是平等的一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融通各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与对自己民族的深情,让各民族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里,既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又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发展进步。

“作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源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延续了近代以来各民族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是尊重历史传统、合乎多民族国情、顺应民心的制度安排。”杨圣敏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民族间的平等、民族关系的和谐。

尊重语言文字、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之间只有相互尊重,才能更好地加深民族情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车嘎善乡的吐尔逊娜依老人,拥有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家庭。吐尔逊娜依是维吾尔族,丈夫是达斡尔族,儿子则娶了一个汉族媳妇。虽然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家庭成员之间却彼此包容、彼此尊重。春节、古尔邦节、西迁节……无论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大家庭总是聚在一起庆祝一番。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之间只有相互帮助,才能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50多年前,当上海等地一批儿童因为食品缺乏难以生存时,内蒙古用温暖的胸怀,接纳了这些“国家的孩子”,蒙古族养父母们含辛茹苦将孩子养育成人。今年58岁的娜仁花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如今的她,穿着蓝色蒙古袍,裹着白色头巾,讲地道蒙古语,熟练地熬煮奶茶,扎根在给了她第二次生命的草原上。

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能拥有更加光明的前途,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70年的实践经验昭示我们,没有各民族团结奋斗,就没有国家发展、稳定、安全;没有国家发展、稳定、安全,也就没有各民族繁荣发展。

“面向未来,要通过把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国家的支援、优惠与激发民族地区内生潜力相结合,进一步发挥民族区域自治促进民族地区与全国协调发展的制度功能,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更快发展,引领全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同心共筑中国梦。”杨圣敏说。

经济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各族干部群众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团结奋进,共建美好家园,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七十载岁月沧桑,草原旧貌换新颜,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正变得更加壮美亮丽。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历史性跨越夯实农牧业基础

农牧业是衣食之源,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基础。70年前,内蒙古经济凋敝,是全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农牧业生产方式非常落后,生产规模连年萎缩,1947年的牲畜存栏量只有931.9万头(只),产粮18.5亿公斤,许多农牧民破产。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自治区成立后提出“千条万条,发展畜牧是第一条”,牧民有草场,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牧民的生产热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着力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2016年,全区牲畜存栏量达到1.36亿头(只),产粮278亿公斤,分别是1947年的14倍和15倍,牛奶、羊肉、细羊毛、羊绒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内蒙古农牧业厅厅长郭健介绍说,如今,内蒙古85%的牛奶外销,还供应了京津地区一半以上的牛羊肉,是13个粮食主产省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

发展现代农牧业,必须打造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农牧民收入,要搭建紧密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连接机制。

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目前农畜产品加工已经成为内蒙古的第三大工业支柱产业,仅排在能源、冶金之后。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60%以上,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907家,有214万农牧户融入产业化链条。

2016年,全区农牧业增加值达到1628.7亿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09元,分别比1947年增长49.7倍和100多倍。农牧业已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社会“稳定器”。

“手无寸铁”起步缔造“内蒙古现象”

工业水平主导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面貌。7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工业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

事非经过不知难。自治区成立伊始,只有10多家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的纺织、煤窑等小厂和一些手工作坊,连钢钉、布匹、火柴等日用品都生产不了。内蒙古工业蹒跚起步,包钢等工业项目的建设大大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变资源、区位等优势为产业优势,才能带动地区发展,造福各族人民。新世纪以来,内蒙古抢抓市场、政策机遇,工业实现腾飞,迅速确立了煤炭、电力、钢铁、有色和稀有金属、化工等产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2016年内蒙古全区产煤8.38亿吨,电力装机1.1亿多千瓦,“西电东送”“北电南送”总电量1357亿千瓦时,均居全国首位;天然气产量近300亿立方米,是“西气东输”主力基地;内蒙古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基地,全国1/3的高铁钢轨产自包钢……

谋发展,要登高望远,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才能掌握方向,明辨大局,顺势而上。

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跳出“挖煤卖煤、挖土(稀土)卖土”的老格局,推动转方式同调结构、延长资源型产业链、创新驱动等相结合,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属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战略性新型产业基地和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煤制油、煤制气等现代煤化工产业领跑全国,以包钢稀土钢板冷轧工程为代表的一批传统工业升级项目建成投产;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形成集群……“全区正朝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和支柱产业多元化阔步前进。”内蒙古经信委主任王秉军说。

产业兴旺带动了经济快速发展。2016年内蒙古实现生产总值近1.9万亿元,是1947年的642倍,总量和人均值分别跃居全国第16位和第6位。特别是2002至2009年,内蒙古GDP增速连续8年摘得全国桂冠,缔造了著名的“内蒙古现象”。

国家倾力扶持 自己不等不靠

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框架下,为实现各民族平等发展,我国以立法等形式规定上级政府要在项目、投资、财政等各方面给予自治地方扶持,发达地区也要开展对口支援。

“一五”时期的156项国家重点工业项目中,有5项放在内蒙古,兴建的8条铁路干线有2条在内蒙古境内。中央还协调一批企业迁到内蒙古,并调来干部、工人、科技人员7万多人。

改革开放以来,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支撑了内蒙古经济腾飞。为带动内蒙古经济转型升级,将煤制油、煤制气等一批国家示范工程和重点转型项目,放在内蒙古建设。

资金支持规模可观。仅“十二五”以来,中央财政就累计向内蒙古投放转移支付资金11486亿元。

中华一家亲,全国一盘棋。中央还协调北京市与内蒙古开展对口帮扶,仅“十二五”以来就安排京能、京东方等项目1930多个,到位资金5600多亿元,约占内蒙古同期引进资金的30%。

中央和兄弟省份的支持,加快了内蒙古大发展步伐,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上下同欲者胜,淬火方出精钢。70年来,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把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相结合,不等不靠,凝神聚力谋发展。

七十载守望相助,和衷共济。七十载砥砺奋进,春华秋实。

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成就,充分验证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站在新起点,2500多万草原人民将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扬帆前进!

