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中文名称
- 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自然保护区
- 地理位置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
- 气 候
- 温带大陆性气候
- 级 别
- 国家级
- 区域面积
- 131800公顷(2001)
- 类 型
- 生态系统保护区
- 保护对象
- 原始天然梭梭林和栖息的蒙古野驴、北山羊、鹅喉羚等珍稀野生动物。
- 管理单位
- 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 批准时间
- 2001
目录
1985年,建立乌拉特后旗努登梭梭林自然保护区。
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自然保护区。
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自然保护区位于乌拉特后、中旗北部的宝音图苏木、前达门苏木和巴音杭盖苏木境内,在阴山北部,距乌拉特后旗100余公里,距乌拉特中旗100余公里。地理位置东经106°15′——108°;北纬41°50′——42°27′,北界以中蒙边界线为界,东西由两条季节性冲击河流控制。东西横跨140余公里,南北纵深22公里,总面积131800公顷。
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剥蚀低山丘陵和一些断陷盆地形成的相间分布的平沙地内蚀地貌,地形趋向为南高北低,海拔840—960米。
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干旱内陆荒漠区,全年降水量少,总体形不成明显水系。因为,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自然保护区位于主要位于乌拉特,所以以乌拉特的水文特征来概括整个自然保护区的水文特征。
乌拉特地表水以狼山山地丘陵与乌兰察布高原交接处为分水岭,划为两个水系。山脉南侧为黄河水系,北侧为内陆河水系。属黄河水系的乌拉特中旗流域面积是10875.612平方公里,大小山沟45条,主要河流6条。属内陆河水系的乌拉特中旗流域面积是12121.778平方公里,主要河流8条,降水为河流唯一水来源,径流年际及年内变化主要受降雨影响。 地下水因地而异,特点是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减。山前黄灌区以内陆河流域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含水层连续分布,蕴藏量丰富。水层岩性以中粗砂、砂砾石为主,厚度一般在30—70米,水位埋深10米。大部分地区矿化度小于2克/升。
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年日温差较大,风大沙多。年均气温6.5℃,一月平均气温-14℃,七月份平均气温34.3℃,年降水量90mm左右,多集中于七、八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四分之三,年蒸发量2800mm,是年降水量的30倍。全年大风日数60——70天,最多年达120天。沙暴日数24.4天,平均风速5.4米/秒,最大风速可达24米/秒。
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带性土壤为沙砾质灰棕荒漠土,非地带性土壤有风沙土、盐化草甸土。土壤质地较细,剖面中有黏土间层,但厚度较小。梭梭林主要分布在季节性山洪冲击沟两侧的风沙土地带。
根据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建设任务,将保护区总面积13.18万公顷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蒙边境线一带,梭梭林分布较为集中,蒙古野驴在国内主要集群和栖息的区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保存较为完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核心区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保持其生态系统和物种不受人为干扰,在自然状态下演替和繁衍。在经营管理方面要实行绝对保护,不得进行任何影响和干扰生态环境和活动,保证自然演替条件,实行全封闭保护管理。核心区面积为4.2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2.5%。
核心区北侧以国境线铁丝网为界,除有边防部队巡逻外,人迹罕见,边境管制很严,基本无人进入,故只在核心区南侧设立缓冲区。其功能是防止人畜侵害对核心区的影响。缓冲区内可进行必要的监测工作,通过保护和移民工程,缓解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势头。该区面积为3.8万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8%。
实验区是保护区境内动植物资源、宜林地资源的典型区,这里景观秀丽、水源较高、水质较好,是开展各种实验活动的集中地区。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在实验区内可进行保护、科研、教学、生态旅游、多种经营等活动,以增强保护区的自养能力和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本区面积为5.10万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8.7%,其中梭梭林分布面积6800公顷。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该区内分布的原始天然梭梭林和栖息的蒙古野驴、北山羊、鹅喉羚等珍稀野生动物。
