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大仲村镇

大仲村镇位于鲁中南山区南部,北依费县,西临抱犊崮,东靠临沂,总面积146平方公里, 8万人口,辖67个行政村。属半山区半平原乡镇。该镇属暖温带季风半湿润大陆气候,年平均气温13.2℃-13.4℃,年降水量830-950mm,年无霜期210-230天。土壤为褐土、潮土等。大仲村镇位于山东省兰陵县北部。面积146平方千米,人口8万人。辖6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大仲村,距县城18千米。229省道公路过境。古迹有东城子古文化遗址。

目录

大仲村为镇政府驻地,建村于明朝永乐年间。因聚落中有一大冢,故名大冢村,清初易名为大仲村。抗日战争前分属费县、临沂两县。1947年属苍山县,1958年成立仲村公社。1984年设镇。1996年,面积84.3平方千米,人口5.2万人,辖大仲村、河西、西石曲、东石曲、中石曲、向阳庄、西辛庄、大吴宅、小吴宅、泉汪、陡沟庄、西南哨、吴宅圈、金桥屯、小官庄、马山、陶主院、车庄、白彦庄、胡家庄、东圩、永安村、梁家屯、石坑、现庄、后岭、任庄、涝坡、索村、后沂沟、前沂沟、龙泉庄、东辛庄、陶屯、小东湖、西康庄、东康庄、西城子、中城子、东城子、绿庄、念沂庄、庙疃、兰凤窝、乐沂官庄、大冶、埠东、林官庄、西寨子49个行政村。2000年末,撤销流井乡,并入大仲村镇,辖81个行政村。原流井乡位于苍山县北部,距县城21千米。抗日战争前分属临沂、费县两县,1941年属苍山县、边联县,1950年属苍山县甘霖区,1958年建流井乡,是年秋与甘霖合并成立甘霖公社,1963年建流井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面积65.4平方千米,人口2.3万人,辖下流井、上流井、北邱庄、北刘庄、黄家馆、北孟庄、殷家馆、黄家馆河北、刘家宅、孙家馆、胜庄、胡沿庄、代家庄、北韩庄、南韩庄、茶子山、荆山后、立营庄、祖居庄、小徐庄、团结、荆山前、郁家杭、大城子、小城子、南邱庄、后姚庄、前姚庄、保合庄、柳河、粟园、北码头32个行政村。 

行政区划 

371324101:~201 121大仲村 ~202 122东圩村 ~203 220河西村 ~204 220大吴宅村 ~205 220小吴宅村 ~206 220泉汪村 ~207 220金桥屯村 ~210 122东辛庄村 ~211 220车庄村 ~212

122龙泉庄村 ~213 122马山村 ~214 220陶屯村 ~215 122梁家屯村 ~216 122永安村 ~217 122埠东村 ~218 122林官庄村 ~219 122大冶村 ~220 122东官庄村 ~221 122兰凤窝村 ~222 122西寨子村 ~224 122庙疃村 ~225 122索村 ~228 122绿庄村 ~229 122涝坡村 ~231 122念沂庄村 ~232 220现庄村 ~235 220石坑村 ~238 220西南哨村 ~239 220陡沟庄村 ~240 220小官庄村 ~241 220陶主院村 ~246 220吴宅圈村 ~247 220西辛庄村 ~249 220向阳庄村 ~250 220上流井村 ~251 220下流井村 ~252 220小徐庄村 ~253 220茶子山村 ~255 220荆山后村 ~261 220殷家馆村 ~262 220孙家馆村 ~263 220北邱庄村 ~264 220北孟庄村 ~265 220北刘庄村 ~266 220刘家宅村 ~267 220南邱庄村 ~268 220后姚庄村 ~269 220前姚庄村 ~270 220柳河村 ~271 220栗园村 ~272 220北码头村 ~275 220胜庄村 ~276 220祖居庄村 ~277 220立营庄村 ~278 220保合庄村 ~281 220郁家杭村 ~282 122康庄村 ~283 220任合村 ~284 122金城村 ~285 220石曲村 ~286 122沂沟村 ~287 220胡家庄村 ~288 220驻城村 ~289 220韩庄村 ~290 220黄家馆村 ~291 220代家庄村 ~292 220荆山村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区,临郯苍平原腹心地带,系沂蒙山区南部边缘,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地形由西北向东南缓缓低下,西部有低山丘陵,东部平原区地势平坦,平均海拔约45米,自然比降为0.08%。

