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镇
目录
辖区内的耕地土质为冲积草甸土和砂土,土壤肥力差。全镇境内群山连绵、沟谷纵横、山顶平坦、河谷开阔。根据地基开挖观察,大部分为沙质土壤,最大冻结深度为2.5—3.0m,工程地质良好,适于建设。
本地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回暖快,多大风;夏季短促炎热,多雨水;秋季降温急剧;冬季漫长,寒冷多雪。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年降水量300——500mm,日照为2200——2800小时,无霜期85天左右,大于等于10℃的活动积温为1650——1800℃,年平均气温为-5.5℃,夏季日均气温18.2℃,冬季最低气温达-52.3℃,昼夜温差大,有“一日四季”之说。
镇政府下辖三个自然村,沿江而下分别是洛古河村、北极村、北红村。全镇总户数894户,总人口2508人,常住人口2111人。洛古河村为汉语村名,又称张荒地营子,位于黑龙江上游,距源头8公里,是黑龙江上游最远的一个村,距镇政府80公里(水路63公里),东南距县城西林吉镇90公里,全村共有农户58户,常住人口166人,耕地总面积849亩,全部是旱地,可利用草原面积13545亩。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村路、农田路交通顺畅,其中村内公路2条,共计2公里。边防巡逻公路:由洛古河村沿黑龙江上行至下江岛9公里,路面为沙土铺筑。北极村原名漠河村,是北极镇人民政府驻地。处于祖国的最北端,素有“中国北极”“金鸡之冠”的美称。全村共有住户650户,常住人口1506人。道路系统为格网式布局,对外交通主要是漠北公路。另外有边防巡逻路29公里,分别由北极村沿黑龙江上至汉道口(20公里)、下至二十九站(27公里)。撤乡变镇后,我们先后成立了农业公司、绿化公司和环卫公司,安排376名被征土地农民就业。北红村又名大草甸子,沿黑龙江位于北极村下游。全村有住户186户,常住人口439人。耕地3570亩,草原面积10050亩。西距北极村118公里(水路45公里),西南距县城(西林吉)120公里。村路、农田路交通不畅。边防巡逻路13公里,分别由北红村沿江上至河套子下至红旗岭,路面全部为沙土铺筑,路况差,出行不便,严重制约全村经济的发展与对外联系。
北极镇在新中国成立前,多以采金和流送木材为主,务农人口相对较少。新中国成立以后,漠河的经济发展开始转向以农业为主。经过互相合作和人民公社化,农业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1979年,总播种土地面积1 226公顷,总产量达81.7万千克。除自给外,对国家略有贡献。1979年,公社总收人达9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为14.8万元,占总收入的16%。每个劳动力平均日值2.36元。农村人均收入316.50元。公共积累达162.98万元。到1950年,全乡耕地面积减少到1072公顷,粮食总产量达153万千克。田间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有农用汽车2台,马555匹,牛102头。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教育发展迅速,医疗卫生条件优越,地区所属单位有边防公安派出所、人民武装部、农机管理站、畜牧兽医站、林业工作站、中心小学校、中心卫生院、银行营业所、邮电局、粮食购销站、供销社、税务所、气象站、工商行政管理所、养路工区、文化站、电视转播台、水文站、边防检查站、发电厂等。漠河县漠河林场场址、西林吉林业局漠河综合林场场址、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北极地磁台台址均建在北极镇。。
北极镇是中国最北端的旅游胜地,以北极光和白夜为最独特的自然景观,每年吸引上万人来此旅游观光。
北极镇山水秀美,景色迷人。每年夏至时节,白天特别长,每天太阳都要在天空中悬挂十几个小时。在蓝天丽日下,青山似绣,绿水如绢,宛若一幅泼墨山水画。这时节,旅游的客人接踵而至。最热闹的当属夏至这天傍晚,长长的黑龙江畔聚满了山南海北的游人。他们在江堤上点起一堆堆篝火,轻歌曼舞,观看神奇的白夜景观。当“夜色”降临的时候,天空仍像平日有云的白天那样明亮,太阳一直到晚上8点多钟才缓缓没入远山。此后是一段漫长而明亮的黄昏,由深红变为淡紫的晚霞,一直在西北地平线上持续到午夜。黑夜短暂,转瞬即逝。晚霞和黎明的曙光紧紧相连。北极镇的冬季漫长而寒冷,昼短夜长十分明显,白天并不白,当地人称之为黑昼,每天太阳从东南方懒懒地升起,在雾蒙蒙的天空划个弧之后,又在西南方隐去了。那太阳好像不发光,也不发热,只是低低地浮在天空中。大雪铺地之时,北极镇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来到这里找北、找冷、找纯、找静,所以她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级旅游区。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