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中文名
- 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类 型
- 自然保护区
- 地 点
- 黑龙江
- 等 级
- 国家级
- 面 积
- 12133公顷
- 保护对象
- 红松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
目录
凉水林区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开发。
1958年经林业部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划归东北林业大学(原东北林学院)建立凉水实验林场。
1980年7月,凉水实验林场所在范围经原林业部(国家林业局)批准改建为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
1996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1997 年9月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络,同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理科人才培养野外实习基地,同年经科技部批准建立国家重点野外生态定位研究站。
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林业示范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小兴安岭山脉的东南段——达里带岭支脉的东坡,行政区划属黑龙江省。地理坐标为东经128°47′8″—128°57′19",北纬47°6′49"—47°16′10″,东西宽13.0km,南北长17.0km,总面积为12133hm。保护区地处带岭区北部中心地带,东、北、西三面均以公路为界分别与带岭林业实验局的红光、寒月、北列、明月四个林杨相接壤,南部以永翠河为界与碧水实验林场相邻。保护区管理局局址位于保护区中部的实验区,保护区的生活区设在伊春市带岭区政府所在地——带岭镇,距保护区26km。
该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欧亚大陆的东缘,深受海洋气候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在变性大陆气团控制下,气候严寒、干燥而多风雪。夏季多受副热带变性海洋气团的影响,降水集中(其中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气温较高。春秋两季气候多变,春季多大风,降水量小,易发生干旱。秋季降温急剧,多出现早霜。
该区因纬度较高,太阳辐射量较少。年平均气温只有-0.3℃,年平均最高气温7.5℃,年平均最低气温-6.6℃;≥10℃的积温在1700℃左右,≥5℃的积温在2000℃左右,>0℃的的积温在2200—2400℃之间。年平均降水量676mm,全年平均降水日数120—150天;积雪期130—150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年平均蒸发量805mm。年日照数1850h左右,日照率43.5%。年平均地温1.2℃,冻土深度2.0m左右,沟谷冷云杉林下的局部地段可出现岛状永冻层。河流结冰期长达5个月(11月下旬至翌年4月中、下旬),无霜期100—120天(5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全年的主风向为西南风,一般春、夏多西南风,秋、冬多西北风。气候总的特点是冬长夏短,夏季湿凉多雨,冬季严寒干燥。
保护区境内峰峦起伏,群山环抱、沟壑纵横,形成了较复杂的山区地形。主山脉为南北走向,次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地形总趋势是北、东、西三面较高、中央和西南部较低,其中部分核心区及部分实验区位于盆地上。保护区的最高山峰是位于北部的岭来东山,海拔为707.3m,向南逐渐降至本区的西南端永翠河北岸,海拔仅为280m,全区海拔平均为400m左右,相对高度在80-300m之间。本区属于低山丘陵地带,山顶较浑圆,山体两侧多不对称,一般南坡短而陡,北坡缓而长,平均坡度在10—15°之间,局部地段为20—40°以上的陡坡。
该区出露的岩石种类有海西期的花岗岩、斑晶花岗岩,少部分为太古代的花岗片麻岩。
全区的土壤共划分为4个土纲(淋溶土纲、半水成土纲、水成土纲、有机土纲)、4个土类(暗棕壤、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和14个亚类。因本区海拔不高,无明显高山,土壤的垂直分布不明显,只有地域性分布规律。地带性土壤为暗棕壤分布于山坡地,占保护区面积的84.91%;非地带性土壤为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占保护区面积的15.09%;其中草甸土占1.20%,分布于林中空地、河岸台地上;沼泽土占13.07%、泥炭土占0.82%,均分布于河流两岸的低洼地和山间谷地排水不良的地段。土层厚度在30—60cm。山坡地的暗棕壤是生长着原始阔叶红松林的具有较高肥力的土类,其表层具有较厚的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以壤土为主、向下层石砾含量渐多,土壤剖面通体呈酸性,土色以暗色为主、向下逐渐变浅,土壤肥力较高。
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54种。其中有紫貂、黄喉貂、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头鹤、丹顶鹤、金雕8种一级保护动物和棕熊、黑熊、水獭、原麝、马鹿、鸳鸯、苍鹰、花尾榛鸡、红角鸮、雕鸮、猛鸮、鹰鸮、长耳鸮等46种二级保护动物。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有6种,即水曲柳、黄菠萝、钻天柳、紫椴、野天豆、红松。药用植物有贯众、乌头、三棵针、升麻、五味子、党参、龙胆等70余种。
序号 | 中名 | 学名 | 分类地位 | 保护级别 |
1 | 红松 | Pinus koraiensis | 松科松属 | II |
2 | 野大豆 | Glycine soja | 豆科 | II |
3 | 水曲柳 | Fraxinus mandshunica | 木犀科白蜡树属 | II |
4 | 黄菠罗 | Phellodendron amurense | 芸香科黄檗属 | II |
5 | 钻天柳 | Choseina macrolepis | 杨柳科钻天柳属 | II |
6 | 紫椴 | Tilia amurensis | 椴树科椴树属 | II |
凉水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处级公益性事业单位,编制为90人,上级行政主管单位是东北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业务有省林业厅管理,管理局下设局办公室、资源保护科、科教科、旅游科、资产科、财务科六个职能科室,现有在职职工71人。
从1987年开始,保护区在带岭镇修建职工住宅和综合办公楼,到1994年职工住宅和保护区行政办公机构全部搬迁到带岭镇,只保留保护、科研和旅游管理人员在区内工作。这样既净化了保护区的环境、有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又改善了职工的生活条件,同时还吸引了大批的科技人员来保护区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
保护区于1996年开始,先后完成了保护区一、二期建设、东北林业大学211专项建设、教育部修购专项项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国家环保局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等项目建设,共计完成投资3000余万元。
保护区建有科研宣教中心、教师公寓、学生公寓、专家公寓、林政防火中心、餐饮中心、服务中心、游客中心、农家院、野外餐厅、行政楼等12000平米,带岭镇职工住宅楼10000平米,区内硬化路面16公里、沙石巡护路25公里。
位于保护区管理局局址前,水面开阔,水质优良,无任何污染可游泳、戏水、划船、垂钓,在此景区旁设有鱼馆,为大家品尝活鱼新鲜提供便利条件。
位于保护区管理局局址以东1.5km处,有公路通往景区,可观赏到保存最为完整而典型的小兴安岭原始森林景观。红松是这里的主角,树龄为300—400年,胸径最大可达1.5米,树高30—40米,陪伴它的还有云杉、落叶松、白桦、枫桦、杨树、柞树、榆树、核桃楸、黄菠萝等乔、灌、草700余种植物,林内层层叠叠,种类繁多,相互依存形成了完整的红松林生态系统。
位于管理局科研宣教中心二楼,展览中心设有综合展览室、动物、植物、真菌展室和环境教育展室。
伊春长途客运站有车开往带岭,发车时间13:00、14:30、16:00。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饶河东北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一篇 黑龙江乌伊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