文化建设

广袤的内蒙古草原上,曾有一个又一个少数民族打马走过,留下璀璨的文化印迹,共同缔造出灿烂的草原文化。草原上的人淳朴敦厚、真诚豪放,草原上的舞刚柔并济、热情奔放,草原上的歌音色浑厚、声调悠扬。歌声从远古走来,带着时代的跫音;歌声在现代回响,更添华章溢彩。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文化似笔 书写品格

自古以来,多个民族在内蒙古这片辽阔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红山文化、大窑文化、萨拉乌苏文化等历史文化,留下长调、呼麦、马头琴、安代舞和元上都、辽上京、成吉思汗陵等文化遗产。内蒙古作为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和草原文化的发祥地,开放融合、自然奔放的品格早已融入文化血脉。

蒙古族是崇尚自然的民族,劳动中的一举一动、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能成为艺术的灵感。挤奶舞、筷子舞为劳动插上艺术的翅膀,马头琴、长调、呼麦展现了大草原最质朴的声音。被誉为“蒙古族音乐活化石”的长调,在蒙古族形成之初就已存在,纯朴自然的风格跨越千年仍未褪色,成为内蒙古第一个申报成功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蒙古族短调民歌与汉族的爬山调结合,诞生了漫瀚调;借鉴汉族评书形式,用蒙古语说唱历史故事,形成乌力格尔。在内蒙古,伴随着民族相亲,文化也逐渐相融,形成了兼具多民族特色的文艺形式,这些文艺形式又为各民族同胞搭建起交流沟通的桥梁。

内蒙古有国家级非遗项目89项,自治区级49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似潺潺流水,穿越时间长河,滋润人的心灵。各类文化遗址则似如椽大笔,记录下历史沧桑、文明演变。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了内蒙古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红山文化遗址、辽代上京城和祖陵遗址群、阴山岩刻遗址群被列入申遗预备名单,随时准备着将草原文化讲给世界听。

文化若水 百变百新

草原有多辽阔,草原儿女的歌声就有多宽广。为了让歌声更嘹亮、文化更繁荣,内蒙古近年来不断加大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

2009年,乌审旗出现了一股“马头琴热潮”,当地政府开始推广马头琴普及活动,从培训30名马头琴教员开始,在全旗培养出8000多名马头琴爱好者。传统文化进课堂、进社区,通过与民间的接触获得新生。在内蒙古,能看到幼儿园的娃娃上完英语课,又上摔跤课,舞蹈爱好者将安代舞改编成广场舞,退休的老人在社区大学学习马头琴、皮雕画。

非遗的保护有民间助力,也离不开政府主导。内蒙古设立了13个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工作。实施濒危项目抢救性保护“双百工程”,对70多个项目的实践过程与207位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

在表演中传承,在舞台上保护,是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源头活水。乌兰牧骑被称为“文化轻骑兵”,以“队伍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为特点。自1957年成立第一支乌兰牧骑至今,内蒙古草原上共有75支乌兰牧骑,每年为农牧民送去百余场歌舞盛宴。包括乌兰牧骑在内的艺术表演团体,每年下基层演出7000多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正是通过这一场场的表演,传遍了整个内蒙古。

草原上的文化保护者,还有马背文物保护队、驼峰长城文物保护队、“草原神鹰”边境地区文物保护组织,守护着内蒙古2.1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古迹。

文化如歌 唱响世界

当德国的音乐厅里响起《鸿雁》,当马头琴的声浪拨动起美国观众的心弦,当非洲观众对蒙古族呼麦竖起大拇指,草原文化再一次显示出开放包容的特点。

700多年前,旅行家马可·波罗通过游记第一次将古老神秘的中国呈现在欧洲读者眼前。700多年后,来自内蒙古的民族舞台剧《马克·波罗传奇》来到马可·波罗的故乡意大利,在米兰世博会“内蒙古主题活动日”上演出,这一次呈现在观众眼前的还有灿烂的草原文化。

歌声悠扬,舞姿俊美,草原文化正在不断走向世界。草原的歌不仅要唱给草原人民听,还要在世界舞台上响起,帮助更多国外观众了解草原文化、了解内蒙古。近年来,内蒙古先后派出300多个文化艺术团组5000多人次,分赴40余个国家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推出“欢乐春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内蒙古文化周”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

文化的根和魂在民间,文化的枝和叶可以延伸到异国他乡。草原文化扎根人民群众,汲取源源不断的文化养分,枝繁叶茂后为远方送去一片清凉。

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草原文化在拥抱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升华。中国与蒙古国合作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前正在筹划与俄罗斯和蒙古国联合开展“万里茶道”“蒙医药”申遗。

随着“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扩大,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内蒙古也在加大草原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制定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项目、基里尔蒙古文出版译制项目、纳荷芽中蒙出版交流工程等“走出去”工程建设。

人相亲心相连,内蒙古的文化是在各少数民族相亲相交的过程中融合而成的。各民族守望相助,守护了内蒙古文化的繁荣,更守护了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

生态建设

8月的内蒙古草长莺飞、天蓝水碧。北望神州,处处涌动着绿色的生机,一道亮丽风景线正徐徐展开。

七十载砥砺奋进,旧貌换新颜。在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内蒙古始终坚守绿色底线,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举重措聚合力治沙造林,将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筑得更加牢固、织得更加繁密。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草原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馈赠,它不仅是天然牧场,更是阻止沙漠蔓延的绿色屏障。位居我国五大牧区之首的内蒙古,草原面积13.2亿亩,占全国草原面积的五分之一。

回首上世纪末,受干旱少雨、鼠虫等自然灾害影响,加之超载放牧、乱开滥采等人为破坏,草原生态沙化退化严重。绿草如海、畜群如云、毡包如扣、河曲流银的草原美景一度受到严重威胁。

守住生态红线,就是守住未来和希望。内蒙古划定基本草原红线,通过实行禁牧、休牧、轮牧、草畜平衡、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和“围封转移”等措施,经过近10年探索治理,使草原植被平均盖度达到44%,优良牧草比重提高到了81.1%,草原生态状况恢复至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好水平。

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自治区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进入新世纪,内蒙古加快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不断加强环境突出问题整治,生态状况整体持续向好,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十二五”期间,全区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实现了“双增长”,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系列工程加快建设,每年完成营造林1400万亩以上。

与此同时,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连续15年保持“双减少”,五大沙漠周边重点治理区域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沙漠面积相对稳定。五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

 漫漫黄沙“变身”林海草原

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内蒙古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和危害严重的省区之一。可以说内蒙古的奋斗史就是一部防沙治沙、与天抗争的历史。

毛乌素沙地沙大风多、十年九旱。2011年始国家加大治理力度,毛乌素沙地治理成效显著,沙害基本消失,过去的漫漫黄沙变成了林海草原。

这里是内蒙古人民持续不断开展防沙治沙工作的一个缩影。

治沙战场吹响嘹亮的“冲锋号”,在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深入推进过程中,内蒙古下大力气防沙治沙,坚持全民尽责、全社会参与,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重大转变。

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沙害不除治沙不止。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让全区各个盟市几乎所有旗县都披上“绿装”,5年累计完成重点工程4040万亩,占全区同期造林总量的75%。

聚合力全民治沙,绿了荒漠富了百姓。位于北京正北方的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和乌珠穆沁两大沙地横贯其间,就像悬在北京头顶的一个巨大“沙盆”。近年来广大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在政策引导和利益驱动下,农牧民自主治沙的积极性高涨,全盟非公有治沙造林主体达7万多个,探索出了一条由“治沙”走向“致富”的道路。

