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雨果·芒斯特伯格

雨果·芒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1863~1916)出生于德国东部但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木材商,母亲是艺术家,还有三个兄弟。芒斯特伯格童年生活幸福无忧,在轻松且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庭氛围影响下,他对写作、大提琴、考古、希腊语和阿拉伯语都具有浓厚兴趣。不幸的是,在他不满20岁时,父母双亡,使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转变。
中文名
雨果·芒斯特伯格
外文名
Hugo Munsterberg
国    籍
德国
出生日期
1863
逝世日期
1916
职    业
心理学家
代表作品
《心理学与经济生活》

目录

作为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行为科学的先驱,雨果·芒斯特伯格的遭遇让人多少有些感慨。他生前建树颇丰,作品影响力很大,所提出的理论也受到广泛的重视。然而临死却遭人冷落,去世时学界竟然连一篇追念的悼文也没有。如此巨大的落差,既不是因为学术水平,也不是因为人格品行,仅仅是因为他的国籍和身份造成的。

生平经历

1882年芒斯特伯格在但泽大学预科毕业,进入日内瓦大学学习法语和文学,半年后转入德国莱比锡大学,由此奠定了他一生的学术方向。1883年,刚到莱比锡的芒斯特伯格,立即被威廉·冯特的讲座所吸引,决定投身于心理学。从此他师从冯特,并于1885年加入名声日隆的莱比锡实验室。在这里,芒斯特伯格受到了正规的实验心理学训练,这对他日后的学术造诣有巨大的影响。

相关知识

说起心理学,就不能不提起大名鼎鼎的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1879年,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莱比锡实验室。它的建立,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真正的科学,冯特也成为第一个把心理学转变为独立科学的学者,被心理学界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尽管冯特不是管理学家,但他在心理学上的建树,对管理学影响极大。要知道,从古希腊、古埃及开始,学者就十分关注人类的心理现象,但是,冯特以前的所谓心理学“理论”,不是无法验证的天才猜测,就是神神鬼鬼的无稽之谈。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在冯特之前,所谓心理学都是伪科学。甚至大哲学家康德,也曾断言心理学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由于这种认识的支配,在许多崇尚科学的人士那里,会很“宽容”地给心理学留下一片非科学的领地。就拿科学管理时期非常崇尚科学、人称“效率大祭司”的埃默森来说,在他开设的咨询公司里,他聘请的挑选和评价人员的“专家”,所依赖的无非是面相学、颅相学、笔迹学之类玩意儿,同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测字、算命先生差不多。埃默森公司里的人事专家凯瑟琳·布莱克福特,在1916年出版的《工作·人·老板》中还用专门章节论证挑选员工的方法,强调要研究人的面相、头发颜色、鼻子形状、头颅的凹凸比例等等,尤其要重视笔迹和声音,她认为这些都表现了人的性格。连崇尚科学的埃默森公司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冯特的研究,彻底颠覆了传统心理学的这些说法,把心理学变成了可以与自然科学相媲美的实验科学。从此,心理学以科学的姿态开始进入社会。而把这种科学的心理学带进管理领域的,首推芒斯特伯格。

芒斯特伯格在莱比锡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鉴于心理学和医学的紧密联系,他又继续在海德堡大学学习医学,1887 年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在弗莱堡大学先后担任讲师和助理教授,先后主讲医学和哲学。但他出于研究需要,在业余时间私下讲授心理学,并自己出资在住所建造了一座心理学实验室,进行时间、知觉、注意力、学习记忆等方面的研究,吸引了许多国外的学生。

1889年,在巴黎首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芒斯特伯格与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一见如故,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詹姆斯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被人看作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倡导者,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开山祖师,还有人称他为“美国心理学之父”。1892年,芒斯特伯格应詹姆斯之邀,到哈佛大学担任了三年实验心理学客座教授,期满后继续回弗莱堡大学任教。两年后,由于一再被邀请,芒斯特伯格重返哈佛大学讲坛,任心理学教授,并接管了由詹姆斯创设的心理实验室,成为詹姆斯机能学派的继承人。在哈佛大学的19年间,芒斯特伯格的出色才能得到美国人的普遍承认,他作为当时美国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倍受世人注目。1898年,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08年,又当选为美国哲学学会主席。1910年,他曾被哈佛大学作为交换教授派往柏林,并在柏林参与建立“美国—德国协会”。他还当选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特别研究员,曾被《美国科学家》期刊评为仅次于詹姆斯的心理学名人。

为了推广自己的理论,芒斯特伯格到华盛顿拜见总统威尔逊,游说商务部长雷德菲尔德和劳工部长W·B·威尔逊,力争让政府出面设立一个部门,这个部门的基本任务就是把心理学研究用于工业和社会。虽然他的这一目的没有达到,但却引起了社会的重视。芒斯特伯格的外界影响随之形成。他的工业心理学没有能进入政府的“庙堂”,却扩散到社会的“江湖”。其后,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开始采用芒斯特伯格的方法进行员工的心理测评。

