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是中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56年学校内迁西安并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1959年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首批16所重点大学之一,也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与“985工程”建设的大学。学校现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建制的大学。西安交大是中国常青藤盟校(九校联盟,C9)、“111计划”重要成员,“珠峰计划”首批11所名校之一。主校区位于拥有十三朝古都美誉的陕西省西安市的咸宁西路28号,占地面积3849亩,建筑面积175.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480.67万册。2000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原西安医科大学、原陕西财经学院并入原西安交通大学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学。
中文名称
西安交通大学
外文名称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简称
交大、交通大学、西安交大、西交大
创办时间
1896年(光绪22年,丙申年)
学校类型
综合类研究型大学
学校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所处城市
陕西省西安市
属性
985工程、211工程、C9联盟
主管部门
教育部
硕士点
242个
学校代码
710049

目录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8103人,其中研究生 18919人。现有本科专业8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2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现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现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有国家西部能源研究院、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有115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据ESI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3月,学校14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2个学科进入前1‰。

建校120余年来,学校形成了兴学强国、艰苦创业、崇德尚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的优秀品格,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张元济、蔡元培、蔡锷、黄炎培、邹韬奋、陆定一、钱学森、张光斗、吴文俊、徐光宪、江泽民、蒋新松、侯宗濂等,为校友中的杰出代表。西迁以来培养了李伯虎、李鹤林、叶尚福、陈国良、雷清泉、熊有伦、苏君红、孙九林、陈桂林、程时杰、孙才新、韩启德、谭铁牛、丛斌、郝跃、江松、房建成、王华明、陈政清、汤广福、郭万林等32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华健、锁志刚、姜晶、刘奕路、梁平、陈掌星等美国国家工程院、加拿大工程院等海外院士。迁校62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25万各类人才,毕业生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的声誉,涌现了蒋正华、张福安、陈惠波、张玉浦、温熙森、马德秀、崔殿国、姚引良、孙来燕、张国宝、贾全喜、王珏、连维良、温枢刚、项兵、龙兴元、汪建平、江小涓、蒲忠杰、于杰、张月娥、桂生悦、卢雷、赵欢、仇建平、黎仁超、胡怀邦、周鸿祎、陈曦、李寿生、郑海涛、路一鸣、樊登、刘烈宏、王东峰、刘奇等一批知名校友。

历史沿革

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05年划归商部,改名为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改隶邮传部,更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校改名为南洋大学堂;1912年民国成立后,划归交通部管理,遂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21年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平铁道管理学校、北平邮电学校合并成立交通大学。建校伊始,学校即坚持“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以培养“第一等人才”为教育目标,精勤进取,笃行不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MIT”。抗战时期,广大师生历尽艰难,移转租界,内迁重庆,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1949年上海解放,国立交通大学从原国民政府交通部划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的命令,去掉“国立”二字,径名“交通大学”。

1952年,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的需要,交大调整出相当一部分优势院系支援兄弟学校发展。

1956~1959年,交通大学师生在校长彭康率领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承担历史使命,全校行政机构与大多数专业科系师生、档案文献、历史典藏均全部迁往古都西安新校址。由于实际情况和国际局 势缓和,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以西安校区为本部,上海原址设立分部。

1959年,为支援西安、上海两地的建设需要,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在西安、上海两地独立建校。交通大学西安本部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原交通大学校长彭康被中央任命为西安交通大学校长。西安动力学院并入交大,交大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卫生部所属西安医科大学、中国人民银行所属陕西财经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实现合并。

2009年6月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学校,与西安交大师生亲切交谈,温家宝总理“百年交大永远年青,永远富有生机。”的寄语牢记于师生心中。

2017年,在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入选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有教工5982人,其中专任教师3072人。师资队伍中有两院院士38名、国家级教学名师6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1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入选者9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8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9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34名、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11名。

院系专业

截至2014年7月23日,学校设有24个学院(部)、8个本科生书院。共有82个本科专业。

01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02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03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

04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05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06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

07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08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09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

10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11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12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13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14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15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16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7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

18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19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

20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21西安交通大学戏曲学院

22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23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4西安交通大学可持续发展学院

25西安交通大学体育中心

26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技术研究院

27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28西安交通大学研苏州研究院

29西安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30西安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31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32西安交通大学馥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有本科专业8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2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现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现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有国家西部能源研究院、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有115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据ESI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3月,学校14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2个学科进入前1‰。