沙产业蓬勃兴起,开启治沙新动能。内蒙古坚持“谁造林、谁所有、谁受益”原则,鼓励和引导企业投资造林事业,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性,从而涌现出亿利、东达蒙古王、蒙草抗旱、和盛育林公司等一大批造林绿化企业,成为造林绿化的生力军,推动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发展与治理“双轮驱动”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有内在的关联性、统一性,并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对立关系。

内蒙古既是资源能源富集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自治区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鄂尔多斯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总量巨大却结构单一,因煤而兴也因煤而痛,过去一段时间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上,高耗能、高污染让环境不断恶化。

为了改变这样的面貌,鄂尔多斯抓住国家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战略机遇,以打造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为目标,引导和支持企业延长产业链,走资源转化增值、企业循环发展之路,在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保护环境是重大民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十一五”时期是乌海市建市以来发展最快的阶段,但是由于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到处烟囱林立、浓烟滚滚,大气污染严重影响了群众的正常生活。

直面问题不回避,整改措施不松劲。近年来乌海市强化建立了空气污染预报预警、环评会商、产业限排限产等制度,重点对超标排放、矿区综合污染等问题进行整治,2016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上年增加了47天。

经过全区各盟市对资源开发项目的严厉整治,当前内蒙古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去年各盟市空气质量评价达标天数比例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内蒙古将继续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使草原林海、沙漠雪原、湖泊湿地成为聚宝盆,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民更开心。

民族团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作为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70年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忠实践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守住民族团结的生命线,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关心内蒙古发展。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成为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中央精准脱贫、兴边富民、扶持较少民族发展等政策,内蒙古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持续好转,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呈现新气象。

70年来,民族团结释放的巨大红利,让内蒙古经济社会欣欣向荣。

各族群众凝心聚力共奋斗。在内蒙古可以感受到,各族群众自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自治区的改革发展稳定紧紧联系在一起。“一五”时期,当地蒙古族干部群众和内地支边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努力,建起了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第一家钢铁企业包钢。近20多年来,包钢技术中心副主任、蒙古族工程师涛雅,率领以汉族人员为主的技术团队攻关,研发出多种高速钢轨、特钢,形成包钢的拳头产品。如今,包钢已从一家年产几十万吨的钢厂成长为特大型钢铁企业。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内蒙古各项事业长足进步,得益于良好的发展环境。华北石油二连分公司在锡林郭勒草原开发阿尔善油田作业30年,没有和当地牧民发生一起矛盾冲突,企业和牧民互相理解帮助,牧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企业持续稳定生产。安定的环境,让客商放心投资,利用外资不断增长;让游客安心出游购物,旅游业等服务业发展越来越火。

增进交往交流交融。在内蒙古,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相互依存,共同进步。集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元素的现代民族服饰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千百年流传在蒙古高原上的各民族民谣借助现代音乐表现形式,唱响世界;蒙古族的传统食材与汉族的烹饪方式碰撞出新式蒙餐,成为内蒙古人招待外地宾朋的首选。

维护好民族团结,地区发展就有了压舱石;没有民族团结,什么事儿也做不成,哪个民族也过不上好日子。70年来,内蒙古在党中央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十分珍惜并切实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加强民族团结,坚持以发展为总钥匙。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把繁荣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较早推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和牧业“草畜双承包”责任制;进入新世纪,经济增速连续8年领跑全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朝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和支柱产业多元化的目标迈进。70年来,内蒙古经济总量增长642倍,人均生产总值进至全国第6位,各族人民为此深感自豪。

加强民族团结,坚持把发展成果转化为各族群众福祉。民族教育得到优先重点发展,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处于同级同类学校最好水平。蒙古族从文盲率超过90%发展到基本消除文盲,大批硕士、博士脱颖而出。群众健康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从人均寿命不到35岁、蒙古族平均寿命甚至低至19.6岁,发展到如今全区人民预期寿命达到75.8岁。

加强民族团结,坚持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民族团结教育深入人心。内蒙古中小学生新学期第一课均有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所有高校大一第一学期就开设公共课《民族理论》,内蒙古博物院每周末都举办介绍少数民族习俗文化的体验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更加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加强民族团结,坚持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权利。专门出台一批地方性法规政策,《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民族教育条例》《蒙医药中医药条例》《元上都遗址保护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充分保障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加强民族团结,坚持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与汉族不仅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大事和各级地方事务的管理,而且权利受到国家法律和政策保障。内蒙古有少数民族干部6.8万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33%;少数民族代表、委员分别占自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38%和37%;盟市党政正职必须按照“一汉一少”配备。这些数字均明显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重。

内蒙古70年的辉煌成就证明,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和紧密团结创造了根本前提。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没有各民族团结奋斗,就没有国家发展、稳定、安全,没有国家发展、稳定、安全,也就没有各民族繁荣发展。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和希望。

内蒙古70年的安定团结、辉煌巨变,是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必然结果。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内蒙古各族人民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最高利益,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安全屏障

5日一早,晨曦照得呼伦贝尔大草原一片火红,牧民呼本吉胡脚蹬皮靴,身着迷彩服,腰间挂着对讲机,手臂上套着“牧民哨兵”的红袖标,骑上摩托车出发了。他开始了每天一早的巡逻。这里是位居内蒙古东部的新巴尔虎左旗诺门罕布日德嘎查,夫妻加孩子一家4口人居住的蒙古包,距离中国和蒙古国边境不到2公里。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在内蒙古漫长的8400余里的边境线上,像呼本吉胡一样的“牧民”哨兵有3800多人。他们和广大的解放军指战员、公安边防民警,以及各族群众,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守边、护边、固边、稳边,织起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边境安宁的“三道防线”,历经70年风雨牢不可破,筑起祖国北疆的安全稳定屏障。

地处北疆,毗邻俄罗斯和蒙古国,内蒙古8400多里长的边境线横亘东西,穿越林海、草原、戈壁、沙漠,素有八千里边关之称,雄踞祖国正北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国必有边,边必设防。从最初的“三顶帐篷一口锅”的哨所,到如今的信息化功能俱全的哨楼;从原来单一的徒步、骑马巡逻,到现在的科技防控、陆空立体巡逻;从“融冰化雪就干馍”的艰苦生活,到现在肉蛋奶果蔬俱全的“营养型”伙食……70年来,几代人的建设、奉献、牺牲,八千里边防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转强、从落后到现代的历史跨越,北疆边关更加坚固,国之脊梁更加坚强。

在靠近边境的管理区,呼本吉胡等边民群众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下负责面上的管控,诺门罕布日德公安边防派出所负责块上的管控,靠近边境的线上管控则由边防部队来承担。诺门罕布日德公安边防派出所所长阚明辉说,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情报互通、资源共享,联防联管、联治”的局面。

内蒙古拥有36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阚明辉说,稳固好这片全国面积居于首位的边境管理区,必须让群众参与其中,才能铸就平安基石。

