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江湾镇

江湾镇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的婺源县,全镇总面积316平方公里,林地42.2万亩,森林覆盖率88.9%。下辖20村(居)委会,人口3.06万人。江湾镇距县城28公里,距风景名胜区黄山96公里,离瓷都景德镇110公里,溪婺公路穿境而过,景婺黄(常)高速公路有立交道口,交通十分便利。江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田23723亩,旱地3915亩。经济作物以油茶、雪梨、绿茶为特色。大畈歙砚响誉国内外。会上,江湾镇受到与会代表的称赞与关注。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严格制定林木管护制度、兴建沼气池、制定旅游及村镇规划、加强景区环境卫生整治等有力举措,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国家卫生镇等称号,2005年江湾村还被评为“江西省十大文明村庄”。2005年1月江湾景区成为全县首家国家4A级景区。2016年10月15日,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中文名称
江湾镇
外文名称
Jiangwan Town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
电话区号
0793
邮政区码
333213
地理位置
赣东北
面   积
316平方公里
人   口
30600人
方   言
徽语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
赣E
荣   誉
中国特色小镇等

目录

江湾镇江湾镇

江湾镇位于婺源县东部、江湾水中游。溪(西)婺(源)公路自东而西横贯中部,面积293k㎡,人口30350人。辖江湾、莲花芯、梨园等3个居委会,江湾、占坑、钟吕、汪口、洪坦、荷田、晓起、栗木坑、晓鳙、前段、大潋、东头、龙潭、浯村、古蜀地、济溪、低源、大畈等18个行政村。

历史沿革

1958年置江湾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改镇。

1997年,面积156平方千米,人口1.7万,辖江湾、中平、占坑、钟吕、汪口、古坑、洪坦、荷田、晓起、胡秀庄1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江湾,距县城23千米。

2001年晓鳙乡并入;

2003年大畈镇并入。

地理

江湾镇地貌江湾镇地貌

江湾镇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的婺源县,全镇总面积316平方公里,林地42.2万亩,森林覆盖率88.9%。下辖20村(居)委会,人口3.06万人。江湾镇距县城28公里,距风景名胜区黄山96公里,离瓷都景德镇110公里,溪婺公路穿境而过,景婺黄(常)高速公路有立交道口,交通十分便利。江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田23723亩,旱地3915亩。经济作物以油茶、雪梨、绿茶为特色。大畈歙砚响誉国内外。会上,江湾镇受到与会代表的称赞与关注。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严格制定林木管护制度、兴建沼气池、制定旅游及村镇规划、加强景区环境卫生整治等有力举措,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国家卫生镇等称号,2005年江湾村还被评为“江西省十大文明村庄”。

江湾位于婺源县城东30公里。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萧江第八世祖江敌始迁江湾。自唐以来,江湾便是婺源通往皖浙赣三省的要塞。这里山水环绕,风光旖旎、物产丰富、文风鼎盛。绿茶、雪梨久负盛名,还育出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明代户部侍郎江一麟,清代著名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等一大批学士名流。江湾自古文风昌盛,是婺源书乡代表,村中至今保存有“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民居。还有东和门、水坝井等历史古迹,极具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江湾是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的一颗璀灿明珠。

发展

江湾镇江湾镇

江湾镇设有26个党支部,有党员1017名,(其中景所在地党支部有江湾、晓起、汪口三个,景区党员232名)。全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创新机制服务旅游业,在全县率先探索景区党建工作。在县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景区党建工作得到了中央、省、市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江湾镇按照“发展壮大三大产业,建设生态和谐江湾”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利用资源和品牌优势,着力培植新的财政增长点,努力实现江湾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87亿元,财政江湾江湾收入585.98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和32.2%;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比上年净增500元。