教学建设

学校积极推进“2+4+X”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2006年始,西安交大在国内高校率先实行“书院制”,全体本科生进入书院。2007年,学校创办“钱学森实验班”,培养拔尖人才;创办医学“宗濂实验班”,探索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兴建了旨在发展学生科技兴趣爱好、鼓励发明创造的“工程坊”,鼓励学生“小发明、大创造”。2010年,学校首届“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实验班”开课,至2013年学校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0项,建成34门国家精品课程,拥有8个国家级教学基地。

教学基地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数学教学基地

大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心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管理教学实验中心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

科研情况

科研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筹建)

精细功能电子材料与器件国家专业实验室

现代医学电子技术及仪器国家专业实验室

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

电子物理与器件国家专项实验室

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

能源局国家能源先进电网与装备可靠性及寿命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

生物诊断治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物质非平衡合成与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过程控制与效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子物理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智能化电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计委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微量元素与地方病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法医学重点实验室(与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陕西省共建)

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陕西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机械产品质量保障与诊断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法医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胃肠动力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数字技术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智能电器及CAD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激光快速成型与模具制造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装备质量与可靠性工程中心

陕西省微型机械电子系统研究中心

陕西省信息光子技术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先进功能材料及介观物理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天然药物研究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天地网技术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分子心脏病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营养与食品安全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生物治疗与转化医学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血管性药物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05年至2010年,学校重大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共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6项,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军工973计划)项目1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成果获奖成绩斐然,“十五”以来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1项。其中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排名全国高校第二位;教育部科学技术奖60余项,其中一等奖25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159项,其中一等奖28项。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006年发表的SCI论文位居全国高校第五。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在创新合作模式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相继成立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安交大—东汽研究院等合作机构,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2000年至2013年,该校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973计划”项目13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89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2000年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至2013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6篇,并有40篇获提名奖。

2005年,西安交大SCI论文790篇;EI1295篇,排名全国第十七;ISTP544篇,全国排名第七。

2012年,西安交大3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截至2012年,西安交大共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6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40篇。

2012年,西安交大ESI论文7632篇,排名全国第20位。

2017年主持7个项目获奖,位居全国高校第二。

科研获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机械早期故障瞬态信息的小波熵检测与自适应提取理论(2013)

功能材料与结构的多场效应与破坏理论(2013)

压电和电磁机敏材料及结构力学行为的基础研究(2012)

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系统中流动与传热传质机理研究(2012)

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及其应用(2011)

热喷涂涂层形成机制、结构与性能表征的应用理论研究(2008)

复杂约束条件气液两相与多相流及传热研究(2007)

基于认知与非欧氏框架的数据建模基础理论研究(2007)

离散与混合生产制造系统的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2005)

传热与流动过程数值预测原理及高效算法研究(2004)

复杂非线性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应用(合作)(2003)

脉管制冷机理论和结构的重要发展(1999)

电弧等离子体与电极表面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1999)

电力系统可靠性与规划的基础理论及算法研究(1999)

国家技术发明奖

高性能钼合金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其应用(2013)

复杂工况三维全场动态变形检测技术(2013)

高性能复相碳化硅陶瓷内加热器关键技术及应用(2012)

细胞膜色谱技术及其在中药筛选中的应用(2012)

船舶动力装置磨损状态在线监测与远程故障诊断技术及应用(合作)(2012)

高强韧铸造耐磨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2010)

大型回转机械结构裂纹的动态定量诊断技术与应用(2009)

高效低阻气体强化传热技术及其应用(2009)

油气集输的节能减排和安全高效关键工艺及装备(2009)

数字视频时-空自适应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2007)

耐高温压力传感器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2006)

高温抗磨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应用(2006)

复杂型腔工模具表面硬质薄膜材料制备成套设备及关键工艺技术(2005)

滴灌灌水器基于迷宫流道流动特性的抗堵设计及一体化开发方法(2005)

柔性转子全息现场动平衡技术及其应用(2003)

类环状流微膜蒸发板翅式冷凝蒸发技术(2001)

三相交流铁磁分离器(1997)

三相自动控温加热电缆(1996)

耐高温、防腐、防垢、耐磨、导热系列特种涂料及其应用(1995)

JN-1型火电厂节能诊断仪(1995)

二维目标实时分析与跟踪系统(导弹弹头表面烧蚀图象分析与坦克目标实时跟踪)(1995)

半导体光控变容器和半导体电压控制变容器(1993)

电缆故障测距仪(合作)(1993)

地下输油管堵点探测方法及仪器(1993)

声带多维振动与噪音源特性测量技术及设备(1992)