每座毡房都是固定的哨所,每位牧民都是流动的哨兵。“边境堡垒户”“蒙古包哨所”像珍珠一样撒满绿色草原。呼本吉胡除了早晚固定巡逻外,平时一边放牧,一边巡逻,派出所为此专门给他配了一架望远镜。

为了打击边境地区时有发生的偷盗、挖草药、走私、偷渡等违法行为,军警民联防组织建立“草原110”等集发现、预防、控制、打击违法犯罪和服务群众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让草原上的群众成为“千里眼”“顺风耳”。近年来,内蒙古有关部门依托1000多个群防群治组织,累计查破各类案件3700多起,群防群治组织成为边境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守驻边军警依托联防地带,织成了“走访不漏一家、摸排不漏一人”的无形之网,并定期开展联合清边行动,对可疑人员和违法分子进行围墙化封堵。2012年以来,内蒙古共在边境地区排查可疑人员近1700多人次,查获涉嫌偷渡人员130多人次。

边境地区时常会发生各种纠纷矛盾,特别是近几年厂矿企业进驻,牧企纠纷日渐增多。内蒙古逐步摸索出“警地联勤”的工作模式,由公安边防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处置,既让首先到场的公安边防民警能及时控制事态,也破解了公安边防民警执法权有限的难题。目前这种工作模式已在牧区化解矛盾纠纷8000余件,消除群体性事件苗头隐患100余起,成为边境牧区社会和谐稳定的法宝。

交通不便、大雪封路、遇到疾病……边境牧民经常遇到实际困难。但到关键时刻,部队官兵和公安边防民警就会出现在牧民面前,帮助他们开路、救人、送药和食品等。巴彦淖尔市公安边防部门启动“爱民固边直通车”工程,为牧民代购物品、送货上门,节省了边境牧民的时间和成本,也为留守老人、困难群众解决了燃眉之急。近几年,部队官兵和公安边防民警救助遇险人员1650多人,参与扑救火灾380多起。

同样,当部队官兵和公安边防民警遇到困难,牧民会给他们指路、提供食物、住进蒙古包。军警民三方就在这样的交往中建立了鱼水深情,心连心、手拉手,共同守卫边疆。

政府积极改善边境牧民的生活生产条件。近几年,阿拉善盟投入大额资金,为100户边境牧民解决脱贫致富、就学就医等困难。

晚霞染得草原一片金黄,呼本吉胡骑着摩托车归来,妻子和孩子站在蒙古包前迎候着。夜色中,一家人喝奶茶、吃羊肉、听歌曲,享受着草原美丽、宁静、安祥的生活。

民生发展

实现全面进步,共享幸福生活,是内蒙古自治区各族群众梦寐以求的愿望,自治区成立翻开了草原繁荣发展的新篇章。多年来,内蒙古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加民生投入,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群众获得感空前提升,北疆大地一片祥和。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改革发展增进百姓福祉

发展为了民生,抓民生即是抓和谐。忆往昔,内蒙古大地上百姓生活贫苦,草原上疾病流行,民不聊生。如今,区强民丰,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吃不饱到追求吃得好,从居无定所到安居、优居,从盼穿暖到讲时尚……去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75元,农牧民纯收入达到11609元,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内蒙古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的发展导向,立足打基础、谋长远、见实效,增加投入,完善政策,发展医疗、教育、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医疗卫生服务是民族昌盛和群众生命健康的保障。自治区成立伊始缺医少药,传染病流行,人均寿命不足35岁,人口连年减少,1947年下降到83.2万人。

如今,全区已经建成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去年人均寿命上升到75.8岁,蒙古族人口增长到458万人,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人口都实现了大幅增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70年前,内蒙古学校和教师奇缺,9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如今,内蒙古已形成覆盖城乡、层次齐全的现代化办学体系,提前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去年全区高中、高等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93%和33%以上,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守护好各族群众的共有精神家园,要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协同进步。

内蒙古创立的面向基层群众服务的“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界的一面旗帜。截至去年底,全区已建有县级以上图书馆117个、文化馆119个,苏木乡镇和街道文化站1060个,嘎查村文化室10576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保障网筑牢社会和谐基础

各族群众安居乐业是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前提,增加资金投入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仅“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各级财政就投入民生资金1.18万亿元,是“十一五”的2.6倍。自治区财政资金,越来越多地向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倾斜,“十二五”以来,每年的民生支出均占全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5%以上。

改善民生需要增加投入,更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编织好社会保障安全网,才能筑牢社会和谐基础。

近些年,内蒙古不断完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搭建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的民生机制,努力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

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实施12年义务教育制度,近些年又免除蒙语授课寄宿学生的住宿费,并为家庭困难学生发放补助金。2014年起,内蒙古按每年1万元的标准,资助低保家庭大学生。去年新设立学前教育资助资金,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不让寒门学子输在起跑线上。

安居方能乐业,优居增进和谐。内蒙古大规模实施公租房、廉租房等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大规模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农村牧区危房改造等工程,仅“十二五”以来,就累计惠及全区约1/4的城镇居民和近300万农牧民。

每年免费为低收入农牧户发放1吨过冬煤补贴;全面实施零就业家庭救助政策,确保所有城镇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城乡低保、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连年扩面提标……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守民生底线,努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工作,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掉队。

贴心服务进城少数民族群众

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城镇化是重要抓手。70年前,内蒙古的城镇人口不足70万人。当时的城镇规模小,布局混乱,全区只有一座城市有小供水厂,城镇里的混凝土道路不足6公里,市政基础设施几乎是空白。

随着经济发展,内蒙古的城镇建设日新月异,老城旧貌换新颜,新兴城镇大量涌现,宜居水平不断提高,去年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0.3%。

城镇化步伐加快,进城少数民族群众越来越多。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必须增强管理服务能力。

内蒙古坚持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引导进城少数民族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相互尊重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内蒙古还完善政策措施,努力为进城少数民族群众有序融入城市提供条件、创造环境。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等盟市依托社区阵地,开展进城少数民族群众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设立“民族之家”,为少数民族群众排忧解难,提供法律援助;为进城少数民族群众子女入学、申办社保等提供协助;在银行等网点增加蒙汉等多语种服务。一系列举措,帮进城少数民族群众顺利开启新生活。

脱贫攻坚

内蒙古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这种良好发展局面的保持,离不开“共同富裕”的法宝。自治区成立以来,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减少贫困人口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激发贫困地区的致富活力,各族草原儿女“一道迈入小康社会”的梦想越来越近。

