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中文名称
- 大连城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外文名称
- Dalian Chengshantou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Coastal Landform
- 地理位置
- 大连市金州区大李家镇
- 气候类型
- 温带季风气候
- 占地面积
- 1350公顷
- 景点级别
-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著名景点
- 鸟岛,鸳鸯戏水、老龟奔海、海豹出水、鳄鱼抬头等
- 成立时间
- 1989年
- 保护对象
- 地质遗迹和珍稀鸟类
目录
城山头海滨地貌自然保护区因唐代的石砌古城遗址而得名,至今仍依稀可见古城残垣。城山头外形好似一只紧握的拳头伸向大海,形成一个狭长的半岛,史称马雄岛。相传此城为唐代薛仁贵修筑,山下有千年古井,由九层方木与石块垒迭而成,井水今仍可引用。另有说这座唐代古城名叫城山古城,半岛是城山的尽头,故叫城山头。
大李家镇靴子礁至城山头一带海岸线,“朱家屯海蚀带”是中国北方温带地区典型完整的滨海溶岩地貌。沿岸海崖悬垂,分布数处海蚀洞、海蚀宆桥和海蚀柱,形成全国少有的侵蚀海岸。为了保护好这一自然风景资源,1989年4月经大连市金州区政府批准建立区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经专家考察鉴定,辽宁省环保局以【1993】第130号文将其定为“辽宁城山头滨海地质自然保护区”。
1994年,大李家镇政府和该镇城子村、正明寺村共投资30万元,对城山头滨海地质自然保护区进行旅游开发,开辟城山头、草坨子两个景点及海滨浴场。此后保护区建设驶入快车道。1996年12月经大连市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市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12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批准成立大连城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连城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李家镇东南沿海,东径122°04′41″至122°12′06″,北纬39°10′47″ 至39°10′55″,距大李家镇政府5km,距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20km,距金州城40km,距大连市中心70km,分别与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大窑湾港相距8km和20km。保护区总面积1350公顷,其中陆地面积为600公顷,海域面积750公顷;核心区面积210公顷,缓冲区面积80公顷,实验区面积1060公顷。海岸线长15km。近海可望的蛋坨子鸟岛,有105种、数十万只鸟常年栖息于此,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的鸟类有16种,是罕见的鸟类繁殖基地。保护区内有草坨子、靴子礁、石廊滩、石灰岩 礁石群、蛋坨子、城山头海水浴场等多处景点。
环境状况:空气质量良好,部分指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其余符合二级标准,海水符合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保护区三面环海,一面临山,东部半岛横卧海底,与大陆山地之间由狭长的沙堤相连,堤两侧是天然的沙洲海水浴场。区内拥有晚元古代震旦纪地层和典型的海滨岩溶喀斯特地貌及地质遗址,在这里人们能看到元古代震旦纪的岩层和中生代直到第四纪以来海陆变迁的遗迹。6亿多年前的石英岩悬崖峭壁,经过几亿年的海陆变迁形成典型的海蚀崖,在悠悠岁月中经海浪和沙石的磨蚀形成海蚀台。如今可以看到海蚀台上残留的柱状基岩即为海蚀柱和形成蘑菇状的海蚀菇。专家认为这里的海蚀地貌可谓层岩齐全、出露完整。千姿百态的石林,透星穿月的溶洞石墙,使这里有“北方小石林”之称。这里还保存着珍惜的濒危植物,与海蚀地貌一同构成一道奇特壮丽的风景线。
据渔民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城山头一带是部队营区,属保密军事要地。现在部队换防他处,城山头区域对外开放。由于长期驻扎部队,自然景观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这里是我国北方少见的滨海岩溶地貌,使这一带海岸礁石呈现出怪石林立的壮观景色。数百个溶洞扑朔迷离,石墙、石茅、石柱、石桥、石兽等,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别致景观,可谓亿万年来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
这一带海水异常清澈,海面风平浪静,经过海水长期冲刷后形成的磨圆度极高的砾石海岸,让人赤脚踩踏沙滩之上,顿生光滑熨熨之感。南北两面海滩长均在300米左右,空间开阔,海风阵阵,凉爽宜人。乘坐渔民小船在海上绕城山头转一圈,可以看到城山头岩壁上的四方台,台上的石刻水位线清晰可见。在船上环顾四周,满目青翠碧绿,溶岩景观栩栩如生,海滩彩石铺就,海水湛蓝似缎,令人赏心悦目。
大连城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地质遗迹和鸟类。主要特点有以下五个方面。