截止到2014年5月,保护区内脊椎动物有80种,其中,兽类有7目13科31种,鸟类4目13科37种,两栖类2科4种,爬行类2科6种,鱼类1科2种。根据1998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区兽类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蒙古野驴、北山羊2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鹅喉羚、盘羊、猞猁、兔狲、荒漠猫5种。保护区鸟类中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种类有大鸨、波斑鸨、金雕3种,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种类有蓑羽鹤、灰鹤、草原雕、鸢、大鹰、秃鹫、红隼等7种。两栖爬行类常见有蟾蜍科的花背蟾蜍等,蛙科的有疣皮蛙等。爬行类有蜥蜴科的沙蜥、蒙古沙蜥等。
截止到2014年5月,保护区内共有种子植物22科60属96种。保护区的植物区域属于亚洲荒漠区-亚洲中部亚区-阿拉善荒漠植物省-东阿拉善州。该区的植物区系成分是以干旱地区的种类占主导地位,具有显著的荒漠特点。
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植物有裸果木、绵刺、革苞菊;列为国家Ⅲ级重点保护的植物有梭梭、蒙古扁桃、沙冬青、肉苁蓉等。
列入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4种(根据内蒙古人民政府办公厅1988年颁布的《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沙木蓼、荒漠黄蓍、戈壁短舌菊、蒙新苓菊。
2001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及巴彦淖尔盟两级政府批准成立了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行政上隶属于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业务上同时接受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和巴彦淖尔市林业局的指导,行政级别为正处级单位,属全民事业型单位。保护区实行三级管理,即管理局—管理站—管护点。保护区管理局下设二个管理站,即乌拉特中旗管理站、乌拉特后旗管理站。截止到2014年,保护区管理局有干部职工65人,其中管理局30人,乌拉特中旗管理站15人,乌拉特后旗管理站20人。
保护区开展了经常性的保护巡逻工作、护林防火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标牌、标语、宣传单和走访牧民等形式大力宣传《森林法》、《草原法》、《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保护区内及周边地区居民对自然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保护梭梭林和当地野生动物与其自身生存息息相关的重要性,并与保护区工作人员密切配合,防止外地人员到保护区取梭梭柴。区内牧民已经杜绝猎杀野生动物行为。蒙古野驴迁移过来之后,保护区工作人员为了给野驴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人工挖掘了饮水坑,定期、不定期派人巡护、投放饲料。对被围在保护区围栏内的野驴,保护区雇专人看护并投放饲料和水。
保护区地处国境线上,与蒙古国接壤部分,既是国界又是保护区区界,为切实把护林防火工作做好,保护区与边防连队或哨所联合,让驻军参加护林防火联防组织,同时,与当地社区牧民联合,成立“社区联防组织”,在组织上保证了护林防火工作。
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以梭梭林和蒙古野驴为代表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古老原始的自然地貌及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自然景观,决定了它的重要保护价值。
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荒漠带的最东端,处于由荒漠向草原化荒漠的过渡地带,是国境边防线上的一道生态屏障,巨大的“绿色宝库”,对维护沙漠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大的生态价值。这里的原始天然梭梭林是梭梭林在中国分布的最东缘,而且多数树龄已达几百年,没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反映了原始古老的自然状态。蔓延成片,对防风固沙,抑制沙漠化,改良土壤具有很好的作用。梭梭根部寄生的肉苁蓉具有“沙漠人参”之美称,“九头锁阳”是稀世药宝,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蒙古野驴、北山羊等经常出没的地方。在保护区的保护下,截止到2013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蒙古野驴数量达11400多头。消失很久的鹅喉羚、北山羊、大鸨等,还有沙鸡、百灵、兔狲、金雕、秃鹫等等也时常可见。由于地方政府配合得力,和群众得保护意识得提高积极得参与,保护区内的珍稀植物得以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蒙古野驴种群得以扩大。
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的阴山岩画、长城遗址、恐龙化石区、风蚀景观、玛瑙湖等历史文化景观和独特的荒漠生态系统的自然景观也具有很高的人文保护价值。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一篇 冉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