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青山寺

自汉武帝时期,佛教由陆路从西域传到关中以来,唐代达顶峰时期。全国各地兴建寺庙成一时之风,因此,给各地也增添了许多景点。我国现存寺庙,除个别建于唐代前夕,其余大部分兴建于隋唐时期。
中文名
青山寺
地    点
山东嘉祥县城南行7.5公里
方    向
坐东面西
特    点
顺应山势,层层递升

目录

寺庙历史

安康青山寺位于陕西安康旬阳县桐木乡青山村,据明弘治二年(1489年)所立《重修青山寺记录碑》云:“寺因青山得名,在县之洵河里沙沟河桐木沟。

青山寺青山寺

肇启唐,历宋元,至我皇明。”可知青山寺创建于唐代。

明弘治二年僧明顺,募化十方,建造石室佛殿一座:内造像三尊;正德间(1506~1520年),沙门悟性募工修葺,并创修外殿、廊庑、山门。

迨至清康熙七年(1668年),有南来僧人启泰,重修殿庑,清嘉庆二年(1797年)殿庑毁于兵燹,同治、光绪年间重修。

寺庙景致

青山寺历经沧桑,殿宇大部分毁弃,现存正殿一楹,前殿及两庑亦椽桷倾折,鸯瓦多摧。寺后舍利塔一座,系凿石迭砌而成,通高6?7米。

青山寺青山寺

正殿为青山寺主体建筑,座西面东,通体石筑。无斗拱,无梁柱,系四角各竖一大条石,交错成“井”字形,上砌至檐部后,逐渐收顶,内视为覆斗形。

面阔及进深均为5?3米,高约6?6米。四壁上端朝外分别伸出五个石桩,石桩上棚条石,条石上座泥,泥上施瓦以成屋檐。

屋顶为四角攒尖,攒尖上饰椭圆形“宝珠”。四垂脊有汉文装饰。

门为四块条石凿合而成,门坊上有石匾额,镌“青山古刹”四字。

殿内正面旧铸铁佛三尊,为一佛二菩萨,中间系阿弥陀佛,两边为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像高均在2?27米。

惜“文革”中被毁,现存菩萨头像一尊,被旬阳县博物馆收藏。

头像上戴宝冠,冠前饰祥云,正中有化佛,化佛后有背光。冠下沿饰宝珠,额前垂鬟髻,长眉弯目,两耳垂肩,面容端庄秀丽,是观音菩萨造像。

造像头重32?5公斤,高38厘米,据碑文载,应是明弘治二年之物。

寺庙现况

青山寺虽然大部毁弃,但现存正殿、前殿及两庑、舍利塔等,依然为一处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特别是正殿,通体石筑,是安康珍贵的古建艺术遗产之一。

山东嘉祥县青山寺

简介

山东嘉祥县城南行7.5公里,便是松柏葱茏、峰峦突兀的青山。在青山西麓,青山寺坐东面西,顺应山势,层层递升,设计巧妙,别具一格。但见香火缭绕,游人忽现,神秘而又幽深。置身于稠密、葱郁的林木中,躲过七月骄阳如火的炽烤,顿觉凉爽临秋。

熟识嘉祥,但人们只知这里的石雕精,粮谷丰,其实,只要有心探览,就会令人惊喜地发现,在看似普通的山包里、密林间、沟壑中、土壤下,满目有胜景,处处藏珍宝--青山寺、曾子庙、冉子祠、郗鉴墓、薛仁贵墓、鲁诸公墓、焦国故城遗址…… 青山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胜景之一。

史载,青山寺原是祀西周侯国焦王的祠庙,故又称焦王祠。北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封焦王为宁应侯,称崇佑庙,宣和年间又增封为惠济公,又称惠济公庙。