在地球发展史上8-6亿年间震旦纪时期,是全球性的大冰川期,导致了全球性的沉积间断。据科学家考证,只有在澳大利亚、前苏联、印度、朝鲜、中国苏皖地区和本区有局部沉积。而该保护区此时期震旦纪地层沉积,以其与上覆、下伏及其群组间的接触关系明显,层序叠置连续,厚度巨大、古生物化石丰富、组合明显,而有别于其它地区,是该时期沉积地层最完整、最典型,世界上独一无二、不可再造的地史史料。1986至1988年,辽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辽东半岛南部上先寒武系地质研究”项目组形成的科研报告由地质出版社以《辽东半岛南部上前寒武系地质》一书出版,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其研究成果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城山头保护区这套震旦系地层的发现与厘定,不仅填补了华北地层柱中震旦系时空空缺,解决了南北方震旦系衔接问题,而且可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震旦纪地层标准部面。
保护区震旦纪的古生物类群,以其时限连续,种群繁多、清晰、组合明显为特征。尤其首次在华北地层区辽南震旦系金县群兴民村组发现类水母化石(如环带辽南水母、平盘型辽南水母、环带金县水母、甘井子金县水母、凉水湾大连水母等)3属6种,皆为新属新种。与世界同时期(震旦纪)著名的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动物群和前苏联、印度、朝鲜、中国苏皖等地生物群相比,上述地区的古生物类群,只相当于城山头地区古生物类群之中上部生物群组合,而中下部生物类只在本地区独有。其它地区因种种原因缺失。该保护区震旦纪生物类群的发现与划分,解决了中元古代存在的微体古生物与寒武纪节肢动物、腕足动物等类群间的断代问题,反映了由低级生物向高组生物的演化过程。因此,该区域的生物地层发现可成为世界范围内震旦纪生物地层模式剖面。
新生代开始发生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帕米尔高原和中国西部云贵—青藏高原抬升加之喜马拉雅山的迅猛崛起,造成我国东部阻隔东海海水北进的福建—岭南地块下沉,东海海水得以北进,形成黄渤两海。黄海海水直抵大连城山头地域,对本保护区岩岸进行侵蚀、溶蚀,在本区以震旦系碳酸盐岩为主的岩岸,形成了溶蚀—构造类型地貌大类,集埋藏与裸露于一体的温带季风—海岸型岩溶地貌亚类,和桥头组(城山头地区)石英岩构成侵蚀—构造类型地貌大类。大自然以其鬼斧神工般的技巧,将那些岩石雕凿成千姿百态的奇礁异石,诸如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门、海蚀窗、海蚀檐等世界罕见。中国大连城山头独具的、不可再造的海滨岩溶地貌记录了地球180万年以来的演化史。
城山头保护区地质构造变形复杂,典型、清晰、种类繁多,几乎包揽了教课书上的所有构造现象,是绝佳的地学教育和科普教育基地。
城山头核心区蛋坨子岛礁,处于我国东部候鸟、旅鸟迁徙之中部,因其远离大陆,环境清幽,少无人烟,故成为鸟类繁殖地和迁徙中转站,迄今为止,已发现105种、数十万只鸟类。其中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一、二类保护鸟类16种,无论在数量上和密度上都是我国北方地区所罕见的。
大连城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科研、社会和经济综合价值。
保护区地质遗迹体现了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及系统和完整性。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系统而完整。保护区晚元古代震旦纪地层,科学家曾在澳大利亚、朝鲜、前苏联、印度和我国苏皖地区发现过,而像该区这样保留完整的仅此一处。岩岸潮间带出露着千姿百态、异常壮观的海滨岩溶地貌,连同海岸阶地红土层下埋藏着大面积的岩溶石林、石柱、构成了我国沿海独具、世界罕见、不可再塑的典型海滨岩溶地貌景观。保护区基本保持了完好的自然状态,不仅地质遗迹未受破坏,且核心区——蛋坨子岛是鸟类繁殖迁徙地,不仅鸟类品种繁多,且数量和密度均为我国北方地区所罕见。
保护区晚元古代震旦纪地层发育完整、时限连续、各组间均为整合接触、生物类群丰富、构造变形记录齐全。不仅可作为衔接中国南北方震旦系之桥梁,而且可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震旦系标准剖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保护区及周边地区震旦纪地层赋存的古生物类群(辽南生物群)序列,比任何地区都更为丰富、清晰,这些生物化石的发现和生物群的划分,填补生物演化中间环节的空白,反映了低级生物向高级生物演化的历史,成为世界震旦纪生物地层模式剖面。
保护区海滨岩溶地貌对第四纪全球地质研究意义重大,尤其对黄、渤两海成因,海进、海退和冰川期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保护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物种,特别是鸟类保护也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保护区内丰富多彩的地质构造变形和沉积构造、独特典型的海滨岩溶地貌等地质遗迹,记录了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演化史,是研究地球演变的宝贵资料,是难得的教学、实习基地,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同时,该区域水产资源包括鱼、虾、蟹、螺类、双壳类、头足类以及藻类、海韭菜等海生植物,在实验区允许范围内按总体规划开展生态渔业研究和资源合理开发,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可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城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金州区大李家乡城子村朱家屯海蚀带的10公里左右的海岸线上。自西向东有奇特景点6处,神工鬼斧塑造的海蚀奇景遍布在浩瀚的大海岸边,礁石千姿百态。以状取名的“鸳鸯戏水”、“老龟奔海”、“海豹出水”、“鳄鱼抬头”等礁石栩栩如生。“海石槽”、“浪打洞”、“一线天”、“石廊滩”、“鸳鸯石”、“象鼻山”、“石门洞”、“凯旋门”等名景如入迷宫。