2001年5月30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江湾视察,极大 地鼓舞了全镇人民,给江湾镇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组建了江西江湾旅游有限公司。按照4A景区标准,着力打造“伟人故里--江湾”、“古埠名祠--汪口”、“生态家园--晓起”等景点。仅江湾景区一期工程总投资达4600万元。2005年1月江湾景区顺利通过了国家旅游局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的评定,成为全县首家国家4A级景区。2007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8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1.08亿元。农村改革步伐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围绕旅游发展产业,特色经济取得成效;城镇建设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江湾集镇建成区面积1平方公里,现有居民5500多人,占全镇人口的18%。2001年聘请上海同济大学编制了《江湾旅游规划策划及村镇总体规划》。按照规划要求,在保护好古建民居和自然生态的前提下,使新与旧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投入1.5亿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集镇区域“三横三纵”的道路框架已经形成。建成江湾自来水厂,新建垃圾填埋场,梨园河景观坝下闸蓄水,内河、湖圳引水工程竣工,拆除6373平方米旧房,改造云湾路非徽派建筑民房127幢,并将厚德大道打造成江湾商贸一条街。大力推进广电网络建设,成立了城管中队,建立起城镇管理的长效机制。四个副中心(大畈、栗木坑、汪口、晓起)”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江湾成为更宜人居住的最美乡村。

旅游资源

江湾镇旅游江湾镇旅游
江湾镇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物,景婺黄(常)高速公路的竣工通车,为江湾实现新一轮发展带来了历史性契机。

江湾

江湾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婺源四大著名古建,江湾独有其二。一是江湾祠堂即萧江宗祠,砖雕、木雕、石雕形态逼真,富于清丽高雅的建筑艺术。2003年,镇政府根据《规划》按照原貌重修萧江宗祠。二是汪口“曲尺堰”,清代著名学者江永设计。历经200余年,完好无损。此外明清古建,历史古迹遍布乡村,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赏。陈运和诗夸“众多的徽派古建指岁月,繁衍的学士著述够典范,各处的景色旖旎引诗文,完好的生态保护群贤旺”。江湾豆腐架、三雕技术(木雕、石雕、砖雕)在传承中得以发展,座落在婺源县江湾镇旃(占)坑村,距县城32公里,江湾约2公里。“萧江大宗祠”是萧江氏族发源地江湾旃坑族建的一座祠堂。为婺源乃至江南最大的宗祠。不仅规模庞大(占地面积有2400平方米)、建筑宏伟、雕刻精细,而且人文丰富、历史悠久……,不愧为“江南第一祠”。清康熙甲午年(公元1714年)又有志者大兴土木,集资择地重建大祠。该祠尽显王室气派,占地面积达2400平方米,分前院、前堂、中堂、后堂四进。前院为宽敞花园,设有青石护栏半月形莲花池,内养红鲤鱼、草鱼、军鱼等多种鱼类;前堂为五凤楼、九脊顶、午朝门、月楼,梁材檐椽巧饰雕琢、画面生动、形态逼真;中堂粗梁大柱,鼓式石础,石阶、石栏、月台各具特色,匾额楹联措词秀丽、授意深长;后堂高于前堂,有楼阁安放灵牌。

篁岭村

民俗民俗
篁岭村位于栗木坑村石耳山脚下有一座稀奇的篁岭村。该村有近150户人家。其房屋大多建在一个陡坡上。房屋的结构特殊,农家一楼大门前临大路,大门后是厅堂;二楼开后门、架天桥即可达另一大路,二楼前门拦腰上下砌墙,与屋外搭建的水平木头架(注)连成一体,可以晾晒农副产品,较好地解决了坡地建村无平坦处晒农作物的矛盾。村民们还使用竹晒簟,用它晒晾农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每年收获季节,屋间成了晒簟的世界,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与黑色屋顶,层层叠层层,硕是壮观,这晨是画家和摄影家的乐园,有关篁岭的摄影作品,曾在全国获得十多次大奖。篁岭全村姓曹,是从歙县篁墩迁徙而来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安徽西递的清代户部尚书曹文埴,军机大臣、大学士、太子太师曹振鳙父子,其故乡就在篁岭。这些在《婺源县志》中均有记载。篁岭建村约500年,村口有80多株红豆杉,树龄都在500年左右。红豆杉中还隐藏着方竹、观音竹、香榧树。屋外的小方塘,均养殖一些红、黑、白、花等各色的鱼种。