进镌有"云林胜概"的第一道山门,沿蜿蜒曲折的石径前行百余米,过第二道山门,再登数十及陡立的石阶,步入古木耸天的庭院,便见青山寺的主体建筑"惠济公大殿"。

青山寺青山寺

该殿单檐歇山,青砖碧瓦,梁枋彩绘,恢宏壮观。

大殿后有一泓"感应泉"。

泉池清澈如镜,微泛涟漪。泉水透过殿底流向殿前,经殿前一虬须怒目的龙首口中潺潺流进一石砌八角形的"玉液池"内。据说,当年秦始皇东巡,登峰山封禅,下泗水捞鼎,专程来

此览胜并设立行宫,捧饮甘冽的泉水,秦始皇帝赞不绝口;时下,游人携壶佩盏,以饮品玉泉而生"祛病延寿"之趣,而长年在此的文管工作人员,四季以泉为井,更是喜不胜收了。

拾级而上,便是二殿,即"泰山行宫"。

殿内立碧霞元君及侍女九尊神像,又称"九女阁"。殿前月台宽敞,凭栏眺望,山林叠翠,农田阡陌,令人心醉神怡。

寺院内碑石林立,造型别致,笔法俊逸,为历代文人墨客及官宦、捐施人士所刻;寺院南邻有一天然古洞,洞中有洞,深达百米,暗泉四季叮咚;近处有一"藤穿碑"奇景,盘根错节的古藤,从一巨碑穿过,

似巨龙摆尾,给千年古刹再添几许神秘。

而在寺院断垣壁穴里冒出的一颗珍奇的"何首乌",缠缠绵绵,藤密叶茂,经年"疯"长,让人难测其意。

据说,"文革"中一远道而来的白须中医,曾在此掘挖月余,满载而归;而当今游人,则只能一睹为快了。

景点介绍

青山寺位于嘉祥县城南8.2公里的林木葱茏的青山西侧,是以惠济公庙为主体的古建筑群,占地约6000平方米。

现青山东有东、西焦城村,有古焦王城遗址。

1102年(宋崇宁元年)封焦王为宁应侯;1121年(宋宣和三年)改封为惠济公;次年,重修焦王祠,改称惠济公庙。后经明、清两代的多次重修、扩建,始具现存规模。

因祠庙位于青山,故群众习惯上称之为青山寺。

青山寺坐东面西,顺应山势,层层递升,设计巧妙,别具一格。

崇宇高阁,掩映于古树翠柏之中,景色颇为壮观。从山下望去,在中轴线上的建筑有6个层次,即:泰山行宫坊、三门、惠济公大殿、寝殿、泰山行宫、玉皇庙。在惠济公大殿两侧,还有白玉宫、享殿、子母殿、万佛阁、关帝庙迎客厅等附属建筑。

三门 从泰山行宫坊向东有一条山路,直通三门。三门是惠济公庙的大门,重修于公元990年(北宋淳化元年),为灰瓦硬山式建筑。中门三间,两侧甬门各一间。

青山寺青山寺
附属建筑

这一层还有以下附属建筑:

白玉宫 位于三门右侧,为单间二层楼阁,内祀《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建于清末。

子母殿 又名奶奶堂。位于惠济公大殿北,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建,为三间硬山式建筑,内祀送子娘娘。

迎客厅 位于惠济公大殿南跨院内,四间厅堂式建筑。厅前配以嘉兰修竹,清静淡雅,是旧时主持僧人居住和来游的官员、雅客休憩的地方。

万佛阁 在迎客厅东边,是三间两层硬山式楼阁,其中塑有众多佛像。 关帝庙 在万佛阁北,三间硬山式建筑,祀三国时关羽。

寝殿 穿过惠济公大殿,绕过感应泉,沿两侧石砌台阶,便至寝殿。寝殿三间建在高出于大殿的山崖之上,内有惠济公及其两位夫人的塑像。

泰山行宫 为“泰山圣母”的离宫,1634年(明崇祯七年)建于石砌高台之上,绕过寝殿,登40余级台阶方可到达。宫阔3间,长10.45米,宽6米,高5. 5米,黄瓦覆顶,五脊歇山式建筑。宫中原有泰山碧霞元君塑像。宫前宽阔平坦的月台,可供游人鸟瞰远眺,“青峰夕照”的胜景可尽收眼底。有诗云:“落日照青峰,赤城霞万丈。幽人动晚酌,静看月初上”。

