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子豪
- 中文名
- 覃子豪
- 别 名
- 覃基
- 国 籍
- 中国
- 出生地
- 四川广汉
- 出生日期
- 1912年
- 逝世日期
- 1963年10月10日
- 职 业
- 诗人
- 毕业院校
- 中法大学、东京中央大学
目录
覃子豪,原名覃基,1912年生于四川广汉。覃子豪有“海洋诗人”和“诗的播种者”的美誉,与钟鼎文、纪弦并称台湾现代“诗坛三老”,被东南亚新诗派诗人奉为宗师。
1931年在北平中法大学读书时开始发表诗作,曾与同学合出过诗集《剪影集》。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留学时,参与过“左联”东京分部主办的《诗歌》编务。早期诗作编成第一本诗集《生命的弦》,有渴望光明的爱国激情。
抗战时在国民党军队从事新闻工作。1943年辞去军职,一度经商。后在福建漳州创办《太平洋晚报》和南风文艺社,又任《闽南新报》主笔。这时出版过诗集《永安劫后》,描述敌机轰炸后永安人民的不屈意志,受到好评。
1947年到台湾,先后任职于省物资局、粮食局。1954年与钟鼎文等创立蓝星诗社,编辑《新诗周刊》、《蓝星诗刊》等,在台湾诗坛有很大影响。1956年主持文艺函授学校诗歌班,在《中华文艺》月刊连续刊载诗习作批改文章,后结集为《诗的解剖》,对培养后进,发展台湾新诗创作有显著推动作用。
50年代后期曾与纪弦为首的现代派展开论战,反对全部横的移植的主张,他认为“诗的意义就在于注视人生本身及人生事象,表现出一种崭新的人生境界”。
1963年患胆道癌逝世后,朋友们编印了《覃子豪全集》三卷。
覃子豪,1912年出生于四川广汉。1929年入县立初中读书,喜爱诗画,为师长器重。1931年进入成都成城公学,次年赴北平就读中法大学,深受19世纪浪漫派诗人的影响,推崇象征主义诗风。1935年进入日本中央大学,积极参加进步学生的文艺活动,开始进入诗坛,曾倡导“新诗歌运动”。此时期的诗作表现了执著青年对于生命的追寻,诗风明朗,富强烈现实感。
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爆发,覃子豪回国投身抗日工作,辗转浙江金华、江西上饶等地,主编《八六简报》、《诗时代》。永安遭轰炸后,诗人以神来之笔,一周写诗45首,控诉日军罪行,有诗集《自由的旗》、《永安劫后》、译诗集《裴多菲诗》、散文集《东京回忆散记》行世。
抗战中,他归国参加抗日文化活动,创作诗歌,主编文学副刊。1947年为谋生计漂流台湾,创办了第一家以抒情为正宗的《新诗周刊》。
1954年,他与余光中等人成立了著名的“蓝星诗社”并任社长,先后主编《新诗周刊》、《蓝星诗刊》等,在台湾颇有影响。“蓝星”是一具有沙龙精神的现代派诗社,无固定理论和绝对信条,最具特色的是“自由创作”路线,提倡充分发挥个人才华、个性,形成独有之创作风格。覃主张“民族的气质、性格、精神等等在作品中无形的表露”,诗歌应该通过反映现实和人生来观照读者。
1957年覃发表重要诗论《新诗向何处去》,对以西化为核心的“六大信条”进行了尖锐批驳,表达了中国民族主义诗人的心声,引起台湾所有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强烈共鸣。与此同时,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传统的严谨与浪漫的抒情相结合,创作出一些上乘诗作。
如《过黑发桥》中写道:
“港在山外/春天系在黑发的林里/当蝙蝠目盲的时刻/黎明的海就飘动着/载满爱情的船舶”;《画廊》是其创作发展上具有转折意义,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一本诗集。诗人从生活表层的人生批评,深入到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如《肖像》:“这肖像是一个诠释/诠释一个憔悴的生命/紫铜色的头颅是火烧过的岩石/他来自肉体的炼狱/他的灵魂在呐喊/我听见了声音”。
可惜,诗集出版的第二年(1963年),正处于艺术发展阶段的诗人却因肝癌病逝。
“蓝星”在台湾诗社中占有重要地位,共出版诗集、散文集、评论集达53种,编发各种诗刊327期,为中国诗歌宝库增添了丰富作品。这与覃子豪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他被誉为上世纪东南亚最著名的“海洋诗人”,台湾“诗的播种者”及“蓝星象征。
1912年出生于广汉县城西街。在广汉中学读书时,便喜爱诗歌。 1932年考入北京中法大学孔德学院,与同学朱颜等成立诗社,研读法国浪漫诗人雨果等的作品,合出诗集《剪影集》。
1934年,覃参加中共党员夏奇峰、蒋代兹组织的读书会,开始阅读高尔基等的作品。1935年到日本中央大学读书,参加中国诗歌作者协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国,投入抗日宣传活动。先后主编《扫荡简报》、《前线日报》副刊、《新时代》周刊,创办《东方周报》、《太平洋日报》等,并创作出版《自由的旗》、《永安劫后》等诗集,宣传抗日。抗战胜利后,覃在上海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与上海民主运动负责人蔡力行共同创办《现代新闻》周刊。
1947年,覃子豪去台湾。先后担任台湾省物资调节委员会专员、粮食局督导员、文坛函授学校教授、文艺创作委副主任,并当选为青年写作协会理事兼该会诗歌研究委员会主任。
1951年主编《新诗周刊》。后与钟鼎文等创建蓝星诗社,编印《蓝星》诗刊。先后创作、翻译出版《海洋诗抄》、《瓶之存在》、《论现代诗》、《法兰西诗集》等诗集、诗论。其诗作对台湾和东南亚现代诗有过极大影响,被誉为台湾“诗坛三老”之一,与纪弦、钟鼎文齐名。
1963年10月10日,覃子豪病逝,台湾文艺界为他出版《覃子豪全集》。
《自由的旗》(1939);
《海洋诗抄》(诗集)(1953),台·新诗周刊社;
《向日葵》(诗集)(1954),台·蓝星诗社;
《诗的解剖》(诗论)(1958),台·蓝星诗社;
《论现代诗》(诗论)(1958),台·蓝星诗社;
《画廊》(诗集)(1962),台·蓝星诗社;
《覃子豪全集》(1—3辑)(1965—1974)全集出版委员会。
另有诗集《生命的弦》、《永安劫后》,诗论集《诗的创作与欣赏》、《诗创作论》、《诗论集》、《诗的表现方法》等,确切出版时间不详。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