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亨利·彼得森

亨利·彼得森(Henry Peterson),1908年,亨利·彼得森生于伦敦一个犹太人家庭。幼年时父亲便撒手人世,家庭生活的重担落在了母亲柔弱的肩上。迫于生计的压力,母亲携彼得森移居纽约谋生。在他14岁时,作为他生活支撑的母亲也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亨利不得不结束半工半读的学习生涯,到社会上做工赚钱,肩负起家庭生活的沉重负担。 宽厚谦和的犹太商人--钻石大王亨利·彼得森,人生也像一块宝石,磨砺的次数越多,磨砺得越精美,其价值就越高。
中文名
亨利·彼得森
外文名
Henry Peterson
别    名
钻石大王
国    籍
美国
民    族
犹太族
出生日期
1908年
职    业
商人

目录

当亨利·彼得森16岁的时候,他来到纽约一家小有名气的珠宝店当学徒。这家珠宝店的老板犹太人卡辛,是纽约最好的珠宝工匠之一。作为一个珠宝商,他在纽约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和公子小姐中颇有声誉,他们对卡辛的名字就像对好莱坞电影明星一样熟悉。卡辛手艺超群,凡经过他亲手镶嵌的首饰都能赢得人们的赞誉并卖到很高的价钱。

但是卡辛作为珠宝店的老板,又是一个目中无人、言语刻薄的暴君,他对学徒的严厉简直到了暴虐的程度,珠宝店的学徒在他面前无不蹑手蹑脚、谨慎从事,惟恐自己的疏忽和过错惹怒了这个六亲不认的老板。

对于珠宝尤其是钻石的生产而言,最艰苦、最难以掌握的基本功莫过于凿石头。彼得森上班第一天,任务就是练习凿石头。根据卡辛的要求,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要用手锤和钻錾打成10块尺寸相同的小石块,并规定不干完不许吃饭。彼得森从没有干过这种活,不知如何下手,惟恐一不小心招来老板的训斥和挖苦。但是他别无选择。他先把大石头錾开,留出10块小石,把碎石扫在一旁,然后以10块中最小的那块为标准,慢慢雕凿其他9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说石头质地不是特别坚硬,但是层次非常分明,稍不小心就会把石头凿下一大块,留下的比标准石还小,只好再以这块石为标准,凿其他9块。就这样越凿越小,最后这10块小石已与扫在一旁的碎石相差无几了。

第一天干下来,彼得森腰酸腿痛,四肢发软,眼睛发胀,但依然没能完成老板交给的任务。在以后的数天里,他简直就像一台麻木的机器,整日挥汗如雨地劈凿石头。实际上,这是一项永远不可能做得合乎要求的工作。后来成就了事业的亨利·彼得森对于卡辛还是充满了感激之情,说老板的苛刻是为了让他们早日掌握打造石头的要领,因为对于钻石生产而言,打造石头是来不得半点含糊的基本功。彼得森说,如果没有卡辛的严厉要求,他自己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钻石大王”。

母亲看着孩子日渐消瘦的面容和血迹斑斑的双手,实在不忍心让他受这种委屈与折磨,但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除了靠吃苦谋生外,别无选择,她只能狠着心鼓励儿子坚持下去。在母亲的支持下,彼得森没有打退堂鼓,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学到这门手艺。就这样干了5个月,彼得森与刚进店时相比,就像换了一个人:坚毅、勤奋、不屈不挠。

卡辛看到了彼得森的变化,从此他除了管饭外,每周还给彼得森3美元工钱。彼得森也换了一个工种——磨宝石。这是一项更需要耐心的艰苦工作,一块钻石一般要磨好几天才成,特别在冬天,蘸着水磨,手指冻得像针扎一样疼。这种枯燥的工作彼得森干了整整3年,待到结束这项工作时,他性格上的棱角几乎也像宝石一样被磨掉了。一个优秀的首饰工匠不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要有遇事不慌、临急不乱的修养,这种修养只能靠生活阅历或有意识的锻炼得来。