玉皇庙 建于青山绝顶,斗拱飞檐。庙内祀玉皇大帝。从山下望去,绿树簇拥,烟霭缭绕,势欲腾空。

青山南北逶迤数里,除青山寺外,还有法云寺、普兴寺等古刹。山上古木郁郁葱葱,数以万计;加之众多果林,春日花气袭人,秋日林果飘香。真可谓山不高而秀,林不深而幽。

香港青山寺

简介

青山寺位于新界屯门北青山东麓杨青路。创建于1500年前东晋未年。香港三大古刹之首,杯渡禅师庙应是全港最古老的庙。亦是旅游胜地,既具宁静肃穆气氛,又有古迹文物可供欣赏。1926年显奇法师重建,改名青山禅院。

千多年来,曾多次易名,普渡寺,斗姆宫,杯渡寺,杯渡庵,青云观等。该寺的重建,与杯渡禅师有关。

据高僧传所载,杯渡禅师,晋代人,相传欢喜坐一只大木杯云游四海,故名杯渡。

历史沿革

最初的青山禅院,纸是一座岩及一间茅屋而已。青山禅院内,有一个「杯渡岩」,是一个大山岩,岩内有一平石,是杯渡禅师最初到青山居住的地方,岩上的平石已建成一座小庙,庙额书「杯渡禅师」四字,这就是最初的杯渡庙。小庙旁边,尚有一座九百年前的杯渡大石像。据说是由杯渡禅师徒弟所建,并搭茅屋于岩前,作为寺门。到了唐末,广东一小国称南汉。当时南汉帝于大宝十一年(969)封青山为瑞应山,并命人雕塑杯渡禅师的神像,在山上供奉,开始建一间杯渡寺,这是青山禅院前身。

禅院曾多次重建。1821年,道教徒接管禅院,加以扩建并以其教徽作装饰。后来佛教徒于1921年重新接管并重建禅院,即现时的禅院。禅院主殿大雄宝殿,殿内主坛上供奉三尊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及药师佛,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大雄宝殿屋顶上有二龙争珠、鲤鱼戏水的雕塑。青山禅院藏于高山丛林中,位处偏僻的地方,不像其他禅院般热闹,显得格外清静,但亦因此与别不同。

典籍记载

《东莞县志》中记载︰「广州图经,杯渡之山在东莞屯门,界三十八里。耆旧相传,昔日杯渡师来居屯门,因而得名。」《新安县志》载:「杯渡禅师,不知姓名,尝挈木杯渡水,因以为号,游止摩定,不修细行,神力卓越,莫测其由。……元嘉五年(公元428年)三月……憩邑屯门山,后人因名曰杯渡山。所谓屯门者,即杯渡山也,旧有军寨,在北之麓,今捕盗廨之东,有伪刘大宝十二年岁次甲寅,关翊卫副指挥,同知屯门镇检点防右靖海都巡陈延,命工镌杯渡禅师之像,充杯渡山供养。」

景观介绍

青山禅院除大雄宝殿外,还建有天宝殿、地藏殿、护法殿、青云观、五德观、海月亭、方丈室、居士林、观音阁、牌坊及山门等雄伟庄严的建筑群,入院处牌坊上有「回头是岸」四字,寺门两旁有对联:「十里松山藏古寺,百重云水绕青山」。

护法殿右方是青云观,建于1843年,供奉法度之王,俗称八手观音菩萨。青云观后有道光廿二年制古铜钟一口,上刻「青云观」。

而禅院雄伟的建筑群,保留了不少文物古迹。护法殿大部份建筑保留完好,屋檐两旁的彩凤和顶上陶塑人物,虽饱历风霜,形态依然生动的。尤其顶上双龙夺珠,百多年来色泽依旧明艳。

青山十景中的「挹晓亭」、「香海名山牌坊」、「鱼骨墦」、「青云观」、「杯渡像」、「龙骨岩」、「高山第一」、「韩陵片石与青山碑记」、「和合山门」、「一线天」,物转星移,如今只余半数有迹可寻。

「挹晓亭」处于青山脚下,亭内有石椅石台供人休憩。亭旁有碑,1932年兴建。

离挹晓亭不远,有一座雄伟的石牌坊,建于1929年,上书「香海名山」,为香港总督金文泰所题,书法雄劲有力。牌坊内匾上书「回头是岸」。牌坊外联︰「楼观参差,清夜闻钟通下界。湖山如此,何时返锡到中原」。内联一︰「遵海而来,杯渡情依中国土。高山仰止,韩公名重异邦人。」内联二︰「岸泊屯门,幸我辈附韩子题名,卜异日山河并寿。亭观海月,叹此地无坡公游迹,问何年笠履重来。」

