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本    名
徐弘祖
别    称
徐霞客
字    号
字振之 号霞客
所处时代
明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
出生时间
1587年1月5日
去世时间
1641年3月8日
主要作品
《徐霞客游记》

目录

少年立志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徐霞客对许多河流的水道源进行了探索,象广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萧、彬二水,云南南北二盘江以及长江等等,其中以长江最为深入。长江的发源地在哪儿,很长时间都是个谜。战国时期的一部地理书《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

《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在去世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明朝万历四十一年至明崇祯十二年间(1613年—1639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在文学上的主要特点是:

(1)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

(2)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

(3)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

(4)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

(5)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此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情事,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侯仁之、任美锷、陈述彭、周廷儒等知名学者、专家为代表,对徐霞客研究和评价进行了开拓性研究。突出的贡献有三:一、论述了徐霞客及其《游记》的科学价值;二、肯定了《游记》在地学史和世界科学史上的地位;三是运用历史唯物论观点,论述了产生《游记》的社会背景。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指出:“《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查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人物影响

徐霞客在世界科学史上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就考察范围来说,徐霞客远远大于西方学者。徐霞客在中国西南热带、亚热带岩溶发达的地区考察了3年,该地区碳酸盐岩连续分布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之最;西方学者早期对岩溶地貌的考察和论述几乎只限于欧洲温带岩溶区和地中海一带,考察范围远远不如徐霞客。就时间来说,徐霞客远远早于西方学者:

对热带岩溶的考察,西方直到1845年才有德国旅行家容格·胡恩对爪洼“千山”地形的描述,比徐霞客晚200多年。对洞穴的考察,现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中的加法雷尔的《地下世界》(残稿)有所涉及,但含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比徐霞客晚十来年;瓦尔瓦索的《克莱茵公爵的荣誉》记述了他家乡及邻近地区的洞穴、落水洞等,发表于1689年,比徐霞客晚半个世纪,而且仍具神秘主义色彩。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的《论地层》(1763)论述了石钟乳,比徐霞客晚130多年。

就论述的内容来说,徐霞客比西方19世纪以前的同类学者远为丰富全面。19世纪以前,西方只有少数研究者对局部岩溶区域和某些岩溶现象作过观察和解释,内容零散,对岩溶成因和地理分布等都没有清晰的概念。徐霞客却在17世纪30年代已经对热带亚热带的岩溶现象作了大范围的相对系统的考察和描述,并对岩溶现象的成因和地理分布提出了一些科学的观点。徐霞客记载的地表岩溶地貌类型和数量之多,不仅当时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即使今天仍难能可贵。在岩溶学方面,西方直到19世纪50年代,克维治克的成就才超越了徐霞客。

历史评价

总评

作为明代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从旅游的角度看,其对壮游山水的全身心投入,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他的旅游文学经典巨著,是其所有成就中的高峰。随着徐霞客这种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旅行家的出现,旅游才正式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之一,迅速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生活之中,并从士大夫济世人生的附庸生活中独立了出来,步入迅速发展的时代新轨道。因此,《徐霞客游记》堪称中国旅游史及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徐霞客以其《游记》,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涉及今天大半个中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众多山水名胜、奇观异景乃至风俗民情、社会生活等,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旅游学、地学、文学、文化、经济乃至动植物、生态、政治、社会、宗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无怪乎人称《徐霞客游记》是“明末社会的百科全书”。

徐霞客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徐霞客在国际上具有不同凡响的影响力。《徐霞客游记》被学术界列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20部著作之一,除中国大陆与台湾外,现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都建立了“徐霞客研究会”。徐霞客在地学,特别是岩溶地貌的考察研究方面,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徐霞客与13世纪西方大旅行家马可·波罗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分别被推尊为“东、西方游圣”。徐霞客及其《游记》在世界各国所享有的这些影响和声誉,是中国旅游走向全球的重要文化基石之一。