随着彼得森技艺的提高,卡辛对他越来越信得过,一些不轻易交给别人做的贵重宝石也试着让他加工。彼得森对此也非常认真,常常为了赶做急活而通宵达旦,卡辛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然而,正当彼得森的技艺越来越高,眼看要熬出苦海的时候,一次偶然的误会使师徒俩闹翻了脸,彼得森只得离开卡辛的珠宝店。失业后,彼得森几经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为工厂检查首饰质量的工作,然而30年代大萧条来临了,他就像跌入黑暗的深洞一样失去了刚找到的工作。环境迫使彼得森闪出一个念头:自己支摊子搞首饰加工。

声名鹊起

万事开头难,自己支摊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房租昂贵的纽约找一块地方谈何容易?关键时刻,还是彼得森在珠宝店当学徒时认识的犹太技工詹姆帮了他的忙。当时詹姆与他人合资在纽约附近开了一家小珠宝店,彼得森就去找他想办法。詹姆的珠宝店很小,约有12平方米,已经摆放了两张工作台,但热心的詹姆看彼得森处境艰难,慨然允许他在这个小房间里再摆一张工作台,每月只收10美元租金。

为了交房租,彼得森不得不去干推销自己的工作。然而宝石是贵重物品,谁能把如此贵重的东西轻易交给自称手艺高的陌生人呢?彼得森兜揽了10多天,不但没找到活计,还遭到了白眼、呵斥、嘲讽。于是彼得森改变了推销自己的方式。他分别向有能力置办首饰的人写信介绍自己的专长,并讲好何时上门服务,信寄出后,他就按时登门拜访。这次人们知道他是谁,为什么来,态度就好多了,有的甚至请他到客厅里坐。到了第23天,他终于揽到了一笔生意:一位贵妇人有一只2克拉的钻石戒指松动了,需要加固一下。她在拿出戒指前郑重地问彼得森跟谁学的手艺,当得知面前这个首饰匠是卡辛的徒弟时,就放心地把戒指交给了他。这对彼得森来说是一个重大发现,想不到卡辛的名字在这些有钱人中有如此分量,他马上想到借助卡辛的名气揽生意。也正是从此开始,他深刻地意识到了声誉的重要性。彼得森靠着“卡辛的徒弟”这块招牌揽活,生意不错。他每天早晨6点半起床工作,直到凌晨2点才躺下,不但周末不能休息,就连礼拜天也没时间去教堂。

彼得森的苦没有白吃,他在首饰行业中逐渐有些影响了。这时,新泽西州的一家戒指厂的生产线出了问题,急需一个有经验的工匠做装配工作,便请彼得森前去负责。他愉快地接受了这一工作。有很多人慕名来找他加工首饰,他都一一热情接待,把业余时间都用在加工首饰上。当然,他的收入也开始明显增多。这样,他一边在工厂工作,一边加工首饰,终于在经济大萧条的年代里渡过了失业难关,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随着彼得森名气的增加,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他一个人实在应付不了这些活计。于是,彼得森租了一间大房子,又雇了两位雕刻工匠,扩大了加工规模。就在这时,新泽西州的那家工厂生产线恢复了正常运转,不再需要他了。这个厂一直是他最大的主顾,断了这条路,他扩大规模的努力不但白费劲,反而使自己陷入困境。这时,命运女神又向他露出了灿烂的笑容。1935年秋,彼得森创业生涯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一天上午,一个陌生人敲开了彼得森的门,这人就是哈特·梅辛格。他是纽约远近闻名的珠宝商人,早在彼得森当学徒时,他就不止一次地听师傅卡辛说起过哈特·梅辛格——一个最精明的犹太首饰商。原来,梅辛格此次来找彼得森,是在知晓了彼得森的名气后,为自己在纽约地区的销售网长期订货的,这正是彼得森梦寐以求的事情。当然梅辛格也是独具慧眼,知道卡辛的高徒彼得森的手艺,是决不会有任何问题的。

梅辛格对彼得森非常信任,授予彼得森极大的自主权:他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按照自己的方式加工,不受任何条件的约束,生产出来的首饰梅辛格全部收购。梅辛格为充分发挥彼得森的聪明才智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财源。彼得森对梅辛格的订货从不马虎,每一件产品都必须亲自反复核对检查才敢出手,即使一点小小的纰漏,也必须返工。他成了梅辛格的特约供应商,彼得森的手艺也完全得到了上流社会的承认和赞许,找他订货的人络绎不绝。