向“贫中之贫”宣战

为吃喝犯愁、为看病犯愁、为孩子上学犯愁……20世纪80年代初,内蒙古农牧区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60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67%,太多人对“贫困”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内蒙古地区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偏远地区、生态脆弱区等于一体,全区有一半以上的旗县戴着贫困的帽子,有8个国家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县,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自治区成立以来,面临着沉重的贫困人口压力,内蒙古党委、政府在全区范围内迅速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随着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西部大开发政策的积极实施,贫困面逐步缩小。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打响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

截至2016年底,全区贫困人口减少到55.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1%,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上百万贫困群众精神面貌更是焕然一新。这份成绩单凝聚了内蒙古历届党委政府、各族人民群众的智慧和辛劳,来之不易。

向青山绿水约定

无边的大草原,茫茫的戈壁滩,巍巍的兴安岭……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令人神往。然而,这里环境封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贫困分布与生态脆弱高度耦合,加速发展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更需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进入新世纪,内蒙古把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扶贫移民和生态移民工程,扶持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三少”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改善生态和基础设施条件,培育地区特色产业以及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使老少边穷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劳务输出、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建设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扶贫等一系列精准扶贫工程在内蒙古大地上迅速推进。2016年,精准到户的产业发展项目达到4067个,12.5万户、29万贫困人口得到扶持。

在小康路上行稳致远,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既需要外部助推,更需要激发内生动力。

当前,内蒙古最难啃的“骨头”多集中在民族聚居区,这里发展底子差、脱贫门路少,更需要外援,通过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等多种途径,在资金、项目、人员上得到更多支持。2017年,中央、自治区、盟市、旗县四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高达100亿元、撬动金融和社会资金100亿元、整合财政涉农涉牧资金100亿元、小额扶贫贷款新增150亿元以上。大量真金白银的投入,让贫困地区得到实在的帮扶。

与外援相比,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民族地区的绿色产业,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今年以来,内蒙古各地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牲畜托养、扶贫资金量化折股等方式,将资产、资金入股到经济效益好、经营能力强的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或企业,从而获得稳定的资产收益,取得较好的效果。

拔穷根勿忘保护好一草一木,这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要守住的底线,是对青山绿水的约定,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源泉。

向父老乡亲承诺

2017年力争再减少贫困人口20万以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国贫旗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这是自治区党委对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靠党员干部把群众动员组织起来,真正把中央和自治区的好政策落到贫困群众身上。内蒙古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层层签订责任状,逐级压实脱贫攻坚责任。自治区及各盟市、旗县全部成立了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38位省级领导“一对一”联系38个贫困旗县,409名盟市级领导1852名县处级领导分别联系贫困苏木乡镇和贫困嘎查村,攻坚期内,贫困旗县党政正职不脱贫不调整,驻村工作队不脱贫不撤离,帮扶责任人不脱贫不脱钩。

责任压实,方法对路,活力激发,传统的扶贫模式也得到改造升级,自治区将扶贫资金下达到旗县,建立起了权力、责任、资金、任务“四到旗县”和规划、项目、干部“三到村三到户”的工作机制,结束了20年来扶贫项目由自治区审批的历史。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在最关键的攻坚拔寨期,7239个帮扶队和4万多名干部驻扎在大草原的农村牧区,和农牧民一起找路子、拔穷根。

拥有最湛蓝的天、最清爽的空气、最明澈的水、最灿烂的阳光、还有最幸福的笑容,这是草原儿女深深期待的小康生活。

对外开放

开放,是支撑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活水源流;开放,是推动一个地区拥抱现代的春潮东风。曾经是“历史后院”的内蒙古,在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勃发活力,成为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成为连通中外的贸易集散地。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回首天地苍茫,放眼无限风光。对外开放,给内蒙古自治区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带来了经济的腾飞,带来了社会的繁荣。各民族以宽广的视野、开放的胸襟交往交流交融,人民更自信,前景更广阔。

沿边开放谱新篇

“一带一路”倡议把中国机遇转化为世界机遇,促进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毗邻俄罗斯、蒙古国的内蒙古以此为契机,努力搭建开放平台,彰显沿边开放的魅力。

在4200多公里边境线上,一个个现代化的沿边开放口岸,宛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点缀着祖国北疆,敞开向北开放的大门。

满洲里,一个经济体量曾经很小的口岸,如今每年的进出口货运量位居全国前列。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游览边城风光,采购优质商品。这里的中俄互市贸易区试运行一年间,销售货品2万吨,交易金额1.5亿元,越来越多俄罗斯人前来“淘金”。这里的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半年多,跨境电商、离岸金融、保税交易等前卫、时尚、复杂的高端业态逐步体现。

二连浩特,曾经只有几千人的边陲小镇,不仅成为边贸发展的热土,还担起中欧班列的枢纽重任。从这里起家的跨境电商“乌兰巴托城市商店”,深受蒙古国消费者热捧。在这里经商多年的浙江商人薛玉梅,生意就像三级跳,从农副产品到纺织品、轻工产品,现在又经营起家电。

口岸繁荣的背后,有着国家的嘱托和支持,有着自治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支撑: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对外开放平台建设,让沿边地区充满活力、更具魅力。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60%以上的中欧班列途经内蒙古,全国六成以上的对蒙贸易由内蒙古实现。这里正以沿边开放作为抓手,敞开大门谋发展,以更高站位迈向世界经济大舞台。

融入全国大格局

在大开放中实现大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内蒙古毗邻八省区,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靠近京津冀、东北等中心市场和出海口,是华北连接西北的经济通道。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加快形成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全方位开放格局。

和林格尔新区,南临黄河,北拥草原,是呼包银榆城市群的核心区,今年2月揭牌以来,相关建设加快推进。它的诞生,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的方向,是推动大数据、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加速发展,提高全区开发开放水平。

天津无水港、曹妃甸内陆港相继落户大草原,贸易企业在这些“旱码头”享受订舱、存放、提货等“一站式”服务,出海口直接连到了大草原,深居内陆的内蒙古张开风帆、起锚远航。

面对增速换挡、动能转换的经济新常态,内蒙古自治区跳出当地谋划事业,制定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的若干政策,出台落实“互联网+”、中国制造行动等支持政策,优化开放发展的软环境,以更宽胸襟广纳天下英才。

纵横千里的沃土,四通八达的交通,内蒙古以开放姿态迎五洲宾客。自治区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连接“三北”的客货运通道和横贯区内的东西干线铁路通道,实现全区12个盟市民用机场全覆盖,立体交通网络让你来我往更便捷。今天的内蒙古,正在联动周边,打造开放新优势,拓宽发展新空间。

扩大合作“朋友圈”

以更大视野广交朋友,实现经济层面的互利共赢,更加注重文化、社会层面的相遇相知。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努力推动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增进了解,深化友谊。

二连浩特市第一中学一间教室内,蒙古国14岁女孩胡兰,一边听讲,一边认真做笔记。“来中国留学2年多,学会了汉语和英语,老师和同学们很热情。”内蒙古自治区对外教育合作不断推进,全区各级政府已为前来留学的蒙古国学生提供各类奖学金1200多万元。

