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中文名称
- 广东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地理位置
- 韶关市曲江区
- 气候类型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占地面积
- 18813.6公顷
- 景点级别
-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保护对象
- 鳄蜥
目录
1998年12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副处级事业单位;
2007年4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广东曲江罗坑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
201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北纬24°36′—24°39′,东经113°13′—113°22′。
保护区内地貌复杂,四周群山环抱,中部为较平坦的盆地,最高峰船底顶海拔1587m,最低海拔约200m。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11℃,一月平均气温915℃,极端最低气温-516℃,7月平均气温2819℃,极端最高气温3915℃,年平均降雨量1640mm。
广东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8813.6公顷,其中:核心区6904.6公顷、缓冲区4063.4公顷、实验区7845.6公顷。
广东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植被茂密的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保护区内有野生脊椎动物30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鳄蜥等6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3种。有39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如瑶山鳄蜥、黄腹角雉、豹、云豹、林麝、蟒蛇、穿山甲、短尾猴、斑林狸、金猫、水鹿、鬣羚、普通鵟、三线闭壳龟和虎纹蛙等。
广东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种。野生维管植物205科698属1464种,其中药用植物有568种,果类植物有88种,观赏植物有192种,纤维植物141种,淀粉植物有38种,芳香植物27种,油脂植物有102种,饲料植物有44种,鞣类植物有65种,用材树种共有218种。在这些植物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四川苏铁、伯乐树、福建柏、观光木、广东松等17种。
广东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是以保护鳄蜥及其生态环境的综合型自然保护区。鳄蜥是爬行动物中比较古老的一类,体长15—30厘米,尾长23厘米左右,体重50—100克,身体可以分为头部、颈部、躯干部、四肢、尾5个部分。头部较高,头部和体形与蜥蜴相似,颈部以下的部分,特别是侧扁的尾巴,既有棱嵴状的鳞片,又有许多黑色的宽横纹,则又很像扬子鳄,所以被称为鳄蜥。
广东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典型性、稀有性、濒危性、代表性较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鳄蜥是有“活化石”之称的世界珍稀物种,仅分布在中国广西、广东和越南安图自然保护区等极少数区域中。尽管它与恐龙“同寿”,已逾1.9亿年“高龄”,但它被人类发现仅仅有80多年历史。
1928年,有生物考察队首次在广西发现鳄蜥这一物种。2002年,科研人员在韶关罗坑发现百姓们所称的“落水狗”便是极其珍稀的鳄蜥,这是广东首次发现。2004年,国家林业局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普查,发现当时中国野生鳄蜥仅有1000条左右,而曲江罗坑自然保护区内就生存着约240条野生鳄蜥。
罗坑保护区的鳄蜥野生种群已经壮大至约500~600条,约占全国野生鳄蜥种群数量的50%,这是中国国内已知最大的鳄蜥野生种群,该保护区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鳄蜥野生种群栖息地。
广东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对野生鳄蜥种群的分布、数量、生态习性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已连续多年人工繁育鳄蜥获得成功,并于2010年成功繁育出子二代鳄蜥。保护区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鳄蜥人工饲养繁育基地。
在人工繁育鳄蜥取得成功后,2009年、2012年保护区分别成功进行了鳄蜥野外放归活动。其中,2012年一次放归鳄蜥达60条。从鳄蜥放归监测情况看,放归的鳄蜥适应性较好,在栖息地上能正常生存栖息,可以说鳄蜥放归已获得初步成功。保护区仍在对放归的鳄蜥继续跟踪监测,为人工鳄蜥放归积累经验,从而扩大鳄蜥野外种群数量,确保这种珍稀“活化石”种群在原生地的持续增长增大。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