变异煤粉浓度燃烧器(1991)

多抗甲酸的研究(1991)

心内血液吸引回收微栓过滤多用器(1991)

径、混流式“全可控涡”三元叶轮设计方法及其流型(1991)

S波段雷达自适应变极化抗干扰系统(合作)(1991)

学术交流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交往广泛,截至2012年,学校已邀请了14位诺贝尔奖、1位菲尔茨奖获得者及2000余位国外教授来访讲学,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的世界各国学者、企业高层、政府要员达17000余人;先后派出赴国外访问、进修、研究及攻读学位的教师和学生8000余人次,参加国际会议2000余人。与美、日、英、法、德、意、新、韩等42个国家和地区的145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2017年,有来自132个国家的2400余名外国留学生就读于西安交大。

聘请了包括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Tomas Bell教授在内的近百名外籍教师长期在校任教;与国外18所著名大学(集团)合作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在苏州建立西交-利物浦大学,这是中国唯一一所以理工科为办学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多个高校开展EMBA、MBA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先后承办50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及多个重大外事活动。

校园文化

校训

1909年(宣统元年),学校颁布校训及其解释,校训为四个字,即:勤,俭,敬,信。

1925年11月,柴骋陆先生在《南洋旬刊》上撰文认为,如果1897年(光绪23年)南洋公学师范院院歌--《警醒歌》可作为学校校歌的话,那么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的《四勉歌》作为"校训亦无不可"。《四勉歌》分为四唱段,关键词语是:和厚,肃静,勤奋,整洁。

1933年4月9日,交大三日刊社出版《国立交通大学工业铁道展览会特刊》(第11号)。在有关这次展览会的新闻报道里,提到文治堂讲坛上悬挂的校训,即:“精勤,敦笃,果毅,忠恕。”与宣统时代的校训在表述上有了差别。遗憾的是,尚难确定这则校训是什么时候颁布的。当时,这则校训还写成篆书,铸造在圆形校徽的中央,提醒交大学子永志不忘。

在1937年6月编印的《交通大学一览》上,人们看到新的校训,即: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如下图所示。将“1933年校训”的4个词语扩充为8个词语,即增添了“求学,励志,力行,任事”4个词语。这8个词语既有独立的思想内涵,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2005年4月4日,西安交通大学决定启用1937年《交通大学一览》公布的校训。

精勤求学精勤:指专心勤勉。《后汉书·冯勤传》:“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解》:“郗愔(yin)信道,甚精勤。”求学:求--探索,寻找;学--学问、学业。求学意为探求学问。《朱熹·中庸章句集注》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下注中引述“程子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校训旨在培养学生如何做学问,养成勤奋学习的品行,完善知识结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慎于思考,明辨是非;学无止境,终生不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敦笃励志敦笃:指敦厚笃实。《左传·成公十三年》:“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敦厚:诚朴宽厚。《礼记·经解》:“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笃实:纯厚朴实,忠诚老实,踏实实在。《易·大畜》:“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韩愈《独孤府君墓志铭》:“宪公躬孝、践行、笃实,而辩于文。”励志:指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班固《白虎通·谏诤》:“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旧唐书·李渤传》:“渤耻其家污,坚苦不仕,励志于文学,隐于嵩山,以读书业文为事。” 校训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敦厚诚信的品德,吃苦耐劳、创新、实干的社会责任感,成就大事的志向。

果毅力行果毅:指果敢坚毅。《书·泰誓下》:“尔众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孔颖达疏:“果为果敢,毅为强决……皆言其心不犹豫也。”力行:一是指竭力而行。孔传:“行无法度,竭日不足,故曰力行”。二是指努力实践。《礼记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论语》:"言必信,行必果。"信--诚实,言之有实;果--必行。儒家认为笃志力行、专心一意地去实践是与好学、知耻、诚实、守信相连的。校训旨在培养学生果断坚毅、言行一致的品德,包括敢于改革创新,敢于拼搏,敢做敢为,战胜困难,不怕曲折,锲而不舍,扎扎实实,兢兢业业的事业心。

忠恕任事忠恕: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忠--尽心为人,尽力为人谋;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论语·里仁》记载曾子评价孔子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是“仁”的具体运用,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任事:有多种解释,与校训贴切的解释有二:一是称职,胜任所担当的职责;二是顶事、顶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造酒法:用黍米。曲一斗,杀米一石。秫米令酒薄,不任事。”石声汉注:“任事,顶事。”