青山顶上,刻有「高山第一」的石碑,据考为宋徽宗时落居新界锦田邓符协游青山时,摹韩愈字体刻写。「高山第一」的刻石可惜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已告残缺。碑后刻有韩愈诗四句︰「两岩虽云牢,木石互飞发。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涛没。」后人建有六柱六角亭,名「韩陵片石亭」,亭北有「青山碑记」。

「香海名山」牌坊不远处有一个鱼骨墦,立于1921年。惟今坟碑崩烂,原为青山一景荡然无存。

经过禅院山门,拾级而上,护法殿屹立眼前。护法殿下有一和合山门,传说会自动朝开暮合云云。后人认为自动开合之说可能源自其门联「净土何须扫,空门不用关」。

大雄宝殿后有小路通一小溪,名荷花溪。溪畔有一石岩,叫龙骨岩。岩内原放有龙骨化石一块,有说是史前恐龙化石。此龙骨现置于护法殿下,建有铁笼保护,游者喜以硬币投掷,祈求好运。

大雄宝殿后有石级登山,可到杯渡岩睹杯渡禅师像及「高山第一」碑。而杯渡岩与观音阁之间,有两块天然岩石,彼此的顶端,互相交接,而非合拢;从下而上望,可见一线宽广的天空。此为青山第十景,是唯一天然而成。

吉林白山市青山寺

简介

青山寺,位於吉林省白山市,地处本省东南部著名的长白山,是长白山区唯一的一座佛教寺院。早在清朝临江县建置时期(一九○二年),在八道江渡口北侧(即现在的青山寺位置)有一座由采参、伐木人集资建造的佛寺,因该寺处在群山环抱之中,故名「青山寺」。

历史

佛寺建成後,一位河南籍的慧恩和尚进驻青山寺。当时寺内只有正殿三间,寮房一间,正殿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弥勒佛等五尊泥塑佛像。庙会香火和佛教信徒的捐赠,只可供和尚半年生活费用,十分艰苦。生活无著时,慧恩和尚便徒步到六、七、八道江区上甸子等村屯化缘,藉以维持生计。

数十年间青山寺香火末断,前来拜佛求福者络绎不绝。「土地改革」和「文革」期间,青山寺被视为封建迷信场所而被捣毁,慧恩和尚不知去向。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白山市所属的六个市(县)区的佛教信徒,乘车去通化幸存的玉皇庙拜佛。因乘车拥挤,造成交通堵塞和人员伤亡,给民众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一九五九年建市後,白山市佛教信徒曾一再请示人民政府准予修复青山寺,「文革」期间又被搁浅。直至一九九○年,落实宗教政策,满足五千馀名佛教居士的要求,由四百馀名居士自愿集资六十万元,终於在原寺旧址复建寺宇,使青山寺重见天日,再殿雄姿。

重建

青山寺修复後,经八道江区人民政府批准,寺内香火再起,日渐兴隆,向青山寺捐赠者日益增多,八年来累计集资二百五十万元,使道场日臻完善。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自为青山寺题写「大雄宝殿」匾额,开光时又来电祝贺。

青山寺占地三千二百平方米,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天王殿、地藏殿、东西寮房、念佛堂。寺内三十五尊佛像栩栩如生,有高大的露天观音石雕像和铁铸宝鼎矗立院中,为青山寺增添了光彩。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白山市举行了佛教代表大会,成立了白山市佛教协会,选出了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青山寺住持香明法师为会长。一九九八年特大洪水後,白山市佛教协会积极回应政府号召,发动居士向灾区捐献衣物四千馀件,捐现金六千馀元。由於青山寺管理得当,僧侣素质不断提高,遵规守法,被吉林省佛教协会评为「十佳寺院」。

住持

现有比丘尼十人,现任住持香明法师,兼任吉林省白山市佛教协会会长,吉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寺址

吉林省白山市通江路16号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金紫荆广场    下一篇 竹林禅院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