芒斯特伯格的理论在美国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但他本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却备受冷遇。他对德国有着深厚的感情,移居美国后一直保留德国国籍,大战爆发后,他坚持自己的爱国态度,不断为自己祖国的战争行为进行解释和辩护。结果,国家之间的仇恨被人们转移到他身上,芒斯特伯格被怀疑为德国间谍,遭到周围人的排斥,失去友谊和尊敬,从此陷入了孤立的境地。1916年芒斯特伯格在讲课过程中心脏病突发去世,年仅53岁。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芒斯特伯格本人被美国排斥,但他的理论却被用来作为美国对付德国的武器。美国参战以后,广泛运用芒斯特伯格开创的方法,对参战的两百万美国士兵进行了大规模的心理学测验,史称这是首次在管理领域对心理学的大规模应用。正是这种应用,建立了工业心理学的稳固地位,并使心理学成为管理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主要著作

芒斯特伯格一生著作极其丰富,仅专著就有20余种,内容涉及到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影响力广泛。最能反映他工业心理学思想的著作《心理学与经济生活》用德文发表于1912年,1913年该书被翻译为英文本《心理学与工业效率》,还有1914年出版的《应用心理学要点》、《普通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1918年他去世后才得以出版的《企业心理学》等。在这些书中,他探讨了人员甄选、职业伦理、工作绩效的心理因素等方面。他在书中强烈呼吁,要加强管理的科学性,必须把心理学成果更好地应用于提高工业效率。他的理论和观点,本质上是对泰罗制的心理学补充。按照芒斯特伯格自己的说法,就是:“我们决不要忘记,通过将来的心理上的适应和通过改善心理条件提高工作效率,不仅符合厂主的利益,而且更符合职工的利益;他们的劳动时间可以缩短,工资可以增加,生活水平可以提高。”读者不难从中看出芒斯特伯格与泰罗的一致性。因而在泰罗制广泛推行的年代里,他的工业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受到了美国工商界的高度支持和响应。

研究内容

芒斯特伯格的研究,集中在以下问题上:如何鉴别个人的素质和心理特点,并根据个人的素质及其心理特点把他们安置到最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在什么样的心理条件下,可以让工人发挥最大的干劲和积极性,从而能够从每个工人那里得到最大的、最令人满意的产量?如何使人们的头脑中获得工业活动所希望产生的最佳印象,即在心理上如何能够保证实现人们的理想? 管理史学家雷恩把芒斯特伯格的研究概括为三句话,即“最最合适的人”、“最最合适的工作”、“最最理想的效果”。所谓“最最合适的人”,就是研究不同工作岗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识辨和评价不同人员的心理品质,为他们找到最恰当的工作岗位。由此,发展出了以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在人员选拔、职业指导和工作安排等方面具体应用的多种技术。所谓“最最合适的工作”,就是研究并确定从每一个人那里获得最大、最令人满意产量的“心理条件”。芒斯特伯格发现,学习和训练是最经济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和手段,物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对工作效率有较强的影响,特别是创造工作中适宜相关人员的“心理条件”极为重要。所谓“最最理想的效果”,就是研究对人的需要施加符合实业利益的影响的必要性。他讨论了销售、市场和广告的技术,并呼吁对保持经济需求因素的研究。

芒斯特伯格的理论,来自于他主持的一系列调查和实验性研究。他从电车司机、电话接线员和高级船员中搜集了大量材料,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研究安全驾驶电车的司机所应具备的特征。他通过系统地调查和研究电车司机工作中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模拟实验,最终归纳和推论出一个优秀的司机应该具备的各种素质和技能,并进而确定出担任司机的心理条件。另外,芒斯特伯格在疲劳研究中,不仅注意到引起疲劳的身体因素,而且注意到引起疲劳的心理因素。他同他的学生一道,进行了许多有关工厂的工作曲线的研究,从中发现了日产量和周产量的涨落规律。根据每日的产量记录,每天上午九十点钟产量有明显的增加,到午饭前产量有所下降,午饭之后恢复上升,但上升情况不如早晨九十点钟,下午下班前产量又会显著下降。同样的,一周的产量也表现出了类似的情形,星期一的产量平平,星期二和星期三产量最高,然后逐渐下降,直到星期六产量降到最低。如果说,日产量的变化是由于身体疲劳引起的,那么,周产量的变化就不能再用身体因素来解释,惟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心理因素。这些研究,为工业心理学开辟了新的领域。

研究应用

芒斯特伯格的研究被广泛地应用于职业选择、工作方法改进、建立适合的工作条件等方面。他的思想明显包含着科学管理的工业伦理:(1)重点放在个人身上;(2)强调效率;(3)应用科学方法得到社会效益。所以,此时的工业心理学,还从属于科学管理。但他对心理学的重视和应用,无疑为后来的行为科学竖起了一个路标。在芒斯特伯格的影响下,一批学者致力于工业心理学的研究,其中有英国的工业心理学先驱查尔斯·迈尔斯,在美国陆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设计人事分类测验的沃尔特·D·斯科特,进行首次动机手段实验的塞尔西·A·马塞,撰写出有“工业心理学圣经”教科书之誉的莫里斯·S·瓦伊特利斯等人。他们的努力,使心理学与当时蓬勃发展的科学管理紧密结合,也为后来的霍桑实验铺垫了道路。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林德尔·厄威克    下一篇 张瑞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