蒙医药交流合作也成为传递友好的纽带。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开业5年多来,收治蒙古国、俄罗斯等国患者1.8万人次,为外籍患者减免30%医疗费,累计让利200余万元,还组织专家到蒙古国义诊,受益患者3万多人次。

今年初,内蒙古蒙科北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蒙古国国立大学联合研发的“蒙古国北斗卫星放牧系统”运行成功。

朋友多了路好走。内蒙古自治区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同1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41对友好地区关系。自治区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不断描绘合作共赢的新蓝图。

像雄鹰仰望蓝天,像江河向往大海,草原儿女正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登高望远,放眼世界,积极融入国家乃至全球发展的开放大格局。

庆祝活动

俞正声率中央代表团飞抵呼和浩特

出席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7日电(记者杨维汉、荣启涵、刘懿德)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7日上午飞抵呼和浩特,出席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央代表团在机场受到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

8月的内蒙古阳光灿烂,风和日丽。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洋溢着喜庆欢乐的节日气氛。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的“衷心感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热烈欢迎中央代表团”的巨幅标语格外醒目。

上午10时许,当中央代表团乘坐的专机平稳降落时,等候在停机坪上的800多人的欢迎队伍爆发出热烈掌声和欢呼声,身穿鲜艳民族服装的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向代表团表示欢迎。俞正声走出飞机舱门,向欢迎群众挥手致意。

担任中央代表团副团长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平,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正伟,中央军委委员、军委政治工作部主任张阳一同走下舷梯。中央代表团成员同期抵达。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布小林等在机场列队欢迎。俞正声率中央代表团全体成员与前来迎接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关负责人一一握手,互致问候。伴着动人的乐曲,蒙古族少女向中央代表团成员敬献蓝色的哈达。

呼和浩特市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从机场到代表团下榻的饭店,沿途主要街道两旁装饰着横幅和标语。

中央代表团7日上午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呼和浩特,出席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代表团由63人组成,成员包括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以及人民团体,解放军、武警部队,新疆、广西、宁夏、西藏4个自治区和对口支援内蒙古的北京市负责人等。

俞正声率中央代表团

出席向内蒙古自治区赠送纪念品仪式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7日电(记者荣启涵、杨维汉)7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俞正声率中央代表团出席向内蒙古自治区赠送纪念品仪式。中央代表团向内蒙古赠送了习近平总书记题词贺匾、题词座屏等纪念品。

贺匾端庄大气,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亮丽内蒙古 共圆伟大中国梦”的题词以及蒙语译文,位于贺匾正中。边框立体浮雕70朵祥云,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光辉历程,中央部分以中国红为底色,暗描亚光金色盘长纹象征着吉祥、幸福和永恒。

在赠送纪念品仪式上,俞正声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一同为习近平总书记题词贺匾揭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刘延东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民族工作十分关心、对民族地区十分关切、对内蒙古各族人民十分关怀,为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欣然题词。习近平总书记的题词深刻昭示了内蒙古前景广阔、使命光荣,时刻激励着内蒙古和全国各族人民精诚团结、矢志奋斗,承载着党中央对内蒙古继往开来、再谱新篇的殷切期望。

刘延东说,中央赠送贺匾,就是希望内蒙古以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为新的起点,不忘初心、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为祖国担当,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央代表团赠送的纪念品充分考虑到内蒙古各族群众的实际需要,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当地习俗,既有纪念意义又务实简朴。纪念品共计9大项,包括贺匾、座屏、《草原歌盛世》皮雕、晶雕彩绘摆盘、奶茶具、多媒体教学一体机、鼓号队乐器、绘本图书和科学实验玩具、大型洗衣机等。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张平宣读赠送纪念品清单,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孙春兰、王正伟、张阳等出席仪式。

俞正声慰问内蒙古军区指战员、武警内蒙古总队官兵、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官兵并会见政法干警代表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7日电(记者熊争艳、刘懿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俞正声7日下午率代表团部分成员分别赴内蒙古军区、武警内蒙古总队、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慰问,并会见自治区政法干警代表,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代表习近平主席向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

在会见内蒙古军区领导及在呼师级以上干部时,俞正声指出,内蒙古军区部队有着光辉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经受淬炼、威震四方。在和平建设时期,内蒙古军区保卫八千里国境,捍卫祖国北疆的安全,为自治区和国家建设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014年,习近平主席专程前往内蒙古边境哨卡看望慰问戍边官兵。2015年,习近平主席给内蒙古军区边防某团一连全体官兵回信,勉励他们着力加强连队全面建设,推动强军目标在连队、在边防落地生根,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再立新功。俞正声强调,内蒙古军区全体官兵要认真学习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入贯彻党在新时期的强军思想,扎扎实实把强军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要发扬光荣传统,坚决落实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为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事业再立新功。

在会见武警内蒙古总队干部时,俞正声充分肯定武警内蒙古部队为捍卫党的领导、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保持边疆稳定、促进自治区和谐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他希望武警内蒙古部队全体官兵把握新形势新任务,牢记责任使命,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战斗力标准贯穿到部队建设和训练的全过程,始终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度戒备状态,做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在会见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干部时,俞正声说,今年内蒙古境内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广大官兵不顾山高火猛的严峻形势,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生态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希望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官兵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现代化武警森林部队目标,聚焦防火灭火职能,全面提升部队现代化建设水平和核心军事能力。

俞正声还会见了自治区政法干警代表。

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刘延东、孙春兰、张平、王正伟、张阳等参加了活动。

俞正声会见内蒙古自治区离退休老同志和各族各界群众代表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7日电(记者荣启涵、熊争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俞正声7日下午在内蒙古新城宾馆会见了内蒙古自治区离退休老同志和各族各界群众代表,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内蒙古新城宾馆内,绿树丛中点缀着一串串红灯笼,简朴热烈的装饰平添了喜庆祥和的气氛,“建设亮丽内蒙古 共圆伟大中国梦”的横幅分外醒目。俞正声等走上前去与大家亲切握手,并代表中央代表团向他们表示问候。

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刘延东、孙春兰、张平、王正伟、张阳等参加了会见活动。


庆祝展览

俞正声率中央代表团参观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展览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7日电(记者杨依军、刘懿德)7日上午,内蒙古展览馆迎来尊贵的客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俞正声率代表团全体成员来到这里,参观《守望相助 团结奋斗——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展览》。

