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寿
- 本 名
- 陈鸿寿
- 别 称
- 曼生
- 字 号
- 子恭
- 所处时代
- 清朝中期
- 民族族群
- 汉族
- 出生地
- 钱塘(今浙江杭州)
- 出生时间
- 1768(乾隆三十三年)
- 去世时间
- 1822(道光二年)
- 主要作品
- 《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等
- 主要成就
- 曾任赣榆代知县、溧阳知县、江南海防同知
目录
陈鸿寿于艺术涉猎广泛,而且造诣极高,为著名的“
陈鸿寿最初似乎是作为一个一般的政治人物出现于世人面前的,
对于他在朝廷为官的方面,我们了解得不甚多,只知他曾任江防同知和海防河务同知,还曾作宰溧阳,后又了解他还在赣榆任知县。在赣榆县(近山东的江苏海州地区)时曾“捕盐枭,筑桥梁”,更重要的是他在当地治理河道有方,据光绪二十年(1894年)《
综观陈鸿寿的一生,虽然他在仕途上并不飞黄腾达,但在艺术上十分成功。他是一个通才,能书善画,尤其是书法,篆、隶、行、草皆能,历史文献和此次展出的上海博物馆等收藏的不少书法、绘画作品也充分说明这一点。他也懂得碑帖,
精严古宕,人莫能及。"除此,陈鸿寿擅长竹刻,博学能诗。著有《桑连理馆诗集》、《种榆仙馆印谱》。传世墨迹有《行书轴》、《行书七绝诗轴》。清代乾隆、嘉庆两朝,考据之风盛行,训诂、文字、金石、音韵等专门学科得到突破性发展,时称“乾嘉学派”。金石学研究,历代不乏人,学术成果不断问世。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正是其中身体力行的金石家。他出生于乾隆三十三年,活跃于嘉庆朝,至道光二年去世,恰好见证了清代由盛而衰的转捩点。陈曼生不凡的艺术成就,是基于他深广的艺术修养和独特的人格和艺术思想。曾日:“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质朴自然,情意真切,乃其艺术宗旨,温柔敦厚乃其秉性。他曾自题三十九岁小像日“古人皆可师,今人皆可友”;“大事不糊涂,小事厌烦数”。皆显其磊落胸襟。曼生喜漫游,遍历燕齐楚粤,故乡钱塘更难忘怀,曾偕友苏堤偶步、虎跑试茗、玛瑙寺修禊、宝石山题诗,成就诸多名篇。其斋居“桑连理馆”,酒宴琴歌,座上恒满,论诗作画,留下诸多佳话。曾画秋菊茗壶一小帧,题日:“茶已熟,菊正开,赏秋人,来不来。”风趣隽永,极具幽默感。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琦,曼生逸致,由此可见矣!香港中文大学与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合办“书.画.印.壶:陈鸿寿的艺术”展览,展品汇集三馆及本地公私收藏陈鸿寿的书法、绘画、篆印、砂壶作品近百项,并出版研究专刊,深入探讨陈鸿寿的生平、交游、艺事、壶作、壶铭等,旨在较有系统地介绍陈鸿寿多方面的艺术面貌和成就。《清代稿钞本》中收录有《陈曼生先生简札》。
陈鸿寿于金石书画以外,以设计紫砂壶最为人称道。是中国第二代紫砂壶大师的领军人物,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鸿寿和杨彭年。主张制壶创新,因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形成壶界两大贡献。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与杨彭年的合作,堪称典范。现在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陈鸿寿使紫砂陶艺更加文人化,制作技术虽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对后世影响很大。他与当时的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由他或是他的朋友题铭,这种富于文人艺术的紫砂壶,以“曼生壶”知名于时,尤为后世宝爱。上海博物馆藏有三幅陈鸿寿的册页,构图相近,均以紫砂壶和菊花入画,画面简洁,清秀可爱,足见曼生嗜壶之癖。三幅画有相同的题识:“茶已熟,菊正开,赏秋人,来不来?”而此幅多附一段题识,强调杨彭年制壶之精妙,以及自己有制壶之癖,尤为难得。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王鸣韶 下一篇 加斯帕尔-狄奥多尔-伊格纳茨·德·拉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