校歌

2005年4月4日,西安交通大学决定启用校歌。这次启用的校歌,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歌词与曲谱保留了原貌。校歌作者是萧友梅先生。

《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真理之花,青年之模楷,邦国之荣华,

校旗飘扬,与日俱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鼓舞群伦,启发我睿智,激励我热忱,

英俊济跄,经营四方,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性灵泉源,科学之奥府,艺术之林园,

实业扩张,进步无疆,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灿烂文明,实学培国本,民族得中兴,

宇土茫茫,山高水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校徽

1926年1月23日,凌鸿勋校长通告公布校徽。云:“为通告事,校徽所以表扬学校性质,与精神关系至重。上年以该校校徽,丞应明定,曾经征求式样,并交由教务会议推定委员会审查。兹经参照原式,重行制定,合丞公布,作为该校校徽。下学期起,一律采用,特此通告。”当年2月5日,校徽呈部备案获准。至今校徽图案基本未变。校徽意义校徽图案中心为铁砧、铁锤,砧上置中西书籍若干册,表示工程教育工读并用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数码1896四字,表示该校创办之年份。砧外为齿轮,外框像车轮,皆寓工程与交通之意。校徽应用在校徽图形直径60厘米以下的应用中,使用18齿和24齿的图形标准;在校徽图形直径60厘米以上的应用。

西安交通大学校徽图案为齿轮铁砧、锤链和书本。实用原交通大学校徽。校徽中心为铁砧,铁锤,砧上置四本平放的线装书和三本竖放的现代书籍,示工程教育工读并重,融汇古今、学贯中西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数码1896,表明交通大学的创办年份。砧外为齿轮,内部为一船舶形状,皆寓工程与交通之意。校徽有24齿和48齿两种规格。

1925年4月8日校庆交通部南洋大学向师生和校友征集校徽,年底确定了将在校学生徐震池和杨恒的设计稿合二为一的样式,并于1926年1月23日校长凌鸿勋发布公告实行。

校旗

2005年10月,学校确定了西安交通大学中、英文校旗样式。校旗中部为乳白色,象征知识殿堂的圣洁;学校名称及校旗上部、下部为蓝色,象征科学知识如浩瀚深邃的海洋,并寓意学校创建于东海之滨--上海;校徽为代表金属色泽的黄色,象征百年交大传承中华文明之光和现代科技之光,不断创造着辉煌,并寓意学校迁校至十三朝古都西安。

校庆日

每年4月8日为交通大学建校纪念日、西迁纪念日。

精神

饮水思源

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

校名来源

“交通”之名取自于《易经·泰卦》,其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天地之交是最大的“交”,是万物大“通”之时。这正是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之所以命名“交通”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办学理念。

校园环境

学校现有兴庆、雁塔和曲江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3000亩,各类建筑总面积203.85万平方米。坐落在兴庆校区的图书馆是1995年5月4日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以钱学森学长之名命名的“钱学森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阅览座位3518席;累计藏书544万册(件),印刷型报刊累计10000余种、现刊2000余种;国内外电子平台资源 111个,共计312个子库,中外文电子期刊95000种,中外文电子图书超过160万册。

西安市文物局2007年决定,将西安交通大学主楼群列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主楼群修建于1956年到1958年,设计造型古朴典雅、端庄大方。

钱学森同志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在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命名图书馆,1995年经中共中央批准,西安交大图书馆更名为 “钱学森图书馆”,由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这是钱老同意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第一座图书馆。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张迈曾教授

校长:王树国教授

历任校长

盛宣怀(1896年冬-1905年春)

何嗣焜(1897年春-1901年春)

张元济(1901年春-1901年夏)

劳乃宣(1901年秋-1901年冬)

沈曾植(1901年冬-1902年春)

汪凤藻(1902年春-1902年冬)

刘树屏(1902年冬-1903年夏)

张美翊(1903年夏-1903年冬)

张鹤龄(1903年冬-1904年夏)

张美翊(1904年夏-1904年冬)

杨士琦(1905年春-1907年春)

王清穆代理(1905年秋-1906年春)

杨文骏(1907年春-1907年秋)

唐文治(1907年秋-1920年冬)

凌鸿勋(1920年冬-1921年春 1924年冬-1927年夏)

张 铸(1921年夏)

叶恭绰(1921年夏-1922年夏)

张廷金 ( 沪校主任)(1921年冬-1922年夏 )

陆梦熊(1922年夏)

关赓麟(1922年夏-1922年秋)

卢炳田(1922年秋-1923年夏)

