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中文名称
- 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地理位置
- 辽宁省东部宽甸县大川头镇
- 气候类型
- 温带季风气候
- 占地面积
- 7405公顷
- 级 别
-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保护对象
- 原生型红松阔叶混交林
- 类 型
- 野生动物类型
目录
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的前身是一个国营林场,1981年经辽宁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森林自然保护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东部宽甸县大川头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24°44′07″~124°57′30″、北纬 40°50′00″~40°57′12″之间。
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长白山脉余脉千山山脉,主峰四方顶海拔1270.5m。山脉走向以四方顶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四周延伸,海拔800m以上的山峰18座,1000m以上的山峰8座。最低处海拔404m,最高处四方顶海拔1270.5m,相对高差866.5m。有较大的沟谷11条,深达200-600m。
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比较寒冷,夏季温暖湿润,冬夏、春秋昼夜的温差变化较大。年平均温度5.3℃,绝对最高温度33.7℃,绝对最低温度-32.5℃。该区是东北的暴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在1349mm。无霜期平均为132天。雨热同季,均为7-9月份。
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辽宁省有名的蒲石河、牛毛生河、南股河、北股河由此而生,蒲石河发源于大古缸与四方顶构成的东西走向孤立山体的南侧,南股河发源于北侧,四条河流水量丰富。系县城人们生活、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
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土壤分布大体是以海拔850m为界,界上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下的土壤为山地暗棕色森林土,界下阔叶杂木林内的土壤为山地棕色森林土。土壤PH值在4.0-7.4之间。
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西长约20.0km,南北宽约13.0km,总面积7467平米;核心区面积为2252.10平米;缓冲区总面积为903.4平米;实验区面积4312.3平米。
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白石砬子的森林生态系统,东北亚地区地带性原生型红松阔叶混交林和珍贵的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
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类低、高等植物共计有249科、1 841种,其中真菌植物56科141属362种,地衣植物20科32属158种,苔藓植物9科144属865种,维管束植物114科1 056种。
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脊椎动物357种,其中兽类6目16科43种,这些种的地理分区绝大多数属于古北界东北区长白山地亚区与松辽平原亚区;鸟类15目47科254种。绝大数属于古北界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两栖类有2目6科11种,爬行类有2目3科13种。保护区有野生物种2 796种,其中植物有1841种,列为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10种。脊椎动物357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0种,列为中日保护候鸟协定127种。昆虫598种,呈物种多样性。
(以上数据截止到2008年)
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为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县级建制,是丹东市林业局主管的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管理局下设五科一室,即:资源保护科、计财科、业务科、公安科、产业科和办公室。
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耗费10年时间开展了艰辛而繁琐的“本底”调查,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两个标本室陈列的标本就是“本底”调查的结晶。
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先后投资560多万元进行一期、二期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新建护林点8个,新建防火监控点2个,修建防火路192公里,安装了防火监控系统,全天候全区域监测。
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较完整的大面积天然红松阔叶混交林,云冷杉枫桦林、岳桦林等典型森林类型分布。本区又是野生珍稀动物分布最多的地带,黑熊、野猪、狍子等在保护区内经常出现。森林植被的原生性、生态类型和物种的多样性分布的地带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该区域地处长白、华北两个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具有较为丰富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和科学价值。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辽宁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一篇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