气候条件

属暖温带季风区湿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湿热同季,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3.1~13.7度之间,南部高于北部。四季变化明显,冬季干冷,雨雪较少,风向多偏东南,春季干燥,易发生春旱,夏季高温多雨,雨量多集中在6--8月份,年平均降水量730.6—830.6毫米,年际变化较大。年平均降水量春、夏、秋、冬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6%、62%、18%、4%,形成春旱、夏涝、秋又旱的特点。气候比较适宜农作物生长,农业生产潜力较大。

气温的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寒冷少雨,为半干旱气候;夏季炎热多雨,为湿润性气候,春秋季为温暖宜人的半湿润气候。

镇内年平均无霜期212天,年均日照时数为2354.5小时,日照率为53%。

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比较丰富,河流、水库较多。地下水主要分布在第四系砂层中,西部地下水埋藏较深,存在人畜饮水困难,东部普遍埋藏浅,质量好,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大仲村镇 大仲村镇

地表水资源主要依靠闸坝拦蓄,扬水站提水及水库蓄水,地下水依靠机电井提取。地下水、地表水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中基本各占一半,互为补充。全镇建成(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4座,总库容3900万立方米。建成拦河闸坝和塘坝26座,一次蓄水量8000万立方米。

土地资源

全镇总面积为14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9.7万亩。

森林资源

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植物的生长。2008年,全镇造林面积327公顷;育苗面积200公顷;苗木产量400万株;封山护林面积350公顷;封山育林面积350公顷。

矿产资源

矿产分布地域性较为明显。全镇发现铁、煤、铝钒土、碳酸钙等矿产12种,已开发利用的3种。

历史文化 

大仲村镇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境内有吴王汉墓、城子遗址,是山东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山水秀丽,旅游源丰富,自然景观众多,与东晋杭州灵隐寺齐名的朗公寺就坐落在该镇;该镇温泉众多,柳河、涝坡温泉东西相依,常年水温保持在16℃,水质优良,含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营养丰富;该镇淡竹面积广阔,是江北最大的淡竹基地,号称江北淡竹第一乡。以郎公寺为中心的大宗山旅游风景区已成为鲁南苏北地区的旅游休闲胜地。

晋代朗公寺位于大宗山,大仲村镇驻地以东3公里处。大宗山又称朗公山、驴脖子山,因山体形似驴脖子而得名。山势呈南北走向,绵延数十公里,面积2.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57米,有九座山头相接,故又称为“九顶莲花山”,山势雄奇,风景独秀,青山连绵回环,奇峰怪石嶙次栉比,松生绝壁,泉涌峭崖。山中有转经山观日台、九步天梯、红孩儿桥、宋潢书斋、聚仙阁、贤孝祠等名胜古迹。朗公寺坐落于大宗山腹地,始建于东晋咸康五年(339年),以东晋沙门笠僧朗公卓锡住持修禅而得名。历经南北朝,兴盛于隋唐,元朝中期重建,规模逐渐扩大,至清朝末年废圮。该寺规模宏大,原有上寺、下寺、塔林。上寺有前殿、二殿、大殿等宏伟建筑,下寺为碧云观,是琅琊四大古寺之一,香火曾鼎盛一时。在历史长河中,围绕大宗山与朗公寺发生了许多传说,如“王羲之赠匾”“乾隆与尼姑对诗”“贤孝女”“县长赔树”“大师惩弟子”等等。这些传说故事为大宗山朗公寺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介绍 

