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罗西尼

姓名
罗西尼
性别
出生日期
1792年

目录

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卓阿基诺·罗西尼生于意大利的佩萨罗,成长在一个音乐家庭里,自1806年起开始得到正规的音乐训练。
1810~1829年是他创作的旺盛期,创作了一生所有的三十多部歌剧及其它作品。
罗西尼的生活和主要创作活动处在欧洲封建复辟的年代,同时也是意大利民族运动兴起的时期。
这样的社会历史环境给罗西尼的生活和创作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的作品中交织着先进和消极两种倾向。
一方面,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罗西尼写了不少迎合宫廷贵族艺术趣味的歌剧(它们已被历史淘汰),得到了上流社会的赏识,自己也过起花天酒地的生活。
另一方面,他也有一些作品客观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积极的社会作用,艺术上也有相当造诣,至今仍广为流传。
最著名的是《塞维利亚理发师》和它的序曲和《威廉·退尔》这两部歌剧。
二幕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原名《阿玛维瓦》,根据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戏剧三部曲的第一部为脚本,由他的朋友斯特比尼改撰的剧本创作而成,可视为1786年莫扎特创作的《费加罗的婚礼》的上集。
这是23岁的罗西尼创作的第17部歌剧,1816年1月,他只用了短短的13天就创作完成了。
而该剧在1816年2月20日晚在罗马雅典剧场首演时却遭受了极不公平的对待。
在罗西尼之前,意大利老作曲家派西埃洛早已于1782年用《塞维利亚理发师》的脚本写了一部歌剧,比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还早了4年,但因歌剧缺乏戏剧性而显得陈旧。
罗西尼是受阿金蒂纳剧院经理的委托用同一题材的脚本再创作了此剧。
然而妒忌心极重的派西埃洛却在首演之夜请来了全意大利吹口哨、喝倒彩的能手大倒其乱,使得剧场内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大混乱,这种局面使首演以失败而告终。
可是该剧继续演出没几天后,罗西尼的天才就征服了观众,每场演出都获得巨大的成功,从而使这部作品成为不朽之作而被誉为“意大利喜歌剧精神的化身”。
1816——1823年为罗西尼创作生涯的第二期——正歌剧时期,他写出了《灰姑娘》、《湖上女郎》、《塞密拉米德》、《贼鹊》各种舞曲等一大批作品,虽然当时也非常轰动,但因剧本大都质量不佳,所以除了留下许多优美动听的序曲外,歌剧本身现在基本均不上演了。
1822年罗西尼受维也纳凯伦多纳多阿剧场经理巴尔拜耶之邀来到维也纳,他的歌剧大受维也纳人的欢迎,音乐之都维也纳到处传颂着罗西尼,就连贝多芬都受到了他的冲击,他二人见面时贝多芬对罗西尼说:“希望你多写一些像《塞维利亚理发师》那样的作品。
”,可惜的是贝多芬的愿望没有实现。
罗西尼1824年定居巴黎,就任巴黎意大利歌剧院院长,1826年在巴黎被授予王室首席作曲家和法国声乐总督学的称谓,1828年他最后完成了四幕歌剧《威廉·退尔》的创作后,就此搁笔,基本停止了歌剧创作。
此时罗西尼仅有37岁。
该剧是根据德国大文豪席勒的同名戏剧《威廉·退尔》由朱伊(E de Jouy)撰脚本,再由巴西(Bassi)译成意大利文后写成的,于1829在巴黎首演,全部演出约5小时。
该剧现在已不再上演,但它的序曲却是一部杰作。
就歌剧的序曲而言,这部序曲稍嫌长了一点,但全曲旋律优美,节奏活泼,有如一首交响诗,对戏剧内容有强烈的暗示作用,写作手法十分巧妙。
自1829年他写了搁笔之作《威廉·退尔》直到去世,将近四十年,创作销声匿迹。
生活描写的生动性,人物性格刻画的鲜明性,戏剧情节发展的紧张性,旋律丰富,节奏敏捷,使罗西尼的歌剧充满了活力。
罗西尼的优秀创作使传统的意大利正歌剧和喜歌剧重获新生。
他在喜歌剧中掺入了正歌剧的因素,又在正歌剧中加进喜歌剧的生活气息。
他的这些改革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对后世的歌剧创作产生了影响。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弗雷德里克·杜周    下一篇 陶正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