别出心裁

生计问题解决了,但怎样才能使自己制作的首饰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呢?彼得森久久地思索着这个问题。回忆自己所做过的首饰,其中不乏价值昂贵的珍品,但都没有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偏偏是自己当初订婚时用15美元的本钱为未婚妻做的戒指,永远留在了他的记忆深处。每当看到妻子手上的那枚戒指,记忆里就会浮现出妻子当时戴上戒指时那种兴奋、喜悦的眼神,那是他所见过最美丽的神情,是因为一枚极普通的戒指而产生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其他人一定同样也会把订婚、结婚戒指作为爱情的见证而倍加珍惜。而且只要人们的经济条件允许,对购买作为爱情信物的戒指一定会慷慨解囊,因此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而当时的首饰生产经营者中,尚没有专门从事结婚戒指经营的人。灵感就这样产生了。这时候,詹姆因与合伙人发生纠纷而分手了,彼得森就把他请来一块儿干,他在和詹姆协商后,果断作出决定:成立一个生产订婚、结婚戒指的公司。

彼得森的构思固然新奇,他也为此兴奋不已。但是当兴奋过后,他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资金短缺。他向银行申请贷款,但几次申请都碰了钉子,因为他自己财产有限,靠什么担保?彼得森不再去银行求贷,而改换广泛发信招募投资者的方式四处盲目筹钱。正当一筹莫展之际,不想他过去的一个顾客——一家银行常务董事的妻子竟帮了他的忙。这个女人曾让彼得森加固她的红玛瑙戒指,对彼得森的手艺非常赞佩,对他的忠厚品质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很满意。她看到彼得森的信后,认为银行把资金贷给这样老实厚道、勤勉进取的人绝对万无一失。于是她极力撺掇丈夫贷款给彼得森。这样的小额贷款对一位常务董事来说当然不算一回事,彼得森就这样争取到了建立公司的注册资金。

亨利·彼得森的基业建立起来了。为突出自己的产品与其他首饰厂家的区别,他将企业定名为“特色戒指公司”。彼得森是一个善于动脑筋的人。订婚戒指早已有人生产,他要想生意兴隆,就得在式样和图案上别出心裁。因为象征着爱情的首饰大多以心形成构图,但彼得森在表现手法上与众不同:他把宝石雕成两颗心互抱状,表现一对恋人心心相连,再用白金铸成两朵花将宝石托住,表示爱情的美好与纯洁;两朵白金花蕊中各有一个天使般的婴孩,一个是男婴,一个是女婴,手中牵着挂在宝石上的银丝线,以此祝福新郎新娘未来美满幸福的小家庭。那条男女婴儿牵的银丝线上有许多手工镂刻出来的类似多股绳搓在一起的绞纹,绞纹的数目可以随意增减,这样就为购买者留出做记号的余地,例如男女双方的生日、订婚日期、结婚年龄或其他私人秘密,都可以通过“绞纹”的多少表示出来。这一成功的设计果然使彼得森一举成名,“特色戒指公司”生产的戒指一炮打响,赢得了顾客的认可和赞誉。

创造发明

经过艰难困苦的彼得森在掘得了第一桶金之后,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不断地探索戒指生产的新工艺、新方法,并于1948年发明了镶嵌戒指的“内锁法”。

有一天,一个富商慕名来找彼得森,想做枚特别的戒指送给女友,而他的女友是一个著名的电影明星。那富商拿出一颗硕大美丽的蓝宝石,要求彼得森镶嵌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戒指,最好能使蓝宝石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传统镶戒指是用金属把面料包托起来,这样宝石有近一半的表面积被遮盖。但不这样做不行,因为万一安装不牢固,宝石就可能掉落丢失,所以没人认为这种传统工艺有什么不对。富商的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展现宝石,就必须想出一种新的镶嵌方法。经过一个星期的研究试验,他发明了一种新的镶嵌连接方法——内锁法。用这种方法制造的首饰,宝石的90%暴露在外,只有底部一点面积像果实与芥蒂那样与金属相连接。商人出了高价满意离去,那个女影星也成了彼得森的义务广告宣传员,彼得森再次声名远扬。这项发明很快获得了专利,珠宝商们争相购买,彼得森赚取了大笔的技术转让费。