土地资源及利用状况。

全镇总面积为14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9.7万亩。

矿产资源及利用状况

矿产分布地域性较为明显。全镇发现铁、煤、铝钒土、碳酸钙等矿产29种,已开发利用的9种

交通运输 

大仲村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东临石臼港、岚山港、连云港,距京沪高速公路10公里;距临沂火车站和飞机场各20公里;西靠枣庄、徐州,东临京沪高速公路;南临206国道和兖石铁路。苍邳省道横贯全境。 

经济发展 

大仲村镇是“山东南菜园”蔬菜的重要产地,以“三山益星、华奥、东港、绿源、海利、永泰、万泉”等为龙头的农业龙头企业带起了特色农业一片天。投资近亿元的三山集团星发公司是亚洲第一恒温库;华源兔业有限公司是出口欧盟市场惟一指定企业、全国最大的肉兔养殖基地;大仲村镇被誉称为“山东大姜之乡、粉条淀粉加工之乡、金银花之乡、丰水梨之乡、花生之乡、肉兔养殖之乡、冷藏加工之乡”。

2003年全镇实现GDP5.2亿元,增长18%;工农业总产值10.6亿元,增长6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0.9亿,增70%;实现出口创汇1728万元,增长20%,利用外资230万美元,实现财政收入20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86元,增长8%。 

投资环境 

大仲村镇风土人情淳厚质朴,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好客,为吸引外商投资,镇党委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创造最有利的舆论环境,最优越的社会环境,确保投资者的利益,使投资者在大仲村镇经营的开心,玩的舒心,生活的舒心.

名胜古迹 

镇西北5.5公里有陡沟庄战斗纪念碑,南2.5公里有东城子古文化遗址,西北2公里有大吴

宅画像石墓。大吴宅古墓(大仲村镇大吴宅村南500米处,东加河上游西岸)。镇东还有郎公寺风景区,这里的郎公寺地锅鸡很有名。

特产 

大仲村蓝印花布是民间曾广为流传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在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蓝印花布是在唐宋“药斑布”、明代“浇花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布抹灰药而青,候干,去灰药,则蓝白相间”,其印染材料就地取材。沂蒙山生产棉花、土布和蓝草,促使了印染工艺的产生,集镇相继出现了染坊。染坊的发展,使沂蒙民间蓝印花布“衣被天下”。民间男子以穿青衣,妇女着蓝花布为美。衣服、被面、蚊帐、枕套、帐沿、包袱布等日常用品都为蓝印花布制作。2006年,大仲村镇依托蓝印花布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省民间艺术(染织)之乡”。

蓝印花布源于唐宋。是一种以手工刻板、刮浆、染色的民间工艺,素以简洁朴素的图案、鲜明和谐的蓝白之美闻名于世。花版镂空后,刷上桐油加固,再以豆粉拌石灰调成糊状,把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抹子”把防染浆剂刮入花纹空隙,漏印于布面。干后浸入蓝靛缸内着色,染液原料是板蓝根、田菁等植物叶子制成的土靛。染第一遍为“月白”,第二遍为“二蓝”,三至“鸦青”,每匹布都要反复染10多次,几十道工序,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后将染好的布去浅浮灰浆,密封处便露出本色。灰浆块面大的地方,灰层在染色的卷动中自然裂开,蓝靛随着裂缝渗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无法描绘的自然冰纹,这就是蓝印花布。有作家在作品中描述:“蓝印花布与沂蒙山如此的在精神上贴切,似乎一切描述沂蒙山的文字,都比不上一块蓝印花布更能表达那种精髓。”

据业内人士介绍,沂蒙山工匠们在传统工艺基础上,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由原来的单面印花发展成双面印花,由单色发展成复色,由小布发展成宽幅布。蓝印花布又渗透到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中,如时装、门帘、壁挂、台布、鞋帽、包类、玩具等,并形成了蓝印花布制品系列。

在国外,蓝印花布被视作艺术品,价格不菲。2006年9月,相友文的蓝印花布被山东电视台制作成专题片,作为申请文化遗产的影像资料。2007年8月被市政府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足球球员价值榜    下一篇 辽宁省锦州监狱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