石耳山

石耳山位于婺源县旅游重镇江湾的东部,南麓与浙江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相接。石耳山海拔1260米,核心面积8平方公里,山上南北各有八大景,奇石、奇树、奇村三大自然与人文景观吸引众多游客。石耳山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降水量达1830毫米,无霜期约251天,为观光、休闲、度假、避署之胜地。石耳山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城市荣誉

国家卫生镇

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乡镇

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江湾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汪口村)

江西省文明村镇

全省乡镇“亲民为民富民”好班子

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江西省卫生镇

全省十大文明村庄(江湾村)

经济

江湾镇江湾镇

2009年全镇财政首次突破了千万元大关,总收入达1144.01万元,比上年增长99.5%,实现了三年翻番的目标;GDP达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净增400元;招商引资实际进资2698万元,超额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亿元。全镇接待游客144万人次,联票收入41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

舞好规划龙头,旅游开发力度加大

严格执行《婺源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江湾旅游策划及村镇总体规划》,以创建国家5A景区为抓手,继续强力推进江湾、晓起、汪口景区二期开发。努力抓好汪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拓展项目工作和国家“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积极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汪口景区二期开发计划总投资1500余万元,已投入25万元收购古屋,投入60万元新建员工宿舍,着手实施古街打造、停车场扩建、古埠码头重建工程,成立江湾城管中队,规范景区日常管理,维护旅游秩序,促进旅游服务提质增效。3月29日,我镇获评“中国绿色名镇”称号,成为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

扩大招商引资,开放型经济成效显著。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投资环境、资源特色、区位优势,通过优质服务吸引更多外商投资,实现以商招商。对已签订的合同项目,实行“一名领导、一个部门、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确保顺利实施。成立了招商引资服务工作组,负责主动上门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咨询、立项、选址、办证等跟踪服务。制定激励机制,对引进年利税50万以上的项目的有功人员进行重奖。合同投资额达2.3亿元,实际进资2698万元,超额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实施产业调整,农业增收取得实效。继续抓好“雪梨、油茶、茶叶”三个万亩基地建设。以培育扩种江湾雪梨为示范,带动农民大力发展桃、李、板栗等特色水果业。新建良种茶园400余亩,新种良种油茶1000余亩,实施油茶低改2000亩,开发“潋川”牌山茶油。建成350余亩水稻制种基地,新增特种养殖户16户,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解决了一部分农民就业,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举办专业技术培训15期,参训人数达600人次,发放科技资料8000份;印发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7500份,指导农民节本增效施肥;推介良种进村入户,优质稻面积达到98%以上;粮食种植面积2.5万亩,比上年增长2%,总产达9800吨,比上年增长2.1%。冬种油菜1.21万亩,景区景点覆盖率100%,公路沿线98%以上,动物免疫密度100%。

强推进、重建设,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以教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为支撑,以“三清、六改、四普及”为突破口,狠抓落实。2009年试点村共投入资金451万元,安装了自来水297户,改水率达100%;改路4415米,修建排水沟1360米;新建公厕1座,改厕231户,改厕率78%;绿化道路1800米;安装景观灯34盏,普通灯10盏,两座桥梁安装了景观栏杆;修建、新建室内活动室5间,建成5处室外休闲小广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建垃圾焚烧炉5座,新建桥梁1座,拦河坝11个,230米;实施灌溉项目,解决了300亩农田灌溉用水。投资160万元高品位推进古坑和汪口新村两个景观村的建设,彰显了“中国最美乡村”新形象。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济宁市兖州区铁路医院    下一篇 协作机器人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