8月的青城呼和浩特,碧空如洗,微风和煦。内蒙古展览馆前广场上,奔跑的蒙古马雕塑象征着自治区各项事业一往无前、蒸蒸日上;主楼两侧,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的“热烈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标语格外醒目。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展览以党中央对内蒙古自治区的亲切关怀开篇,分为“革命风云·建立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艰苦创业·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与实践”“扬帆起航·开创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抢抓机遇·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发展新跨越”“守望相助·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等五个单元,充分反映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光辉照耀下,草原儿女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上午10时40分许,俞正声等步入展厅,参观展览。“五一会址”实景复原、周恩来总理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的照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展台、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建设示意图、反映不同年代居民生活环境变化的泥塑……一件件文献和实物、一幅幅图片和图表、一组组模型和多媒体展示,反映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历程。俞正声一边仔细观看展品,一边认真听取讲解,不时驻足观看,详细询问和了解有关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要求,特别是在内蒙古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崭新局面,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迈出坚实步伐。参观展览过程中,俞正声了解到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在经济转型升级、民族团结进步、脱贫攻坚、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的新成绩,频频点头,表示肯定。

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刘延东、孙春兰、张平、王正伟、张阳和代表团全体成员,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有关负责人一同参观展览。

庆祝晚会

俞正声观看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赞歌》

晚会盛况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7日电(记者杨依军、刘懿德)7日晚,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载歌载舞,欢声雷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赞歌》在这里精彩呈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俞正声和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等共约1300人观看演出。

赞歌飞扬,信心满怀。晚会在朗诵和歌舞《这是我的家乡》中拉开序幕。整场晚会分为“旭日东升”“亮丽北疆”“守望相助”三个篇章,热情讴歌自治区70年繁荣发展的辉煌成就,充分展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的成功实践,表达出各族儿女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共同心愿。

伴着“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动人旋律,晚会进入第一篇章“旭日东升”。情景诗画《草原曙光》、舞蹈与队列《骑兵》、歌舞《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乌兰牧骑》等,让人们的思绪回到那个火红的年代。

改革春风吹绿千里草原,舞蹈《马背交响》开启第二篇章“亮丽北疆”。歌曲联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好来宝《幸福生活赛拜努》、戏曲联唱《春花烂漫》等,描绘出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的幸福与奋进场景。

第三篇章“守望相助”中,歌舞《美好家园》、情景合唱《守望相助》、马头琴与交响乐《万马奔腾》等,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行进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的激情与豪迈。一曲《永远的赞歌》,唱出了各族儿女矢志不渝跟党走的信念与心声。

晚会在全场大合唱《歌唱祖国》中圆满落幕。

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刘延东、孙春兰、张平、王正伟、张阳和代表团全体成员一同观看演出。

晚会侧记

“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

7日晚的呼和浩特,流光溢彩,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各族各界干部群众代表的深情朗诵中,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赞歌》在乌兰恰特大剧院拉开大幕。

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和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各界干部群众共约1300人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一美好时刻。

乌兰恰特,蒙古语意为“红色剧场”。她承载着不少呼和浩特市民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是内蒙古各项事业日新月异的历史见证。

今夜,乌兰恰特灯火通明,在皎洁的月光下如同穿上了节日盛装。

今夜,各族群众踏歌起舞,共同回望内蒙古自治区70年走过的难忘历程,抒发坚定跟党走、迈向新征程的壮志豪情。

这壮志豪情,源于70年乃至上百年的历史传承——

情景诗画《草原曙光》,将时光拉回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生的中国共产党,给内蒙古各民族指明了道路,给茫茫草原带来了新希望。

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70年前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为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发来的贺电,至今让人心潮澎湃。

“英雄的祖国屹立在东方,像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舞蹈与队列《骑兵》、情景歌舞《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乌兰牧骑》等,艺术地再现了从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热血青春岁月,让人们的思绪重回那个“火红的年代”。

87岁的原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厂长、总工程师刘作会老人激动地说:“歌曲会‘变老’,但这些歌曲传递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永远不会老。”

这壮志豪情,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春风吹绿千里草原。舞蹈《马背交响》,呈现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草原骏马展开双翼、昂首腾飞的奋进意象。歌曲联唱《八骏赞》《苍天般的阿拉善》《呼伦贝尔大草原》等,表达出各族儿女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熟悉的旋律中,蒙古族著名歌唱家德德玛出场,观众热烈鼓掌、齐声跟唱。

蒙古族传统曲艺好来宝《幸福生活赛拜努》,二人台、漫瀚调、晋剧、京剧等戏曲联唱《春花烂漫》等,生动表现了内蒙古城乡居民生活面貌发生的历史巨变。

共同守卫祖国北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青年研究人员苏日娜说:“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这壮志豪情,源于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灿烂前程——

歌舞《美好家园》中,内蒙古“三少民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文艺工作者先后登台,呈现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动人场景。蒙古族青年歌手乌兰图雅、呼斯楞等表演的情景合唱《守望相助》,表达了各族儿女在党的领导下携手同心、幸福永远的真诚心愿。

佩戴着闪亮勋章观看演出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检察官潘志荣说:“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离不开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

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始终激励着内蒙古各族人民。传统乐器马头琴与现代交响乐合奏的《万马奔腾》,让观众仿佛置身千里草原,展现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

《万马奔腾》的创作者、现场领奏齐·宝力高说,这个节目就是要将内蒙古人民开拓进取、创新不止的精神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有一曲赞歌穿越时空,多少故事飞落心上……这一曲赞歌多么吉祥,歌声飞进每座毡房……”融合了长调、盅碗舞等艺术形态的歌舞《永远的赞歌》,集中表达了各族儿女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把晚会推向高潮。

一曲赞歌世世代代唱不完。当年,草原人民唱响《赞歌》,以崇敬和喜悦的心情,庆祝伟大的新中国诞生。

今天,草原人民再次唱响赞歌,以更加深厚的情感,表达对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忠诚。

演出尾声,少年儿童在舞台中央展开一面鲜艳的国旗。各族儿女齐声高唱《歌唱祖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美好愿景

一马当先七十载,万马奔腾谱新篇。我国首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成立70年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区2500多万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共筑中国梦,共创美好生活。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民族团结 繁荣发展生命线

乌兰浩特市三合村是一个以朝鲜族为主,朝鲜族、汉族、满族、蒙古族4个民族和睦共处的多民族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4个民族的村民互帮互助,相敬相融:朝鲜族把多年种植水稻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满、汉、蒙古族兄弟;蒙古族、满族把养殖技术传授给朝鲜族兄弟;汉族村民同样把做买卖的“绝活”教给其他民族弟兄。

70年来,内蒙古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引导各族群众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守望相助的意识深入民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日益巩固。各族群众各展才智,自治区不断焕发新光彩。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劳动,内蒙古汉族接受了许多少数民族习俗、文化,蒙古族元素服饰成为出席隆重场合的首选服饰;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蒙古族美食都非常受欢迎。

内蒙古广泛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打牢民族团结基础。注重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从安代舞、顶碗舞、筷子舞到长调、马头琴,从服饰、毛毡、皮艺等制作技艺到蒙医药,44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保护……悠久的草原文化在新时期延续,构筑起少数民族的美好精神家园。