陈杜衡(1923年夏-1926 年冬)

符鼎升(1927年秋-1928年春)

蔡元培(1928年春-1928年秋)

王伯群(1928年秋-1928年冬)

孙 科(1928年冬-1930年冬)

黎照寰(1930年冬-1944年秋)

徐名材重庆分校主任(1940年秋-1941年秋)

吴宝丰(1941年秋-1947年秋)

程孝刚(1947年秋-1948年秋)

王之卓(1948年秋-1949年秋)

吴有训(1949年秋-1952年秋)

李培南(1952年秋-1953年夏)

彭 康(1952年秋-1968年冬)

陈吾愚(1978年春-1982年冬)

庄礼庭(1983年春-1984年春)

史维祥(1984年春-1990年秋)

蒋德明(1990年秋-1997年冬)

徐通模(1998年春-2003年秋)

郑南宁(2003年秋-2014年春)

王树国(2014年春-)

知名校友

中国科学院院士

安芷生

蔡金涛

蔡睿贤

曹春晓

邵象华

沈珠江

苏元复

孙 钧

谈镐生

曹建猷

陈桂林

陈国良

陈俊亮

陈学俊

陈永龄

陈孝刚

钱钟韩

李乐民

褚应璜

丁舜年

方守贤

高小霞

葛守仁

顾翼东

顾诵芬

韩启德

何祚庥

侯 洵

胡和生

胡仁宇

胡 英

胡聿贤

黄宏嘉

匡定波

李大潜

李济生

李文采

李正武

刘高联

罗沛霖

马寅初

茅以升

钱保功

钱崇澍

 

 

陶文铨

汪 耕

王菊潜

王方定

王景唐

王锡凡

王希季

王之卓

 

 

 

吴杭生

吴文俊

吴学周

吴有训

夏培肃

熊有伦

徐光宪

徐如人

徐芝纶

徐祖耀

许学彦

杨嘉墀

杨 槱

姚 熹

张大煜

徐晓白

朱物华

朱 夏

诸福棠

庄逢辰

庄逢甘

张德庆

张光斗

吴承康

张 煦

张钟俊

周惠久

周 仁

周同庆

周志宏

唐九华

钱学森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敬熊

陈俊亮

陈明致

陈士橹

陈太一

屠善澄

涂铭旌

陈先霖

陈 新

陈志恺

懂石麟

杜庆华

翁史烈

吴祖垲

冯叔瑜

高鼎三

顾懋祥

顾夏声

顾诵芬

徐秉汉

许国志

关兴亚

侯德原

胡光镇

黄旭华

季国标

叶尚福

童基嘉

蒋新松

雷清泉

李伯虎

李鹤林

李佩成

赵国藩

赵梓森

 

李天和

林宗虎

刘建航

刘友梅

柳百成

周 镜

周炯磐

龙乐豪

卢秉恒

罗沛霖

毛用泽

潘健生

朱伯芳

钱皋韵

钱学森

秦裕琨

邱爱慈

屈梁生

周永茂

郑南宁

阮雪榆

沙庆林

邵象华

沈闻孙

苏君红

张光斗

姚福生

孙九林

孙俊人

唐任远

童志鹏

屠基达

谢友柏

汪应洛

交大英才

盛宣怀

唐文治

张元济

蔡元培

江泽民

黄炎培

李叔同

邵力子

叶恭绰

丁关根

蔡 锷

黎照寰

凌鸿勋

邹韬奋

蒋新松

茅以升

吴保丰

侯宗濂

彭 康

陆定一

钱学森

张光斗

汪道涵

吴文俊

 

江其务

蒋正华

韩启德

王 安

交大英烈

白毓昆

侯绍裘

陈虞钦

穆汉祥

史霄雯

校内文物

2014年6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第六批共232处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西安交通大学主楼群入选,成为陕西省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之一,对于研究陕西省教育史、科技史有着重要意义。

西安交通大学主楼群位于西安市碑林区西安交大兴庆校区内,大部分建筑建于1955至1958年。主楼群包括中心一楼、理科楼、东一楼、东三楼、东五号楼、逸夫科学馆、中心三楼、北东二楼、南东二楼、南西二楼及其外延10米内的区域。学校十分重视对建校之初楼体建筑的保护和维修工作,对其中部分楼体建筑进行过抗震加固。主楼群内楼体建筑保存完好,建筑风格鲜明,成为众多纪录片、影视剧的外景拍摄基地。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星际移民    下一篇 环球记者连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