在荣誉面前,彼得森的进取心有增无减,他不断地观察和研究戒指的构造,终于在1955年又发明了一种“联钻镶嵌法”,它可以把两块宝石合在一起做成首饰,可使1克拉的钻石看起来像2克拉那样大。这对大众消费者是很有吸引力的,人们纷纷抢购用联钻镶嵌法制作的戒指,而珠宝商们则纷纷购买这项专利。彼得森凭借自己多年卧薪尝胆积累的经验,最终成为“钻石大王”。

与人为善

彼得森的“特色戒指公司”虽然名闻遐迩,自己又有绝妙的手艺,但他那宽厚、谦和的品质简直与人们印象中的生意人身份有天壤之别。

彼得森最可贵的品质是与人为善,不念旧恶。有个叫阿里的技工曾经伤害过彼得森,后来阿里开的小珠宝店眼看就要倒闭了,彼得森得知后不但没有幸灾乐祸,反而主动找到阿里,向他提供两项援助:将阿里的珠宝店作为特色戒指公司的特约加工点;把由“内锁法”制造出来的戒指交给阿里出售。这两项援助不但挽救了小店,而且使阿里有了稳定的收入,为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阿里感激之情简直难以言表,他说:“在我的心目中,彼得森与耶稣一样伟大。”

彼得森也很能容忍别人。当彼得森成了梅辛格的特约供应商后,许多珠宝商闻风来看他的手艺。其中一个叫布兰克的人对他的手艺备加赞赏,央求他做一些样品。布兰克的工厂在郊区,彼得森要费时往返,按照惯例,在计算工时时要额外加薪的。谁知一个星期后,样品做完结账时,彼得森并没有向布兰克多要工钱,但布兰克反而与彼得森讨价还价。彼得森对布兰克的这种不懂商业常识的无理要求没有计较,而是给多少算多少。彼得森这种不斤斤计较的气度引起很好的反应,这件事后,大量的买卖自动送上门了。

不仅如此,彼得森还具有自我检讨精神,得理能让人。有一次,一个从纽渥克来的珠宝商请他加工一批首饰,条件事先都已谈好,可是交货时,那人却鸡蛋里挑骨头,硬说做工粗糙,想压低工钱。彼得森对工价并不在意,但他不能容忍对他的手艺无端贬损,他坚持要那人承认手工是无懈可击的,然后再说工钱。那人却以为只要他拒收,货就压在彼得森手里了。不料彼得森毫不让步,宁肯承担损失也要保护名誉。彼得森面对这批货正在为难时,来了一个外地客商,一眼就看中了这批积压的货,愿意原价买下。谁知彼得森没有立即成交,而是请那人等3天再听消息。他认为货是纽渥克那个珠宝商定做的,那人冷静下来后定会自省过失,应该给他一次机会。当彼得森上门找到那个珠宝商说明来意时,对方非常感动,诚恳地向彼得森道歉,并承认去看货的所谓外地客商就是自己派去的,因为吵翻以后感到懊悔,心里着实佩服彼得森的手艺,又无颜再上门,两人就这样和解了。从此,那个珠宝商成了彼得森的常客。

彼得森对职工的福利也很重视。他深知做人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辛,当公司稍具规模后,他就把工厂的照明设备更新,调整出最适合目光的光线,他认为不能为几个钱损伤工人的视力。他也是首先在车间安装冷气设备的人,要使工人保持良好的心绪工作。在工厂的任何角落,都能听到优美的乐曲,每隔50分钟,工作人员可以到室外活动一下。这些措施使彼得森深受职工的拥戴,在几乎所有企业都发生劳资纠纷的年代,“特色戒指公司”却十分平静,这正是彼得森的功劳。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花欣    下一篇 戈登·摩尔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