从独自抚养28名汉族孤儿的“草原母亲”都贵玛,到生命最后一刻还惦念“给老百姓的承诺还没兑现”的蒙古族干部牛玉儒……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让各族群众凝心聚力。守望相助,风雨同舟,历经70年,民族团结这一生命线在内蒙古愈加牢固,为自治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丰沛的阳光和雨露。

经济发展 紧握发展总钥匙

发展是一个地区繁荣的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各种民族问题的总钥匙。70年来,自治区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率领各族群众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历史跨越。

自治区成立之初,国家就安排一批重点项目,帮助内蒙古发展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的支持下,内蒙古经济实现了腾飞。

今天的内蒙古,已是我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产自内蒙古的羊绒衫温暖着全世界,伊利和蒙牛的乳制品行销海内外;今天的内蒙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煤化工基地。“现在,全区已初步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正朝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和支柱产业多元化前进。”内蒙古经信委主任王秉军说。

发达地区和兄弟省份的大力支持,为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度优势。内蒙古也不忘回报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收养3000孤儿,困难时期支援其他省市粮食,到南方冰雪灾害时开足马力提供煤电产品。在国家的支持下,内蒙古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经济步入快速发展和全面转型升级。

作为我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在经济发展中坚守生态底线,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美丽与发展双赢。内蒙古通过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矿区生态修复等制度,率先启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努力构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发展筑牢民族团结的基础。70年来内蒙古生产总值增长64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0倍。发展前景引导各民族同心同德,共建家园。

共享成果 提升百姓获得感

发展为了地区繁荣,发展为了群众幸福。70年来,内蒙古始终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发展,并将发展成果化为各族人民福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加民生投入,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鄂温克族牧民扎拉森尼玛家住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乌兰托格嘎查,他的妻子苏德拉玛苏荣是蒙古族。这个多民族家庭在政府的帮助下,靠牧业和经营旅游点过上了幸福生活,扎拉森尼玛说:“除了放牧,我们从2013年开始经营旅游,每年能挣将近20万元。现在蒙古包发展到了10个,旺季最多能接待200多名游客。”

内蒙古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的发展导向,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自治区在全国率先实施12年义务教育制度,70多万名学生受益。全区人均寿命由成立之初的35岁上升到75.8岁,蒙古族人口由自治区成立时的83.2万人增长到458万人,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人口也实现大幅增长。近年来,内蒙古出台诸多政策,努力搭建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的民生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将少数民族地区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偏远的鄂温克族自治旗,旗委副书记李志东说,旗里还有836户共1877名贫困人口,为了让他们今年全部脱贫,不仅选派驻村干部精准帮扶,还动员致富带头人通过发展产业帮扶。

人心齐,泰山移。发展成果惠及百姓,使北疆草原变得更加和谐,发展前景更加美好。

媒体评论

守望相助共奋进 祖国北疆更亮丽

——热烈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新华社评论员

辽阔草原,骏马驰骋彩云飘;亮丽北疆,和泰吉祥谱新篇。我国首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迎来成立70周年大庆。70载砥砺奋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草原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果实,全区各族人民携手前行,共同谱写了团结奋进、发展繁荣的壮丽诗篇。

70年来,从“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到成为我国重要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从“轻工业皮毛匠,重工业挂马掌”到建立现代工业体系;从全区80%以上人口是文盲、没有1所大学,到基本消除文盲、建立53所高校;人均寿命由不足35岁增至75.8岁……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凝结着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生动体现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念兹在兹,心系北疆。中南海的阳光雨露,始终润泽着大草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立足全局谋划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为祖国北疆制定清晰的发展蓝图。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内蒙古,行程数千公里,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对内蒙古长远发展提出战略指引、作出重大部署。从提出“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建设美丽草原”,到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发展指明前进方向,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神州北望草原阔,壮美北疆启新程。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的实践者,内蒙古自治区全面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用足、用活、用好国家赋予民族地区的自主权和各项优惠政策,实现了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等各项事业的巨大跨越。

成就鼓舞人心,经验昭示未来:坚定不移维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牢固树立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充分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内蒙古的发展繁荣就有了根本保障和内生力量。

骏马奔驰勇当先,不待扬鞭自奋蹄。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当前,内蒙古既肩负转型升级、脱贫攻坚等艰巨任务,也迎来“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对外开放等难得机遇。展望未来,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好农牧业和牧区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下功夫,促进转方式同调整产业结构、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相结合,才能推动内蒙古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带给各族群众更多的获得感。

风雨同舟七十载,肝胆相照路正长。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从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到注重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从独自抚养28名汉族孤儿的“草原母亲”都贵玛,到心系百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牛玉儒……70年来,各族人民心连心、手拉手,共同创造了内蒙古发展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是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石。新形势下,更要高举民族团结旗帜,推动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把民族团结的生命线扎得更深更牢,方能让团结之花永远盛开在草原,为长治久安筑牢根基。

蓝图已经绘就,新征程催人奋进。2500万草原儿女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必将把祖国北疆打造得更加亮丽、更加繁荣。

守望相助建设美好内蒙古

——热烈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人民日报社论

总有一些重大历史时刻,让我们在回望中凝聚力量、在纪念中奋力前行。今天,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我们向内蒙古各族人民表示热烈祝贺,向所有为自治区繁荣稳定作出贡献的人们致以美好祝福!

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火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正式诞生,开辟了内蒙古发展的新纪元。70年来,内蒙古生产总值增长642倍、人均增长近145倍,各族人民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利,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进步。一代代内蒙古各族儿女凝聚在党的旗帜下,谱写出一曲曲艰苦奋斗的壮歌,书写了一个个民族团结的传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内蒙古改革发展,为内蒙古在新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指明方向。今天的内蒙古处在自治区成立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民生改善更有保障,民族团结更为紧密,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呈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内蒙古70年的发展成就,是全区各族人民艰苦创业、守望相助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同胞情深、鼎力支持的结果,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的成功实践。内蒙古70年来的发展历史深刻表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这一正确道路的制度保障,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内蒙古各族人民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揭示了一个道理,只有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内蒙古的明天才能越来越美好。

“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道出了内蒙古2500多万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指明了内蒙古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在新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强化“四个自信”,做好守望相助这篇大文章,让美丽草原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内蒙古时间紧任务重。今后几年,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对内蒙古发展战略定位、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关键时期,也是内蒙古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是要守望相助:坚持“守”,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坚持“望”,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大局意识,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坚持“相助”,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做好了守望相助这篇大文章,内蒙古就能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过去70年的辉煌历史,不仅记录着内蒙古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展示出内蒙古前程似锦的未来图景。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守望相助、共同奋斗,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布雷顿森林会议    下一篇 明代寺庙壁画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