伸向大海中的一座美丽小岛“草坨子”,岛上草木丛生,恰如一盆海上盆景;位于海蚀带东边的“蛋坨子”似一块“鸳鸯石”,招徕百鸟栖息。位于城山头半岛最东端的“城山头”上有辽金时代修建的城防山城,遗址尚存。城西面仅有百米宽的海潮冲击沙丘与陆地相通,循一石径可登城山顶。有酷似各类形象的“人石”、“狮子石”、“水门洞”、“月亮洞”等奇礁异石;有高约10余米的“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海蚀柱。今古城遗址虽仅存北面一段,青苔满壁,仍可见其当年雄姿一斑。各景点附近有海水浴场,6个连在一起的海岸线长约1500米。
“蛋坨子”因春季岛上鸟蛋奇多而得名。蛋坨子实际上是一块巨大的石礁,在外长山列岛中历历可数,使人倍感有趣的是数不清的海鸥、鸳鸯、青燕、鸽子、赤鸪、野鸭等鸟类每年春季到这里产蛋孵卵,鸟蛋多得出奇。经年累月积累了大量鸟粪,鸟粪里有从四面八方带来的种子,于是坨顶长满各种奇花异草,使“蛋坨子”景色尤为迷人。
城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鸟岛,与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蛇岛遥相辉映,可谓大连市境内两处举世闻名的世界自然奇观。
200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准城山头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保护好这一自然遗产,大连市在2004年成立了大连城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专门保护这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鸟类栖息地。保护区划定的生态红线内,禁止一切工业开发和城镇化建设。
保护区地处东北亚候鸟迁徙的大通道上,每年5月下旬~8月初,仅有3.8公顷的蛋坨子鸟岛,有多达5~10万只鸟类,岛上鸟蛋遍布,万鸟齐鸣,颇为壮观。鸟岛和蛇岛,如镶嵌在辽东半岛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在大连市形成了西有蛇岛、东有鸟岛的生态奇观。
保护区成立以前,附近的渔民捕完鱼回港时,常常顺道登岛捡拾鸟蛋,影响了鸟儿的繁衍生息环境。保护区成立后,管理局工作人员在附近渔村大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渔民的保护意识。同时设立警示宣传牌,提醒人们保护鸟类。在岛上安装了监控设备,并对鸟岛实施封闭管理,防止人类活动对鸟儿繁衍生息产生影响。
每年5月下旬至8月初是管理局最繁忙、最艰苦的时候。管理局在近3个月时间对蛋坨子鸟岛实施严格的封闭管理,两人一组轮班驻岛,24小时守护,杜绝了渔民上岛偷拾鸟蛋的现象,有效保护了鸟儿繁殖季节的生产生活环境。
环志是“鸟儿身份证”,管理局工作人员在驻岛护鸟的同时,还要按照岛上鸟儿的种类按比例做环志,为科研提供依据。工作人员每天要在烈日下爬上鸟儿密度稠密的岛顶,在躲避成鸟攻击的同时将刚孵化出的小鸟捉住,丈量其身长、体重、嘴长和翅展等数据。工作人员在做环志时,常常是从头到脚沾满了鸟粪,一身腥臭。
据了解,蛋坨子鸟岛上人类居住资源十分匮乏,无水无电,监控设备只能使用太阳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不辞辛劳,为鸟类繁育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为了更好的保护城山头,大连城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守岛护鸟环保志愿者。保护区工作人员将会对入选的环保志愿者进行培训,讲解自然保护区的规章制度、相关鸟类知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上岛后的注意事项。志愿者们采取自愿加入的方式,听从保护区工作人员安排,配合保护区开展护岛护鸟工作。保护区管理人员将和守岛护鸟志愿者一同守护这片鸟类生存繁殖的乐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012年,大连城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在建设和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保护国家生物战略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环境保护部评为8个“全国环保系统自然保护区工作先进集体”之一。
自保护区成立以来,围绕城山头海滨地貌及动植物研究、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等科研工作稳步发展,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校师生展开调研工作并撰写学术论文及报告,《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海洋开发与管理》等学术期刊刊登发表了大量专业领域研究成果,推动了城山头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学术建设,有效指导了保护区的规划建设,为保护区全方位发展、全面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出了贡献。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一篇 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