名人评价

毛泽东曾先后两次盛赞徐霞客及其《游记》。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于希贤认为:徐霞客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他把山形水势、晴空阴云情趣化、拟人化、性格化,体现了对大自然的仁爱”。他同时指出,《徐霞客游记》很好地说明了中国传统科学是一种“活的科学”,不仅将“人”纳入景观宇宙之中,而且在生存危机中关注对自身生活方式的调节,以更适合自然环境,达到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姚伟钧以《徐霞客游记》的“故事”来例证徐霞客是一位理性的生态学者:“他反对人畜共处,较早指出牲畜饲养和采石、烧石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强调政府的禁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歌颂良好的生态环境。”他认为,徐霞客的生态思想,对于当今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后世纪念

徐霞客墓

徐霞客墓在江阴市马镇乡南肠歧村,原在江阴县市前马桥、南肠歧小学(后改名为徐霞客小学)之北。1978年,将徐霞客墓迁至晴山堂后院。

徐霞客墓徐霞客墓

徐霞客墓为仿明式移葬墓。1978年迁入,1985年按《徐氏宗谱》 所附墓制图重建。墓地面积754平方米,墓圈青石砌就,高1.50米,墓围7.93米,封土高0.37米。墓坐西朝东,竖有清初花岗石原碑,碑高1.20米,宽40厘米,碑顶横书阴刻“十七世”3字,中间直书阳文“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碑前有青砖侧砌铺成的祭台,长6.20米,宽4.90米。祭台前立有1尊高2.7米的徐霞客全身塑像。塑像左右两侧各立卧式纪念碑1块,左为李先念题词“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右为周宁霞撰文、潘琪所书徐霞客塑像碑文。墓园内遍植松柏花卉,并有鹅卵石小径环绕。

晴山堂为1978年在村南璜溪河畔重建,坐西朝东,三面环水,占地538平方米。仿明式建筑,3间敞连,10架进深,古色古香。正中“晴山堂”匾额,为朱穆之所书,前置1.8米高徐霞客母子塑像,南、西、北壁间嵌砌着晴山堂石刻76块、《晴山堂帖叙略》木刻2块。

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故居在江阴马镇南岐村(马镇现已改名为“徐霞客镇”)。

徐霞客故居徐霞客故居

明末遭兵燹,清顺治年间徐之侄孙徐君铨重建。至1984年,仅存面阔七间二进瓦房,1985年,政府拨款大修。现有三进、十七间正房、两间厢房,占地二亩。大门正面悬“徐霞客故居”匾额,两边立盘陀石。门背面镌“绳其祖武”砖额。第一进前为天井庭院,两侧厢房,东西置花坛,大厅前有“承前裕后”砖刻,厢房和大厅辟为展览室,陈列徐霞客生平事迹及溶岩标本。第二井遗有一棵古罗汉松,相传为徐霞客手植,已有400年左右树龄。第二进大厅为“崇礼堂”,正中悬徐霞客画像,陈列当代书画家为纪念徐霞客所作的书画作品,以及拍摄的徐霞客游历过各地的风光照片。胜水桥,架在徐霞客故居前的枕塘河上。据传是徐霞客当年出游船只停泊处,此桥亦有400年左右的历史。1985年重修,它保持着明代江南小桥的风格。

中国旅游日

2001年5月19日,浙江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向社会发出设立“中国旅游日”的倡议,建议以《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定名为中国旅游日。

中国旅游日中国旅游日

2009年12月0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设立“中国旅游日”的要求。

2009年12月04日,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了设立“中国旅游日”的相关工作。

2011年0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轶事遗闻

在四百多年前,交通很不发达,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双腿,而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呵。不难想象,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从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践行生命的决心是如何大,意志是如何坚强。

徐霞客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湘江遇盗,跳水脱险的事,发生在崇祯九年(1636年)他51岁时的第四次出游中。这次出游,他计划考察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出游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强盗,他的一个同伴受伤,行李、旅费被洗劫一空,人也险些丧命。当时,有人劝徐霞客不如回去,并要资助他回乡的路费,但他却坚定地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徐霞客继续顽强地向前走去。没有粮食了,他就用身上带的绸巾去换几竹筒米;没有旅费了,就用身上穿的夹衣、袜子、裤子去换几个钱。重重的困难被踩在脚下,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烛庸子    下一篇 曾从子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