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中文名
- 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地 址
- 珠三角
- 总面积
- 921.64公顷
- 组成区域
- 内伶仃岛和福田红树林
- 级 别
-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建立时间
- 1984年10月
目录
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于1984年10月。
1988年5月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6年10月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国家级示范保护区。
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内伶仃岛和福田红树林两个区域组成,两者为海域分割,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
内伶仃岛位于珠江口伶仃洋东侧,地处深圳、珠海、香港、澳门四城市的中间,东距香港9公里,西距珠海30公里,北距深圳蛇口17公里。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7′—113°49′北纬22°24′—22°26′之间,面积为554公顷。
福田红树林位于深圳湾东北部,东起新州河口,西至深圳湾公园,南达滩涂外海域和深圳河口,北至广深高速公路,沿海岸线长约9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3°45′,北纬22°32′,总面积367.64公顷,是中国唯一一个处在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保护区。
内伶仃岛是一个大陆型的岛屿,地质特征与深圳陆岸相似,四周的海陆下显示在第四纪时期才发生的,其岩性组成主要有震旦纪变质岩、燕山期花岗岩和花岗长岩,还有少量的第四纪洪、坡积和海积而成的松散沉积物。也是一个丘陵海岸基岩岛,地势东高西低,最高的尖峰山海拔340.9 米;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峰有南峰坳和东角山,分别在岛的中部和东南部;其余山丘大部分在海拔100米以下。岛内地势起伏较大,坡度在20º-50º之间,海岸线长约11公里。福田红树林地处深圳湾河口西北侧,与河口南侧香港米埔红树林共同形成一个半封闭的、且与外海直接相连的沿岸水体,并具河口和海湾的性质。该处河海相互作用,咸淡水混合,本地区主要地貌类型有:冲积平原、沿海沙堤、红树林滩涂、泥质光滩涂、滩涂潮沟水道等类型。
福田红树林区域属东亚季风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22.4ºC,1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14.1ºC,最低温度为 0.2ºC,7月份最高,月平均气温28.2ºC,最高气温38.7ºC。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1900毫米,集中在4-9月。年蒸发量1500毫米-18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0%。全年日照时数约2000小时。常风较大,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夏秋多台风,年受台风袭击2-4次。内伶仃岛因四面临海,其各项气温指标较福田稍低。
①地表径流:露出于水湾、东湾、东湾、蕉坑湾、东角嘴、东角山东南坡等6处。经中山大学1997年12月份进行的实地测量计算,该岛屿在枯水期的地表径流量约为1501立方米/天。
②地下水:主要露出于南湾和北湾两口人工井中,枯水期贮水量为194立方米。
深圳河口湾的水质已被严重污染,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污水和畜牧养殖排放的有机废水。
岛上有维管植物619种,有荔枝、龙眼、杨桃、芭蕉、芒果、椰子等岭南佳果;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3种,白桂木、野生荔枝和野生龙眼,岛上猕猴有16个自然群1120多只,有水獭、穿山甲、果子狸、豹猫等珍稀哺乳动物;有鸢、褐翅鸦鹃、四声杜鹃、岩鹭等113种鸟类;有蟒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竹叶青、两头蛇、三线闭壳龟等20多种爬行类动物;有两栖类的虎纹蛙、沼蛙、树蛙等;岛上昆虫种类繁多,仅蝶类就有80多种。
福田红树林有高等植物175种,其中红树林植物16种,该地自然生长的红树林植物12种,如海漆、秋茄、桐花树、白骨壤、老鼠勒、木榄等。
红树林保护区也是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共有鸟类约200种,其中23种为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如卷羽鹈鹕、海鸬鹚、白琵鹭、黑脸琵鹭、黄嘴白鹭、鹗、黑嘴鸥、褐翅鸦鹃等,其中全球极度濒危鸟类黑脸琵鹭在此处的数量,约占全球总量的15%。
福田红树林被列入中国重点保护的有23种,国家I级保护鸟类2种,国家II类保护鸟类21种。而内伶仃岛国家II类重点保护动物1种,即虎纹蛙;蟒蛇为国家I类重点保护动物,三线闭壳龟为国家II类重点保护动物;国家II级保护鸟类16种。
管理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规定,对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管理和建设工作。保护区主要在建立规章和加强巡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制定了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伶仃岛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出入保护区人员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并执行,特别是对进入自然保护区人员及上岛人员实施了严格控制和管理。通过增加管护人员,加强岛上的24小时管护巡查,基本杜绝了上岛猎取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象。
内伶仃岛外部交通靠船运,在北湾建有码头,是岛外航运的衔接点,每星期有2次运输船来往岛上运送供应物资;岛内已有公路3条,全长16公里。现只有北湾码头通往蕉坑湾和南湾的路段约5公里汽车可通行,其余路段则需维修才能通行车辆。
紧靠深圳市中心福田区,交通方便。深南大道由东向西横贯福田中心,广深高速公路和滨海大道由东向西从红树林区的边缘经过。
核心区面积为177.8公顷,占全岛32.1%。坐落在南峰坳—尖峰山—东角山的山脊线以南和西南部,至环岛公路为界。该区动物种类较多,也是猕猴集中的区域。野果、阔叶食性植物主要集中在该区;水源也比较充足,全岛6条溪流有4条在该区域。
核心区分二块,总面积122.2公顷,占保护区福田红树林区域总面积的33.3%。核心区是
保护区(红树林部分)的主体和核心,该地是红树林生长最茂盛地区,是许多冬候鸟包括黑脸琵鹭等濒危鸟类的栖息地和觅食地,也是当地多种鸟类的繁殖地。
该区分三块,面积为193.1公顷,占全岛面积的34.9%。
缓冲区分为两块,共计面积116.58公顷,占保护区福田红树林区域总面积的31.7%。缓冲区范围内的基围鱼塘,芦丛洼地,是从湿地到陆地的过渡地带,小生境复杂多样,因此鸟类种群出现多样化,该区是各种动物及鸟类盘旋飞翔觅食区。
实验区区分三块,分布在岛上的东湾、南湾和蕉坑湾,面积为183.1公顷,占33.0%。
该区的地势开阔,主要为灌丛、果园、台湾相思林、松林占多,沿岸风景好,三个海湾均适宜开展科普环保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活动。
实验区具体范围在保护区的西面,面积123.26公顷,占保护区红树林区域总面积的33.5%。
福田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位于深圳和香港两地间的一块绿洲,对维持地区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被誉为深圳湾旁边的一道绿色长城,具有无可替代的生态、文化和社会价值。保护区内地势平坦、开阔,有沼泽、浅水和林木等多种自然景观,“落霞与千鸟齐飞、静水共长天一色”的自然美景,彰显城市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福田红树林是展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窗口,是深圳市的一张生态名片。
内伶仃岛是研究生态系统规律与自然保护的理想场所,在监测生态环境变化和预警生态与自然灾害发生方面具有特殊的保护价值,加上岛上文天祥的爱国历史背景,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意识,是开展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